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日美在亚太地区的矛盾——以夏威夷、菲律宾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美论文,夏威夷论文,菲律宾论文,亚太地区论文,近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崛起。在明治维新初期,西方列强特别是美国,对日本采取了扶植政策。在日本侵略台湾和朝鲜的过程中,美国均曾予以支持和纵容。但是,当日本羽翼丰满,开始觊觎亚太地区霸主的宝座之后,与美国的利益发生冲突,双方矛盾日渐尖锐。在双方国力、国际局势等诸多的因素的制约下,斗争──妥协──斗争,成为近代日美关系的主线。在美国兼并夏威夷、侵占菲律宾的过程中,这一趋势已初见端倪。
一
夏威夷群岛位于浩瀚的太平洋中心,直到18世纪70年代,才被西方航海家发现。到19世纪末,随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夏威夷成为列强争夺的战略目标,美国由于地理上的便利,得以捷足先登。早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商人和传教士就陆续来到夏威夷。美国的种植园主,在岛上建起了大批甘蔗种植园。随着经济劳力的渗透,美国的政治野心也日渐膨胀。1875年1月30日美国与夏威夷签订了一项互惠条约,条约分商业贸易与政治关系两部分。商业方面规定美国与夏威夷贸易自由,夏威夷的糖可以免税进入美国市场,双方的贸易关系不扩及到任何其他国家。政治方面规定,夏威夷不得将领土让与其他国家。该约于1884年12月续订时,又增加了一个重要条款。夏威夷把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珍珠港让与美国作为海军基地。①
首先对美国在夏威夷的扩张行为表示担扰的是英、法两国。1887年,他们趁美国参与英法美三国共同保护萨摩亚之机,建议三国发表一个联合声明,保证夏威夷群岛的中立和独立,美国对此置之不理。此后,随着夏威夷群岛日本移民的迅速增加,日美矛盾日益尖税。美夏互惠条约刺激了夏威夷蔗糖业的迅速发展,劳动力的需求猛增,大批外国移民来到了夏威夷,其中日本移民以其勤勉尤获好评。夏威夷政府于1882年11月和1884年4月两次派遣使团访日,商谈日本移民事项。1886年3月,日夏已正式签订移民协定,大量日本移民进入夏威夷。到19世纪90年代,“夏威夷的日本人已达15万8千多,占夏威夷总人口近40%。”②日本影响的迅速扩大,使美国政府感到严重的威协,于是加快了兼并夏威夷群岛的步伐。
1887年,美国种植园主以武力胁迫夏威夷王国通过了一部新宪法,特别规定剥夺东方人的公民权,以防止日本人获得公民权,从而依恃人数众多而控制政府。1891年,女王莉莉沃卡即位,她不甘心受到美国的控制,主张“夏威夷人的夏威夷”,企图运用国王的权力收回被美国殖民主义者篡夺的权力和废除美国势力强加给王国的1887年宪法。这一行动遭到美国人的强烈敌视。1892年春,夏威夷当地的美国人秘密组织了兼并俱乐部,积极从事兼并活动。次年1月,他们发动了推翻土著王朝的政变,强迫女王退位,宣布成立“临时政府”。美国政府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支持,美国公使约翰·史蒂文斯把美国军舰上的海军陆战队调到岸上,帮助政变者稳定了局势,并在政府大楼升起了美国国旗,宣布夏威夷是美国的保护国。随后,临时政府派出代表团赴华盛顿,商讨将群岛并入美国的问题。代表团同美国政府签订了合并条约,并由即将离任的哈里森总统送交参议院通过。但不久以后哈里林总统离任,新任总统克利夫兰虽然也是个扩张主义者,但他担心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匆忙合并夏威夷,会引起一些棘手的问题,故而他承认了夏威夷临时政府宣布成立的“夏威夷共和国”,从参议院撤回了合并条约。
日本对美国的行动十分不满,在夏威夷政变之后,立即派战舰“浪速”号驶往夏威夷示威,并拒绝承认夏威夷新政府。由于此时日本国力尚弱,加之克利夫兰政府停止了兼并行动,日本未再采取进一步行动。1897年3月,共和党人威兼·麦金莱入主白宫,立即把注意力转移到夏威夷方面来。如前所述,随着夏威夷蔗糖业的发展,日本移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大超过了亚洲其他国家的移民,相当于欧美移民的总和。到“19世纪90年代,日本劳工占蔗糖种植园全部劳动力的64%”。③美国人对此感到吃惊和不安。正如1898年美国参议员霍尔所说:“如果我们不事先预防,这个群岛必然会成为日本的囊中物,它无须征服,只要移民就可以据为己有了”。④与此同时,夏威夷傀儡政府也担心日本人采取同样的手段发动政变,推翻他们,使夏威夷并入日本。于是,他们单方面中止了1886年的日夏条约,将一千多名日本劳工遣送回去。日本政府感到愤怒。经过1894年的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军事力量急速膨胀,自认为已“是一个在解决太平洋任何问题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大国了”。⑤于3月30日呼吁英国政府联合对美国提出抗议。遭到英国拒绝后,日本仍决定单独行动,要求夏威夷政府赔偿其损失,并于4月20日再次派遣“浪速”号战舰驶向夏威夷,5月抵达火奴鲁鲁港,与先期到达的美国“费城”号战舰形成对峙局面。日本的行动,大大刺激了麦金莱总统,促使他们加速了行动的步伐。6月,他将新的兼并条约提出交国会通过。日本政府对此提出强烈抗议,麦金莱政府一方面作好战争准备,另一方面又与日本进行交涉,保证兼并不会损害日本侨民的利益,并让夏威夷政府向日本支付了75000美元的赔偿金。当时美国在夏威夷停着5艘战舰,而日本只有1艘,明显处于劣势,日本不得不于年底撤回了抗议。1898年8月12日,夏威夷正式并入美国。
美日两国围绕夏威夷进行的斗争,虽然说不上激烈,也未引起大的冲突,但它却是两国在亚太地区进行竞争的开端之一。总的来看美国采取攻势,志在必得。这主要是由美国的对外扩张政策和夏威夷的战略地位决定的。19世纪末叶,在列强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使这一时期美国的扩张政策出现了新的特点──在确保自己在美洲的势力范围的前提下,进入亚太地区,进而挤入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殖民地的行列。而要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必须确保夏威夷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因为夏威夷距美国的旧金山只有2090海Lǐ$1,“这些群岛距离美洲大陆比距离任何其它大陆都近”。⑥因此,它是美国保护本土和其美洲势力的海上屏障,“在任何一个大海洋国手里,它将肯定是一个对美国的威胁”。⑦而更为重要的是,夏威夷又位于太平洋的中心,居于通往东方的交通要道上,是美国控制太平洋、东进亚洲的桥头堡、中继站。面对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庞大的中华帝国掀起瓜分狂潮的局面,美国急于在亚洲寻找立足点,以便扩大和保护其在华利益。它把目标选择在西班牙控制下的菲律宾,“为了保证美国的国旗在菲律宾飘扬,我们必须在夏威夷升起国旗”。⑧当然,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夏威夷丰富的甘蔗产量,对美国制糖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这一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
对于日本来说,夏威夷群岛同样是其海上的屏障。因为该岛距日本的横滨也只有3400海浬,可以说它介于美日两国之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更以亚洲霸主的地位自居,它不仅希望稳住这一霸主地位,阻止其他列强向亚洲扩张,而且“决没有白白地放进任何一个他们认为可以向太平洋扩张帝国主义势力的机会,哪怕这种机会再小”。⑨基于此,夏威夷既可以作为阻止美国势力西渐的屏障,又可以作为向太平洋地区扩张的据点。因此,在美国兼并夏威夷时,日本决不会袖手旁观,这是不言而喻的。只是由于日本尚不具备与美国抗衡的能力,美国又在地理上占据了一定优势,日本才无可奈何地作出了让步。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日两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已经偃旗息鼓。围绕着菲律宾问题,新的矛盾和斗争又在酝酿之中。
二
美国崛起之后,首先把争夺殖民地的矛头指向了日渐衰落的老牌殖民国家西班牙,积极谋求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和古巴。前面已经指出,兼并夏威夷,正是其实施争夺菲律宾的一个重要步骤。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
菲律宾是亚太地区的一个岛国。从16世纪开始,菲律宾就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为反抗西班牙的殖民地统治,西班牙进行过长期的斗争。19世纪中叶,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美西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全国掀起了武装斗争高潮,以阿奎纳多为首的菲律宾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把美国看成是菲律宾的“救星”,希望依靠美国的帮助,取得菲律宾的独立。5月,杜威提督指挥下的美国舰队开进马尼拉湾。6月,菲律宾宣布独立并成为革命政府。然而,美国很快就撕下“救星”的面纱,不断增兵侵入菲律宾。8月,西班牙战败,10月签订《巴黎和约》,规定西班牙将菲律宾“转让给美国”。
美西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政府表面上于4月30日宣布局外中立,实际上却密切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5、6月间,日本以“观战”为名,将“秋律”、“浪速”、“松岛”三艘军舰开往菲律宾,与德、英、法等国军舰一起停泊在马尼拉湾“监视美军”。9月,美国占领菲律宾已是木已成舟,日本不甘心让菲律宾如此轻易地完全落入美国手中。当时,美国政府内部对菲律宾的归属问题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国务院和海军部主张只取得几处海军基地即可,内政、司法、农业部长则主张全部占有菲律宾领土。日本见有机可乘,于9月1日,由外相大隈重信训令驻美代理公使中川,向美国提出共同保护菲律宾。8月,中川正式照会美国政府,“合众国主权将延伸到此等领土之上,……日本国对此表示全然同意。但若合众国以为责任稍稍重大,踌躇于直接或保护名称之下,单独执行此等群岛的行政时,帝国政府虽然充分意识到菲律宾群岛不安定状态所带来的危险,但因意识到领土接近所带来的利害关系。……希望单独或具有同样利害关系的其他国家一起,同合众国协作。”⑩日本政府虽然宣称其参加统治菲律宾之举,系“切望保持东洋的和平,维持远东权力正常均衡”,(11)其实目的却昭然若揭,即参与瓜分菲律宾的行列,从美国手中分一杯羹,以加强其在太平洋地区与美国抗衡的势力。日本政府的建议非但未被美国政府采纳,反而成为促使美国政府作出全部吞并菲律宾群岛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正式吞并菲律宾之后,日本采取其他手段阻止美国势力在亚洲的蔓延。日本官员坂本志鲁雄曾向台湾陆军参谋部建议:“我国今日如不占领马尼拉而扶植皇威于该地,则美国之势力蔓延诸岛,必将有损于东亚神国之自由与发展,宜迅速寻求计谋,援助阿奎纳多军,以帝国之力完成其独立”。(12)菲律宾革命党人的代表也向马尼拉的日本领事提出援助的请求。(13)日本政府从国际局势考虑,认为尚不具备与美国公开为敌的条件,以上建议和请求未被官方采纳。但民间援助阿奎纳多的活动却相当活跃,重点在为菲律宾独立力量筹集武器弹药。当时菲律宾革命党人彭赛受派前往日本筹集武器,得到日本民间人士宫崎、平山周等人的热情接待,并予以全力协助。中国革命党人的领袖孙中山也积极参加了这一活动。1899年7月12日,满载武器的“布引丸”从神户启航驶往菲律宾,不幸在海上遭到暴风雨而沉没。此后,彭赛、宫崎和孙中山等仍继续进行活动。这些活动表面上看纯由民间人士进行,与日本政府无关,其实并不尽然,“武器弹药的筹集即便只是弹药,若无陆军的支援,也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参谋总长和陆军大臣至少是默认了的。”(14)
美国发动美西战争,打的是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古巴的旗号。因此,“一些对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利益和正在招手的中国市场,以及对西班牙在菲律宾统治的软弱毫不了解的人,对为什么一场解放古巴的战争的第一个行动却发生在亚洲感到诧异”。(15)其实这是美国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向扩张迈出的极其重要的一步。对于美国资产阶级来说,菲律宾本身并无多大的市场价值可言,但它的战略地位却极为重要。首先,占领菲律宾,“给正在扩大的海军提供了战略要港”,(16)它不仅是美国在远东地区扩张的立足点,而且使美国的海上势力终于建立起了从本土的西海岸经夏威夷──中途岛──关岛──菲律宾的海上走廊,“把太平洋变成一座美国湖”,(17)为美国争夺亚太霸主的宝座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成为对付同样对亚太地区虎视耽耽的列强各国特别是日本的一张王牌。反之,如果美国放弃菲律宾,则“危险的德国和正在扩张的日本可能会捡起美国放弃的东西”,(18)这“将危及美国的利益”。(19)其次,美国和日本等列强在东方的争夺,主要是针对着领土广大、市场广阔的中国而来的。众所周知,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不久,帝国主义各国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除美国外,列强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其势力范围内掠夺工业原料,倾销工业品,垄断商业利益,这对于忙于美西战争而未能跟上列强步伐的美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菲律宾是中国的海上近邻。“提供了到达富饶的中国市场的垫脚石”。(20)换句话说,占领菲律宾是美国扳回在中国的颓势的关键一步。为此,美国史学家不无庆幸地写道:“在中国濒于被瓜分的边缘时候,西班牙──美国战争偶然巧合地使美国海军控制了马尼拉湾,随之控制了整个菲律宾群岛。对1898年的扩张主义者来说,这是一个跟上欧洲国家和日本在东方的步伐,免得被排挤在亚洲的商业之外的奇迹般的机会。菲律宾将是美国在远东的香港、胶州或旅顺”。“菲律宾将是美国通到东方的无比巨大的贸易的连廊”。(21)。
三
美国几乎未费什么周折就占领了菲律宾,在亚洲取得了立足点,美国资产阶级为此欢欣鼓舞,但随即他们就发现,在海军力量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维护对菲律宾的统治,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毗邻菲律宾的台湾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邻近菲律宾的中国大陆福建省,也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在甲午战争中军事势力高度膨胀的日本帝国主义锋芒毕露、野心勃勃,对菲律宾时时刻刻虎视耽耽,这成为美国政府的一块心病,“成为军事上和外交上的负担,它是美国防务上的唯一弱点,对于美国在远东的外交政策来说,它是日本手中的抵押品”。(22)为换取日本公开地或暗示地否认对菲律宾有侵略意图,西奥多·罗斯福和其他美国外交家们不得不多次对日本在亚洲大陆上的侵略让步。在《塔夫脱──桂太郎协定》、《卢特──高平协定》中,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904年,为争夺中国的东北和朝鲜,爆发了日俄战争,美国政府表面上表示中立,实际上支持日本,以图抗衡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但后来看到日俄战局的推移,开始对日本的军事力量有所畏惧,乃要求日本以允许保证菲律宾的安全来换取美国对日本对韩国的自由处置权的承认”。(23)1905年7月27日,美国陆军部长塔夫脱在视察菲律宾之后到达日本东京,与日本首相桂太郎进行了会谈。此前,日本已经占领了整个朝鲜,使朝鲜成为其保护国,按照1882年的《美朝通商条约》,当第三国侵略朝鲜时,美国“必须相助,从中善为调处,以示友谊关切”。(24)可是为了确保对菲律宾的统治,美国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在塔夫脱──桂太郎会谈中,菲律宾与朝鲜成为双方进行交易的筹码。桂太郎表示:“日本对菲律宾不抱任何侵略性的意图”。塔夫脱则承认:“日本军队建立对朝鲜的宗主权……是当前这场战争合乎逻辑的结果,这将对东方的持久和平作出直接的贡献”。(25)这次会谈的备忘录就是所谓《塔夫脱──桂太郎协定》。
日俄战争的主要结果是日本继承了沙俄在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全部特权,并力图排除其他列强插手满洲事务。这对于在东北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罗斯福总统一再强调满洲应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商业机会均等。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谋求东北的铁路、运输业,控制南满铁路,但遭到日本的强烈抵制,未能实现。美国政府又伙同英国一再对日本在满洲实行军事垄断统治提出抗议。美国国民对日本的感情也急剧恶化。1906年,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等地掀起了排斥日本移民的行动。为此,又招来了日本的抗议,这一切均为日美关系罩上了一层阴影。在美日两国通过各种途径试图缓和矛盾的过程中,菲律宾问题再度成为制约着美国对日政策的重要因素。罗斯福总统“为了保障菲律宾的安全而希望同日本维持友好关系”。(26)为此,他于1907年9月,再次派陆军部长塔夫脱访日,与日本政府协商解决移民问题。为使日本人不至错误地认为他们的行动出于恐惧,同时又决定派遣一个由16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取道太平洋,环行世界。日本政府对罗斯福总统的意图了解得非常清楚,在移民问题上作出了一些让步,对来访的美国舰队,则有意制造大张旗鼓的欢迎气氛,作出了谋求改善关系的姿态。同时又指示驻美大使高平小五郎与美国政府就远东问题进行谈判。1908年11月30日,高平与美国国务卿卢特实现了有关太平洋问题方面的换文,即《卢特──高平协定》。根据协定,两国同意维持太平洋现状,互相尊重领土所有权,共同维护中国的独立及领土完整和在中国的工商业机会均等。换句话说,就是日本再次作出了对菲律宾、关岛、夏威夷等地没有领土野心的保证和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承诺,这与《塔夫脱──桂太郎协定》相比,并没有什么新的内容,而美国却由此不得不承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地位,使日本得以放手扩展其势力。因此,日本仍是赢家。
《卢特──高平协定》并未能完全实现协调日美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解决其争端的目的。此后,随着在中国特别是东北继续推行扩张政策,排斥美国利益,双方的矛盾仍在不断激化,特别是一次大战爆发以后,日本趁机大肆扩张其在华利益,美国更为不满。于是又有了1917年的《蓝辛──石井协定》和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详细论述。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菲律宾问题在这一时期,仍然始终是制约美国的东亚及太平洋政策的重要因素。直到华盛顿体系形成,美国才算放下了心中的这块石头。然而,日本却并不甘心。不能否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统治集团经过争论,放弃了北上进攻苏联,而实行南进太平洋的政策,与此有极大的关系。
注释:
①雷斯特·H·布鲁:《美国外交关系历史年鉴》纽约,1985年,第330页,357页。
②赖肖尔:《美国与日本》纽约,1962年,第17页。
③拉尔夫·凯肯德尔:《夏威夷王国》,火奴鲁鲁,1967年,第172页。
④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商务印务馆,1959年,第468页。
⑤⑥⑦(21)(22)比米斯:《美国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68页、268页、268页、279~280页、284页。
⑧罗杰·拜尔:《最后获得平等的州:夏威夷州与美国政治》,火奴鲁鲁1984年,第34页。
⑨(12)(13)(14)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0、73、73、75页。
⑩(11)杨生茂等编:《美西战争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36、236页。
(15)(16)(18)(20)托马斯·帕特森等:《美国外交政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65、268、268、268页。
(17)(19)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1、331页。
(23)(26)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42、354页。
(2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第13页。
(25)丹涅特:《罗斯福与日俄战争》纽约1925年,第112~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