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积石山县胡李小学 731707
教育即教书育人,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施加影响,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活和社会是教育的基石,单靠学校、家庭的培养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社会环境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着力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对全面培养合格的小学生意义重大。
一、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复杂性
学习生活环境是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水平、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诸客观条件的综合。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生活环境表面上看是在教学活动的外围,但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干预影响着教学进程。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学习环境则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由于小学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是最容易受其影响而被左右的弱势群体,因此,了解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教育对学生尤为重要。
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更新教育理念
小学班主任常抱怨现在学生的心理难以捉摸,越来越难管理了。的确如此,以前小学生在培养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总是听从老师的安排和布置。而如今,班主任还惯用封闭的观点对学生指三道四,那么收效必定是甚微的。因此,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势在必行。我们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以人为本,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习环境教育是目前学生的心理需求
1.学习环境的需求和学生的交往。
小学生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别人的尊重,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求知交友、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作基础。有人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阶梯;社会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使其早日了解社会,他们就会早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就能得到有利的发展。因此,小学班主任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生存环境,在广阔的社会中创造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要学会如何生活、如何相处、如何关心和帮助别人。
2.学生对环境的适应与自身情感和求知欲紧密相连。
小学生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对周围事物反应敏感。如果别人的说教是令人振奋、愉悦、对其有帮助的,他们会积极接受,否则会产生抵触情绪。良好的生活环境能使学生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情绪,使学生获得互需、互爱的激励,有助于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生活。
小学生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他们的这种求知欲不仅包括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班主任应与环境有机结合。除了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外,还应教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处理各种矛盾、学会如何解决各种问题,从而使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立足于竞争极强的社会中。
四、紧密结合社会环境教育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特殊需求
1.当好社会“小公民”,建立制度保障。
大家普遍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小学生,就应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主动、活泼、和谐的发展,但是学生在家庭、学校中,由于天性或家长平日的娇生惯养,对自己在学习环境中的角色模糊,他们在校外会毫无顾忌地往地上扔纸屑,而在校内则会遵守校规。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要加强对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自己做到尊老敬老、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然后鼓励他们走向社会,参与各类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社会群体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当学生认识到这点后便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去做。
2.学校与社会、家庭共同策划,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策划活动,不仅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如班主任可以请劳模来学校,为小学生作“小朋友应为社会争创文明做贡献”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个公民职责的表现等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校教育学生的重要目标。小学生对任何事都会产生憧憬和向往,都想自己去尝试、追求,还经常表现出欲罢不能的状态。对于这种心理特点和好奇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队课等集体活动,让他们去创造、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体验助人为乐的快感,并及时表扬自己从社区了解到的学生信息,挖掘出他们更多的闪光点,使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4.通过评优机制,培养学生完整、向上、独立、有主见的人格。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小学生都身体力行,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和美好,当作一种对美的追求并享受其中。他们的言行受到大家的肯定后,他们产生了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并愿意为社会助一臂之力。对此,家长也应该做到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班主任应在校内建立活动评优机制,并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热情,就一定会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论文作者:王万和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小学生论文; 环境论文; 家庭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校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