论“二雅”方言词的词汇特征_方言论文

论《尔雅》方言词的词汇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尔雅论文,言词论文,词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尔雅》中有方言词,我们通过比较《尔雅》稍后出现的著作以及汉晋注疏资料和出土文献,共考鉴出211个。 (注:详参拙文《论〈尔雅〉方言词的考鉴》,《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我们对从《尔雅》中考鉴出的211个方言词作了三个方面的分析,即义类分析、结构分析和词形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上古方言词汇的一些特点。

(一)义类分类

义类分析着眼于方言词所表示的意义内容,并用《尔雅》的类目相对照。因为词性与意义密切相关,在下文的分析说明中,我们也使用词性的概念,但是使用这些词性概念时仍然是为了说明义类情况。见下表:

义普通百科名词合

类词语 社会生活 自然万物 计

篇名 诂

言 亲 宫 器 天 地 山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14

数量 63

26 2

6

8

3

1

2 25

5 19 14 28 9 211

小 16 106

89 211

计122

%

42.1857.82 100%

上表显示,《尔雅》211个方言词属于普通词语的有89个,占42.18%,属于百科名词的有122个,占57.82%。在百科名词中自然万物名词占86.89%。

我们对属于普通词语的89个方言词又作了进一步的考察,发现其中大部分是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词语,名词所占比重较小。例如:

《尔雅·释诂》:艐、格、戾、怀、摧、詹,至也。(《方言》卷一:“邠唐冀兖之间曰假,或曰;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戾,楚语也;艐,宋语也。”)

又:骘、格,升也。(郭注:“《方言》云鲁卫之间曰骘,梁益曰格。”)

《尔雅·释言》:律、遹,述也。(郭注:“皆叙述也,方俗语耳。”)动词最多,上引各例都是动词。又如:

《尔雅·释诂》:速,疾也。(《方言》卷二:“东齐海岱之间曰速。”)

又:佥、胥,皆也。(《方言》卷七:“自山而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齐曰胥。”)

《尔雅·释言》:苞,稹也。(邢昺《尔雅疏》引孙炎注:“物丛生曰苞,齐人名曰稹。”)形容词(含副词)比动词略少,上引各例都是形容词。再如:

《尔雅·释诂》:阳,予也。(郭注:“《鲁诗》云阳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

又:瘵、疾,病也。(《方言》卷三:“东齐海岱之间曰瘼。”《尔雅》郭注:“今江东呼病曰瘵,东齐曰瘼。”)

又:烈、枿,馀也。(《方言》卷一:“陈郑之间曰枿,晋郑之间曰烈。”)

又:呰、已,此也。(郭注:“呰、已皆方俗异语。”)

《尔雅·释言》:燬、火也。(郭注:“燬,齐人语。”)

又:餬,饘也。(《说文·食部》“饘”字下:“周谓之饘,宋谓之煳。”)

又:緍,纶也。(郭注:“江东谓之纶。”)

又:昆,後也。(郭注:“谓先后,方俗语。”)名词(含代词)共有上引8条计12个词。普通方言词语中名词较少, 是受《尔雅》全书体例所制约的,也与《释诂》、《释言》中所释词语的义类性质相吻合。如果就211个方言词总体来看, 名词(主要是百科物名)还是占绝对多数。

(二)结构分析

根据构成一个词的语素的多少,一般将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本文对《尔雅》中的方言词所作的结构分析也依据这一分类来进行。表列如下:

单 纯 词 合 成 词

结构类型

双 音 词 复 合 词

单音词

叠音词

联绵词 联合式 偏正式 动宾式

168 126 2

13

1

量 211

195

16

% 92.42 7.58 100%

上表清楚地表明,《尔雅》中的方言词是以单纯词占绝对多数的,比例为92.4%,如果从音节上看,单音词有168个,双音词有43个, 单音词也占到接近80%。下面重点分析双音词。

《尔雅》中双音节方言词全部是名词,而且都属于百科名词,它们分别出现在《释亲》、《释器》、《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等8篇中。毫无疑问, 这是一个鲜明的特色。

1、单纯词

双音单纯词中有一个叠音词,即“燕燕”(《释鸟》),这个叠音词是语素的重叠,“燕燕”等于“燕”,它与“明明”、“斤斤”之类的音节重叠成义的叠音词不同。其他26个都是联绵词。根据各联绵词音节之间的语音关系,这些联绵词可以分为4类。

(1)双声联绵词,共有8个:

薢茩(《释草》)——薢,见母锡部;茩,见母侯部。

入耳(《释虫》)——入,日母缉部;耳,日母之部。

蜘蛛(《释虫》)——蜘,端母支部;蛛,端母侯部。

蝤蠀(《释虫》)——蝤,从母幽部;蠀,精母脂部;从精同属齿头音。

鶌鸠(《释鸟》)——鶌,见母物部;鸠,见母幽部。

蝙蝠(《释鸟》)——蝙,帮母真部;蝠,帮母职部。

(2)叠韵联绵词,共有6个:

茅蒐(《释草》)——茅,明母幽部;蒐,山母幽部。

蜉蝣(《释虫》)——蜉,并母幽部;蝣,余母幽部。

渠略(《释虫》)——渠,群母鱼部;略,来母铎部;鱼铎对转。

蜥蜴(《释鱼》)——蜥,心母锡部;蜴,余母锡部。

服翼(《释鸟》)——服,并母职部;翼,余母职部。

仓庚(《释鸟》)——仓,清母阳部;庚,见母阳部。

(3)双声叠韵联绵词,共3个:

蟋蟀(《释虫》)——蟋,心母质部;蟀,山母物部;心、山同为齿音、发音方法相同,质、物旁转。

(4)既不双声又不叠韵的联绵词,共9个:

不律(《释器》)——不,帮母之部;律,来母物部。

苓耳(《释草》)——苓,来母耕部;耳,日母之部。

(《释虫》)——螾,余母真部;,匣母阳部。

蜓蚞(《释虫》)——蜓,定母耕部;蚞,明母屋部。

螇螰(《释虫》)——螇,匣母支部;螰,来母屋部。

蛛蝥(《释虫》)——蛛,端母侯部;蝥,明母幽部。

蝾螈(《释鱼》)——蝾,匣母耕部;螈,疑母元部。

鹘鸼(《释鸟》)——鹘,匣母物部;鸼,章母幽部。

戴鵀(《释虫》)——戴,端母之部;鵀,日母侵部。

2、合成词

合成词共有16个,实际上都是复合词,没有派生词,从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看,这16个复合词共有3个类型。

(1)联合式,共2个:

兄弟(《释亲》)——“兄”+“弟”=“母与妻之党”,不等于“兄”和“弟”。

苦荼(《释木》)——“苦”+“荼”=“苦”,或“荼”;“苦”即“荼”,这一词属联合关系的特殊形式:同位关系。

(2)偏正式,共13个:

在这13个偏正式结构的复合词中,有11个是前偏后正的关系,即:

天蝼蜋蜩螗蜩缢女

木蜂 鮛鲔

黄鸟楚雀雉小驴这些词中“偏”的部分都对“正”起修饰或限制作用。不过其中有几个词的语素间的意义关系较为特殊,它们体现了汉语古老层面的词汇特点,略作分析于下:

螗蜩(《释虫》)——“蜩”为蝉之总名,“螗”为蜩之一种而小。既不单言“螗”,又不复言“小蜩”,而称“螗蜩”,结构上是偏正,表义重点却在“螗”。(“蜋蜩”为“螗蜩”的方音转语。《诗·大雅·荡》孔颖达疏引《尔雅》舍人注:“皆蝉也,方语不同。”又见《方言》卷十一。蜋、螗叠韵。)

鮛鲔(《释鱼》)——“鲔”为鲟鱼和鳇鱼的总称,“鮛”为“鲔”之一种而小。

雉(《释鸟》)——“雉”为野雉之总名,“”为“雉”之一种而白(上体及两翼均为白色)。以上三例属于同一性质的偏正关系。另有一例,情况又有不同:

缢女(《释虫》)——“缢”后世作“螠”(见《玉篇》、《广韵》),《尔雅》郭璞注云:“喜自经,故曰缢女。”依郭氏所说名原,这个词的语素之间是偏正关系,不是动宾关系,它的“偏”为动词性语素。偏正式中还有两例(实际是一个词)是前正后偏的关系:

鵹黄(《释鸟》)——“鵹黄”与“黧黄”同,就是《方言》卷八的“黄”。“ 鵹”(黧)同“”,此鸟通体黄色,后来通称“黄鹂”。这个词中起修饰作用的语素后置。

(3)动宾式,1个:

守宫(《释鱼》)——钱绎《方言笺疏》卷九云:“守宫以用为名也。”据此,“守宫”的结构关系为动宾。

(三)词形分析

语音是词的口语形式,文字是词的书面形式。语音只能耳治,文字则可目治。文字虽然是词的书写符号,但是讨论古方言的词形时只能凭借文字去探求语音。因此,研究《尔雅》中方言词的词形,首先得考定方言词用字的古读,然后分析各方言词之间的语音关系。根据同一条目方言词之间以及方言词与通语词之间语音关系的远近,我们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音转关系的,一类是有音转关系的;接下来再对它们的用字情况和音韵关系作进一步考察,最后统计表明。

为了说明我们的研究方法,现举两个例子。

(1)《尔雅·释诂》:允、展、谌、亮、询,信也。

这一条有5个方言词,1个通语词,其古字音标注如下:

谌:禅母侵部;亮;来母阳部。

询:心母真部;信:心母真部。

允:余母文部;展:端母元部。

“谌”、“亮”二者之间没有音转关系,与其他4 个词也没有音转关系,这两个字记录的词属于前一类。“询”、“信”古同音;“允”、“展”同为舌头音,而且是可以旁转的阳声韵,语音相近;这4 个字所记录的词属于后一类。“谌”,《方言》作“訦”,《尔雅》郭注引《方言》则作“谌”;“谌”与“訦”的本义都是相信、诚信,但“谌”字比“訦”字古老,“谌”当是该词的古本字。“亮”字无“信”义,当属依音借字,《方言》作“谅”,谓“周南、召南卫之语也”,《楚辞》、《诗经》中用例颇丰,“谅”(亮)确为古南方方言。“询”和“信”同音,“询”《方言》作“恂”,谓“宋卫汝颍”语,看来通语“信”来源极为古老;“信”是本字,其结构表义的理据为“人言为信”,“询”是依音借字,“恂”是后起本字,其理据为“心诚为恂”。“允”是齐鲁方言,这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说文》认为“允”是形声字:“从儿,声”,恐不确,考古文字字形,其取象似乎是人说话出气状,以表示诚信的允诺,如殷商甲骨文作

(铁191.1),周代金文作

,战国石鼓文作

(石鼓欶)。(注:古文字字形引自高明《古文字类编》,据中华书局1980年版。)“展”字无诚信义,显然也是依音借字,它记录的是东齐海岱荆吴淮汭方言,“展”实质上就是“允”在这一方言区域的音读变体。

(2)《尔雅·释虫》:蜉蝣,渠略。

这一条的两个词都是方言词,它们之间无音转关系,属于第一类。“蜉蝣”也作“蜉蝤”,为南阳以东方言,联绵成词。“蜉蝣”的幼虫生活在水中,该词的理据当为“浮游”。“渠略”为梁宋语,联绵成词,依音借字,理据不可考。

最后将上述两条各词词形关系表列如下:

无 音 转 有 音 转

本字 借字本字借字

谌蜉蝣亮

渠略

允 询展

依据上述方法,我们进行了抽样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作了统计。抽样分析统计的篇目为《释诂》、《释草》、《释虫》,涉及60个条目,占全书含有方言词条目数的45%,涉及107个方言词, 占全书方言词的51%。表列如下:

有音转无音转

词形合

本字 借

字本 字 借 字 计

篇名 诂草虫 诂 草 虫 诂 草 虫 诂 草 虫

数量 121211 7 0

1 23 95 21 42 107

35

8 37 27 107

43 64

107

%

40.02

59.98 100%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尔雅》中方言词呈现出如下鲜明特点:

从义类上看,(1)方言词中百科名词比普通词语多。 这一特点是与上古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的,百科名物,特别是自然万物,是人们生产劳动和物质生活中首先而且经常碰到的,生活在不同地域又缺少交往的人们,各自根据自己对这些事物的了解、特征的把握,赋予它们以不同的名称,这是极为自然的。(2)在89 个属于普通词语的方言词中只有12个名词,大多数是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这是因为,就《尔雅》这部书而言,它已把大部分名词分列到《释亲》以下十六篇中了,就上古的名词状况来看,总体是专有的、具象的名词多,普通的、抽象的名词少。

从结构上看,(1)单纯词占绝对优势,复合词还很少, 复合方式也很单一,派生词还没有。(注:这里仅就《尔雅》中的方言词而言。)(2)双音节方言词全部是名词,而且都集中在《释亲》以下16 篇的8篇当中,这表明在使用频率很高的普通词语中基本没有多音词。(3)双音单纯词基本上是联绵词。

从词形上看,(1)方言词中有各种音转关系的占将近60%, 具有这类关系的两个或几个“词”,实际上只是一个词在不同地域的语音变体,是一个词在书面上所表现出的几个可视词形。(2 )从方言词的用字来看,完全依声借字的有35个,约占抽样总词数的1/3, 其中普通词语的比例更高一些,有28个,约占《释诂》总数的44.4%。方言词最初被记录时,可能借字比例更高,百科名词中很多形声字可能都是后来增益的形符,比如《释草》中很多字的草字头,《释虫》中很多字的虫部,这类词的理据(词源结构)大多不能从字的形符中求得,而恰恰应该循着声符所显示的语音线索去探求。

标签:;  ;  

论“二雅”方言词的词汇特征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