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视角下城市健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马国锋 吴云端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摘要:城市健身人才作为发展体育和全民健身力量的重要组成,直接决定着俱乐部等健身效果的好坏,通过走访调研、统计分析等手段,结合人才学相关的研究方法,对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尝试对健身人才的能力构成进行初步探索;二是尝试对健身人才素质标准进行划分;三是尝试对健身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和归纳,以求解决城市健身能力中存在的矛盾和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城市健身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驱动;城市健身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体育健身行列。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攀升,2014年达到3.83亿,健身行业需求巨大。尤其是在城市,健身活动越来越普及,对城市健身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大众高质量的健身需求,对城市健身人才培养也更加重视,尤其体现在专业化水平上。只有从创新驱动视角出发,不断加强城市健身人才培养,才能保证日益普及的城市健身活动和各俱乐部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城市健身人才的培训、激励、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人才队伍建设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造成高素质健身人才缺口较大。只有加快构建适应城市不断发展的科学的健身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实现建设体育强国、提高全民体质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1 创新驱动的理念
创新驱动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的效益来实现集约的增长方式,用技术变革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必须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但我国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还不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核心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多措并举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技术创新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基石。
相关研究证实,外泌体的生物学作用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如哮喘、COPD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细胞间信息传递、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信号转导。
科技创新如此,城市健身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如此,要在创新的视角下发展。
2 加强城市健身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
2.1 加强城市健身人才培养是城市健身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
要坚持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的新路子,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从中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统筹规划,进一步明晰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方向路径、工作重点和落实机制,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云南行动计划,有选择性地承接东部地区出口加工业转移,探索“共建园区”或“飞地经济”,实行引进产业与本地特色有优势产业的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2.2 加强健身人才培养是城市健身活动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4)继续教育质量不够高。由于健身教练任务安排比较满,健身教练的个人学习时间很难保证,俱乐部出于利益考虑,常常给健身教练安排了很多私人教练的任务,很难挤出时间组织集体学习,造成参加健身人才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少,个人能力素质没有得到实质提高。一些健身教练知识水平长期处于底层,造成了连环的负面影响。
2.3 加强健身人才培养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的对健身器材的有没有,逐渐演变为现在对健身俱乐部发展和健身质量的好不好,要及时满足人民群众对健身活动的需求,就必须进行城市健身的供给侧改革,就要提供更专业化、更优秀的健身方案和计划,今城市健身人才活动的领域更加广阔,作用更加突出。随着城市健身活动调整改革的不断推进,城市健身人才也将向着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就现状来看,已有不少健身教练,在专业健身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新时代发展对城市健身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3.1 要求掌握技术素养
式中α和β均为任意复数,表示两种状态的概率幅度,满足正交性,|α|2和|β|2分别表示两种状态的概率。与经典比特不同,量子位不仅可以处于0态或1态,还可以处于两个基本状态的线性叠加。在计算过程中,每个不同量子的概率幅会互相干涉,并且可以进行量子并行计算。完成编码后,初始化种群P(t):
3.2 要求精干高效
近年来,有关部门和院校对健身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提高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一些鼓舞人心的政策,都要求健身人才向职业化、精英化发展,以适应精干高效的健身俱乐部“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能力要求。健身技术人才作为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走精干化的发展道路,建成一支规模适度、能力多元的精干健身力量。
12月8日3版《公益电影场有了众多忠实观众》,其眉题“静安区文化惠民项目‘对症下药'点燃居民文化热度”,用“……‘对症下药'增加居民文化热度”为准;点燃热度,此搭配不当。
3.3 要求理念及时更新
目前,城市健身俱乐部发展越来越现代化,管理日益科学,健身动作教授、健身计划制定、营养体系构建等技能成为健身人才的基本素质,同时,为了适应不断更新发展的指健身技术和手段,健身人才还要具备敏锐的信息化学习思维,能够主动学习先进的健身技术和网络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在关键健身岗位上发挥作用,努力提高城市健身水平。
健身人才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培训,才能熟练掌握各种健身技能和方法;必须熟记各种健身数据指标,才能准确判断健身器械装备技术状态;必须清楚各种增肌蛋白粉等营养品特点,才能运用辅助完成健身打击。除了完成健身任务之外,健身人才还承担着健身器械装备的维护保养任务,这就要求健身人才能够运用先进仪器对装备参数进行检测,保障器械和运动的技术性能。
3.4 要求具备创新思维
不少单位和健身群众对健身人才的重要性和定位不清,对健身人才独特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致使一些城市的健身人才不能有效发挥其技术特长,队伍建设水平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对健身人才能力素质的判定和培养方向把握不准,造成健身人才培养与使用需求脱钩,健身人才培养方向与实际需求背离的不利局面。有的单位制定健身人才培养计划时,没有考虑俱乐部的实际工作需求,简单要求统一学习,统一训练,严重挤占了健身人才自我训练时间,其本职范围内的训练学习常常要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处理,严重的影响了俱乐部健身工作开展,导致健身人才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新的突破。
4 城市健身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4.1 对健身人才的独特性认识不够
网络战时代的到来也对健身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城市健身人才是健身活动的直接策划人和直接组织者,掌握着每个客户健身的最新信息,在健身计划创新中具有天然的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的优势,应在科学制定健身计划、创新落实健身方案等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以创新的思维解决健身活动中的新问题,推进健身成效的有力提升。
4.2 健身人才队伍自身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是资源,创新是动力。提高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有效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和改进城市健身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健身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形成结构合理、富有活力、运行高效的健身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健身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完善健身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扶持体系,使健身人才的培养有保障;促进健身人才与体育消费市场的融合;提升开放水平,在更高起点和更扎实基础上推进创新。
4.3 培养方法与素质要求不够适应
健身人才培训机构有待规范、培训机制还有待健全、培训课程有待更新。调查中感到,各级俱乐部等培训单位的培养能力明显滞后于社会需求发展,一些健身人才反映虽然培训班名称不同,但授课内容基本相同,教练由于课时较满,不能很好地与学员在课后交流,导致培训质量在低层次徘徊。培训制度系统性不够强的问题使得健身人才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单一,既不利于健身人才成长进步,更不利于健身水平整体的提升。
(1)培训资源配置不够科学。目前健身人才训练机构教学资源紧张,城市健身教学资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授课内容仍为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专业和培训特点,反映出现阶段健身人才培训中资源配置不够科学的问题。
(2)与社会健身需求结合不紧密。在俱乐部培训过程中,大专业培训内容很多,但小专业培训机会少,不能很好的满足健身人才的培训需求。
(3)培训内容时效性不够强。各级培训机构的课程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健身理念更新速度,大部分院校仅能开展健身的理论教学,对实际操作和实践问题涉及较少。
健身是一项科学的体育活动,其对健身器材、营养品、健身专业指导的高度依赖,使健身人才队伍逐渐成为能够影响健身成效的重要力量。城市健身人才队伍直接担负着科学制定健身计划、健身指导、健身矫正等任务,对提升健身效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些健身俱乐部由于健身教练人员素质较低,即使拥有先进健身装备,也无法充分发挥其健身效能,其在城市健身发展中逐渐被淘汰更显现出健身人才对健身效果和经济成效形成的重大意义。目前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通过健身来释放压力、塑造形体、提高生活质量,不难看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健身人才队伍,将为城市健身活动和相关经济发展注入不竭的内在动力,对促进城市健身活动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5 对加强和改进城市健身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思考
从目前健身人才的入口来看,主要有社会招聘、俱乐部培养、地方院校直招三个途径,三种途径由于其不同的学历层次、知识面、任职岗位、培训经历的不同造成其能力素质差别较大。三种途径培养的健身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单位不能根据其成长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能力素质短板得不到有效弥补,能力瓶颈长期无法突破。同时还应看到,随着新的健身器械的不断变化,而一些培训课程相对滞后,健身人才还未毕业其所学知识在社会已经过时;院校教师对城市健身人才需求不够了解,培养学生时与其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结合不紧密,导致不能快速融入岗位开展工作[2]。
一个具有良好身心素质人民的国家和城市,不仅要有优良的健身器材和硬件设施,更需要一支有着过硬专业健身技术本领的城市健身人才。现代健身既是俱乐部与健身器械之间的升级,更是城市健身人才能力素质的较量,要想在未来城市化健身经济中取得优势,夺取俱乐部建设主动权,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健身人才队伍。无论健身模式如何变化、健身器械如何发展,决定健身效果和俱乐部成败的永远是人与人的较量,最终掌握健身俱乐部发展主动权的一方,就是拥有过硬人才队伍的一方。健身人才是普及体育发展活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强弱客观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健身水平。从当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城市健身经济发展迅速,各俱乐部竞争日趋复杂、健身宣传样式多种多样、投入健身器材装备日新月异,为了确保城市健身能够适应形势发展,就必须要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健身人才队伍[1]。
一是课程背景。包括教学班级学期、单元位置、单元目标、任务设计、任务实施步骤、单元实施步骤等内容。二是教学步骤。包括引入内容、考核任务及技术标准、示范任务、学练任务、知识小结、单元考核、单元总结、拓展等内容。三是单元设计思路。展示单元总情境和子情境的总体设计及时间分配,总结课程单元设计的理念和心得。国际商法课程可比照上述步骤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5.1 增强职业认同,提高自我学习提高能力
要不断强化健身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其认识到自身价值,增强其自我职业认同,强化职业荣誉感,引导其主动实施自我学习管理。要不断丰富精神生活,提升健身人才文化素养,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成熟,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要在俱乐部广泛开展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其不断提高自我要求,树立职业自信,自主学习成才。要强化健身单位技术骨干、先进典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形成“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氛围,用环境的力量提高健身人才自我管理能力。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利用院校优越的政治理论师资力量,深入推进健身人才思想教育,采取理论引导、环境影响的方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要通过相关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健身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解决少数健身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自信、标准不高、作风不硬、技术不强的问题,不断打牢理想信念基础,激发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强化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时代责任感[3]。健全以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和制度,健身人才提高收益。鼓励合理运用各种激励政策和手段,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完善针对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健全创新人才安居保障机制,解除后顾之忧,安居乐业。
5.2 注重顶层设计,对培训资源进行整合
有效的制度安排、政策保障是形成协同创新体系的坚实基础。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决策体系,改革重大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促进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增强政府推进创新的组织、协调、服务功能,形成攻克核心技术的强大合力。健身人才的独特地位作用,要求我们不断加快、加大健身人才的培养速度和力度。从目前情况来看,人才培养的核心矛盾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不统一,即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对健身人才使用需求,现有模式培养出的健身人才与市场要求仍有差距。推动健身人才培训制度改革是提高健身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由于培训模式涉及范围广,矛盾冲突多,如俱乐部能够自主选择培养模式,不同种类院校的培养分工等,都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研究健身人才培训模式的改革。中央、省市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健身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对现有各级培训机构进行整合;同时制定人才培养实施细则,明确各单位在新模式下的协作关系和具体分工;大力支持院校自主创新培养模式,借鉴有益培养经验,定期组织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讨论;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在培养理论研究优势,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广泛开展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缩短理论研究到操作实践的转换周期。俱乐部要逐步建立健身人员绩效考评机制,制定统一、明确、可行的考核内容标准,不断规范考核程序,对健身人才的工作实绩、能力素质、进行公开公正地量化考评。逐步完善末位淘汰、监督评议、责任追究机制,确保考评结果能够落到实处。坚持考评成绩与奖惩实施的有机结合,表彰先进、批评后进,真正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
5.3 突出不同特色,发挥体育院校的培训优势
取得突破。体育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是健身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有发挥各类体育学校培训优势,才能不断提高健身人才队伍质量。从创新驱动的视角出发,要通过打造创新联盟、构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如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等,充分发挥大学和企业或其他相关机构的优势,切实增强其承担培养人才的能力,促进融合发展。要坚持加强健身人才的素质教育,提高实践技能。工作时间较长的健身教练技能掌握较为熟练,在各类健身单位工作时间长,俱乐部组织的对工作时间较长的健身教练培训,要强化其智能水平、思维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健身创新能力,从而加快健身人才由学转教,由简单操作向问题机理的转变,在健身工作实践中更好的理解和完成各项任务。着眼健身人才未来的工作要求,增强组织培训能力。利用体育学校师资力量强、理论水平高的优势,重点对健身人才的问题分析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示范教学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健身人才综合素质。健身人才作为保障健身俱乐部发展的骨干力量,必须具有较强的组训示教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准确判断问题,快速科学决策,才能带领健身团队更好的提升健身水平。
读完黄昆岩的《教养离我们有多远》,自己由来已久的困惑顿感释然。对于急功近利的教育目标来说,“英语”是毫无实际用处的“鸡肋”。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作为一门课程的英语,也在发挥着“育人”功能。(2010年8月28日)
6 结语
城市健身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需要政府、院校和社会共同协力。要用创新发展的工作态度,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牵引,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和要求,探索城市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并对此深入研究,探讨提出对策建议,为城市健身水平的提升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柳鸣毅.健康中国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7(1):38-44.
[2]钟秉枢.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2015(11):19-23.
[3]王定宣.中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4):29-3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Urban Fitness Talent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Innovation-driven Perspective
MA Guofeng
(Zhaoqing College, Zhaoqing 526061, Guangdong, China)
*基金项目:广东省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2017年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7ZC—17。
作者简介:马国锋(197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健美操健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