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1]2010年在《沙耆晚期油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耆晚期在自由开放的心境中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油画艺术作品,本论文通过对沙耆晚期油画的风格特点、审美价值以及艺术特点的形成原因与其乖蹇的个人际遇、深厚的艺术渊源作针对性的关联分析,尝试应用社会学、心理学、图像学和比较的方法,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对沙耆晚期油画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目的是希望这样的选题能够深化外界对沙耆这位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缺席者的了解和对沙耆晚期油画艺术价值的认同;并且,沙耆这位有着特殊经历的艺术家在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创造了不平凡的艺术成就,所构成的“沙耆现象”,以及在研究沙耆晚期作品嬗变过程中所获得的启迪对当今艺术发展具有珍贵的参照价值。
郑林[2]2004年在《论沙耆的油画艺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沙耆的油画艺术。他质朴的油画艺术使人震惊,他的艺术天赋,痛苦的人生经历,虔诚的艺术追求,持久的探索造就了他辉煌艺术面貌。总的来看,他的绘画可以从风格上分为叁个时期:49年以前为早期,80年代为中期,90年代为晚期。具体的看,早期艺术是古典的,再现的,倾向于素描的;中期艺术在某些方面与早期艺术相同,如具象的特征,对对象传神的摹写等,但又有所不同,是早期艺术向晚期艺术过渡阶段;晚期绘画是色彩的,表现的,形式感强,是画家心灵的自语。在这叁个风格变化时期的背后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是沙耆的表现意识,它逐渐发挥了明显作用;二是在晚期绘画中有着和早期相同的结构与形式规律。 从创作角度看,沙耆的绘画不是病理作用的产物,他的创作过程符合普遍的创作规律,具有恒常性和稳定性;从作品角度看,沙耆的绘画展现了独特的面貌和丰富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生动有趣的象征性含义和形式特征。 沙耆绘画与民间美术有许多相契合的美质,如“真”的品格,“拙”的特征,象征手法的类似运用等。沙耆绘画和凡·高的绘画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如表现性的手法,对画面和谐的追求,对题材象征性的偏爱等。通过比较使我们深入把握沙耆绘画的重要特点,留下较完整的印象,给沙耆和他的艺术应有的地位。
詹建俊[3]2014年在《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工作的回顾》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随着中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中国油画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广大油画艺术家积极进行着各种艺术上的研究、探索和创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中国油画变革发展的需要,加强学术研究,中国油画界以1985年成立的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的着名专家、学者为基础,于1995年11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油画学会”。学会以专业学术
闻立鹏[4]2015年在《大地的歌手——叁读马常利兄的油画作品有感》文中提出我与老马兄相识得很早,但真正近距离接触且建立友谊,是在1959年。那年,我们幸运地同被选派赴苏联攻读研究生,结果却因中苏关系破裂,美梦难成。一年半高强度突击苦学俄语的代价,只双双换来了高血压病症,学友变病友,只有“望洋兴叹”
参考文献:
[1]. 沙耆晚期油画研究[D]. 武文. 云南艺术学院. 2010
[2]. 论沙耆的油画艺术[D]. 郑林.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3]. 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工作的回顾[J]. 詹建俊. 油画艺术. 2014
[4]. 大地的歌手——叁读马常利兄的油画作品有感[J]. 闻立鹏. 油画艺术. 2015
标签: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 油画论文; 艺术论文; 沙耆论文; 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