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开银 四川省阆中市河溪教育办事处 63742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上正确的轨道,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现结合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正本清源,注重体验
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可以解读出不同的结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新课改以来,体验性学习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验”成了语文课改中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生成体验的关键,是必须让学生亲自品、读课文,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激起自己的生命意识,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这意味着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而动,实施个性化教学。
二、给学生适当的问题,期待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阅读,并让学生学会主动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体验。
我在执教《范进中举》时创设了如下问题:1.标出文中最能反映范进中举时心情的一句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范进中举后哪些地方变“好了”?他的人生真的一切都好了吗?问题情境的创设,留有无限的思维空间,因为有空白、有疑问,这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我对学生进行了多种阅读思路、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启发,鼓励和启迪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倾听文本
学生有了阅读的期待和兴趣,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还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
我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预习课文。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带着问题快速读课文:1.速读课文,标注并认识重点字词。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后再跳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结合有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学生有了充分阅读的时间,倾听文本,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使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阅读感受。
四、鼓励学生多元化地解读文本
由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个性心理、审美情趣、文化积淀、认识水平的不同,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也呈现出无限的多样性和反复性。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文本与学生互动”等交流讨论方式,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这样就能发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例如读《我的叔叔于勒》,既可以从金钱至上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小人物生活辛酸的角度解读,还可以从希望、关爱以及把爱进行传递等角度解读。不论怎样解读都可以,重要的不是解读的结果,而是得到结果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张扬了个性和创造力,获得了审美愉悦,锻炼了阅读能力。
当然,教师在学生对文本多元化解读的过程中除了给予鼓励外,还要进行理性的引导。因为对文本的解读并非随心所欲的,而是要善于捕捉文字背后隐藏的信息,善于通过品味语言,做出既富有个性、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以不断提高学生解读的水平。
五、读写拓展,提升现实生活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就阅读而言,在感悟文本之后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和审美情趣,提升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应该也是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运用读写结合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作为战斗在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既传授以知识,更引之以成人,用我们的爱与真情为“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增光添彩。
论文作者:邓开银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文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语文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