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回顾_工业生产论文

20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回顾_工业生产论文

对2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的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发展论文,年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全面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错误,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回顾2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和所走过的道路是很有意义的。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底的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工业发展既有过高速增长、协调发展、成绩显著的时期,也经历了大起大落、挫折严重的时期。从总体上看,经过全国人民近三十年的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各种工业产品与1949年相比都获得了巨大的增长。对于1978年以前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可以用“代价高昂,成就显著,教训深刻”这12个字来概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我国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产品全面短缺

1978年全国城乡居民必需的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市场供应紧张,大多数消费品凭票凭证供应。例如,1978年我国人均棉布供应量为7.7 米,比1956年的人均水平还下降了7.4%;纸张、家具、洗涤用品、 啤酒、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轻工业品全面短缺;每万人拥有的电视机只相当于美国的1/120、日本的1/450;在能源原材料供给方面,当时全国有1/4的工业企业因缺电而不得不“开四停三”,一年损失的工业产值达几百亿元;钢材产量只有2000多万吨,每年进口钢材超过国内钢材消费量的50%。

2.工业结构严重失调

工业结构严重失调首先表现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上。1949~1978年,我国重工业增长390.6倍,平均每年增长16.9%, 轻工业增长19.8倍,平均每年增长11%,轻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在重工业内部,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与下游的加工工业比例失调。1978年,我国机床加工能力比钢材供应能力高出3~4倍,炼钢能力比轧钢能力平均高出35%,其中重点钢铁企业要高出44%,而国外两者正常比例应当为1∶1;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基本是“大而全”、“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组织形式,机械工业企业约有80%是全能厂。

3.工业品出口规模小,产品结构落后

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只有206.4亿美元,居世界第28位; 在出口商品结构中,54%为初级产品,38%为轻纺产品,8 %为重工业产品,当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只有2.6亿美元, 只占我国外贸易出口总额的2.6%。

4.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70年代末,我国多数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水平,还有相当部分停留在40年代的水平。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规模效益差,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高。1978年,美国、日本钢铁企业全年实物劳动生产率分别是我国的27倍和32倍;我国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只有28%,相当于50年代初的世界平均水平;机械工业中机床平均切削速度为国外的同类产品的1/2,机械加工中钢材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30%~40%。

二、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工业生产总量迅速增长

1978年以来的20年,我国工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各种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都大幅度增长。 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由1978年的2114.5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19813.6亿元, 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607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3175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97 年比1978年增长了7.6倍,平均每年增长12%, 其中“六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9.9%,“七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9.2%,“八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17.68%。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产品产量的迅速增长, 大大增加了市场供给,使我国工业品的供求状况由长期短缺转向了相对过剩。 1997年与1978年相比,原煤产量增长了1.22倍,原油产量增长了54.5%,发电量增长了2.42倍,水泥增长6.84倍,平板玻璃增长8.32倍,农用化肥增长2.2倍,汽车产量增长9.6倍;彩电、家用电冰箱和洗衣机的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7133倍、372倍和31350倍。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等各种工业产品都增长了几倍到几十倍。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增长,我国正在逐步成为工业生产大国,一些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位置发重了重大变化(见表1)。

表1

我国一些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

产品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钢 水泥 化肥 化学纤维 布 彩电

1978

3 8 7 54 37 18

1997

1 5 2 11 12 11

资料来源:《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由于工业产品产量的迅速增长,在全国总人口增加28.4%的情况下人均占有的工业产品产量仍然大幅度增加(见表2)。

表2 人均占有的主要工业产品量

产品布 纸 纱原煤 原油发电量

(米)

(公斤)

(公斤) (吨)(公斤) (千瓦小时)

1978 11.54

4.592.49

0.65107.98268.36

1997 20.23 22.224.55

1.12130.68923.16

产品钢 水泥

(公斤) (公斤)

1978 33.24 68.23

1997 88.57416.02

资料来源:《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2.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20年来,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克服了1978以前长期存在的结构严重失调的现象。首先是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逐步协调,80年代前半期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快消费品的发展,80年代后期,重点是加快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发展,80年代轻工业的发展明显快于重工业,改变了轻工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从而消费品市场从匮乏走向了丰富;90年代初开始,在投资需求的拉动下,重工业生产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局面,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迅速发展,到1994年,我国基础产业供给不足的“瓶颈”障碍明显缓解。从总体上考察,我国工业品结构短缺的矛盾基本得到克服。工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的第二个方面是技术密集型的、附加价值高的行业和产业迅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十大电子产品生产的国家(地区)之一,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增长速度是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2~4倍,成为拉动工业快速增长的新的增长点。第三个积极变化是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特别是在加工工业领域,出现了生产和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八五”时期,我国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增加了17.4%,但大中型企业在划分标准提高的情况下,从1990年的1.35万个增加到1995年的2.3万个,增长幅度为70.4%。钢铁、汽车、 彩电、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等行业的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步达到或接近规模经济的要求。例如,我国前10名汽车制造企业的年产量已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80%以上,前10名彩电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80.49 %,前10名电冰箱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91.58%,洗衣机为91.29%,空调器为76.03%,VCD为81.53%。这种情况表明,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优化了资源的配置,把一大批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淘汰出局,惩罚了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改善了市场结构。

3.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70年代末,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基本停留在5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上,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20年以上。能源原材料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性能差是当时普遍存在的问题。1978年以来,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有了显著变化,主要工业生产部门的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之产间的差距从20年以上缩小到15年左右,少数领域的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我国工业技术装备达到80年代末、90 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约占20%,达到80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的约占50%,70年代末期以前技术水平的装备约占30%。

(2)煤炭、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显著进步。1995年与1978年相比较,煤炭生产效率(吨/工)提高了70%,采煤机械化程度由1978年的32.52%上升到1995年的72%,发电标准煤耗由1978年的434克/ 千瓦小时下降到1995 年的380克/千瓦小时,油井利用率由1978年的86%上升到1994年的94%,加工1吨原耗燃料油由1978年的38.43公斤下降到1995年到29.6公斤;钢综合能耗由1980年的2.04吨标准煤下降到1995年的1.05吨标准煤;合成氨耗电由1978年的1516千瓦小时/吨下降到1995年的1339千瓦小时/吨;水泥熟料耗标准煤由1978年的211.2公斤/吨下降到1995年175公斤/吨。虽然这些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但纵向比较,比1978年确有显著的进步。1978年到1997年,我国GDP平均增长9.7%,能源消费年均增长4.9%,每亿元工业产值能耗由1980年的7.84 万吨下降到1997年的3.14万吨。

(3)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80 年代初开始起步,到1995年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0481个, 占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的7.9%;1997年实现的工业产值约850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约占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人员的9%,其中国家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企业已达到14000家,从业人员140万人,人均工业产值20万元。“八五”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30%,大大高于全国工业年增长速度。目前,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多领域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

(4)工业品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1997 年,我国出口产品总额为1827亿美元,比1978年的97.5 亿美元增长了 17.74倍,平均每年递增16.67%。在出口产品结构中,1978年出口的初级产品占50%以上,1997年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已达1587.67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86.9%,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的比重世界平均为73%,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9%的水平。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1997年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93.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2.5%, 超过了服装类产品出口额,出口的机电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额居第一位的商品。

三、20年来我国工业高速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78年以前的20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失误和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条是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即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根本的出路就是发展经济。尽管20年来国际风云不断变幻,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也出现过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始终没有动摇、没有偏离。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保证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没有发生大的失误和偏差。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教训一再说明,经济建设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否则你争我夺,整天乱哄哄的,社会不得安宁,什么事也干不成。20年来,由于我国一直保持了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才获得高速发展。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些国家在社会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政治动荡,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在1991~1995年的“八五”计划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2%,其中工业增加值1995年比1990年增长了125.7%, 平均每年增长17.65%,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当然,稳定不是不要改革。通过深化改革,理顺各种经济关系,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各种弊端,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增强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为保持社会稳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条件。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稳定、在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这就是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3.积极推进所有制改革

1978年以来,一直鼓励各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在GDP 的构成中,已由1978年的78%下降到1997年41.9%,非国有经济由1978年的22%上升到1997年的58.1%,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由1978年的0.9 %上升到1997年的24.2 %。 在工业企业的所有制构成中, 公有制经济由1978年的100%下降到1997年的78.8%, 非公有制工业从零开始上升到1997年的21.2%。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门路,培育了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加速了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4.渐进性地转向市场经济

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事实上从1978年就开始了。最初从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放开小商品市场、开放城乡集市贸易做起,继而把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作为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同时逐步减少国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1987年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模式,明确了国家对经济进行以间接管理为主的改革思路,并有步骤地进行价格体系的改革,逐步放开生产资料价格。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到90年代中期,企业的生产和产品流通,95%以上已由市场进行引导和调节。绝大多数产品的价格也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寻找能够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进一步推动了所有制的改革。

在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是改革计划体制,国家逐步减少直至基本取消对企业下达生产和流通计划;计划管理部门由过去批投资、批物资和批项目为主转向主要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协调重大比例关系。二是改革投资体制,使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逐步扩大企业从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范围。三是改革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合并和撤销专业的经济管理部门,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而是用经济和法律手段间接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改革金融体制,理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硬化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

5.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工业品的农村市场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由于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向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1997年在乡镇工业企业就业人员为13050万, 乡镇工业增加值已达11985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额的37.75%。

6.保持较高的积累水平

1980~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140983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累计额的31.97%。 这种较高的积累水平推动了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同时又为各类工业品提供了市场。

7.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换

1979~199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3483.48亿美元, 在制造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172180家,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71.6%;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为748.99亿美元,已占当年我国出口总额的41%。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1979~1996年累计签订的技术引进合同达5000多项,引进技术的重点是能源、交通设备制造、通讯设备制造、电子工业等基础产业和技术密集行业的设备和生产线。通过技术引进促进了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标签:;  ;  ;  ;  

20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回顾_工业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