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社会科学研究的改革与创新(三、183、7篇)_社会改革论文

面向21世纪社会科学研究的改革与创新(三、183、7篇)_社会改革论文

面对21世纪社会科学研究改革与创新笔谈——(之三#183;七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之三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世纪论文,七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转型中的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尹继佐

一、转型社会中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必然性

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这是中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它意味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和利益结构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调整。

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置身于社会发展之外,而且每当社会发展处于重大变革之际,社会科学研究就特别活跃。目前的这场社会转型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要求则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刻,具体从两个层面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型提出要求,一方面是要求社会科学在研究的主要方向上随转型社会中主要问题的变化而调整;另一方面体制与利益结构的转型也要求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者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研究的体制上进行转型。历史前进的步伐终于推进到了这样一个关口,为适应改革的发展,改革的研究者们也得考虑自身的改革了。

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转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能否解好这道题,决定着社会科学能否成功回答社会转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所谓“有为才能有位”。当然,社会科学研究转型这一课题的破解,还不同于通常社会科学工作者所研究的课题,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再是超脱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当事者,既要形成理论、提出对策,又要亲自操作、具体实施。这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型将是每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所直面的最生动的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

二、社会化、市场化是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基本方向

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规律呢?

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的同样是社会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它的转型也必然符合社会转型的普遍规律。那么转型社会所呈现的种种发展规律,也就同样有助于思考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方略。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向有:社会生产方式多样化,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社会参与方式多样化,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增加,积极性提高;社会流动速度加快,人力资源配置日趋社会化、市场化。社会转型所呈现出的体制和组织机制的多样性,交流的社会化、市场化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改革开放的直接成果,也是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向。

同时应注意的是,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的是特殊社会产品的生产活动,它所产出的相当一部分的产品是文化的、思想的、理论的,是面向全社会大众、面向后世的,对它的估价甚至不是今天的一代人所能作出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产品是针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具体问题、具体领域的战略性、决策参考性产品,对它的估价显然是难以量化、更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社会科学研究也产出相当一部分的咨询性、服务性产品,是能够通过市场的供求均衡来确定价格的。产品的多样化本身就符合社会转型的一般规律,也要求社会科学研究转型,更注重在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上的多样化。

三、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是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抓手

衡量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标准,直接地说就是看研究成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衡量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成功与否的最好指标就是看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情况。任何一项研究成果总是由研究过程孕育凝结而成的,研究成果的优劣最能反映研究的体制、组织机制、运作方式、手段、方法等是否科学。所以说,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关键在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应该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具有社会效益;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应当为社会所接受、所需要。

我们并不否认,不同的学科类型和不同的研究项目与社会实践联系的程度、体现社会效益的方式、为社会所接受的范围各有不同,但“社会化”这一总的方向应当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世界的大背景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我们应当更加自觉地、更加努力地推进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这是每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为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

1.要求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更多地着眼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着眼于分析认识改革实践提出的新问题,说明面临的新情况、提出解决新矛盾的对策。我们所经历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我们也正在做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情况的特殊性、矛盾的复杂性、问题的深刻性,都决定了恰当的科研选题往往是跨学科的,甚至是现有的理论体系所难以覆盖的,更不会是某一轮理论行情或仅仅为评职称的需要出发。

2.要求在研究的形式上,更注重研究者的个体劳动与团队协同攻关的结合;更加注重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互动作用;更加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互相渗透。

3.要求在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保持开放性,使研究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影响社会的过程;同时使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相互促进,不仅要产出研究成果,还要能够积极地推广研究成果、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要求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要更多地体现为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自觉地服务于决策、咨询、培训、普及和宣传等等各层次的实际需要。为此把学术研究的深厚内涵深入浅出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有利于研究成果更广泛地为社会所接受,为社会进步服务。

5.要求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不能只局限于学术评审的小圈子,更要注重引入社会实践、社会效果的评价标准。无论是评审组织的构成还是评审标准的确定,都要把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同社会效果统一起来。

四、社会科学研究的体制转型

体制转型是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制度保证基本思路是从单纯按学科分类组织研究转向以问题导向、功能分类与学科分类相结合来组织研究。

1.问题导向

解决的出路一是调整研究体制,从单纯学科研究转化为以问题导向的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研究。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具有各自的学术语言,提供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可能。很显然,学术研究的“多语性”对于开拓和深化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是有好处的。因此研究体制实施以问题导向的转型,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沟通、合作、协调,能很好地发挥社会科学研究“多语性”这种优势,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

地方性社科研究机构应考虑在设计新发展规划中,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选择若干综合性问题为重点发展方向,来构筑新的科研体制。相应的重点学科、重大课题、乃至研究岗位设立都是围绕着重点发展方向来确定。这种以综合性问题为导向的发展方向确立,不是对社科研究科学分类的简单否定,而是适应现实需要,在原来的学科分类的基础上,围绕主攻方向,在不同学科间实行重新组合,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优势。

2.功能分类

在具体的发展方向上,仍需要遵循社科研究的特殊性,讲求多样化。每个发展方向都可以从功能上划分出基础、应用与咨询服务三块,来进行有区别的组织创新,就恰当地体现了社会化、市场化取向的多样与统一辩证结合。

按研究功能每个发展方向都可区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决策研究、咨询服务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基础理论研究为应用研究与咨询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积累,是“基础”;应用决策研究是社会科学影响社会发展进程最直接的方式,是“核心”;咨询服务研究是社科研究最直接地参与社会竞争的“新增长点”。这种区分同样不是对社科研究学科分类的简单否定,功能区分不等于学科的区分,不同的学科不能从单一功能上去“对号入座”,某一学科、某一课题、某一个人的研究可以在某项功能上有所侧重,又应该也能够在三个方面都发挥自身的功能。

五、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创新与创新精神

社会科学研究的体制转型需要由具体的组织创新来作为载体。为此,要在反复论证和全面沟通的基础上,争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组织创新工作。

具体的组织创新必然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转型期的坎坷、困难、阻力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就特别需要我们注意创新精神的培养。

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在具体工作中,思想要超前、准备要充分、步子要稳妥、态度要坚决、方法要得当。

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改革就是一场革命,改革者就要有一点精神,坚定改革决心,敢于披荆斩棘,敢于承担风险。要出点子——拿方案——会操作,要讲团结、守纪律、舍小我、谋大局。

要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把握形势与大局,以做好各方面的预案来适应转型的需要;要学会应付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只有终身学习、不断跟踪,方能应付自如。

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已经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平稳转型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我们也必定能破解“社会科学研究转型”这道“知行合一”的课题。

标签:;  ;  ;  ;  

面向21世纪社会科学研究的改革与创新(三、183、7篇)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