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领导力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领导力作为领导活动中最重要的功能性范畴,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有着深层次的总体性根源。优秀的领导主体、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适宜的领导环境、最小程度的领导场摩擦、各类力量的合理配置等,既是领导力充分运行的条件,也是领导力产生的条件。领导力作用常常表现出强大的合力效应等特征。
一、领导力产生的根源分析
领导力的产生,从动态考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领导实践是形成领导力的根源。但从静态来看,问题就要复杂得多。笔者认为,领导力作为一个整体,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总体性根源,即领导场内涵、形态、性质、结构及其特征。
从领导场本质内涵来看,领导场是领导资源的配置方式,而且是一种以公共利益导向为出发点的资源配置机制。与集权式领导活动的“指令式”资源配置不同,领导场通过公共利益导向、宪政制度以及公共权力运行机制实现对领导资源的配置,这一点构成领导力产生总体根源的一个方面。比如领导激励力来源于领导场主体的追求、社会竞争压力以及责权明晰化等,所有这些,根源于领导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本质内涵,公共利益是领导活动政绩的体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更是激励了无数有志之士投身到领导场来。领导场之所以具有均衡力量,根源也在于,领导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机制,要获得领导资源配置的优化,必须实现这种配置过程的均衡,以减少其摩擦度,防止场能作不必要的损耗。而且,领导场也内在地具有实现这种均衡的机制,即均衡机制。同时,领导场对公共利益的强调和尊重,也使得领导场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整合力量。从领导场的形态来讲,领导场是一个“场”,领导场是呈“场”态的,这一点笔者在有关论述中作过分析①,这里就不赘述了。领导关系、领导要素在领导活动中无处不在,弥漫于整个领导活动过程,人们所观察到的有形领导场,不过是整个领导场“场”中领导场能量最密集的区域。领导场的这种“场”态,构成领导力根本来源的又一个方面。现代场论表明,任何“场”,包括自然场和社会场,都是能量的存在方式。“场”的存在以能量为前提,“场”的运作必然形成新的能量,即“场能”,“场能”的释放就形成“场力”。同样,领导场“场”一旦形成,也必然形成和释放各种领导场能量。领导力归根到底是领导场“场”的“场能”的释放。因此,领导力根源于领导场的“场”态。例如,领导注意力的产生就源于领导场的“场”态分布。领导场“场”的形成过程,即“领导渗透力”作用的过程,领导关系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领导场因此必然注意到这一过程形成的各种信息,并用以指导、调节领导资源的配置过程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安排过程。从狭义上说,由于有形领导场是领导场“场”中“场能”最为聚集的区域,领导场“场”对领导资源的关注与配置力量,又集中表现为有形领导场及其体系对资源的聚集、辐射与配置。领导驾驭力的产生也与领导场的“场”态分布有直接关系。领导场之所以能驾驭整个时局使整个社会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是直接基于领导场本身呈现层级式和弥漫式的“场态”这一形态基础之上的。
领导场的性质在于,它是一定社会形态下,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侧重从国家、阶级、所有制角度理解这种性质。在他们看来,只要国家和阶级存在,领导场就具有社会阶级性质,是阶级斗争的结果,是一个集团统治另一个集团的阵地、工具和手段。但是,领导场作为人们社会关系总和这一性质,具有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方面,生产关系方面的涵义,即上述经典作家已揭示的涵义。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方面的涵义,即领导场作为一种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客观上成为社会活动组织过程中诸多矛盾的协调方式。对此,马克思曾有过精辟论述,他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②指挥协调是社会活动的必然要求,一切社会活动,只要是两人以上就需要指挥协调,以更好地执行群体运动的职能,实现群体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种功能,才派生出了领导场的力量。比如领导驾驭力就是如此。领导场能够将整个社会运行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使其各个环节、各个因素围绕一定目标而行动,主要是由于领导关系的这种社会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领导场的开放性、组织化等。从系统角度看,系统功能是由系统结构决定的。领导活动是一个系统,因此,领导场功能并领导场力量也是由领导场结构决定的。首先,领导场结构的要素及其素质决定着领导力量与功能的大小。构成领导场的要素完备且素质越高,领导场对环境即整个领导系统所释放的能量和影响越大。反之,如果领导场不完善,即缺乏一些构成因素,或某些构件不完善,领导场难以充分地形成领导资源配置力量。比如缺乏一些重要的领导场构件如法律制度,一些领导场主体的素质不高,领导系统正常的资源配置力量与功能受到直接制约,导致公共权力异化和流失。其次,领导场要素的组合方式也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领导场力量和领导场功能。分子生物学成果表明,从最下等的变形虫到人类,在构成遗传基因的DNA上排列的物质成分都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其组合方式和数量的不同才形成各种生物的不同遗传物质。同样,完善的领导场结构不仅表现为领导场构成要素齐备,各种要素素质好,而且表现为各种要素之间的组合比较合理,从而整个领导场结构比较合理。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系统才会产生巨大的功能与力量。
二、领导力充分运行的条件
同任何自然力量的作用一样,领导力充分运行,基本条件在于:其一,领导力量的作用对象对于它的作用是敏感的;其二,领导力量的传递是畅通的,即力量传递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最小;其三,领导力量在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外在干扰要尽可能地小。但是,与自然力量不同的是,领导力的产生与作用程度是同一过程。因此,这里讨论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既是领导力充分运行的条件,同时也是领导力产生的条件。具体来说,领导力充分运行的总体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的领导主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的重要因素,发挥着核心作用,其优秀品质是领导力充分作用的重要条件。领导主体既是领导力量的来源,也是领导力量的直接作用对象,领导力通过领导主体的活动作用于领导资源配置过程。因此,领导主体对领导力感应的灵敏程度,直接决定着领导力作用程度的大小。而领导主体的这种灵敏性直接决定于领导主体品质的优劣性。有学者认为,“非权力性影响力更能体现领导力”,③因为“①这种影响力是自然性的、非强制性的;②它不是凭借单纯的外力作用,而是被领导者在心悦诚服的心理基础上,自觉自愿地接受影响的过程;③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和谐、心理相容。”④大家知道,这种非权力影响力就是源于领导主体的优秀品质的。如果领导主体的品格、才能、心智、情感等品质优秀,那么其非权力影响力水平就高,并常常能突破权力的障碍而发挥作用。诸葛亮辅佐刘阿斗治蜀,因其非权力性影响力大,事实上当了蜀国大半个家;相反,刘阿斗则有名无实,形同傀儡。
2.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权力作为领导场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其作用直接融入领导力,并决定领导力运行的状况。如果领导场权力“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⑤就能扩大领导力,并保证其运行的正确方向,反之则会削弱领导力,甚至发挥负面的作用。一般来说,权力运行机制合不合理,可从这样三个方面来判断:其一,看权力设定是否合理。领导力要充分运行,领导场权力首先必须设定合理,要在领导权力和个人的自由空间找到合理的分界点。权力不能过大,过大将吞噬个人的空间;权力也不能过小,过小则不能维持应有的秩序,保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二,看权力分配是否合理。从理论上讲,合理的领导场结构应包括四类实体:①精干的决策指挥实体;②职能较为集中的执行实体和辅助主体;③地位相对独立的监督实体;④地位相对独立的咨询论证实体。其三,看权力运行程序是否合理。也就是要设置合理的管理程序,这是领导力充分运行的基础。因为,领导力与科学管理是相辅相成的。⑥管理程序不仅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还要保障相对人的参与。
3.适宜的领导环境。领导环境对领导力运行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不了解特定的领导环境,就不可能了解特定的领导力是如何形成、运行和变化的,因而也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领导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探讨领导力的角度来说,领导环境是指除特定领导场以外的有关时空条件和其它因素,即领导场释放“场能”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背景和条件,它既包括外部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和因素,也包括领导场上自然存在和作用的除领导力量之外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法治力量、军事力量、道德力量等力量。从领导活动的历史和现实可以看出,领导力只有在领导环境宽松和稳定时,才能发挥得最为充分。在剥削社会形态中,阶级斗争以及领导活动中的矛盾呈现周期性激化趋势,领导力的运作大多表现为调和阶级矛盾,发挥的也往往是强制、控制、支配功能,而非民本功能、服务功能、发展功能,使领导场变成纯粹统治的工具,领导力变成剥削、压迫的暴力。只有在社会秩序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下,各种领导力才能较少遭到扭曲,发挥较大的正常功能。
4.最小程度的领导场摩擦。领导摩擦力是各种有利于领导资源优化配置的领导力的反作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大限度地扼制和制约领导摩擦力的运作,是促使领导力特别是有利于领导资源优化配置的领导力充分运行的重要条件。从有形领导场来看,比如领导班子,有的就闹不团结,搞得一个单位或地区正常的工作无法开展。这不团结,就是摩擦力作用的结果。历史经验证明,领导摩擦力的发育与运作程度总体上是随领导场自身的发育而逐渐提高的。现实中的机构膨胀在某种程度上就源自领导摩擦力。当机构内发生摩擦,闹分歧、闹情绪时,不是从现有机构对症下药,而是要么成立新机构来协调,要么升格相应的机构搞平衡。其实,除了实际工作需要以外,官场天生具有制造摩擦使机构膨胀的机能。这一点,“帕金森定律”是这样描述的:其一,当官儿的人需要补充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其二,当官儿的人彼此之间是会制造出工作来做的。⑦而且补充的下属通常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来只一个的配齐两个),这样他们就可以相互制约,牵制对方的提升。⑧可见,领导场摩擦力量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程度大小取决于领导场要素的素质及结构状况和其反作用力强度。领导场要素素质高、结构合理、反作用力强度大,摩擦力就会受到扼制,反之则会扩大。
5.领导场上各类力量的合理配置。各种力量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领导资源配置过程。除了军事力量外,其它几种力量或多或少有利于领导资源优化配置。但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在于,各类力量必须达到合理配置。这包括,各类力量的作用程度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非领导场的力量的运作不能干扰和扭曲领导力的运作。当然,这里的非领导场力量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把国家看成一个大的领导场,那么军事力量也不属于非领导场力量,而属于领导场力量了,其它如政治力量、法治力量等就更不用说了,但作为一个特定的领导场来说,比如一个具体的机关单位,这些力量的“非领导场”成分就要多些,姑且称之为非领导场力量,这种非领导场力量的存在和运作有利于领导场力量(领导力)的正常运作,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主要源于“领导场缺陷”。因此,这些力量在特定领导场的存在和运行应以不超出弥补和纠正“领导场缺陷”的范围为宜,否则就有可能构成对领导力运行的扭曲和干扰。比如法治力量,就有利于领导场主体依法实施领导活动,提高领导力的运作效果,但是如果用司法力量取代领导场力量,那这个领导场的领导力运行就非扭曲不可。
三、领导力作用的基本特征
1.领导力运作具有强大的合力效应。领导场各种力量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多种力量的聚合,会产生一种“新的力量”,即“合力”,它是一个领导场显示出的整体能力。大家知道,在三国中,刘备怎么也是称不上一个“很角色”(有本事的角色)的,论武功,在桃林结义三人中排最后,论智谋,比诸葛亮差了一大截。但是,他们相互凝聚形成的“合力”在当时的群雄之争中,却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关于这一点,“刘皇叔”的始祖刘邦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了汉王朝。他在洛阳南宫举行庆功宴时,曾深有感慨地说:“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⑨刘邦的这番话确实很深刻,道出了领导力运行成败的关键。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拧成合股的麻纱有力量”,也就是这个道理。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合力”,才能形成真正的领导力、竞争力和实力。
2.领导力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影响力。在领导场中。领导主体通过各自的言语、动作、手段或表情,影响着对方的心理和行为。但是,由于各自知识、经验、能力、地位、职务的不同,各自具有的影响也不相同。而领导力作为领导场中的一种整体力量,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发、制约和改变个体的意志和行动,而且能够有效地影响和改变一个团队的意志和行动。领导力就是通过领导主体相互作用,把团队的远景和目标贯穿到每个成员中去,以改变其心理和行为,来实现领导效能的。有了这种影响力,便使领导力作用具有自组织、自控制、自恢复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通过影响参量的变化引起的,也可能是通过领导场构成要素的质与量的变化引起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可以观察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某些团队的领导者因某种原因缺位时,这个团队仍然照常运转,有时甚至运转得更出色,这就是领导场力量的影响作用所致。融入领导力作用过程的影响力既包括权力性影响力,也包括非权力性影响力,领导力影响的产生就像一张相互作用的网,既把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结合起来,又把所有团队成员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作用于共同的也是各自的奋斗目标。
3.领导力是一种作用共同目标的行为。任何领导都是有目标的活动。共同目标是领导场的重要控制参量,是领导主体的基本决策依据,因而是领导资源配置最基本的信号。从理论上讲,只要目标是充分考虑团队成员需要后形成的,那么,目标倾向于引导整个团队成员的活动,使领导场成为以共同目标为中心的有机结构,使领导力运行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行为过程。人们常常会看到,在运动场上,运动员们为什么竭尽全力?因为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达到目标的好处也非常明显。除了名利上的收获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挑战人体极限中获得征服的快感。每个人都有征服的愿望,当然也有通过征服获得精神与物质报酬的需求。有了一个宏伟、大胆、冒险而实际的目标,领导场的“场能”就会源源不断向其释放,产生奋斗的激情。否则,前途没有高速公路,甚至没有地图或路标,探险者就只能依赖罗盘和梦想了,又如何吸引人们全力以赴为之奋斗呢?当一群人真正被一个共同目标吸引时,就会产生一股惊人的力量,世界上所有的奇迹,几乎都是这样的人创造的,中国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生动的一例。
4.领导力常常通过管理发挥作用。领导不同于管理,但并不排斥管理。事实上,领导力常常通过管理发挥作用。不同的是“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差别:领导者更多地运用领导力量,只是借助而不依赖于管理手段;管理者更多地运用管理手段,而缺乏领导力量。领导者的影响力是从追随者与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而且这种相互作用基于信任,领导者激励别人心甘情愿地与自己保持一致。而管理者的影响则来自等级制度下的法定职位,上级与下级的联系是依靠行政命令,管理者要求别人遵照组织制度所明确规定的权限要求办事。不可否认,领导力的运行需要借助管理手段,只是这种管理手段是在领导力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运用的,而不是相反。如果当年红军的领导者们不是以自己的言行把红军带向他们想去的地方,即使用枪杆子驱赶,也无法让队伍胜利到达目的地,恐怕没有敌军围追堵截也早就一哄而散了。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说:“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