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行为中的加减--论初中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_初中物理论文

物理教学行为中的加与减——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物理教学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下,看到不少老师开设观摩课的教案,流行将教学目标分成所谓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同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管他有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目标的含义,也不管他在课堂上做得如何,总是先苦思冥想地按照教学内容凑合成三类目标将它写进教案,仿佛这样就等于落实了三维目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对这三个维度的目标规定了详细的要素,笔者不想在这里进行一一罗列。个人只是觉得: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一定是在学习过程中渐进建构的结果,即总是经历一定的过程、通过某种方法获得的。过程与方法的不同,定然会导致结果的差异。因此,在笔者看来,三维目标构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互为结果、互为支持条件的目标体系,三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本身是目标要素,而且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来说也是支持条件。

笔者在学期初学校开学工作视导时曾连续观摩过一位老师的两节物理课,课题分别为苏科版教材的序言(两节内容合为一课时)以及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那个班级分有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个学生围成回字形相对而坐,显然这样坐的目的是便于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在序言课中,这位老师跟同学们先大谈物理学科的特点与发展史,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几幅插图,指出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接下来老师演示了两个实验,并重点分析了实验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一篇阅读材料,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第二节课也大致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在快速完成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进行了拓展,例如介绍动物的发声器官和回声等。两节课老师基本没怎么离开讲台,不停地操作鼠标、板书讲解、提问学生,而学生则绝大部分时间在看黑板、看投影、看老师。知识讲完了老师就开始讲导学案上的习题。学案上有一些所谓联系生活、联系科技、拓展提高、培养能力的问题。但许多问题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见识太远,结果弄得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我当时在想,这样的物理课堂,学生会感兴趣吗?作为起始学科,学生本来还以为物理很好玩的,结果却愈来愈感觉到“物理怎么这么没意思!”;本来那样的座位形式很适合学生进行活动的,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几乎一个完整的活动也没有。只满足于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却忽视了得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不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当回事。再者,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真正面朝黑板而坐的学生只有两个,其他学生要么侧看黑板,要么掉过头看黑板,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身体发育贻害无穷。

如此课堂,可以说是当前物理常态课教学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行为属于面向“应试教育”的“短视行为”,是有悖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总目标的。就算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也很难取得好成绩。物理课堂教学中类似这种“短视行为”还有很多。

如果单纯从应试看,笔者认为这两章内容即便新授课不教也无大碍,只要在复习迎考时照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中考命题只是将其作为知识面覆盖的点缀,有时甚至顾及不上。可见,教材这样安排的目标主旨并不在物理知识层面。笔者认为这两章内容的学习首先是“好玩”,通过活动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见识与尝试初步的探究。比如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也比如衣服架传声、制作“土电话”等,由此获得满足感和兴奋感。

现在提倡备课与教学时要“站在全书的高度看一章,站在一章的高度看一节”,有人甚至说“要在学生成长(发展)的全程上看当前”,这更是一种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回头看现行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安排,应该说是非常科学的,它充分体现了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即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好奇兴趣走向认识(探究)兴趣、从直觉感知世界走向理性感知世界、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显著变化阶段。

例如,八年级第一学期以“常见现象”为明显特征,如声现象、热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反射与折射)以及简单运动现象。对应的认知要求,主要是基本观察(生活观察、简单实验观察)和简单探究活动。知识性内容大多是定性的,少数的定量关系也都特别简单或不难接受,如反射定律、速度等。从第二学期起,逐步涉及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问题,如质量与密度、力及其相关问题、分子运动与内能、简单电路规律、电和磁的关系、电磁波等。定量关系的规律有所增加,但在应用的难度上给予了明确的限制。总体上说,初中物理是以感知、体验、尝试为基本特征的。因此,不太主张记忆性的学习方式,更不主张机械记忆性的学习方式。物理学是整个科学大厦的基础,而初中物理又是物理学大厦的门槛,这时最需要的是好奇兴趣与探究热情。于是,初中物理课程目标将“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放在首位。尽管科学的道路是崎岖的,但决不能在入门处就将学生们吓跑。一位好的初中物理老师,应该是善于引导学生“玩物理”的老师。可惜中国人笃信“学海无涯苦作舟”,哪怕是低年级,也很少有人会去冒“玩中学”的风险。其实“玩中学”说的寓学于乐,只要善于引导,是完全可以学得更生动活泼一点的。追求生动活泼,初中物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千万不能将本来有趣的教得没趣,千万不能将“活的物理学教成没有血肉的骷髅”(杨振宁语)。

当然,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好玩”层次上,要考虑为后续学习创造背景,而这种背景的主要方面就是学会探究。大家是否注意到,声现象之后是热现象或光现象等等,在知识上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而认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却是基本相通、可以迁移的。以感知振动为例,振动常常是难以直接观察的,可以通过转化来感知。例如用敲响的音叉接触面颊,这是触觉感知;或接触悬挂的轻小物,轻小物被弹开,这是视觉感知。再比如“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用抽气时声音逐步变小的方法进行推理,这种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在后续学习中还会用到。

“玩中学”就是在活动中学。著名“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是在与环境不断适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他提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让儿童获得充分活动的机会,是认知发展极为必要、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他看来。活动是认识产生的源泉,没有活动,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杜威也有一句名言: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据说还是从中国古代学者孔子那儿学来的。由此可见活动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物理活动的主要方面是实验与探究。从学习角度看,实验与探究的价值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第一,为认知提供支持。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设置一些“获取经验”的活动为认知提供学习的背景支持尤为重要。比如图1和图2所示的现象观察或感觉体验,可以为认识“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供感知性支持。类似的小活动,不但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而且能为获取某种认识提供有效的现实背景,因而应该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最经常化活动。

第二,获取相关的知识和结论。比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练习刻度尺的使用并获得被测量对象的长度结果。再比如,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可以验证相关猜想是否成立,获取相关结论。

第三,为训练操作技能提供机会。比如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安装实验装置的技能,排除简单实验故障的技能等等。

第四,习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这一方面的学习活动十分丰富,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方面。比如伏安法测量电阻或测量功率,在知识上分别是基于公式R=U/I和P=UI,在方法上是将测电阻或功率转化为测量电压与电流。再比如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对于探究性实验来说,当有若干因素同时对研究对象发生影响时,需要对哪些因素进行控制、如何控制,这方面的经验与思维积累,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或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常对学生说,并不是聪明的人才能学好物理,而是学好了物理会变得更聪明。同样,好的物理老师,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固然是必须的,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更聪明,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有价值。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是三大表现:一是简单重复,二是随意拓展,三是活动缺失。这反映出,教学并不是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而是以应试为早向。应该承认,长期以来,考试命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如果用心研究一下近些年的中考命题,会发现各地都正在向着越来越合理的方向改进。

既然物理课程教学目标是以提高科学素养立意,那么教学就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思考教学改进时,总体上说,就是要在“简单重复”和“随意拓展”上做减法,在“物理活动”上做加法。做减法,就是要注意:凡学生通过预习能自行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讲;凡通过老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重复讲;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内容老师绝不讲。做加法,就是要注意:老师能将更多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活动过程中,老师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关注与个性化指导;能给足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而不是走过场;展示交流时,能将更多的话语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及时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综上所述,笔者所说的物理课堂教学行为中的加与减,其实质就是转变教学观念,落实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一种具体反映,物理学科更应该特别重视活动的开展。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真正认识到过程与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对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还要认识到:随着初中学生学习内容的变化,落实三维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初学物理阶段,尤其应注重通过活动加强学生对“物理是有趣的”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乐学、爱学物理;然后再逐步过渡到通过物理活动揭开科学探究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感觉到物理学是有用的,最终达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会学”境界。

标签:;  ;  ;  ;  ;  ;  

物理教学行为中的加减--论初中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_初中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