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高考物理部分的评价与分析_物理论文

2009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物理部分评价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物理论文,评价论文,理综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6月9日11:30,随着北京考生陆续走出高考考场,北京卷大纲版教材最后一次理综高考落幕了。明年新课标卷将走上高考舞台。这次大纲卷理综高考的收官之作继续保持稳定的风格,但不乏亮点,对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开放问题的考察透露了北京卷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创新意识,也为新课标的到来做好了预热和准备。

一、试卷结构和考点分析

试卷结构保持多年稳定的格局。题型题量设问稳定,考查的知识点分布稳定;考查的能力立意稳定;试卷试题难度、区分度等指标稳定。北京市高考物理命题保持稳定,在面向新课改高考的过程中,高考物理命题以稳定为核心,有利于高考选拔,有利于中学教学,有利于新课改的实施。

2009年北京卷物理试题包括8道单项选择题,1道实验题,分为两部分,3道论述计算题。试题注重了对于重点、主干知识内容具有一定覆盖面,同时注重能力的全面考查。各知识考点的分值分布也保持了稳定的格局,总分依然为120分。全卷力学考题42分,占35%;电磁学考题46分,占38%;热学考题6分,占5%;振动和波考题12分,占10%;近代物理考题6分,占5%;实验考题18分,光学和电路各一半,占15%。

在2009年的北京理综试卷中,物理部分对考生着重考查了:力学中的物体平衡、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等;电磁学中的电场线与场强和电势的关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电磁感应、感应电动势、电磁波等中学物理的主干知识,这些知识占到全卷的80%~85%。而对于高中物理的其他部分,如布朗运动、原子和原子核的重要实验等,也都有题目涉及。这种重点考查学科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并兼顾其他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的确对中学物理教学会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试题特点

1.试题的难易程度总体保持平稳,继续突出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

2009年北京卷物理试题通过考查课堂演示实验和采用教材中的素材直接命题等方式,注重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和课堂。例如第13题对布朗运动图像的考查,基本也是平时教学中的重点,设问的角度非常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第16题对电场线的考查,基本也是围绕电场线的基本性质设问的,即电场线的疏密反映了电场强度的弱强,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第17题已知机械振动的图像,考查T/2时刻的波动图象,围绕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的特点和关系,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

第18题中斜面的摩擦因数μ与斜面倾角的tanθ之间的大小关系与物体运动的对应关系,这是一般教学中考查重点。

第19题的类速度选择器问题、第21题的双缝干涉测波长,第22题的第一宇宙速度和卫星的周期问题、第23题的电磁流量计、第24题的弹性碰撞等,都属于平时中学教学和高三复习的重中之重,因此考生对这些问题相当熟悉,迁移能力要求不高,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

2.强调问题立意、注重能力考查,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能力的考查

2009年北京卷物理试题在注重考查学生理解、推理等基本能力的同时,兼顾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第14题。下列现象中,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

A.α粒子散射现象

B.天然放射现象

C.光电效应现象

D.原子发光现象

这道题摆脱了以往对某种现象方方面面的考查,而是考查什么现象与原子核的内部有关。可以说,这道题的四个现象覆盖了原子和原子核物理最经典的实验。近代物理不同于经典物理,它的每一次前进都是依靠一个精彩的实验,这些精彩的实验不同于经典物理的实验那样容易得到,因此每一次前进都非常的艰辛,所以这些实验都深深根植于近代物理学中。从电子到原子有核,从原子有核再到原子核的精细结构,从卢瑟福恒星—行星模型到玻尔假设,从玻尔假设到量子力学,闪烁着如汤姆孙、卢瑟福、爱因斯坦、玻尔、贝克勒尔等大师的光辉成就。这些无疑都是近代物理的经典实验,考生必须清楚每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例如选项A。α粒子散射现象证明了原子内部有核,因此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无关。选项B。天然放射现象是原子核的天然衰变现象,因此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选项C。光电效应现象是原子核外电子吸收光子能量跃迁,因此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无关。选项D。原子发光现象是高能级的原子不稳定,向低能级跃迁,从而把多余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去,因此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无关。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这道小小的题,设问方式非常巧妙,考查非常全面,能够充分区分考生对“物”的“理”领悟程度。

再如第21题第二部分,利用一个电流表和一个电阻箱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这道题的考查内容、实验方法都在意料之中,平时考生大多也多次训练过。但是,对图像法的考查有创新,故意设置了一个明显错误的无效数据点,需要有大胆舍弃的勇气和智慧。考场上很多学生没有剔出坏数据点,连出了“√”型图线。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在中学实验教学中,实验不被重视既有教学硬件条件的原因,也有教师认识水平的原因,但以往的观点往往忽视高考压力在学生身上的造成的急功近利。笔者所在学校为一所传统示范校,学生水平在全市居于前列。学校的传统对理科实验非常重视,基本能保证课本要求的学生实验开齐,同时保证学生一人一个操作台。但如此的条件下,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实验数据非常不重视,满足于会做,实验数据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不高,因为实验结论课本都有,而探究性实验少之又少。幸运的是新课标教材探究性实验逐渐增多,希望能有效扭转这种局面。

还有第24题第1问考查弹性碰撞,需要解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联立的二阶二元方程组,直接代入换元法非常麻烦,需要学生了解相除降次的技巧,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比较高。第2问求动能传递系数的表达式和取最大值的质量条件,对数学工具的要求就更高,这也是近两年全国高考物理的热点。

该题与2007年高考重庆卷第25题非常类似。2007年重庆题: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种实验装置,用来研究碰撞问题。其模型如图1所示。用完全相同的轻绳将N个大小相同、质量不等的小球并列悬挂于一水平杆,球间有微小间隔,从左到右,球的编号依次为1,2,3,…N,球的质量依次递减,每球质量与其相邻左球质量之比为k(k<1)。将1号球向左拉起,然后由静止释放,使其与2号球碰撞,2号球再与3号球碰撞……所有碰撞皆为无机械能损失的正碰。(不计空气阻力,忽略绳的伸长,g取)(1)设与n+1号球碰撞前n号球的速度为,求n+1号球碰撞后的速度。(2)若N=5,在1号球向左拉高h的情况下,要使5号球碰撞后升高16h(16h小于绳长),问k值为多少?(3)在第(2)问的条件下,悬挂哪个球的绳最容易断,为什么?

图1

3.强调对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考查,注重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过程的分析,体现关注新课程的理念

物理思想和方法是物理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的概括,它蕴涵在物理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因此,对于物理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必然要与物理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通过物理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物理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考查时,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含义上立意,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物理知识中所蕴涵的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15题利用类比的方法来加强对机械波和电磁波性质的辨析,与大纲版教材不同的是,课标版教材中机械波和电磁波编排在《物理·选修3-4》中,改变了以往机械波属于力学部分内容,电磁波属于电磁学部分内容的格局。这道题关注了这样编排的意图,遗憾的是考生实际学习中都是大纲版的教材,算是为新课标的到来做了一个过渡衔接。

第20题是选择题的最后一道题,与2008年北京卷类似,题目给出了高中阶段多数同学无法解出的物理问题,但是给出一系列答案,希望考生借助物理方法辨明真伪。考生需要首先利用量纲分析排除选项A,前提是学生理解电荷面密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学生利用极限法,即若,则表明圆环的厚度为零,所以没有电荷,也就不会激发电场,所以电场强度为零。利用“时E=0”可以排除C、D选项,从而肯定答案为B。

这两道题充分体现了北京卷一贯坚持的风格,即加强物理方法、物理思想的渗透,与新课标精神衔接。在这方面,上海地区由于新课程实验起步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新课标地区学习。

4.计算题第2题(第23题)依然保留了开放式设问风格

从2007年开始,每年北京卷计算题第2题(第23题)都保留开放式设问风格,这也已经成了北京卷的符号了。今年是提供了一个“流量示数为负”的情景,让考生提出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如果考生在平时认真做过电路实验,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在平时的电路实验,由于正负极反接导致电表指针反打现象很常见,如果考生有过这种亲身体验,相信解决这样的问题不难。

新课程理念提倡要联系实际,引导考生学以致用,关注物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关心身边的生活。试题设置开放性设问可以培养考生科学的分析、思考,引发考生思维活力和发挥创造力,给考生提供探索研究的空间和平台。培养考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看来,2009年北京卷物理试题很好地达到了选拔人才、平稳过渡的目的,为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考进行了良好的铺垫,也给2010届学生和老师复习和备考明确了方向。

标签:;  ;  ;  ;  ;  ;  ;  

2009年北京高考物理部分的评价与分析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