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8)
【摘 要】目的:探讨侧俯卧位机械通气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11月我院接诊的58例神经重症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侧俯卧位机械通气,对照组采用仰卧位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痰液引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重症伴肺部感染患者采用侧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氧合,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
【关键词】侧俯卧位;机械通气;神经外科重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521-02
近年来,我国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不断增加,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病情重往往伴呼吸功能差,需要保证脑组织对于氧的需求,良好的肺部情况与充足的供氧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前提,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严重,因此其需要长时间在重症病房中接受治疗和护理[1]。本文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11月我院接诊的58例神经重症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侧俯卧位机械通气,对照组采用仰卧位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11月我院接诊的58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35-66岁,平均年龄:(46.27±2.51)岁;其中,重型脑外伤8例,脊髓损伤6例,脑出血3例,脑肿瘤4例,动脉瘤9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33-68岁,平均年龄:(47.42±2.83)岁;其中,重型脑外伤9例,脊髓损伤5例,脑出血2例,脑肿瘤5例,动脉瘤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观察组 采用侧俯卧位机械通气,对于人机对抗者,适当给予药物镇静。侧俯卧位方法:首先清理好各种导线与导管,将患者移至床侧,先向对侧翻转侧卧,而后将臀部向后挪动,让身体向一侧倾大于90度以上形成侧俯位,胸前放2个软枕支撑,将患者上方的下肢弯曲向前下放一软枕,再将患者肩部后移,上侧手臂自然弯曲并固定于对侧床栏上,另一手臂及肩部向外稍挪出,保证下方手臂血运良好。保持与身体平行,同时在患者的肩、髋、膝、踝关节处垫软枕,保证腹部有一定的活动度[2]。呼吸机采用瑞典HAMILTON-GALILEO型,呼吸频率10-15次/min,吸气时间1.2-1.4s,潮气量控制在9mL/kg,吸入氧浓度40%-50%。患者两小时更换左右侧俯卧位。
1.2.2对照组 采用仰卧位通气,将肢体置于功能位。
两组患者均由专职护士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变换体位后l h、3h、5h、7h做动脉血气分析、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 (MAP)、气道峰压(Pmax)、sp02。对照组亦在相应时间进行同样的监测,气道管理及其他护理均按常规。
1.2.3侧俯卧位管理和安全防护
1.加强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予以拍背,注意呼吸道湿化和雾化,促进痰液排出。呼吸机参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时调整。
2.保持引流管通畅 在进行翻身操作前确保人工气道固定通畅,各种动静脉管路妥善固定,防止管道脱落。各种引流管应先夹闭,防返流。翻身后及时开放并固定,防受压。
3.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在进行翻身操作时检查各种导线是否完好,保持通气的连贯性,随时观察患者皮肤粘膜颜色及各种监测数据和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抽检各种标本作相应检查。
4.翻身方法 翻身时支垫的方法要正确得当。避免胸腹部受压,保持肩关节及上、下有一定的活动度,防止臂丛,胫神经受压损伤。避免造成通气呼吸阻力和气道压增大,防气压伤。
5.防止压伤 定时翻身,可给予局部按摩,理疗等措施防压伤。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通气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发现侧俯卧位机械通气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气5 h和9 h后,观察组患者的Pa02均值高于对照组(P<O.05),但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变化 (P>O.05)。
2.2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30例观察组患者出现误吸1例,肺不张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6%;28例对照组患者出现4例并发症,其中误吸2例,压疮1例,肺不张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28%;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侧俯卧位机械通气作为改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低氧血症的方法之一,通过机械通气患者常规的仰卧位改为侧俯卧位,侧俯卧位通气治疗机制主要是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减少纵膈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善胸壁顺应性来改善氧合[3,4]。其对患者机体循环状态的影响是观察研究的重点[5]。当人体处于仰卧位时,跨肺压表现为自胸骨侧至背部逐渐降低,背侧肺泡较胸骨侧肺泡通气减少,肺底及低位痰液不易引流,降低通气效果。侧俯卧位时,跨肺压重新分布,背侧肺泡跨肺压升高,利于肺泡开放,增加通气单位,对肺不张患者使塌陷的肺泡重新开放,降低肺不张程度或预防肺不张,同时肺泡的大量开放使背侧肺泡的通气/血流比匹配更好,减少分流,从而改善整体通气/血流比,改善患者氧合[6] 。侧俯卧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痰液引流更为充分,气道阻力降低,从而改善肺泡通气[7]。本文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侧俯卧位机械通气,其SpO2、PaO2、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通气5 h和9 h后,观察组患者的Pa02均值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患者机械通气时的氧合,与体位的改变关系密切。侧俯卧位机械通气在神经外科重症伴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
综上,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采用侧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氧合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临床护理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 (32):7317.
[2]徐盈,张燕芳,陈国兵,钟玲,张凌.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动脉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2):1346 -1349.
[3] 韩炳智,韩韬,吴志峰.重症吸入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时氧合、血流动力学及气道引流的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4,13(1):78-79.
[4]De Leo V,Di Sabatino A,Musacchio MC,etal.Effect of oral contraceptives On markers of hyperandrogenism and SHBG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Syndrome[J]. Contraception,2010,82(3):276-280.
[5]江燕,陈军华,许素琴,熊杰.俯卧位机械通气应用于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4,28(10):3514-3516.
[6]Silversides JA,Ferguson ND.Clinical review:s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linical ventilator managment and adjunct therapy[J].Crit Care,2012,17(2):225.
[7]向鑫,刘畅,杜朝晖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2014,35(2):326-327.
作者简介:
周仙凡,女,本科,护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 18974890540
李育,女,本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论文作者:周仙凡,李,育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机械论文; 重症论文; 肺泡论文; 神经外科论文; 两组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