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论文_蔡晓英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论文_蔡晓英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鹿鸣小学,河南省 鹤壁市 458030)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规范的基础。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不但对成才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能使他终身受益。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会使他的那些好的行为方式得到巩固,而且可以转化为他内在的性格、情操、道德观念,成为他正确地为人处世的基础,建功立业的基础和他一生幸福的基础。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处于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做事先做人,人以德为帅”,小学是以德育人的主阵地,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对我们孩子而言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

一、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全面性

行为习惯不是单方面的,是渗透在生活各个角落,是内心本质通过外部展示来表达的一种方式。

1、举止文明的习惯。举止是指一个人的活动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表情等。热爱祖国,升旗时自觉肃立认真唱国歌;不给同学外号、不歧视有残疾的同学;不打架、不骂人;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见人主动问好打招呼;常用“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2、诚实守信的习惯。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努力去做,确实难完成时要向对方说明理由;借了别人东西要按时归还,说话算话。

3、尊重他人的习惯。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尊重他人是一种需要。耐心听他人讲话,不要随便打断别人讲话;未经允许不要动别人的东西;不要打扰别人休息、学习。

4、守时惜时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就懂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晚上准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事情不拖沓、不磨蹭。

5、懂得感恩的习惯。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务活;尊重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劳动成果。

6、勤俭节约的习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惜学习用品,不在作业本上、书上乱涂乱画,不随意撕扯作业本;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随便用零花钱买零食和玩具等;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放物品,不要再桌子上、墙上乱涂乱画乱划乱贴。

7、遵守持续的习惯。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没有秩序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展开进行。每天上学佩戴红领巾;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走;放学站路队,遵守交通秩序,不乱穿马路,不在放学路上打闹;购物、上车自动排队,不插队;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花园的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践踏草坪,不随手折枝。

8、勤于动手的习惯。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被褥,自己洗自己的小衣物等。

9、讲究卫生的习惯。讲究卫生是文明人的习惯,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勤洗手脚,勤换衣服,身上无异味;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丢垃圾;不在大街小摊上买零食,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10、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是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力保证。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记忆力强,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不说废话、不做小动作;老师讲到,学生要听到、看到、学到、记到;勤动脑,学会举一反三;要认真做好家庭作业,做到自己独立完成,不抄袭他人的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做到问题不过夜,错误及时纠正。

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层次化

小学义务教育六年制,跨度较长,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在不断变化当中。品德的发展是依不同的心理发展、教育、环境等因素而呈现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等级。从教育的角度讲,对不同年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是道德教育科学化的体现。

中国的小学教育虽然也有层次行,但是没有明确的层次划分,所以每阶段的层次教育不够清晰,而日本在德育行为教育上有非常明确的层次,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要求的内容项目,并注意各年龄段的衔接,以表现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衔接性。在次,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日本的教育理念,加上中国的教育国情,拟定出属于自己的教育模式。

日本对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注重行为指导,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分类和教育内容的项目上。现行的日本小学、中学道德大纲内容部分按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关系上的行为方式分成四类:(1)与自己自身的关系(2)与他人的关系 (3)与自然的关系 (4)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我个人认为,道德概念对学生来说,尤其对小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从以上四种关系上的表现来划分,易使学生将较抽象的概念,从较具体的行为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道德概念,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晓之于理,去见之于行。另外,品德差异也常以行为方式在以上四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由于行为是可观察的,那么,就可依一定的标准,对可观察的行为进行评判。行为的可显性,易使评价比较客观,并容易被评价者所接受,进而使被评价者的认识更为自觉。这种良性引导与循环,无疑,也有助于不断地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

三、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做到学校家庭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总之,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它必须经过长期、系统、严格、具体的教育,使之形成一种制度和模式,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去严格执行。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从细、从实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一定能达到“培养行为,收获习惯;培养习惯,收获性格;培养性格,收获人生”的目的。

论文作者:蔡晓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  ;  ;  ;  ;  ;  ;  ;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论文_蔡晓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