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论文_ 孙汉英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论文_ 孙汉英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到处蕴含着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内容,使他们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才能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提高对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和能力。使学生真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结合数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前调查活动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很多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注重课前调查活动,通过调查使学生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克和千克”一节时,我针对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的特点,通过课前组织,学生走进超市和集市调查,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的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学习了怎样看称等。各种学习资源被充分挖掘,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学得扎实、主动、有效。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数学知识理解,

在数学新课时。如果能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就能通过引导学生联想、美化、沟通,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现实化,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实现新知与原有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如在“克和千克”一节教学中,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易被忽视。通过让学生掂一掂,议一议、比一比等活动环节,感受到1克物体的轻重,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药片、图钉、扣子等(这些物品课前已准备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了1克的质量概念后,在实物教学中,让学生感受10克、100克、1000克物体的质量,循序渐进。通过掂一掂、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等感官活动,刺激肌肤和神经记忆,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经验,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实践、操作、体验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通过让学生估计并验证作业本、苹果、鸡蛋等实物的质量、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现实中应用数学知识,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感觉到数学的价值,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很多,但创造性的思维应该来自于生活实际,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通过让学生将生活中观察、体验到的事物、数据、现象等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提出来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从而感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智活动,有时必须借助生活经验来启发、引导,才得以显现。

如在教学“12—9”的算理算法时,学生初次接触退位,对”破十“法的算法算理很难理解,我让他们联想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你带12元钱出去(一张10元,二张1元)去买了9元钱的水果,怎样付钱?找回了多少?还剩多少学生便明白 了“10-1=9、1+2=3”的口算过程及算理。用此方法在后面学习“13-8”时学生很快就能答出“10-8=2、2+3=5、13-8=5”举一反三,有个同学创造性的想了另一种算法“13-3=10、10-5=5、13-8=5”学生的思维显然得以提高。把抽象的口算思维融入亲身体验的生活经验,使生活经验上升为理论上的数学知识,也充分体验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又牢固的掌握知识。

总之,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使学生懂得了数学学习内容是有现实基础的,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明白了学习数学必须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实验、验证、推理,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习成为实践、感知、体验、领悟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定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2、当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改革【电化教育研究】,2010。

作者简介:孙汉英,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黄岗小学,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二十余年。

论文作者: 孙汉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论文_ 孙汉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