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形势与中国能源安全_石油论文

国际能源态势与我国能源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能源论文,能源安全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89(2006)05—0045—08

当今世界,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障,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一、国际能源势态简析

能源安全是指一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能源供应保障,它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能源生产消费的需求和可供能源的维护条件与保障程度,是国家经济安全最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根据本国资源和发展需要的国情,积极进口能源,降低进口风险,防止国家经济因能源紧缺、价格波动或意外突发事件而产生社会经济危机。它是世界问题的重要内容:

(一)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财富源泉,是生态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其定义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包括土地、矿产、水、生物、海洋、气候等六大系类,特性有:

1.开发利用性,在一定时空和技术条件下,经开发可满足人类利用功能,并产生价值和使用价值。

2.整体性,各类资源不是孤立、而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组成一个复杂多元的资源系统,是生态环境有机内容和组成部分,根本在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3.有限性,资源在一定空间范围是有限常量,尤其非再生资源越用越少。因此,任何资源利用要受客观条件制约。

4.区域性,各种资源在自然中按属性、不同规律和形式存在,分布有地域差异,使资源地缘产权主体可垄断独占,取得垄断利润。

5.稀缺性,地球上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不节制的物欲是无限的,两者构成资源稀缺性。体现自然资源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关系。

6.时效性,任何资源形成、数量、质量、状态和利用效益随时间变化。生产力和科技发展,使人类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问题也不断出现,人类要顺应自然界却是永恒的规律。

7.价值性。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无价值,可无限无偿使用,误导人们只知向自然无度索取,而缺乏维护,使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资源价值观认为:一切自然资源对满足人类需求有实用效益价值,其能量构成和决定资源价值。美国科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用热力学第二定理说明:地球是个相对封闭系统,与太阳交换能量,却极少与太阳系其他部分交换物质。热力学熵的概念表示对能量总和测度,熵是不能再转化做功的能量,因此,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总会产生一定负效应。熵表明:物质与能量只沿着一个方向转换,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有效到无效、有价值到无价值……,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任何利用,都意味着地球有限能量被耗费不断减少,并转化为无效的负能量而构成污染,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进程实质上是对地球有限能量从开发到污染的转化过程。技术发明、经济增长和国家管理只是能量转化工具,它们越发展,就越加速污染转化。“技术社会的增长只是一张通向生物和地球走向毁灭的单程不归车票。人类唯一可以避免熵定律灾难的出路,就是必须自觉抑制自己对自然资源无限欲望,建立一个节欲、节约即低熵、低能耗的社会。”资源价值论对人类无视资源价值而无限滥用、过度耗费的“纵欲”行为进了深刻批判,提出根据生态平衡要求,人类从自然获得时,必须进行价值补偿,对被人类破坏的自然进行修复性投资和工作。

(二)世界能源矛盾突出

能源稀缺和分布不均,新能源开发困难,替代品少,使能源需求弹性很小,成国际竞争焦点。

1.石油日渐枯竭。已探明世界石油储量1180—1500亿吨,按年产33亿吨到2050年殆尽。

2.天然气占总能源消费24%,总储量1318~1530万亿m[3]。以年23万亿m[3]计算,可采65年。

3.世界煤炭总量5600亿吨,可供172年。因油气少加大煤的需求,可供100年。

4.世界核燃料铀矿储量200万吨,以目前6万吨/年可供35年。

2004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公示:过去100年,全球共耗费1420亿吨石油、78万亿m[3]天然气、2650亿吨煤。但能耗不断增大,递增率50%,未来达100%,人类将进入能源危机时代。

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矿产和潮汐能是新能源,需新科技和巨额投入,却是人类能源希望所在。

5.需求增大、价格猛涨,能源安全成为国家安全重大内容和经济安全生死攸关问题。(三)石油安全和石油利益

世界石油时代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尾声,国际石油竞争日趋激烈,因此,石油安全对一国意义重大,它是指一国为获取数量保障和价格稳定以满足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石油供应,并拥有和保证石油利益主权控制或获取石油不受威胁与侵害,由此保障该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石油需要。并形成石油利益,即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全对石油需要程度和依赖关系,是能源安全的主要内容:

1.世界大多数国家贫油无油,石油因需求大而稀贵,又因稀贵而利丰,再因利丰而“兵凶”,成为主导国际关系和引发国际事件的基本动因。

2.是一国工业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血液”,经济愈发达对石油依赖性愈大已成一条国际铁律。

3.石油供应短缺中断或价格暴涨构成经济最不安全风险和重大危机原因,特别对贫油国家而言,有油则安,少油则乱,无油则瘫。

4.格局变化。冷战时,美苏主导全球能源,后欧佩克有一定权能,再后,出现多个石油新产地;消费方面,发达国家是耗能主体,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猛增。世界能源格局从几个重点国变为全球多元化供求。

(四)可持续发展

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运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1987年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说:“地球只有一个,但世界却不是。我们大家都依赖着唯一的生物圈来维持我们的生命。……无节制的工业化使世界许多地区处于恶性循环之中。”[1](P.23) 日趋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使人类出于生存本能,终于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源泉“本体”,追求现实利益,必须考虑自然环境承受力和自身未来需要,因此,任何发展都不能突破自然限度,都必须保持与自然和谐良性的循环,确立开发与改善并重、利用与保护并重、获取与补偿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五)环保是能源安全重要内容

生态安全与能源消费有直接因果关系,企业污染有很强外部性,企业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国家成本小于国际成本。这表明,所有环境破坏者没有承担全部责任,“免费搭车”是能源消费普遍问题。污染国际化和责任失衡促使国际环保制度应运而生,以对全球环境进行治理。由此,形成包括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内涵的“综合能源安全观”。1979年欧洲和北美国家《远程跨国界防止大气污染条约》、1992年联合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协定书》,为世界各国合作,共同承担能源环境责任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中国能源概况和问题分析

经济运行中,由于技术经济或自然条件使资源无法充分满足称为资源约束,有“流量约束”和“存量约束”。我国资源需求日趋增加,存量却不断减少,有的接近枯萎,人均资源只有世界水平的43%,排第53位。存量约束已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主要因由:

(一)整体短缺

中国能源整体短缺,除了煤,其它资源都告急紧缺。

1.中国煤储量10033亿吨,占世界11%。可采量19%,约1900亿吨。按年产10亿吨可采190年。

2.石油储量42亿吨,占世界2.4%,按年产1.5亿吨计,26年后告罄。

3.天然气储量8500亿m[3],占世界1.2%,按年产270亿m[3]计,可采31年。

4.水能资源7亿千瓦,可采量4亿千瓦。但生态环境堪忧,世界上我国水坝最多,唯一无坝的怒江已规划而“在劫难逃”。

5.核电铀矿贫乏,国际市场限制严格。核电占总电量仅1%,规划2020年达4%,2050年10%。需进口铀矿65万吨。有投资大、高风险和废料污染问题。

6.我国10米低空风电资源10亿千瓦,30~50米高空可增一倍。开发2/3可得15亿千瓦电力,是重大电源。风电技术成熟、价格低廉和清洁,前景极好。

7.太阳能和潮汐能在实验阶段,有待突破。

(二)能源紧缺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按国际规律,经济发展使能源需求增大。我国经济处在起飞的重工业发展阶段,特点是高能耗的钢铁、汽车、机械、建筑等产业急剧扩张。

2.新国际分工。中国开放恰逢世界产业重大转移调整,参与新国际分工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厂”,同时,新旧能源正于“青黄不接”时期。

3.人口多。13亿人口使中国成能源消费大国,占世界总量1/10,居第二;人均值却小于世界平均值:煤42%,石油17%,天然气13%,水资源24%,存在很大能源需求预期。

4.粗放型增长。技术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等原因,使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内涵很小,基本属高能耗外延粗放增长。

5.人口城镇化。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城镇化是发展内容。城镇人口平均能源消费量是农村人口3.5倍。城镇化每提高1%就增加1300万城市人口,必增加能源需求。

(三)主要问题

1.客观短缺,石油接近枯竭。中国一次性能源总储量4万亿吨标准煤,90%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不足10%,富煤贫油。

2.结构不合理。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占总消费73.5%(美国27%,日本23.5%,英国32.2%),石油18.6%,天然气2.2%,水电5.7%;电气化程度低,工业锅炉、窖炉和采暖用煤48%,煤发电和热电38%(美国90%),能源结构偏离世界以油气电为主大趋势。资源分布不均增加运输成本。

3.效率低,耗费大,节能差。由于技术管理落后,资源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加剧能源紧缺:

(1)整体能耗高。中国能源效率仅33%,世界先进水平49%,能源系统效率11.1%,即能源采量转为终端有用能仅1/10,90%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中损耗了;农村大量使用生物质能,效率低且污染严重;2003年,全国能耗费用15600亿元,占GDP的15.7%,而美国6.7%,日本5.4%。我国每创造100美元GDP消耗能源,是美国的4.5倍、欧盟的7.7倍、日本的11.5倍;2004年,中国消耗世界31%煤、30%铁矿石、27%钢材和40%水泥,产出GDP却不足全球4%;钢铁、水泥、化肥等产量世界第一,能耗也最高:

(2)缺少节能型产品。如,2003年全国竣工建筑面积26亿m[2],节能建筑仅3.2%。我国现有房屋面积277亿m[2],不节能占96%,比节能型多65%能耗。

(3)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结构、技术和规制粗糙,缺乏产品再利用、再制造等资源循环利用方式,大量资源无法回收。据统计,我国每年有价值350亿元的500万吨废钢铁、20万吨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和大量废塑料、废玻璃未能回收再利用,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

4.开发浪费严重。资源开采中,因地理、安全和技术因素制约,实际采量小于储量。因此,用更多投资使采量接近储量是高效利用资源重要措施。但企业为高利润偏好浪费开采,只作低投高产开采,即不管煤层薄厚,挑肥拣瘦在矿藏中间采掘,将周边矿层废抛,被称为“吃菜心”。煤炭业这种浪费开采相当普遍。据统计,1949~2003年,我国累计产煤350亿吨,作业区煤总储量1100亿吨, 因“吃菜心”浪费500亿吨,2004年全国耗煤17亿吨,够29年之用。

石油开采浪费也很严重。我国油田井压小需投资注水将石油挤压出来,以提高采收率。而有些企业不做此项投入,白白丢抛石油。

5.需求预期高,供需长期紧张。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率6%,进口量2.5~3亿吨,占总需求比重从目前49%涨至70%。2050年,能源总需求量为2000年3倍。保障供给是能源安全首要问题:

(1)交通运输业使需求呈乘数增长。2003年,我国有民航飞机1060架, 而美国有17万架。汽车有2600万辆,美国2.26亿辆。美国石油消费2050万桶/天,中国650万桶,需求压力倍增。

(2)2003年中国煤炭需求量17亿吨,其中55%发电。按2020年电力目标需40亿吨煤。现有煤储量1145亿吨,可维持30年。

(3)中国有电力4亿千瓦,其中煤电82%,水电16%,核电0.7%, 风能供电0.13%。电力目标2020年11.32亿千瓦,2050年25亿千瓦,增长弹性1(电力与GDP按同比值增长),任重道远。

6.偏差的“政绩观”。许多地区普遍对GDP“情有独钟”,对大项目执著偏好。有的为GDP政绩,不顾实际和规律,不计资源和环保,盲目圈地、大兴土木, 以牺牲未来前途换取一时利益;甚至铺张浪费、贪大求洋,使贫乏资源雪上加霜。实践证明,单纯以GDP衡量经济发展是不能反映环境和资源的代价, 不能体现实际生活水平和质量。

7.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1993年,中国成石油进口国,目前自给率33%,能源依赖进口已成不可回避的既定事实。2004年,石油进口1.5亿吨,用432亿美元,对外依存度48%。预计2020年,石油进口4.5~6.2亿吨,对外依存度70%。

8.石油运输线风险大。中国石油进口地多元(见表),尚未有陆地管道,而海运线单一且过长。我国进口石油68%经马六甲海峡,此航线狭窄拥挤,是高风险多事之地。

9.污染和生态恶化。粗放型增长是高消耗和高污染,生态问题严重:2004年,全国碳释放量1.2万吨,排世界第二,酸雨区不断扩大;乱采滥伐、生态破坏:全国每年水土流失1万km[2]、荒漠化2480km[2]、土地碱化2万km[2]、湿地退化40%,沙尘暴逐年加重;森林面积仅10%(日本64%,德国56%,美国38%);因污染水质下降:全国65%河流流域水质为Ⅳ类、Ⅴ类或劣Ⅴ类而失去饮用功能。据统计。更令人担忧是我国水力大坝问题,2004年,中国有水坝86000多座,居世界之首。 据规划,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量2.9亿千瓦,15年规模扩大2倍,大坝将更多。这种“大坝偏好”对生态和民生有严重不良影响,并使土地更少。

10.能源安全国际化。

(1)全球能源格局变幻莫测:俄罗斯、沙特、伊朗等石油大国均不在WTO,其能源政策不确定性对国际市场推波助澜;伊朗核问题悬而未决,是国际不稳定因素。以巴矛盾根深蒂固,有巨大冲击力;非洲属新开发地,未来扑朔迷离。

(2 )国际能源市场跌宕起伏:国际石油价格不是按一般商品供求均衡或竞争垄断可预期的,它包含供需谈判和长期套期保值期货价格基准内容,因而兼备现货需求和金融投机双重性质。越来越多国际投机游资参与石油期货交易,使油价更加云波诡谲、暗藏风险。2004年国际油价攀升,我国每吨进口价涨59美元,多支付71亿美元,使GDP增长降低0.5百分点;石油进口额432亿美元,是贸易顺差320亿美元的135%。2006年4月国际油价突破75美元/桶。高价石油如一把“达摩克斯”剑,使我国石油进口需承受更大贸易压力和外汇支付风险,能源安全面临更大考验。

(3)影响我国外交和战略。世界石油供需矛盾突出, 发达国家操纵石油价格对国际市场有很大影响。中国进口石油越多,需付出政治、经济和外交代价就越大。因此,必须把石油安全植入我国外交之中。

11.理论宣传的偏差。西方经济学“消费者主权论”认为,消费者是市场中心,其需求偏好以市场“货币选票”决定生产品种和数量,最终决定利润,消费是生产根本动因,可刺激经济无限增长。我国理论宣传中,有将此论奉为圭臬并作为实践的金科玉律,错把市场经济理解是一切为满足个人消费欲望和功利性纵欲享受。曾几何时,高档酒吧舞厅、高级轿车、豪宅别墅、极品手饰、国际名牌、宫廷宴席等豪华和奢侈的“消费”洪水般冲向全国,愈演愈烈:从政府采购到百姓生活,到处有贪婪和排场;从广告到宣传,普遍是炫耀和时髦。盲目攀比和从众使少数富人的畸形消费,为社会树起消费的不良榜样和错误导向:

(1)标准过高。中国住房标准户型大、 能耗高、 寿命短, 造成建筑浪费。2005年美国住房52m[2]/人,居世界首位,人均GDP为3.5万美元。同期,中国1500美元/人,相差23倍。但中国住宅标准:普通户型120m[2],允许上浮20%,达144m[2]/户(仅普通民宅),每户三口之家,人均48m[2],是美国的92%。有“经济学大师”提出:小康社会就是每家有两套住宅。对此,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认为:“144m[2]住宅标准在日本是豪宅(日本人均住房28m[2]),而我国人均GDP才1千多美元,144m[2]却是普通住宅,这反映我国居住消费观有很大问题。”另外,住宅寿命过短,全国每年老旧建筑拆除率43%,按规定,普通住宅期限50年(欧洲国家90年),实际仅27年,贪大求新使许多可用建筑被强行拆除。

(2)非理性畸形消费。2005年12月12 日《重庆晨报》报道:“山西一煤矿主以3700万元买下北京最贵别墅。随后一次性购买‘悍马’牌轿车20辆,为本家族15岁以上成员各配一辆。”最危险是这种奢侈之风在全社会蔓延:据统计,中国现有公车约300万辆,70%为豪华型,每年耗资3000亿元;据报道, 上海一座最贵别墅为1.3亿元天价;北京“宾利汽车行”是该品牌全球销售冠军(50万欧元≈人民币500万元/辆,北京售60多辆);杭州市为“提升城市形象”,政府确定以帕萨特、红旗、宝马、奔驰等高档车为出租汽车(德国用奔驰出租车,人均GDP年3.5万美元);全球第一奢侈品公司——法国LVMH集团“路易威登”箱包店在中国开14家分店;世界前9名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市场增长率85%,全球平均值仅10%。200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占全球18%,奢侈品进口45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3奢侈品消费国,同期,中国人均GDP排世界103位;许多商品过分奢华,如,一件高档衬衫7层包装,一盒月饼(6块)售价2888元。

(3)糟蹋粮食惊人。中国传统重视“吃”,并赋予“传统文化”名目。 “吃文化”中,除必要饢腹、卫生和营养之外,还含排场、面子和炫富意味而铺张浪费。据调查,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相当全国两月口粮;2005年8月, 某市美食节的“满汉全席”倒掉剩饭菜20万元;普通饭菜一桌至少剩10%,一家餐馆有50kg/天剩饭菜,一个省浪费约5000t/天,一年浪费粮食约20亿元,全国浪费600多亿元。

这些刚温饱就忘记资源紧缺、沉溺于奢欲挥霍之中的恶劣消费,实质是利令智昏和奢靡颓败的“纵欲浪费”,只会给中国带来无穷危害,是威胁中国经济安全的内疾大患。

三、实行节欲、节制和节约是能源安全根本保

2005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通知》, 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走节欲、节制和节约的道路,舍此,别无它径。

(一)节欲是美德

古希腊人认为人有四种美德:智慧、公正、毅力和节欲。节欲指人必须限制自己欲望,追求合法适度的快乐幸福,使人更聪明生活,达到更高目标和更文明境界。生活表明,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和支配者,市场供求平衡是有条件的,即供给不仅取决于需求,还根本取决于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如果资源利用超过客观存在或生态平衡要求,那么,无论人们欲望多么强烈,市场需求多大,也无法使供求平衡。一旦自然力量强行限制人类欲望和需求时,自然的惩罚报复和灾难必然同时降临。没有节欲,不计后果和不负责任的醉生梦死,人和社会就会堕落败坏。因此,中国比任何时候、任何国家更需要“节欲”,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节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

节制的词义是限制和控制。在资源紧缺条件下,政府有所作为以限制人们物欲,控制人均资源占有量,谓之节制。

节制取决于国家决策和措施。如,客运效果相同,公交车能耗和污染仅是私车的1/10。因此,欧洲和日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德国乘公交车的人56%,荷兰80%,日本75%;相反,居住郊区化是美国生活主流,城居人口从1948年 70 %降到1998年38%,购物和上下班以私车为主,乘公交车的人14%,洛杉矶只3.7%。普及私车的生活方式是美国石油消费根本原因:2002年美国人平均开车时间1小时/天,耗油占石油消费总量65%。可见,交通方式选择关键在于政府倡导和取向。

中国当务之急是节制消费,妥善解决能源紧缺与欲望激增的矛盾。实践证明:没有普及性能源,不可能有私车普及的消费。美国私车普及于上世纪30年代, 当时世界油价桶/3美元;日本是60年代,石油时价桶/10美元。斗转星移,2006年4月世界原油价格突破桶/75美元纪录。石油有明显“价格刚性”,即只涨难落趋势。高价石油对人均GDP仅1500美元的中国,是普及性还是奢侈性消费,难道不是“和尚头上的虱子”吗?客观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重复发达国家靠廉价石油发展之路,必须靠节制节能求发展。

(三)节约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

在人的需求与自然资源愈来愈失衡的今天,不厉行节约,反而竭泽而渔、伐树取薪、急功近利、贪多求奢,结果只会耗尽资源,恶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敬畏、适应和遵循自然法则,实行开发、环保和节约三位一体的资源战略,将节约放在一切经济工作首要和优先位置。建立健全节约体制和节约机制,从根本上保障能源安全:

1.优化能源结构。(1)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广开来源,实施能源全球战略;(2)加大煤炭、天然气利用。开发“煤炭液化”(煤炼油), 以煤补油;开发煤层气(瓦斯)生产,此项技术既防止瓦斯灾害,又综合利用资源。中国煤层气资源约35万亿m[3],前景良好;(3)重视水力、核能、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等能源开发利用,多项互补,提高综合效益,降低对外依赖度。

2.石油供应多元化。(1)进口多渠道。战略布局上将石油产地划分安全等级,确保重点,分散风险。建立境内国际石油市场,规避“物流”风险;(2 )运输多样化。为保障石油海运安全,应酌情扩建远洋海军和船队,同时,建设陆上石油管道;(3)产业国际化。我国石化企业规模大,有一定竞争力。但经营管理、 品种质量、科研技术和营销服务等水平低。如,我国原油成本 26美元/桶,国际平均9美元,中东仅4美元;企业资金周转率2次/年,国际水平8次/年。因此, 提高企业生产力是维护能源安全重要内容。

3.提高效益:(1)建立节能制度,为提高资源效益确立制度保障;(2)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技术攻关,普及节能应用,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物尽其用。环境污染实质是资源低效使用或配置粗劣的结果, 根本解决在于资源综合利用,减少直至消除“废物排放”。

4.构建节约机制和法制,包括管制责任、节约目标、考核评价和奖罚处理等。强化社会节能,进行节约教育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树立节约生活道德风尚。

5.加大环保力度。中国加入《京都协定书》,在大气环保方面负有重大责任义务。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实现能源供应、经济利益和环保并重。

6.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包括:资源储备、企业储备和国家储备。国际安全基期90天,日本180天,美国160天,德国130天。我国正建设30天国家储备。 还应鼓励企业商业储备和加大石油资源储备。

7.建立能源使用费用定价机制。现实中,“从来没有一个城市通过修建更多道路能解决交通拥挤和污染问题。道路修的多只是鼓励更多人使用私车,占用更多道路空间。对此,经济学合理解决是‘道路定价’,即根据人们用哪条路,什么时候用,以及造成污染程度,对使用道路的人收费。把价格确定在最适当用量水平”。[2](P.65) 道路和环境是公共产品,每个人产权平等,而汽车却属私人消费,取决于个人收入和偏好。如果有车人更多使用属于公共产品的道路和更多污染都是无代价免费的,实际上是对无车人一种不平等和产权侵犯。因此,多用路、多污染必须多交费,完全符合经济“公平”原则,可成为我国汽车消费行之有效的节约机制和“他律”规则。而且,计算机和网络使道路交费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当然,道路付费不是税收,其收入应专用于公共交通和环保投资。

8.节约应从政府做起。令人感叹的是,如果政府能够像反对政治“自由化”那么全力以赴和穷追猛打的反对“纵欲消费”,那般提倡勤俭节约和廉洁朴素,那样坚决认真的带头以身作则,于是,中国消费的不良倾向肯定能够得以纠正。因为,“上有好之,下必甚焉”。对此,我们应牢记马克思的教导:“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P.167)

标签:;  ;  ;  ;  ;  ;  ;  ;  ;  ;  ;  ;  ;  

国际能源形势与中国能源安全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