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水利建设与发展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基于对马鞍山市三区三县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调研(采取现场调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走访自来水加压站和农户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沟塘堰坝、尾矿库区和河渠江洲),以及防汛抗旱、小流域治理与水保现状、农村饮用水情况的摸底调查,探寻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水利;建设;管理
马鞍山市是安徽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北临南京,南接芜湖,西濒长江,区位优势独特。凭借马钢集团为支柱的钢铁铸造、冶炼与矿山开采业,马鞍山市社会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城郊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适应城市化发展,保护水环境,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挑战。马鞍山市三个区都跨涉城乡结合部,郊区农田水利工作面临的正是这样令人振奋又尴尬的境遇。伴随城市化进程,新农村水利承受着农业边缘化和环境承载超负荷的压力。
1、马鞍山市水利概况
马鞍山市地处长江及其支流水阳江、青弋江下游,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境内水网密布,沟渠纵横,山圩并存,圩区和山区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62%和25%,江河湖泊面积占13%。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了该市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水利建设,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已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全市农村集中居民点自来水供给率达到100%;基本完成病险水库和病险涵闸的除险加固;对大型泵站实施了更新改造,排涝标准由原来的7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组织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防洪、排涝、灌溉条件;开展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的水环境整治,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有效遏制项目区内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损失,减轻下游沟渠淤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慈湖河上游河道整治和水土保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慈湖河上游区域内工矿企业违规生产造成的污染和河道淤塞,恢复河道原有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项目,挖修当家塘、修建拦河坝、新建排灌站、疏浚渠系、衬砌渠道、配套渠系建筑物、架设输变电线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项目区内农业生产灌排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全市已初步建立了农田水利工程防灾减灾体系,在历年的防汛抗旱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为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当前农村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以及大型骨干工程的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仍以地方政府和农民投工投劳为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一直处于弱势,近年国家“两工”政策取消后,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征收并实施粮食直补等政策以后,政府没有补偿相应的水利设施维护费用,使得农村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农村水利工程的抗御洪涝旱等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田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工程效益不高;农村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村水环境问题突出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村水利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1 农田水利基础薄弱,抗灾能力不足,管理维护不善。
除长江干堤和一五圩堤防达到防御长江1954年型洪水的规划标准外,慈湖河、采石河、姑溪河、青山河等主要内河堤防以及大公圩、团结圩等万亩圩口的防洪能力还没有达到规划标准,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防洪安全隐患。近年来实施大型泵站改造工程后,该市农村排灌设施的装机容量虽已大幅提升,但灌排渠系淤塞严重及建筑物不配套的问题没得到根本解决,一遇暴雨或干旱季节,涝水外排不畅,灌溉水引进困难,工程效益大打折扣,农田水利设施保障能力仍较薄弱。当地老百姓把小农水工程现状形象地形容为“堰塘像碟子、渠道像筛子、机泵像叫花子”。由于水系淤积不畅等原因,现有沟塘蓄水能力大幅度下降,水体自净能力逐步减低,水环境日趋恶化,农田受益面积逐年减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一方面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功能衰退,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大量标准高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支撑。总体上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滞后问题已成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严重制约因素。
2.2 “一事一议”及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难以推进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多数农民认为不要再出资投劳兴修水利,农村水利建设都是政府和村里的事情,国家出台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难以落实。粮价偏低,种田不能致富,导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农田分户经营难以成片,沟渠整修占用农田涉及多数农户,补偿难、纠纷多,农民不仅不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就是想投入也很难。另外,农村水利设施多数属于公益性设施,高成本、低回报率的特点很难吸纳社会资金投入。
2.3 因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已建工程效益不能发挥
一些建设项目因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主体工程完工后不能发挥预期效益。一些排灌站,随着国家“两工”政策取消和惠农政策的实施,酬资酬劳难度加大,地方政府又没有相应的资金,以致圩内出现水系不畅、沟渠淤积严重、水草丛生、水面分隔拦网养殖等现象,造成排灌站的排涝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有涝排不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增多,水面分割拦网养殖无人管理,造成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3、对策
马鞍山市三区三县因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灌排条件的差异,农村水利工作面临的问题既有其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首先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迅猛,郊区镇村财政有一定的辅助能力,农民安全饮水沿用城市管网,水质、水量保障程度较高;其次由于城市化和矿区经济的发展,使得水环境承载负荷加重,农业更多地让位于工业发展,农田水利基础愈显薄弱。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3.1 建议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彻底改变农村水利基础薄弱的现状,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针对当前农民大多外出打工不愿种田的现实,政府可采取政策引导,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这样有利于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居民区相对集中,以利于合理处置居民垃圾,整治土地,改善水环境。田间工程是灌排终端,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长期投资较少的领域,但随着农业分户承包经营方式的延续,田间水利设施功能逐渐退化,已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因此,建议针对小农水工程(塘坝及田间渠道整修)划拨专项引导性资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论文作者:柳传明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农村论文; 农田水利论文; 水利建设论文; 马鞍山市论文; 水利论文; 农田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科技研究》2018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