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的临床研究论文_贺雪莲

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的临床研究论文_贺雪莲

贺雪莲

(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北 荆门 448000)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的临床研究,为糖尿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无并发症组40例,有并发症的患者组有40例,健康患者有40 例,将前面两者列为研究组,后者列为40例,对患者开展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同时判定方法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等对患者进行分析判定。结果:并发抑郁、焦虑患者有55.00%左右,重性抑郁患者有16.30%,为严重焦虑患者有10.00%,并发抑郁焦虑的患者有47.50%。并发症组以及无并发症组两组患者的生活事件总值跟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因为疾病的关系一般会产生抑郁情绪以及焦虑情绪,其并发症发生率非常的高,糖尿病患者产生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跟生活事件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般还会受到患者生病之前情绪不稳定个性特征等影响,不仅如此还跟患者利用度以及自尊程度存在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心理卫生;心身疾病;糖尿病;抑郁;焦虑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8-0315-0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 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多发疾病。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分析调查,得到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心理方面的数据,对糖尿病导致患者产生抑郁心理以及焦虑心理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探讨,以下为详细的报道内容:

1.基本资料以及研究方法

1.1 基本资料

于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选取1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无并发症组40例,有并发症的患者组有40例,对照组患者40例均为健康患者上述患者严格按照WHO 相关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以及分型标准进行诊断以及分类。上述全部患者,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8岁,年龄最大的为74岁,平均年龄为55.55±3.22岁。

1.2 研究方法

1.2.1抑郁焦虑评定

通过汉密顿抑郁量表的使用完成患者抑郁情绪评定,如果患者的总分≥20 分,那么患者就为存在抑郁症状;通过汉密顿焦虑量表的使用来有效的判定患者的焦虑状态,如果患者的总分≥14 分, 那么就一定存在焦虑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评定相关影响因素

通过生活事件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完成患者抑郁情绪评定。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构建SPSS数据库文件,通过计算机的使用来完成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标准差(x-±s),进行x2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汉密顿抑郁量表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通过汉密顿抑郁量表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的使用,患者中,并发抑郁、焦虑患者有55.00%左右,重性抑郁患者有16.30%,为严重焦虑患者有10.00%,并发抑郁焦虑的患者有47.50%。详细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一 患者的汉密顿抑郁量表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

没有并发症组4016.87±7.7411.71±5.77

并发症组4027.22±8.2919.55±7.85

对照组40 5.55±2.277 4.66±3.44

2.2 生活事件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结果比较

并发症组以及无并发症组两组患者的生活事件总值跟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下表所示:

表二 患者的生活事件总值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生活事件总值负性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

没有并发症组4030.20±29.6825.61±24.8812.82±11.52

并发症组4066.99±33.7251.06±30.0912.20±15.24

对照组4028.71±13.2214.07± 9.9915.67±10.66

表三 患者的简易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积极应对方法消极应对方法

没有并发症组4023.25±3.858.46±3.34

并发症组4017.84±6.478.50±3.56

对照组4020.44±4.107.21±1.98

3.讨论

主要阐述原因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作用缺陷引起的代谢紊乱[1]。主要的特征是慢性高血糖。严格按照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报告得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球的糖尿病患者统计得到1.43个亿,目前处在一个明显上涨的趋势,已经到达1.75个亿[2]。据统计得到,我国目前糖尿病患病率为14.50%左右,糖尿病的发病致因有很多,很多相关学者以及专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及研究,对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以及控制血糖水平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TO)已经将糖尿病划分到跟患者的生活方式存在明显关系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类型中,与此同时,还对心理应激在其发生中存在的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有效的划分以及分析。糖尿病的出现一般会给患者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 其中抑郁情绪以及焦虑情绪是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3]。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需要在进行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指导患者做好饮食控制等。在上述的基础上,需要着重的分析患者的个性特征以及不良心理等,同时还要对患者的社会应激开展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及针对性强的心理干预。促使患者自尊水平实现进一步的提升,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应对方式,进一步强化患者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有效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湘,朱熊兆,王丽.抑郁情绪及负性态度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26(02):96-98.

[2]赵湜,毛红,付阿丹,王红祥,姚昌伟.糖尿病人群伴发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31(09):558-559.

[3]朱熊兆,龚耀先,姚树桥,王丽,王湘,曹行芝,毛季萍.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影响的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1(01):447-448.

论文作者:贺雪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6

标签:;  ;  ;  ;  ;  ;  ;  ;  

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的临床研究论文_贺雪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