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软实力及培育路径论文

智能化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软实力及培育路径论文

智能化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软实力及培育路径

俞松坤

内容摘要: 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需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工匠精神是制造业文化的软实力,包含了文化基因、创新基因和价值基因。新工科引领工匠文化,打造大国工匠的摇篮。通过树立大工程观、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师资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开展双创教育等多渠道并举的途径,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新工科建设各个环节,打造新工科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特色。

关键词: 工匠精神 文化软实力 新工科建设 策略

自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引发了强大共鸣,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当前处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正确认识与理解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探索培育新工科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工匠精神是制造业文化的软实力

工匠精神是工匠的心理特质与价值文化的聚合体,是中西方千百年历史所形成的文化传承,包括严谨、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品质精神,经过两百多年的工业发展,已演变为群体性的制造文化,更赋予了勇于创新、协同合作的时代内涵,成为现代工业体系中的核心理念和文化软实力。

伊拉克一直是中国石油企业重点关注及油气项目投资的焦点。利用战后至今伊拉克新政府多次对外招标的时机,中国各大石油企业陆续签署艾哈代布、鲁迈拉、西古尔纳、东巴格达等数个大型及中型油田开发合同,通过并购拥有了在库尔德地区的油气资产,通过主导作业、联合作业及参与伙伴等多种形式在伊拉克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石油开采业务。

1.文化基因

新时代工匠精神包括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人文修养三个层面,美国的创新、德国的严谨、日本的专注等都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塑造了鲜明的企业文化和工业价值观,形成了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和重要推手。

1.3.3 鳜鱼饲养管理。5月上旬投放鲢、鳙、草鱼水花,前期投喂豆浆、豆粉,后期投喂配合饲料,培育成适口的鳜鱼饵料鱼。5月底,环沟增置2.2 kW的水车式增氧机4台。6月上旬,投放鳜鱼苗种,根据鳜鱼的生长情况,控制饵料鱼的生长速度,保证饵料鱼的适口性。9月下旬开始,将体重达到500 g以上的鳜鱼陆续捕捞上市,降低池塘载鱼量[8]。10月上旬,水稻收割结束后将水加到田面以上0.8~1.0 m,进一步扩大鳜鱼的活动范围,促进鳜鱼生长,提高产量。

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最根本的内涵就是敬业精神,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基本要求高度契合。敬业是对自己职业的怀有敬畏之心,视为自己的生命[2]。全球制造强国的多元价值体系广泛认可工匠文化,德国工匠精神包含了勤奋敬业、严谨认真的工程伦理观,日本工匠精神强调敬业恪职的职人文化。敬业、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了百年品牌深厚的工匠精神的文化底蕴。

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世界前列,但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质量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与消费者期望值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不只是技术和能力问题,更是“态度”和“精神”问题,背后折射出我国近几十年中工匠精神的严重断裂和缺失。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工匠精神发挥着支撑保障作用,是最为重要的文化基因。

2.创新基因

抗原模拟表位预测结果:HLA_Bind和SYFPEITHI程序对MLAA-22 MHC Ⅰ及MHC Ⅱ限制性抗原肽预测结果如下:HLA Peptide Binding Predictions 程序对MLAA-22MHC-I限制性抗原9肽预测结果(表1)。

工匠精神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涵,是勤奋和创新的融合。所谓独具匠心,就是指独创性技巧构思,瑞士顶级名表从核心的机芯到校准的旋钮都有独到的创新,日本丰田汽车旗下零部件企业的创新触角伸到每一个零件。智能化时代创新内涵比任何时代更为显著,需要不断地对生产工艺、流程和细节全面突破、彻底革新,德国的小企业都设有研发中心,体现了创新的特征。

中国制造浸透着创新基因的累积,高铁、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完美诠释大国工匠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中国制造业要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关键在于创新的元素,独特的精神。工匠精神为中国智造植入创新基因,中国智造需要一大批生产一线的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支撑,这都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创新和创造,只有通过反复改进制造工艺、产品性能,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才能满足用户对服务品质高端化的需求。

3.价值基因

工匠精神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造强国战略的成败。亚力克·福奇指出:工匠精神是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1]。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虽然制造强国的实现路径和支撑条件不同,但崇尚工匠精神是共同因素。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声名显赫的金钥匙,他们把技艺精湛的工匠称为“隐性功臣”,德国企业追求生产一流产品,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拥有2300多个世界级品牌。日本把技能娴熟的匠人称为“国之瑰宝”,百年老店专注一种商品或一种技术,超过200年的企业3100多家,居世界之最。

二是推动学科结构变革。办学模式由学科导转向产业需求,由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实施新产业的新兴专业发展与传统专业变革“双轮驱动”战略,建立跨学科的机器人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贯通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运行,突破学科壁垒和校企隔阂。

信息处理模块主要包含控制芯片与飞控程序,民用飞行器一般会采用已经商业化的飞控芯片作为信息处理模块。信息处理模块作为四旋翼飞行器的核心部件,是四旋翼飞行器的指挥中心,起到控制信息采集模块、动力模块、通信模块协同工作不冲突的作用。从信号控制角度来看,信息处理模块是遥控数据的中转站,起到解析控制需求并转发给动力模块的作用;从飞行系统角度来看,信息处理模块是稳定飞行的核心控制器,是集信息接收、处理、发送于一体的集成器件,是稳定飞行的基础。

以大工程观统筹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一是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坚持学生中心的理念,树立与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确立塑造“全人”的价值追求,重视技术向度和技术的人文向度。突破“适应社会”的观念束缚,主动承担造福人类、塑造未来的时代使命,注重学生的家国情怀、工程伦理、国际视野、生态意识、人文艺术修养的培养,成为推进中国智造的革命性力量。

二.新工科引领和塑造工匠文化

1.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

智能制造业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行为,成为各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主要战略,如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欧盟“未来工厂计划”等。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来实现和保证。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业人才结构性短缺,倒逼教育深化改革,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即新工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探索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育理念和模式,大力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

长期以来,工匠精神的教育范畴仅局限于职业教育。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线技术工人的特殊指向,更是扩展到全体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工匠精神的铸成是一个长期教育和实践的过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协同培养,整个教育体系都是工匠精神的培养主体,高等教育培养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职责。

布菌侵犯血液系统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和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是布菌感染血液系统最常见的并发症。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脾功能亢进、血管炎、骨髓抑制、自身免疫性溶血和血小板破坏有关。Demir等[44]对48例布病血液异常患者骨髓活检结果分析,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骨髓中肉芽肿形成和脾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布菌血液病的主要原因。

2.突出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是技术、伦理、精神与审美的合一,与新工科建设所力求达成的目标及人才培养品质高度契合。传统工程教育以培养“技术的人”为目标,以传递知识、技术为主,不重视人格、道德与品质的培养,与精神、伦理、审美割裂,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危机。智能化时代对人才要求是“学有专攻,多专多能”,所以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传递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应扩展为学科交叉和跨界培养,改造、创新既有的世界。新工科建设从培养“技术的人”转向培养“全面的人”,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及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技术,富有创新能力、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的人,更好地应对智能化的趋势和面向不确定的未来世界。

3.重塑工程教育新文化

新工科建设体现“三新”:一是新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区块链等新兴产业的专业,推动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二是新理念,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保障,实施产教融合、综合化的教育实训模式;三是新模式,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突出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建设,需要工科教育文化和工业精神支撑。工业精神的核心是工匠精神,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和统一,注重技术和品质结合,形成崇尚工匠氛围,打造新工科教育文化,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

三.新工科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1.回归工程:培育工匠精神的核心任务

工匠精神是推进品质革命的动力源泉,品牌赖以维系的基础是品质,保障品质依赖于工匠的高尚职业操守和强烈的责任感。企业职工对品牌和口碑的坚守,创造高品质产品带来的口碑效应,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创造品牌资本,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把“中国制造”打造为“金字招牌”,关键要有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几十年是一日的坚持和韧性,用心处理好每一个细节,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把99%提高到99.99%,打造更完美、最优质的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校正系数是由常规喷雾雾滴标准粒径值与其测量值对比而得,K的大小根据雾滴的放大倍数而确定;然后利用索太尔平均粒径公式计算雾滴的平均粒径。

三是推动课程体系变革。以学生成才和发展为中心,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中,实现职业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交融,形成职业素养课程、工程知识课程、工程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四个课程模块。突出现代工程实践教育环节,确保实践教育课时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实践课程不是简单增加,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优化。

四是推动教学方法变革。探索混合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具体实践与思考方式之间的对话方式,构建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循环互动;采取项目驱动、任务牵引的方式,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项目、任务,集聚资源、技术、智慧等,支持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定制化”、“个性化”教育和培养。

2.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环节

产教融合是新工科人才工程技术能力获得的基本保障,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平台。一是构建育人“共同体”。积极寻找高校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共同开发核心课程、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安排工程实践,真实体现产业最新的技术、人才、资源需求,提高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二是构建培育资源平台。加强校内实践资源的整合,建设公共实验室、一体化工程训练中心和创新实践基地,强化情境性学习和实践训练,工匠精神培养融入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化环境中,推行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工程实践方式,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零距离对接。三是构建校企合作平台。高校在产业、行业、企业中建立工程实践平台,发挥产业、行业、企业工程优势,师生围绕产品教和学,学生接触前沿技术和最新设备,促进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化到学生的内在精神结构之中,提升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双师双能:培育工匠精神的师资保障

目前大量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很少,工程教育从书本到书本、从模型到仿真,与工程实际脱节。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迫切需要和基本保障。一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加强教师的科学素质、人文修养和工科情怀的培养。构筑校企协同培养平台,支持教师参加境外研修、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新引进博士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新工科”技能。二是师资来源多元化。优先引进行业能工巧匠、企业技术大师,聘请企业优秀人才兼任课程讲师和学生导师,补充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实际生产经验的师资,加强学校、企业和社会三者的相互联系,深化企业实践内容,增加企业实践时间。三是打造多学科融合团队。团队由学校带头人和企业负责人牵头,成员包括高级职称教师、技术主管、工程师、企业经理,有利于推进综合工程实践教育,启发学生多学科创新思维和探索。建立教师职业素养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4.文化支撑:培育工匠精神的精神动力

全面培育核心素质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借力新工科建设,全面推进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软环境。一是厚植底蕴。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和制高点,将工匠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塑造融合校训的工匠风范,厚植工匠文化底蕴,提供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促进文化属性和教育属性有机结合,使工匠精神植入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二是典型引路。利用各类媒体平台,主动推送和传播大国工匠的故事。请名匠大师来校现身说法,创造学生与工程大师对话的机会,师生在与大国工匠交流中深化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并胸怀匠心。三是深度融合。开展先进企业文化进校园、能工巧匠进课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型活动,推进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对接,让学生较早地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

5.创新创业: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

工匠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构建“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培养模式,突出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元素。一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学科前沿课程、综合性课程,开发创新创业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承担实践课题,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二是构建“三创融合”活动的支撑服务平台。建设设备完备的校园创新创业空间,如专业化创客空间、开放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学习场地和创新实现服务;支持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加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活动等。三是构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校企、校地共建校外创新创业服务基地,对接校外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服务和应用创新活动,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推进成果转化应用。

参考文献

[1]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7

[2]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摘,2017,(10):25-27.

基金项目: 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创客空间与创客文化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jg2015193)。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标签:;  ;  ;  ;  ;  

智能化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软实力及培育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