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结构优化与煤炭企业并购(上)_煤炭论文

煤炭产业结构优化与煤炭企业并购(上)_煤炭论文

论煤炭产业结构优化与煤炭企业购并(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煤炭论文,结构优化论文,煤炭企业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煤炭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日益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经济理论界和煤炭企业的高度重视。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煤炭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存在的障碍,把煤炭企业的购并作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来进行研究,并提出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其它配套措施。

一、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1.煤炭产业结构现状。

①所有制形态分析。近年来,在国家“大、中、小并举”和“有水快流”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乡镇、集体和个体煤矿发展迅猛,在全行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近年来产量已超过国有重点煤矿,在整个煤炭工业中举足轻重。1996年,全国煤炭总产量为137408万t (煤炭部统计数),其中国有重点煤矿53725万t,占39.1%;国有地方煤矿22206万t,占16.2%;乡镇集体和个体煤矿61477万t,占44.7%。

②产品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分析。从总体上看,煤炭工业产品的加工深度、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含量很低。煤炭产品的深度加工不够, 1996年我国煤炭入洗比重仅为22%左右,其中精煤比重仅为6.6%,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发达国家煤炭入洗比重一般都在40%以上)。现在全国煤炭产量近14亿t,但各种各类煤矿近8万处,资本的分散程度可想而知。煤炭行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在1996年的总产量中,机械化采煤比重仅为22.2%,炮采产量和其它产量比重高达77.8%。在不同所有制煤矿中,产品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差别很大,国有重点煤矿远远高于地方国有和乡镇集体、个体煤矿。

表1 1996年煤炭产品品种构成表 单位:万t

类别总产量 国有重点

地方国有 乡镇集体

煤种 产量% 产量 % 产量%

总产量 137408

53725 39.1

22206

16.2

61477 44.7

精煤 91007150

5.219501.4

原混煤 128308

46575 33.9

20256

14.8

61477 44.7

注:精煤和原混煤的百分比皆为占总产量的比重

表2 1996年煤炭产量构成表

类别 总产量 国有重点 地方国有 乡镇集体

采煤方式

产量% 产量%产量%

总产量

137408

53725

39.1 22206 16.2

61477 44.7

机械化产量30566

28232

20.5

2334

1.7

注:百分比为机械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

③规模经济分析。国有重点煤矿相对于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来说,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生产规模平均为80万t /年;国有地方煤矿平均为10.9万t/年;1996 年乡镇集体和个体煤矿共有74787处,产煤55364万t,平均每处矿井产煤0.71万t。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国有重点煤矿显然比乡镇集体、个体煤矿具有更大的优势,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德国井工开采的煤矿平均生产规模为288万t/年,波兰为192万t/年,英国为180万t/年,分别是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3.6、2.4和2.25倍。

④可持续发展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国有重点煤矿比较重视保护和治理环境,乡镇集体和个体煤矿受到经济条件和自身利益的驱动,难以对环境保护方面保证必要的投资。从保护资源的角度看,国有重点煤矿资源回收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乡镇集体、个体煤矿平均只有15%左右,资源浪费严重。从保护劳动力的角度看,国有重点煤矿每生产100万t煤炭平均死亡1人,小煤窑为11人。从节约运力的角度看, 小煤矿生产的原煤,含矸率平均在4%以上,以1995年的产量为基础, 按产量的40%外销计算,仅运输小窑煤浪费的运力就高达1000万t。

⑤产业布局分析。由于受煤炭地质赋存条件的制约和煤炭开采经济合理性的影响,煤炭行业形成了极不合理的产业布局结构。煤矿特别是生产规模大、煤炭质量好的大型、特大型煤矿,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总量来看,其分布明显以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北部为主,1996年,华北地区(山西、内蒙、河北、北京)总产量为50673万t,占全国的36.88%;东北三省煤炭产量为16764万t,占全国的12.2%; 而经济比较发达、耗煤量较大的华东地区(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东、安徽、上海)煤炭年产量仅为19926万t,占全国的14.5%。尽管在60、70年代国家一度增加对南方煤矿的投资开发力度,陆续建成投产一大批煤矿,但其中绝大多数规模很小,总量没有上去,而且亏损严重。特别是华南地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煤炭产量仅为5208万t, 仅占全国产量的3.8%。我国目前经济重心仍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同时也是能耗中心,煤炭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60%左右。由于目前我国能源的转移方式比较落后,尚未实现由输煤向输电的转换,大规模的煤炭异地转移只能以煤炭的实物形式来进行,因此对铁路运输的依赖作用十分明显。一方面,造成运力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煤矿的生产经营始终难以摆脱运输的瓶颈制约影响。

⑥非煤产业发展分析。近年来,煤炭行业积极贯彻“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思路,在稳定煤炭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煤炭企业由过去单一的煤炭生产开始向多产业发展方向迈进。1996 年, 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总额达到389亿元,占总收入的一半左右, 多种经营在煤炭行业已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从总体上看,煤矿多种经营项目还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等问题,多属于安置型。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的效益型项目少,投入产出比不合理。1996年按煤炭部多种经营统计口径,国有重点煤矿多种经营项目年销售收入在1 亿元以上的项目仅为4个。

2.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理由。

①煤炭生产总量相对过剩,有必要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从生产角度分析,煤炭生产量已超前国民经济发展预定目标。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2000年我国煤炭产量要达到14~14.5亿t,其中, 国内消耗14亿t,出口5000万t。1996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13.97亿t(国家统计局数),已接近2000年规划目标。

从消费角度来分析,经济发展对煤炭增长的弹性系数明显下降。改革开放前,煤炭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50左右,现在已降至0.38,2000年将降至0.32(李鹏《中国的能源政策》,《求是》1997年第11期)。据专家估计,仅节能措施的采用一年少消耗煤炭5000万t左右。 其它能源的替代降低了对煤炭的需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以其方便、洁净取代了煤炭。进出口物资对煤炭需求的影响。钢材、化肥等高耗能产品进口的增加,降低了对煤炭的需求,相反,出口焦炭的减少也降低了对煤炭的需求。

从中间环节的角度来分析,交通运输状况的缓解,缩短了煤炭在产家与用户之间的流动时间。资源相对富裕,资金相对紧张,使煤炭用户存煤动机受到压抑。因此,煤炭生产与消费之间出现失衡,有必要对煤炭产业生产要素进行必要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②市场集中度低,内部竞争过度,有必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减轻竞争压力,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 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市场集中度1992年是43.3%,1993年是39.8%,1994年是38.1%, 不仅市场集中度低,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其他所有制煤矿虽然规模小,安全性差,超层越界,乱采滥挖,其产量却与国有重点煤矿平分秋色。如果按照美国制造业行业集中度的标准(行业内前四家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 1994年煤炭行业产量最大的大同、平顶山、开滦、 西山四个矿务局产量之和为8763.04万t,占全国原煤总产量122953万t的7.24%, 这么低的市场集中度在煤炭市场放开之后必然造成竞争过度,价格难以达到合理价位。在这种无序的市场竞争中,负担沉重、矿井衰老、正规开采的国有重点矿井受到严重打击,在与其它所有制煤矿的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因而使煤炭行业走向市场以后一直亏损严重,产业利润率一直为负数,难以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因此,有必要通过企业的购并,提高市场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煤炭行业的整体效益。

③部分小煤矿开采负面影响大。一是非法违法开采严重,有的乡镇煤矿在国有煤矿井田范围内滥采乱挖,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二是伤亡事故多,多数小煤矿达不到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重大的瓦斯爆炸、透水事故时有发生。1997年5月28日,一天内陕西咸阳、 大同市南郊和贵州水城小煤矿先后发生三起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6人;三是矿井规模小,开采方式落后,管理粗放,资源利用率低;四是盲目生产,总量急剧上升,并利用成本优势挤占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度。因此,必须按照“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方针,整顿煤炭生产秩序,对非法开采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进行关、停、并、转,提高小煤矿的整体素质,以达到优化结构,平衡总量,提高效益的目的。

④市场经济对规模经济的要求。先进采煤国家的煤矿已基本完成小型化向大型化发展的进程。英国、波兰的矿井生产能力都在200万t以上,美国、德国的矿井年产量多为300~400万t。 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很大。另外,煤炭行业的非煤产业同样存在项目规模小、水平低、生产分散,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以骨干项目电厂、水泥厂为例:国有重点煤矿1995年办电厂24处(不含煤矸石电厂),能力81.65万kW, 平均每年3.4万kW,没有一处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规模。 发电煤耗一般都在700~800g/kW·h,比用大机组发电多耗煤60%以上。国有重点煤矿办水泥厂80处,1995年生产水泥550万t,平均每处不足7万t,绝大部分小于国家产业政策所支持的规模。综合能耗比全国水泥平均行业水平高20%,比发达国家高64%。因此,通过企业购并和技术改造、生产工艺改造,积极吸取多方面的资金,提高矿井和非煤产业的规模化程度,形成规模经营、集团经营,增强煤炭行业整体的抗御市场风浪的能力,是煤炭行业机构优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⑤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煤炭行业要实现产业优化,还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分工,加快全行业的国际化步伐。一方面,加大煤炭出口力度,减轻国内市场压力,最大限度地占领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我国煤炭企业的现代化程度。

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优化煤炭行业的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矿井经济规模,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深加工率和利用率,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煤炭工业的长远发展积蓄后劲,为煤炭工业乃至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的目标

1.优化产品结构。以发展洗煤为基础,大力开展包括煤炭气化、液化在内的煤炭深度加工,加快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推动煤炭产品结构的调整。煤炭产品的加工率和深度加工率要分别达到95%和40%以上。

2.控制煤炭生产总量。煤炭生产总量要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规模,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实行适度偏紧的政策,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节能和环保工作。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国民经济规划目标,到2000年煤炭生产量控制在14.5亿t以内。

3.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企业购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结构。在行业内确定骨干企业及骨干产品,然后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对其实行有差别的政策,推动其发展。综合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全方位实施产业组织调整政策,引导大中小企业之间的组织调整朝着既定的政策目标转变。

4.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大规模实施企业购并,推动煤炭企业规模和整体实力不断壮大,提高行业集中度,减少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国有重点煤矿市场集中度要达到50%以上,行业内部平均市场集中度达到20%以上。提高矿井生产集约化水平。国有重点煤矿平均井型达到100万t以上,地方国有煤矿平均井型达到15万t; 乡镇煤矿骨干矿井平均产量达到3万t以上,其它矿井产量达到1万t以上。通过资本运营手段,实现国有煤矿和地方、乡镇、个体煤矿的有机联合。

5.多元化经营。通过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实施横向和纵向多元化经营战略,煤炭行业非煤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到2000年生产经营总额要达到600亿元。

三、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障碍

1.煤炭产业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项目的审批、投资规模、开工建设等都有严格的程序,进入壁垒较高。改革开放后,地方自主权不断扩大,为了追求局部和短期的利益,纷纷上马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以缓解就业和经济等一系列的压力,这就使规模经济和必要资本量的壁垒作用大为降低。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除了给予地方企业以许多优惠政策外,更多的是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在煤炭开采方面,以分割市场手段来克服进入壁垒,地方政府权力在许多方面冲击了并不牢固的进入壁垒,使煤炭行业的产业进入壁垒作用大大受到影响。

2.煤炭产业退出门槛高。煤矿的资源性、开采的生产性质决定了煤炭行业企业之间的资本转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煤矿的专用资产可移动性差、变现率低,对资本经营带来很大的难度。如煤矿井下的巷道是专门用来为采煤生产服务的,几乎没有变现为可流动资产的可能。另外,煤炭企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煤矿退出生产后,将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重新安排工作岗位或重新培训,安置和培训的费用相当高。同时,由于煤矿地处较偏僻地区,进入新产业、特别是进入第三产业较困难。再有,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煤矿企业退出产业后,如不能及时进入另一产业,煤矿职工就会流入社会并且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将造成社会的不安定,而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这就使煤炭企业的产业退出十分困难。

3.煤炭职工的思想观念转变慢。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的煤炭职工吃苦耐劳,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的队伍。但是,进入市场以后,职工的思想观念转变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战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始终没有摆脱煤炭生产的小圈子,资本经营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导致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抵制。与此同时,在煤炭企业发展多种经营的问题上,由于没有树立资本经营的意识,目前多种经营投资多数集中在建新厂、上新项目上,一方面造成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大规模投资;另一方面,进入新的行业管理、技术和市场风险大,使新上项目的经济效益不佳。

4.大部分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国有重点煤矿进入市场以后一直处于全行业亏损的状态。1992年,全国国有重点煤矿亏损57.5亿元;1993年亏损32.6亿元;1994年亏损19.7亿元。近两年来,煤炭部党组着力抓好煤炭行业的扭亏增盈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996年全行业亏损下降到6亿元,1997年可实现整体扭亏。 但从全社会范围来看,煤炭行业的资本利润率远远没有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煤炭企业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经济十分困难。这样,即使是观念转变比较快的国有重点煤矿,由于经济实力的制约,也难以开展资本运营的实施。

(未完待续)

标签:;  ;  ;  ;  ;  ;  ;  

煤炭产业结构优化与煤炭企业并购(上)_煤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