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选择_职业教育论文

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选择_职业教育论文

中、高职有效衔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51-02

随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不断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在内涵和外延上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状态

职业教育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上曾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适应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研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不同层次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成为实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主题。应然状态是指根据事物自身的特性应该是什么样或者应该怎么样的一种理想状态。

(一)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的独立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有助于打通职业教育体系内中专、专科、本科及硕士的“直通车”,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使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走高考“独木桥”,却能实现学历、技能“双丰收”;使技术技能人才既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起点又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让想就业的学生能高质量就业,希望深造的学生有继续求学的机会,为全体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实现多样化发展,进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多样化招生、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是面向现代化生产方式,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职业教育应建立自己的招生制度和考核标准。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机制,创新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办法。中职教育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高职教育确立以技能考核为主的升学考试制度,推行“文化知识+专业基本理论+专业技能测试”的考试方法,加大专业技能测试比重。引导广大考生及家长转变观念,使报考、选择职业教育不是初、高中毕业生入学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升学无望时的无奈选择,而是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对自己未来人生理想的规划,基于对职业教育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对某些专业的了解而做出的理想选择。这样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又可以保证把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吸收到职业教育中,让他们充满自信地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使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得到保障。

(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办学层次,这两个层次紧密相连,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产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继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一体化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和明确的要求。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制度,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合理的、有梯度的职业技能水平标准,使那些中职毕业后选择去高职院校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上都有显著的提升。

另外,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其生命力所在。职业教育应围绕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及趋势,主动对接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合理设置、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区域专业结构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大量的可用、实用之才。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职业教育是贯穿于人的教育全过程的职业化教育和部分继续教育,通过对职业教育对象及职业教育进程中的人、财、物的管理与协调,其最终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获得从事未来某种职业的全面的知识、技能,成为应用技能型的人才。

(一)职业院校招生难、生源质量不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长期以来,受到人们根深蒂固的“重学历,轻技术”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教育被视为“二流教育”。很多考生和家长抱着“读高中、考大学”的想法,不愿选择就读职业教育。初中毕业生主要流向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生源短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再加上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扩招,考生们即使读“三本”也不愿意报考高职院校,这使高职院校同样面临生源不足、报到率不高现象。另外,适学人口总数不断减少,招生及生源质量问题日趋突出,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中、高职院校招生难、生源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可归结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及生源总数的减少,但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使之缺乏对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职业教育资源利用不足,中、高职之间共享水平低

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及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较晚导致当前职业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教学基础设施、校均实验、实训设备相对缺乏,师资队伍也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在政策性投入不足的同时,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却存在巨大的隐形浪费。由于政府统筹规划作用有限,我国职业教育“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不仅重复建设、重复办学现象严重,同时也存在职业教育资源流失和闲置浪费。部分中、高职院校所建实训基地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现象与许多相同内容的教育教学资源被重复建构现象并存,资源冗余与浪费现象并存。另外,师资是学校重要人力资源,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学生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职业院校师资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远低于实际需求,不能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缺乏梯度递进

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应充分考虑本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特点,优化专业布局,满足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一个“对接口”。中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相对较早,开设专业较多,而高职院校起步晚,所开设专业较少。且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对口率、相关性不高。这样既不能满足社会对一些专业高层次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部分专业的中职学生进入高职深造的愿望。另外,中、高职之间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或教材选用上存在盲目性,造成中、高职教育之间在知识上难以衔接。文化基础课标准的脱节是许多中职学生考高职落榜的重要原因;专业理论课程在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甚至有些专业,中、高职采用的是同一版本的教材,从而造成了高职不“高”,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得不到较好的提升。

(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层次不高,社会认可度低

人才市场上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层次和选择空间。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使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技能的培养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变化,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许多课程的内容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另外,职业院校对学生缺乏系统、科学的职业指导,学生就业实习前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及对于本专业对应职业群的认识几乎是空白,不能较快适应岗位需求。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不高,职业院校毕业生仍然面临着就业环境比较差、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社会地位低及收入待遇差的问题。

三、中、高职有效衔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为中、高职有效衔接提供政策保障

制度是规范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支撑。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管理比较混乱,中职教育归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处)管理,高职教育归高等教育司(处)管理。同一层面的部门缺乏宏观上的有机协调和综合统一,在涉及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上不易形成合力。应加快职业教育由层次到类型的转变,将高职教育也划归到职成教司管理。这样有利于从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个体系上来谋划科学发展,有利于中、高职教育科学衔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教育主管部门应下放行政权力,由省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区域内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强对本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管理,积极制定相应的招生、就业政策,促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社区代表共同参与的中、高职协调发展委员会,制定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满足区域内经济发展特点,适合技能型人才成长的中、高职协调发展规划,为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快职业教育招生录取方式改革,突破中、高职生源衔接的瓶颈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把中职毕业生或具有一定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中学毕业生作为高职生源的首选目标,使职业院校的教育成为真正的立交桥,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有阶梯,就业有技能。中职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扩大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比例,改革面向中职学生的招生考试办法,避免中职学校学生想升学只重视文化课学习、想就业只重视专业技术学习“两张皮”的现象。扩大高职教育招生自主权,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实现高职教育主要面向中等全日制学历教育学校和社会对口招生的格局。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高职内容的有效衔接

进一步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素质、高技能及所学专业知识的复合性。中、高职院校在课程、教材的编制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培养目标及各个阶段学生发展特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专业建设上,按照教育与产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结合区域内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特点,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加快修订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统筹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鼓励类产业的专业,控制面向限制类产业的专业,取消面向淘汰类产业的专业,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课程设置上,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差异,对接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标准。遵循中职是基础、高职是目标的原则。在课程开发上,中职教育阶段主要侧重对专业的认识及单项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在高职的学习打下基础;高职教育阶段则注重拓宽专业面和先进技术的学习。在理论教学上把握“必需、够用”的尺度,注重综合性职业技能的训练。在适当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同时,开发符合中、高职教育层次递进特点的教材,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倒挂。

(四)优化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比例。下放行政权力,建立区域中、高职一体化的实验实训监管制度,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在中心城市或职业学校比较集中的地区,整合各方资源,集中资金,建设国内领先的校外公共实训基地等基础教学设施,承担区域内相应专业学生的实训及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实现该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师资上,制定实施区域内中、高职教师交流、互聘、互访等制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缓解职业院校师资短缺现状。

职业教育把经济、社会、科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推进一个国家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中、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构成部分。中、高职有效衔接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础,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是实现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应然选择。

标签:;  ;  ;  ;  ;  

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选择_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