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零售业效益滑坡的症结和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症结论文,零售业论文,中国论文,滑坡论文,出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3.2 文献标识码:A
零售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生活水平提高的集中表现。我国零售业快速增长始于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消费品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演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购买力不断提高,刺激了商业的繁荣。进入90年代后,市场疲软加工传统流通体制的被打破,大批生产企业销售形势严峻,不得不依赖零售企业特别是大型零售企业为其销售产品。零售业在商业大潮中尽显风流,似乎处于“不败之地”。然而残酷的市场没有神话。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零售业如昨日黄花,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1997年甚至成了北京大商场倒闭年。人们不禁要问:零售业怎么啦?它该向何方发展?
一、城市零售业的危机
近几年城市零售业特别是大型商场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流通滞后的局面,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活跃了市场。但正如我国曾出现过的“彩电热、易拉罐热、空调热”以及“VCD热”,由于过度发展而导致效益滑坡一样。大型零售业也因一段时期内效益良好而成为投资热点,其发展因缺少宏观调控则失控在所难免。近几年各城市大型零售商店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城市居民生活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从1994年起大型商场的经营开始走下坡路。据全国121个大型商场统计,销售额仅增长19%,小于社会商品零售总管增长幅度23.4%,利税为负增长趋势。1995年全国50家大型商场利润总额下降0.5%。1996年1—11月全国212家大型商场,119家销售额负增长,160家利润负增长,28家亏损。1997年全国207家大型商厦销售收入仅比上年同期增长2.4%,其中107家负增长;利润总额下降16.4%,其中150家负增长,24家净亏损。1998年1—6月重点百货零售利润同比下降4.9%。特别是1997年成为倒闭破产年:上海一百西安店、协和西安店、广州仟村、北京卡玛商业大厦、亚视商城、万惠双安相继倒闭。由于整体经济环境不景气。1999年情况未见根本好转,大型商场六成多销售利润下降,239家重点大型零售商场总计实现利润2.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7.4%。其中152家商场销售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占统计总数的62.9%,有128家的降幅在10%以上,占53.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国239家重点大型零售商场1999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1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也就是说这239家有代表性的大型商场是在总体销售额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的同时销售利润呈下降趋势。
二、大型商场经营状况不佳的症结
大型零售业由盛至衰,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其经营状况不佳的症结有以下几方面:
(一)宏观调控不力、供求脱节
尽管自1994年以来大型商场的形势已初露危机,但真正的危机还在后头。这几年一些规模宏伟、装修典雅、设备先进的大型乃至巨型商厦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大大小小的城市的繁华地段。上海市中心“四街一城”1992年—1994年已建成规模商厦30多个,至1997年又建70多个。南京东路短短2.6公里聚集了20多家规模商厦。杭州市1996年大型商厦13家,1999年新增34家。北京市现年销售额超亿元的百货商场有54家,在建的还有120余家,总面积达560平方米。而北京市政府提出要在2000年搞100家大型零售商店。过快的发展导致大型零售业的规模和数量超过了实际需求和市场容量。以北京市为例,其千人拥有百货商场面积达500平方米,高于发达国家大城市10倍,但北京市民的收入水平只是西方国家城市的1/10。我国1992年每千人拥有百货商店0.53家,美国只有0.1家。(《中国商业年鉴》)超常规的发展、大型商场的过分集中,导致竞争加剧,降价、打折、有奖销售……各种解数挽救不了大型零售企业存在的流通不畅、资金周转不灵的窘境。
(二)经营定位趋同、选项失准
目前我国大型零售商店几乎等同于百货商店,片面追求大而全,单体规模一般在1万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高达20几万平方米,且企业在装修改造方面的投资仍有不断扩大之势。高档化、精品化一拥而起,品种、布局、手段的雷同,经营特色的消失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没有固定的消费群体,经营难度人为加大,效益低下在所难免。1999年出现的销售额上升的同时销售利润下降的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各商家没有自身特色,只好依靠低价促销的方式:降价、打折、有奖销售、购物送礼券等促销措施使商品折扣和折让额在商品销售总额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今天的消费者消费观念起了很大变化,消费群体的重新组合、购物方式的各具特色,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特色、企业形象;根据自己的目标顾客群选准定位;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本商厦独一无二的企业形象。
(三)科学管理落后、到位率低
商业企业的人员素质、科学管理和人才开发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关系到企业的前途。效益滑坡的企业大都存在着管理不善、人员素质低的问题。据国家计委技术经济研究所对2102家亏损企业调查表明,属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占33.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第一,目前大部分企业营业现场营销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低,许多工作靠“人海”战术,电子化程度低。商业企业为数不多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房产和汽车。在全国1350万个零售网点中,电子计算机的拥有量不到10万台,且多用于资料储存、统计、计算工作,甚至于打字,基本未形成信息网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沃尔玛”在美国的总部,拥有计算机的规模仅次于联邦政府的计算机系统;在深圳开设的商场中也拥有包括客户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财务管理、商品计划和价格管理、库存控制和商品管理和员工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系统,随时都可全面反映各种商品的进销存状况,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很强。第二,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表现如下:1.财务管理混乱、坐支销货款、现金进货和销售不入帐、搞“经理利润”、虚盈实亏。2.进货管理混乱、个人吃回扣、企业背包袱的现象屡见不鲜,成为假冒伪劣的渠道之一。3.管理不规范、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跑、冒、滴、漏”常见。4.吃喝浪费、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第三,人员素质差。能够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的不多。大都拘泥于传统的管理办法,缺乏当代企业家应有的市场洞察力,决策屡屡失误,再加上企业员工的操作能力、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素质低、服务质量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营运。北京的万惠双安倒闭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实践证明,没有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不吸纳和培养胜任其岗的领导干部和服务人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空话。
(四)购买力分流
1.消费结构变化,居民收入投向范围扩大。目前随着消费者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非商品支出比重增加,居民用于储蓄、购买有价证券、子女教育、娱乐游戏、交通等方面投资逐年增加,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教育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后,居民用于教育支出,住房支出和购买各类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支出将明显增长,这些无疑转移了一部分消费资金。
2.市场分流导致销售下降。主要原因是竞争主体多元化造成的。大型商场不断增加的同时,超市、仓储式商场、便民店在不断涌现,而社会购买力增长幅度小于各类零售业数量增长速度,相对的大中型零售业的市场份额就缩小了。
3.购买力水平增长趋缓。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特别是今后几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高档超前消费的心理日渐回落,势必影响以经营高中档商品为主的大中型商场的销售;加之受经济不景气影响,今后几年下岗职工人数将继续增加,占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的收入没有大的增长,甚至有缩小的趋势,购买力也就相对缩小。
三、制约和影响零售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警示器对缓解产需矛盾,保持物价稳定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商业经济运行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深入探究影响零售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和存在的障碍。
(一)资本、劳动的投入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投资的扩张和压缩影响商业经济的活动,将其与投资率变动结合起来看,这种趋势更明显,投资增长率高的年份其投资率相对也高,产传值增长率也高。90年代以来投资增长幅度与投资率有较大幅度上升。但近几年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效益反而降低,这就说明商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率过低,综合要素贡献率过低造成的,所以要根据改变零售业经济效益的现状,必须着眼于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注重投入产出比的提高。同时以增量带存量,争取用较少的投资增量来带动更多的存最资产的盘活、改组和结构的调整。
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科技进步是并重的三大要素。对劳动密集型的商业来说则更为主要。但由于商业劳动投入对商业投资和科技进步的依赖性,把握好劳动投入的关键在于资本和科技进步的良好运用。丹尼森曾说过:“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可以使资本和劳动以一定的投入量所运营的产品数量比以前增加。因为商业相对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采用手工作业就能解决问题。这显然是不符合商业发展的要求的。因此必须运用适合商业现代化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如POS计算机系统、条形码技术等,并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掌握、运用、消化吸收新型技术的能力。
(二)商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影响
商业经济效益来源于商业利润,而商业利润取决于商业资金周转,商业资金的周转又受到产业资本周转、产业资本生产时间的制约;此外,商业资金困难,还受到社会个人消费的速度及规模的限制。社会总需求缩小,表现为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缩减,大量商品积压、滞销、资金被占用,周转减慢。反之资本周转则变快。目前我国正处在从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健全,竞争不规范。企业的盲目扩大规模和一些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违法行为影响了资本周转,从而影响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流通体制改革中,工业自销加剧了零售业的竞争
在流通体制改革中由于批发业的逐步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加上这几年不少大中型零售业搞了引厂进店和出租柜台,多数商品搞代销,售后付款,实际上企业占用了不少工业企业的资金做生意,使生产厂家资金回收率下降。这些生产与流通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不能在部门之间得到调整。各部门和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生产厂家通过经营机构的调整来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收益水平,成立了自办销售机构。这种机构一方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减少了资金拖欠问题;另一方面却加剧了与零售业的竞争,出现了价格大战、销售大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中型零售业的经济效益。
(四)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亏损严重
多年来国家对流通企业投资比较少,多取少给,企业先天不足。全国大型商业自有流动资金大约在10%左右,发达国家一般是30%,加之存量资产大量呆滞,更由于经营行为不规范、法制监督机制薄弱,三角债有增无减,外欠贷款又难以追回,国有流通资产欠债严重。这几年我国大型商场的新建、扩建多以贷款支撑,许多项目负债率达50%,由于工期长,投资大、回报期长,影响企业利润的实现。有些企业还拖欠利息,连本带息越欠越多,负债率甚至高达85%,一些企业则资不抵债。1998年1—4月全国213家大型零售商店负债率达到57.04%,比上年同期提高5.9个百分点,其中负债率80%—100%的有66家,而在发达国家资产负债率达到50%—60%就要亮红灯。国内这些流通企业长期负债经营,家底已是空空如也,亏损日益严重,亏损面越来越大,背着这些沉重的包袱,经营风险极大,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五)零售业自身素质不高,在市场竞争中软弱无力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零售业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文化层次低,特别是零售业经营者文化素质低。面对在改革开放中大举进军的国外零售业,挟其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设备及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国内零售业很难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
四、零售业发展的对策和出路
(一)对零售业大规模的测定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零售业的发展是以外延性的规模扩张为特征的。成片商业区改造,中国零售业以超常规速度发展,引发了系列问题,大型商场的盲目发展将造成投资的巨大浪费。建1万平方米大型百货商店,投资成本一般都上亿元,建好的大商场若要改做他用也非常困难。全国若倒闭百来家大型商场,则上百亿的投资就付之东流。那么城市的零售业该如何发展,其规模怎样测定呢?
目前不少城市商业规划部门往往以人口及其增长作为主要依据,同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零售商业人均占有商业面积的比较来说明扩大我国城市零售业发展规模的必要性。但这种以人口为依据的测定是不准确的。对零售业大规模的测定应包括人口、购买欲望及购买力三个主要因素,其中购买力是最主要的因素。零售市场是由具有一定购买欲望的相应购买能力的消费群体构成的。同于购买力水平上的差异,人均营业面积差异或每千人拥有商店数并不能说明我国零售业的规模是否合适。以香港和上海为例:1991年香港人均营业面积0.66m[2],即上海1994年人均营业面积,接近1991年香港的水平。但1991年香港销售额为1871.5亿港元,1994年上海零售总额只有775亿人民币,扣除物价、汇率等因素,上海1994年销售额只有香港1991年水平的1/5—1/6。若以每万元销售额所占营业面积计算,香港只有0.3m[2],而上海却达1.03m[2],二者相比,我们还能简单地说我国零售业规模不够大吗?只有商业设施的迅速增加,没有销售额的同步增长,结果只能是零售业经济效益的下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零售业的发展规模脱离了当地购买力水平而盲目发展。若不对此进行适当控制则必将对经济正常运行造成损害。
(二)正确划分区域功能
在现代化大城市,零售业的区域功能特征是很明显的。如香港,尖沙嘴、中环、金钟等商业区域的功能特征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是根据各区域不同的消费需求特征而逐渐形成的,但在我国由于受计划体制的长期影响,形成了以一个商业区为主再加上居民区商业群体为补充的布局。改革开放后这种布局思想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许多城市在零售业的布局规划上并未注意到这些变化,从而导致结构失衡,网点布局不合理。上海南京路有10余家百货商店,郑州二七纪念塔周围有七八家百货商店。中心商业区过分集中和膨胀发展,出现了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零售业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根据城市消费群体的不同需要,一个城市的零售业应形成以下几种不同区域:一是基本生活用品采购区域,满足本地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为主。二是一般消费品采购区,满足居民选择性需求,包括百货服装、文化用品和各种耐用消费品。三是高档消费品区域,满足追求享受性消费的高收入阶层需要。在某些城市还可以有旅游品区域以满足国内外游客及过往人员的需要,其经营特色要兼顾各地游客的消费偏好,并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只有在准确评价一个城市的购买力及人口购买欲望的基础上,正确划分区域功能,才能使城市零售业的发展与消费需求相适应。
(三)加强宏观管理,走集约经营之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目前,一场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热潮正在发达国家兴起,发达国家为增强实力以应付市场剧烈竞争的需要,必然立即把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于是企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国力的竞争并不仅仅表现为总量上的竞争,更多的是在质量上,人均劳动生产率上的竞争。在这些方面,我们与国外有很大差距。他们发展的经验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迪: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走集约化经济增长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节约能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少投入、多产出,增强竞争力。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错过了数次发展的机遇,现在已到了非转不可的境地。
马尔科姆·P·麦克尼欧教授认为一种创新的零售业开始出现时,总是采取低价格、低毛利、低市场地位的政策,从而使其以有效的竞争从传统零售业中夺走许多市场份额,这之后就会有许多企业仿效,激烈的竞争使各种费用上升,逐渐重蹈传统零售业的覆辙。从零售业发展本身的规律考察,我国百货商店发展已走向高价格、高费用、高市场地位境况。大型商场之间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向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设服务方向发展,结果只能是提高费用。这对单个商店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当大家都这样做时效果就会被抵销。新建百货商店为取得竞争优势而向大型化靠拢,但在整个零售业过度发展的情况下,单个商店很难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且单个商店规模过大反而会造成规模经济效益递减。
一个城市各种规模商场的数量,各种业态商店的比例,网点的布局都从不同方面反映城市零售业结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可看出大型零售业结构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失衡,必须调整。但结构的调整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和宏观调控下进行才能奏效,否则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零售业并不是采取放手不管的态度,而是始终把握宏观调控权,对大型商业设施建设都有相应的制定。美法等国有城市规划委员会,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网点建设被纳入规划,日本在50年代已颁布“大店法”,规定大型商场建设需得到通产省批准。针对目前国内大型商厦效益滑坡现象,我国政府更应从宏观角度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把零售企业规模、业态结构、网点布局纳入城市规划,严格审批,引导零售业结构朝合理方向发展。政府宏观上要加快建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在内的间接调控体系,从立法上保护竞争,禁止垄断;打击商业斯诈,规范市场活动,并运用价格、税收杠杆调节控制市场,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各地应加强对大型商厦建设的宏观调控,按照适度合理的原则,对新上项目要科学论证,严格审批;对已上项目要加以引导,促使其良性发展;适度控制待上项目,正确引导已建项目,使流通机构和大型零售业步入有序发展的轨道,将会给处于滑坡状态的企业带来生机。治理外部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使市场发展科学化、规范化,使市场竞争平等合理地进行,为大型商厦扭亏增盈,走出低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大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流通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深入,提高零售业经济效益,建立以集约型为特征的新型流通方式的基本出路有以下几点:
1.优化资本结构、增强竞争实力。建立以实力雄厚的大中型零售企业为核心,以资产联合为主,资金融通和经济技术协作等多种形式为纽带的企业集团,扩大规模,获取规模效益。
2.信息交易活动网络化。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及时反馈信息,通过严格的宏观调节手段对市场进行监控,在信息传递中形成有序统一的大市场。加强企业间信息往来,互通信息,在密切合作中加强企业对市场反映的灵敏度,提高企业经营现代化程度,适应国际竞争。
3.树立新的营销观念。确定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根据市场需要和消费趋向,随时调整企业经营的品种结构,实施商品的深度和广度双向战略,使企业尽快形成产品形象、社会形象和服务形象相统一的新营销机制,此其一。其二是树立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的观念,破除条块分割划地为牢的狭隘观念。三是进军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参与各种市场的交易,减少风险,壮大实力。
4.管理现代化。企业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大型零售企业无论是百年老店还是后起之秀都必须在管理上狠下功夫,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营者应注重培养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倡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建立完善合理的用人机制,并根据我国国情,对管理人才采取向外引进和就地培养相结合,从而达到完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
5.发展新型经营形式。经营形式的变化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的消费水平及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的变化而出现的。零售企业应从本地区、本行业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新的经营方式,建立适应各种消费特点及人们生活快节奏变化的经营形式,包括超市、连锁店、企业集团、仓储式售货、无店铺售货等。大型商业按国际标准“全中求特”,中型商业“专中求全”,小型商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方便店。
6.提高零售业科技水平,培养科技化人才队伍。目前我国零售业物质技术条件较差,电子化程度低,通讯设备不够发达,计算机尚未普及,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着零售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提高零售业科技水平,普及商业自动化,重视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POS系统电子转帐作业系统、自动订货系统、电子广告、条形码、信用卡的应用和推广。特别是连锁业,其产生与发展尤其依赖电子信息的发展,在管理上实施“目标管理”TQC管理。连锁店还应建立现代化商品配送中心。
企业要发展仅有完善的硬件是远远不够的,人员素质和人才开发程度是商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势要求就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即具备较高的市场调查预测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杜绝商业欺诈能力和较强的内部管理能力的懂业务、通管理、善于经营开拓型的人才队伍。要想改变目前零售业缺乏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状况,可以采取招聘、定向培养等形式,引进一批懂国际金融、贸易、法律及企业管理的复合型现代化科技人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零售业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国际竞争力,仅仅做好上面谈到的还不够,还应该:(1)规范服务标准,加大打假治劣力度,使消费者真正感到买的“放心、称心、舒心”;推进ISO国际质量认证以获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2)引进国际资本,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我们零售业整体经济实力、经营管理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以谋求消费市场扩容,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五、我国大型零售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随着改革的渐次深入尤其是随着居民日常消费品买方市场的形成,我国商品零售业特别是城市零售业面临着结构性重组,竞争主体日益多元化,经营业态日益多元,这个重组建制的过程实际也是调整零售资本结构的过程。要通过改组建制,使有限的零售资本结构合理化,真正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是国际零售业发展的规律,也是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一)新型专业市场的兴起和发展
根据“轮转”理论,零售业总是不断用一种创新的零售业取代传统零售业,这就要求零售业不断寻找新的“低费用、低价格、低市场地位”的形式。专业市场正是这种最典型的新形式。专业市场发源于乡镇,过去以批发为主,近年来它的发展出现新动向:一是由农村走向城市。二是向零售渗透。转轨中的专业市场大都处在市郊和地价低的地段,设施简陋,经营者多为直接的生产厂家和批发商,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外,专业市场内集中了大量的供应商,产品专业化程度高,顾客挑选余地大,成为城市中一种对消费者很有吸引力的零售形式。
(二)走连锁化道路
超级市场超过百货商场成为零售业中最大业态是零售业发展的规律。超市发展的条件有五:第一,人均国民收入达1000美元左右。第二,恩格尔系数降到50%以下。居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过渡,消费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第三,电冰箱已普及,汽车进入家庭,居民可能定期出外大量购物。第四,食品工业、包装工业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能为超市提供足够的规格化、统一化、小包装化的商品。第五,商业组织连锁化。单体超市要在激烈的零售业竞争中站住脚很困难,超市只有搞连锁经营才能降低费用和获利。
我国目前人均收入虽还较低,但东西部之间和城乡之间差别很大。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城市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或超过1000美元。(中国城市社会调查队统计)这些城市已具备超市发展的生活水准条件。反映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在沿海发达城市已降到0.5%左右,大城市电冰箱普及率在90%以上。超市发展所需的食品工业、日用工业品工业和包装工业达到一定的水平,连锁经营的方式已经在全国推广。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超级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近年来大城市新的住宅区建设突飞猛进使城市不断向周边发展,原先市郊出现许多新的住宅区;另一方面,现代化程度及生活水平提高使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这些都导致居民购物习惯的改变,人们希望能就近一次性大量购买加工食品、半加工食品和日用工业品。超市的建立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变化的要求。我国超市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95年底全国有各种类型超市3000家,根据“九五”计划,到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6538元,届时城镇居民人均国民收入可达1000美元之左右,这将为超市发展创造有力的购买条件。
零售业的集中化是零售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零售商业发展中显示的状况是一味追求单体规模扩大,而不是从连锁化方向走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这种状况导致零售业单体规模的超大型化。但单体企业规模的扩大毕竟有限,且规模过大会受到地段、商圈等因素制约,灵活性较差,企业规模扩大的长期战略是走连锁经营之路。连锁是全方位的,大型百货、各种专业商店都要走连锁发展的道路。连锁商店问世早于超市,但其大发展则是在超市兴起之时。因为连锁商店本身不是一种零售业态,而是零售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为任何一种业态所用。美国连锁商店的大发展是在50年代—70年代即超市大发展时期;日本的连锁业首先体现在超市,百货商店被超市赶上后也不得不走连锁经营之路。
近年来,我国商战如火如荼,商业企业在竞争中使尽了几乎一切促销手段。经营上的竞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导致实力的竞争、规模的竞争,最后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实力强、连锁化程度高。目前少数大型商业企业正在突破地区界限、部门界限向多店化、连锁化方向发展,用扩大覆盖面来提高市场占有率。有的甚至以暂时亏损换取市场,这代表着我国零售业今后的竞争态势。我国零售业以单体商店为主体的格局,使连锁业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旦大型连锁商店在各地的设点布局完成后,零售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复杂化。那不仅是各种业态之间的竞争,业态内的竞争,而且是连锁商店和单体商店的竞争,连锁公司和连锁公司之间的竞争。
本世纪,超级市场与专业市场将是我国零售业中发展最快的两种业态。它们汇同百货商店将成为我国零售业中的三大支柱;在企业组织形势方面,连锁店将发展到各种零售业态之上,在某些零售业态中居支配地位。采取连锁经营组织形式的超市将成为我国零售业中最有生命力的业态。零售业将逐步摆脱地域概念,企业规模扩大,集中程度提高,出现一批跨省市的大型连锁商业企业集团。最近北京城市之光与盛达集团联合,并在河南郑州建立超市,扩大其经营规模和范围,建造大型商业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收稿日期:2000-04-23
标签: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商业管理论文; 商业竞争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滑坡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济论文; 购买力论文; 投资论文; 零售业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