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_政治论文

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_政治论文

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内涵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加强和改进政治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定性的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为此,对作为认识出发点的政治教育概念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关于政治教育概念及其含义,根据人们已有的探讨,从不同的侧重点加以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从所要达到的目的来界定政治教育概念,可称为“目的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认为:“政治教育旨在形成人们正确的政治意识,正确认识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1](p.119)《教育大辞典》指出:“政治教育是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2](p.98 )早在1938年1月,周恩来谈到政治工作,也强调了政治工作的目的。 他指出:“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革命军队的战斗力,保证战争的胜利,是使军队本身团结起来,军队与人民结合起来。”[3](p.95)这些观点都着重强调了政治教育的目的及其性质。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人们正确的政治意识或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正确“认识”、“掌握”、“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或“提高”革命军队的战斗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使军队本身“团结起来”,使军队与人民“结合起来”。这种目的的性质属于政治性质。

二是从负载的内容来界定政治教育概念,可称为“内容论”。邱伟光指出:“政治教育是进行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观点和政治品质的教育,坚定人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4](p.3)《德育新论》一书认为:“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其中虽也有思想观点、法制和道德观念问题,但作为行为对象和品德的性质是不同的。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即属于政治教育的范畴。”[5](p.91)还有人认为, “政治教育在于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进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6](p.51 )这些论点共同强调了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政治内容,而且主要是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现实的政治制度、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人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

三是从社会活动的角度来界定政治教育,可以称为“活动论”。宋迎法认为:“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政治人’的社会活动,……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对其成员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文化的传输过程。”[7 ]刘洪林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学基本原理》一书从“政治工作”角度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该书写道:“政治工作,是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任务,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所进行的动员和组织工作的总和。”[8](p.6)这种观点不仅指出政治教育的政治内容,而且强调了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或工作,这在一定意义上指明了政治教育的实践本质或过程本性。

除了以上三种观点,还有从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政治心理等角度理解政治教育概念或对政治教育概念进行探讨。所有这些探讨,对正确认识和科学界定政治教育概念是有益的。

政治教育概念不仅是认识政治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辨析政治教育与其他相近教育(如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的逻辑工具,因此,科学界定政治教育概念并作出合理的解释是非常必要的。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目的、内容、活动等角度给出了政治教育的定义,有各自的合理性,同时又有不足之处。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政治教育缺乏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尤其在学理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不多,有些关于政治教育概念的分析,由于出于分析和比较的需要而着重强调政治教育的某一方面,这就必然造成概念的不全面。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推进,我们需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目的、地位、作用、方法、效果、条件等,这就提出了科学界定政治教育概念的任务。

政治教育概念作为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概念,应当至少体现以下几条原则:(1)它是一种科学概念或范畴, 既应当是严谨而简明的,又应当具有丰富的内涵;(2)它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 又具有政治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定;(3)它在表述上应尽量地简明, 但应包含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这是一个双向的逻辑关系:从这里出发,可以展开政治教育的逻辑体系,反过来,从政治教育现象那里往回找,回到这里可以找到逻辑根源;(4)它能与其他邻近的教育现象,如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知识教育等区别开来;(5 )它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高于前人的水平,并体现时代的创新要求。

这样,我们将政治教育的定义表述为: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统治阶级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传递政治文化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进而促进社会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对政治教育定义的内涵作些探讨,以期对政治教育的认识有所裨益。

第一,政治教育性质具有鲜明政治性。在这个定义中,“统治阶级”、“政治文化”、“政治素质”等都明确宣示了政治教育的政治特征,这是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根本区别。忽视或抛弃这一政治特征,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政治教育的政治特征还取决于对有关政治概念的规定与理解。对政治的不同规定与理解,不仅影响政治本身,而且也影响政治教育。我们这里所讲的政治,至少有两点是必须明确的。一是在政治主体规模或社会系统中,这里的政治是指最高意义的政治,就是指国家政治、政党政治、阶级政治,所以常常说政治教育是国家行为、政党活动、阶级意志,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就其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而言它是指统治阶级的政治。哪个阶级在这个国家成为统治阶级,政治教育就体现这个阶级的阶级意志和阶级需要。这一特征在政治教育中具有质的规定性,规定政治教育一切要素的价值性质。我国现阶段的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现了她的政治意志,是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

第二,政治教育目的具有明确倾向性。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现在三个方面,或通过三个层次加以体现。其一,从哲学意义上,政治教育是一种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因此,政治教育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开展的。其二,从发生学意义上,政治教育出于社会的需要和人的需要,这不仅出于人的自觉性,而且出于人的价值选择。这种需要首先是社会层次上的需要,即统治阶级的需要。统治阶级出于执政或社会管理的需要,必须开展政治教育,用政治教育塑造政治人和统一人心,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其次是人的层次上的需要,即人们出于生存、发展及其价值选择的需要,愿意接受政治教育。其三,从控制学意义上,政治教育有着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这一点,不仅是政治教育的理论目标,也是政治教育的实践目标,也是检验政治教育效果大小和得失成败的根本尺度。

第三,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文化性。人们在以往关于政治教育概念的论述中,一般都提及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有着明确的限定。综观这些论述,关于政治教育内容有两种观点:一是将政治教育内容仅仅视为政治观念、政治信仰或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视政治教育内容为政治文化,而政治文化一般又视为关于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至多还包括政治行为模式。[9](pp.230-231 )笔者认为对政治教育内容作这样的规定是不全面的。我们可以借鉴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概念来阐明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同时又给予自身以特别规定。作为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文化概念有两个层次的意义:第一层次是指它的内容。它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政治的知识、理论、历史经验,即政治文化中的知识要素,二是关于政治的规范、准则、技术、谋略,即政治文化中的技术要素,三是关于政治的心理、观念、信仰、价值观,即政治文化中的观念要素。任何社会或阶级的政治文化都是这三个方面(或三个要素)的综合。对人们进行政治教育就应当包括这三个方面在内的整个政治文化。第二层次是指它的形态。作为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文化不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就是说,知识要素、技术要素和观念要素都以观念形态的方式进行传播即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为受教育者所认识、理解和掌握,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精神要素即政治素质,并外化为政治行为或体现在其他行为之中。认识政治教育内容时,要注意区别政治文化的两个层次,并防止由政治文化形态的观念属性而忽视政治文化内容的多种要素,即将三种要素归结为一种要素。后一种理解会影响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四,政治教育手段具有形式多样性。政治教育的手段或途径、载体、渠道、方法、方式、做法等,在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政治教育的手段应当是多种多样的。然而,过去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我们在政治教育手段的运用方面却显得较为笨拙,因而严重地制约了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因此损害了政治教育的形象,甚至有时出现谈政治教育就令人失色、失望的地步。因此,研究和探索政治教育手段的规律性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政治教育手段有丰富多样的具体形式,但从中可以大体归之为两类即直接手段或间接手段(或者称之为直接状态或间接状态,或者称之为显性形式或隐性形式,或者称之为灌输形式或渗透形式)。直接手段是指那种直接的、外显的、直观的政治教育方法。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规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乃至语言等主要政治教育要素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标记”,没有任何遮掩,因此它是一种公开的集中的政治教育活动。间接手段是指那种非直观的、内隐的教育方法,政治教育的主要要素以隐蔽分散的方式存在于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生产、生活以及环境之中,在人们非自觉意识的状态下发挥着政治教育的作用。这两种手段有着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学会巧妙地使用这两种手段是政治教育成熟性的重要标志。

第五,政治教育主体具有相互配合性。政治教育定义表明,政治教育有三类主体。一是统治阶级,一般是国家、政府和执政党,它们是一个国家的总代表;二是教育者;三是受教育者。以往的政治教育概念注意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忽视了统治阶级在政治教育中的“主宰”角色。“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0](p.47)就是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决定了政治教育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政治教育的主导思想。对于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在这个前提下,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相互配合性对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有效性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政治教育主体要认同统治阶级思想在政治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在这个前提下发挥各自的特殊影响力与能动作用。其次,政治教育主体要主动开展政治教育,发挥政治教育功能。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不重视、不会做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成为成熟的领导干部。”[11]主动进行政治教育,就会从政治教育中得到好处,否则,就会受到政治教育客观性的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党及其领导干部要主动领导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领导职能。放弃或放松对政治教育的领导,都不是主动性的表现,都不是成熟的领导者。再次,政治教育主体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政治教育是一种系统性的社会交互活动,其成效及其大小取决于各自的素质和相互配合。在这里,教育者是统治阶级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的中间主体,尤其要在相互配合中发挥协调作用,这是有效开展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

第六,政治教育本质具有社会实践性。政治教育不是一种私人活动,也不仅仅是学校中的一种教育活动,而是一种具有公开性、公众性、开放性的社会活动。政治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的属性,这是教育的一般属性,它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为根本目的,同时又有政治教育特有的属性,即社会性。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社会目的,即“促进社会文明”,包括社会的政治稳定、政治民主发展以及“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政治教育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学校要承担政治教育的职能,但是政治教育不仅仅在学校中进行,而是在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中进行;校内外的政治教育都受现实社会状况的影响,它与社会变化“同呼吸共命运”。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这是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这里蕴含着关于政治教育认识上的革命。我们以往理解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往往视其为一种单向的传递活动,统治阶级将统治阶级思想传递给人民,人民“学习”、“领会”,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再以此指导行为。教育者负责把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后者则“学习”、“领会”、“接受”,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再照着去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人民观告诉我们,实践必然突破过去以及现实的规定性,不仅指导人们去行动,而且鼓励人们创新;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不仅学习历史的、现实的先进文化,而且也创造先进文化,学习与创造常常是同时发生的,是一个过程中的两类活动。因此,在社会进步和人民素质提高的情况下,包括政治教育在内的一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再是被动的、单向的、守成式的活动,而是主动的、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增收式的活动。在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主体在或规定或传递或接受已有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必将增加政治文化的新内容,从而一方面解决政治教育的课题,另一方面提出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新要求,也促进政治教育新发展。这样,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以展开、丰富和提升。

上述可见,这一政治教育定义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可以作为政治教育概念及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探讨的基础。另外,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将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区别开来,以便进一步科学、清晰地界定政治教育概念,并正确认识政治教育与其他相近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在实践中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已成为当前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借鉴社会学或政治学的理论成果,将政治社会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用以说明政治教育,这当然是有益的。这样做,丰富了政治教育知识,开拓了政治教育研究视野,深化了对政治教育的认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有些论者将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混为一谈,混淆了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两个不同的概念和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不利于认识和开展政治教育。无论社会学还是政治学,对政治社会化都有大体一致的看法,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获得社会既定的政治文化,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9](p.242)。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大众媒体、社会共同体,其方法主要是通过这些途径实现对政治文化的传播、教育功能。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看上去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具有政治特征,都面向人,都有明确的目的,现代政治教育也开始重视学校政治教育以外的途径和手段,然而二者仍有着重要的区别。其一,对象不同。政治教育一般是特指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即受教育者,政治社会化一般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其二,组织不同。政治教育是一种自觉组织起来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政治社会化中既有通过学校等途径实施自觉的政治教育,又有自发的接受政治影响过程;其三,内容不同。政治教育突出以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教育受教育者,这只是政治文化中的一部分,政治社会化一般既受统治阶级文化的影响,又受其他政治文化的影响;其四,活动不同。前者是由社会组织正式授权的、自觉的、显在组织者即教育者来组织的正式活动,后者似乎是由社会自发运行、由社会成员自己组织的非正式活动;其五,效果不同。政治教育强调教育的预期效果,追求要达到某种目标,并且加以检查与评估,政治教育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控制性,政治社会化尽管也受到社会管理者的引导与调控,但一般难以检查其效果,这样,人们往往对政治教育论成败,而对政治社会化似乎不论成败。以上所见,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区别。在实践中应自觉地组织好政治教育,同时利用政治社会化的机理、功能、途径、方法以提高政治教育的效益。

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也是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个新课题。政治文化主要在三个方面与政治教育有关。一是作为社会系统,特别是政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鉴别并选取政治文化内容往往成为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二是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政治教育的直接文化环境。政治文化环境对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都是令政治教育者大伤脑筋,不得不下功夫认真对待的。三是政治文化功能对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有着亲缘关系,它们是无法分离的,同时又有着若暗若明的区别。应当认识历史与现实的政治文化状况,善于利用政治文化资源,驾驭政治文化环境对政治教育的影响,这些都是在政治教育中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我国学界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三个方面。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旨在形成人们的政治观念;思想教育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旨在形成人们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积极向上的意识;道德教育主要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旨在形成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一般来说,那些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内容,纳入思想教育之中。大体说来,这种划分是清楚的,在实践中是可以操作的。本文除了政治教育以外,因篇幅所限,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概念不作讨论,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在科学界定政治教育定义的基础上,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政治教育予以正确定位,高度重视政治教育。过去我们曾一度片面地强调政治教育,在“政治冲击一切”的影响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浓缩为政治教育,用政治教育代替了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出现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化的错误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淡化甚至排斥政治教育,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代替政治教育,有的甚至以所谓感情投入、文化知识教育、文娱活动代替政治教育,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非政治化的倾向,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软骨病”。政治是社会系统中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要素,政治思想也是这样。不仅如此,政治思想是社会意识中的核心,只有抓住政治思想,才能抓住社会意识的要点。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毛泽东语)。与此有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乃至一切教育)中的核心,抓住抓好政治教育才能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力量。

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总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把自己的政治文化注入到社会中去,用以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现统治的目标。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到政治教育的功能,就自觉地积极运用政治教育把自己的政治文化转变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信念、精神力量和行动指南。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在理论与实践中,根据对政治教育概念的科学理解,正确区分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的关系,学会运用直接与间接两种手段,这样,就能避免两种错误倾向,既抓住政治教育这个核心,又学会开展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现阶段开展政治教育,对干部党员应主要采用直接的政治教育,对广大群众应主要采用间接的政治教育;即使对干部党员,除了对某些政治教育内容采用直接的政治教育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亦应善于采用间接的政治教育方法。这种间接的政治教育方法,就是将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经济中的政治、文化中的政治、生活中的政治,使人们在非自觉意识(俗称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正确的政治文化。统治阶级由于在政治文化中占统治地位因而要自觉地承担起领导责任,统治阶级在生活文化中也占统治地位,也要自觉地承担起领导责任。然而,政治文化和生活文化的领导方式是不同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不仅用无产阶级政治文化去统治政治文化,而且也用无产阶级政治文化去统治生活文化,结果全社会的文化都变成了单一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这种做法和结果违背民意,也违背政治教育的规律。现在,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去领导社会文化。占领政治文化阵地;用体现社会主义生活方式要求的生活文化,即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文化去引导、调控生活文化,推进生活文化的健康发展,实现无产阶级对生活文化的领导。总之,放松和放弃政治教育,造成政治教育的失位,或者不适当地夸大政治教育,造成政治教育的泛化,这两种情况都会损害政治教育,不能实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新时期,要给予政治教育以核心地位,巧妙地采用直接或间接的两种手段做好政治教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积极作用。

标签:;  ;  ;  ;  ;  ;  ;  ;  ;  

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