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施工项目中的质量问题越来越重视。一些地质灾害对建筑本身造成的质量影响也开始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和梳理。本文主要介绍了地质灾害中的浆砌石工程通病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中的混凝土工程通病的成因与防治措施以及地质灾害中的砌体墙、混凝土基层通病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项目施工;质量通病;防治
1浆砌石工程质量通病诱因与防治措施
在地质灾害项目主体工程中,所涉及的浆砌石工程主要包括浆砌石挡土墙、浆砌石格构与浆砌石排水系统。浆砌石挡土墙工程常见质量通病诱导因素与防治措施有:
现象一:浆砌石通缝,砌石工程各面石砌缝连通,尤其转角处与沉降处。
诱导因素为:①石块规格不均匀,砌筑施工对砌块的各面拼接处理缺乏重视,导致砌缝相连通;②施工阶段,未严格遵照标准规范预留斜槎。
防治措施为:①严格挑选石料,全面控制砌块的各面拼接处理,保证砌缝交错,尤其是相邻砌块的上下层砌缝;②将转角处与沉降处的接缝改造成丁顺组砌形式,严格遵照标准规范预留斜槎。
现象二:浆砌石内部构造缺乏稳固性,砌体内外两层皮互不连接,砌块间砂浆不饱和,整体结构松散。
诱导因素如下:①砌块搭接少,未设置丁石;②砌筑施工未采用座浆法,且浆液不饱满;③砂浆强度等级不达标;④各班组砌筑高度不统一。
防治措施如下:①严格筛选石料,将灰缝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②采用座浆法或挤浆法;③按照既定标准控制各班组砌筑高速,清理石料表面;④按照既定配制比例搅拌砂浆,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机械与人工相配合的方式。
现象三:浆砌石大面凹凸不平,垂直度不达标,局部表面不平整。
诱导因素为:①面石主料选择不当;②砌筑施工未挂线或挂线不准确。
防治措施为:①选择合适的面石主料;②在砌筑过程中,检查挂线操作的精准性;③若砌体较高,搭设临时脚手架,为后续施工提供优质条件。现象四:勾缝砂浆意外脱落。
诱导因素为:①勾缝砂浆质量不达标,水泥配置量不合格;②砌体灰缝过宽,勾缝大面积收缩;③勾缝时间控制不到位,底缝残留杂物;④勾缝养护不及时。防治措施为:①严格控制勾缝砂浆质量;②将砌体灰缝宽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③砌体浇筑后,第一时间勾缝操作,缩短间隔时间,并清理底缝;④勾缝后,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
2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诱因与防治措施
2.1混凝土结构麻面诱因与防治措施
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不均匀的小凹坑或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露筋现象。
诱导因素:①模板表面粗糙,或者粘结的水泥浆渣滓等冗余杂物清理不彻底;②模板接缝处理不到位,局部漏浆;③模板表面隔离剂涂抹不均匀;④混凝土振捣不足,产生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防治措施:①模板表面不平整、不洁净,清除残留的硬化水泥浆液渣滓;②使用油毡纸或腻子等封堵模板接缝;③在模板表面均匀涂抹隔离剂;④确保混凝土充分振捣,排出气泡;⑤针对表面不做粉刷的构件,应对麻面部位进行洒水保湿,并使用原混凝土浆液抹平处理。
2.2混凝土蜂窝面诱因与防治措施
现象:混凝土局部结构松散,砂浆比例小,石子数量多,石子间形成蜂窝状窟窿。
诱导因素:①混凝土配制比例不合理,砂浆与石子比例失调;②振捣持续时间不足,振捣不充分;③模板接缝处理不当,造成水泥浆流失。
防治措施:①严格控制原料配制比例,计量准确,搅拌均匀;②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预防漏振现象;③严格封堵模板拼接缝,实时检查模板稳固支撑情况;④在下部浇筑后间歇1~1.5h,且充分沉降后,再浇筑上层混凝土;⑤冲刷小蜂窝面,使用原配制比例水泥砂浆进行抹平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混凝土构件表面不平整诱因与防治措施
现象:混凝土构件表面凹凸不平,构件板面厚度不均匀。
诱导因素如下:①混凝土浇筑后,未及时进行抹平压光处理;②模板未支撑在硬土层上,或者支撑面承载负荷强度不足,亦或者支撑面泡水,松动;③在混凝土浇筑面未充分沉降的情况下,采取人工操作。
防治措施:①在混凝土浇筑后,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进行抹平压光处理,在终凝后采取必要的养护措施;②保证模板强度、刚度与稳固性,预防支撑面下沉;③全方位动态控制混凝土浇筑流程,待混凝土结构强度达到1.2N/mm后,方可采取人工干预作业。
2.4混凝土结构孔洞诱因与防治措施
现象:混凝土内部结构留有较大空隙,且局部钢筋外露。
诱导因素:①在钢筋密集区,混凝土下料搁浅,未振捣直接浇筑上层混凝土;②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砂浆沉淀分离,跑浆,且振捣不充分;③混凝土单次下料过多,振捣器运作频率不合理;④混凝土内掺杂木料、石块等杂物。
防治措施:①保证模板内填充混凝土的饱和度,充分振捣;②预留对应规格的孔洞,两侧协同下料,侧面增设浇筑口,预防漏振;③及时清理混合料中的杂质。
2.5露筋诱因与防治措施
现象:混凝土内部主筋或箍筋裸露在构件表面。
诱导因素:①钢筋保护层垫块数量不足,或者垫块发生不规则位移;②结构构件截面积较小,配筋密度大,下料搁浅,填充水泥砂浆不饱满,造成露筋;③混凝土配制比例不合理,产生离析现象,靠近模板位置漏浆;④混凝土保护层混凝土振捣不到位;⑤振捣棒对钢筋造成机械损害;⑥模板表面隔离层粉刷不均匀。
防治措施:①保证钢筋位置准确性,以及保护层厚度的合理性;②针对钢筋密集区,调整混合料级配标准,严格控制石子粒径,保证和易性;③确保浇筑高度超过2m,使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混合料离析;④在模板表面均匀涂抹隔离剂,按照标准规范处理拼接缝;⑤避免混凝土振动器撞击钢筋;⑥严格控制脱模时间,以防拆模时间过早;⑦清洗表面露筋部位,使用原配比水泥砂浆抹平。
2.6拆模后结构形变诱因与防治措施
拆除模板后,结构变形的诱导因素如下:拆模流程不合理,为预留斜支撑空间。
防治措施为:在混凝土结构强度达到标准要求后,遵照标准规范执行超模操作。若拆模后,结构出现轻微形变,则需增设稳固支撑结构。
3砌体墙与混凝土基层抹灰空鼓或裂缝的诱因与防治措施
墙面抹灰后,在砌体或混凝土墙面上会出现空鼓或裂缝问题。
诱导因素有:①基层清理不彻底,墙面浇水不到位,抹灰后,砂浆中残留水分被基层快速吸收,造成粘结力降低;②砂浆配制比例不合理;③基层偏差较大,抹灰层过后,干缩效应突出,导致结构起皮、裂缝。
防治措施:①在抹灰前,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处理基层;②对混凝土或砖石凹凸部位进行抹平处理;③封堵墙面预留脚手孔洞;④在抹灰前进行浇水保湿。一般情况下,墙基层浇水两遍,墙面渗水深度控制在8~10mm;⑤确保抹灰砂浆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且粘结度符合标准要求。⑥保证抹灰原材料性能满足标准要求;⑦底层砂浆配比与中层砂浆配比相同。中层砂浆标号不得高于底层砂浆,且底层砂浆标号不得高于基层砂浆,避免砂浆性能不同,加剧干缩效应,进而影响基层结构稳定性,造成空鼓、裂缝或脱壳;⑧若基层墙体平整度与垂直度偏差较大,则需将单次抹灰层厚度控制在8~10mm范围内。中层抹灰处理必须分若干次抹平。待上一层水泥砂浆与混合砂浆充分凝固后,再涂抹下一层;待前一层石灰砂浆蒸干发白后,以7~8成干为宜,再涂抹下一层,防止砂浆内部松动,或者层间砂浆混合,进而增加收缩率,引起空鼓或裂缝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并且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对其进行预测也存在很大难度。但是为了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需要我们借助科技手段以及地质灾害预测经验,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准确检测,尽最大可能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许成云.浅析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4,36(28):16-17.
[2]邓帆.浅析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49(54):38-39.
论文作者:孙启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砂浆论文; 混凝土论文; 防治措施论文; 模板论文; 诱导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表面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