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天津市海河医院 天津 300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到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主要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服务,n=50),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静脉留置针护理,n=50)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以及6d内留置针成功留置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第五天、第六天的成功留置率具有明显的提高,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进行服务,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在血管内增加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该护理方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应用
留置针技术是静脉给药、临床输血、测定中心静脉压等的主要手段。静脉留置针不仅具有管道柔软、可以有效避免反复进行穿刺,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固定,便于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1]。该技术在临床上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比如:留置针脱落、堵塞、皮下血肿、静脉炎等等,在并发症中静脉炎是最为常见,且危险性比较高的。如果病症一旦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影响,增加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在很大程度上也会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费,引发不必要的纠纷[2]。因此为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经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对于该患者要采用静脉留置护理服务,在临床上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护理上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本次对100例患者的护理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分析护理干预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将结果进行总结,并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到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主要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15-87岁,平均年龄为44.32岁;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4岁-92岁,平均年龄为43.46岁。纳入标准:虽有患者神志清醒,血常规及和凝的血时间也符合正常;排除标准:患有血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静脉留置针,使用BD福莱喜预冲式导管器正压封管,打开B-D 5ml预冲式导管冲进行冲洗,包装取出,向上推动芯杆(不拧开白色锥头帽),释放其中的阻力,采用无菌技术将预冲式导管器上的锥头帽拧开,向上手持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将其中的空气全部排除,将灰色活塞尖端的水平位置推至所需的液量标志后与静脉留置针接头连接,在推注的过程中,要用大鱼际推一下停一下,推注0.5ml,停一秒在推注0.5ml,如此反复推注,推注完毕,将留置针小开关夹闭在延长管的近1/3段,拧开预冲式导管冲洗器与留置针可来福接头的连接,丢弃预冲式导管冲洗器。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对患者的穿刺处进行消毒,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静脉留置针护理。其主要步骤如下:一是在对患者进行护理之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有关静脉留置针护理的方法,以及如何预防并发症,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可以积极配合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随时监护,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渗血、渗液、疼痛等现象,如果患者一旦发生异常,要及时向医生进行报告,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三是在静脉输注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控制输注的速度,避免患者发生静脉炎,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四要尽量一次性延长留置针在血管内的留置时间,如已发生并发症或有并发症征兆,应立即拔除重新穿刺。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6d内留置针成功留置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其中包括静脉炎、管道堵塞、皮下血肿、静脉留置针脱落,其中,静脉炎诊断标准要按照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标准。并发症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得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示,并用卡方加以检验;实验样本差异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总例数为6,发生率是12%,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总例数为19,发生率是3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在临床上留置针已经成为静脉输液的主要手段。静脉留置针容易固定、便于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操作流程也非常简单等。有研究表明,使用静脉留置针会发生一定并发症,静脉炎、管道堵塞、皮下血肿、静脉留置针脱落、其中静脉炎是最为常见,且危险性比较高的一种,静脉炎发生率达2%~26%,并发症主要与穿刺部位、药物性质与输液量、穿刺技术、管理技术、留置针留置时间等因素有关。另外,有调查发现,由于静脉留置针管理不完善会发生并发症和护理投诉的不良事件,并发症的发生和护士观察不到位、没有较强的责任心、护理监管不到位存在很大的关系,护理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管理,缺乏一定的工作责任心,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3]。经过不断研究,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进行全程的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该护理方式不仅可以冲尽患者导管内的残留药物,减少了药物在局部血管的滞留时间,减少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静脉留置针护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减少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综上所述。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而且也增加了留置的时间,在实际操作时,也非常简单,便捷,目前在临床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敏玲,戴嘉喜,孙鑫,等.留置针留置时间执行现状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9):1161-1165.
[2]付平.静脉留置针护理[J].母婴世界,2016,(20):54.
[3]苏夏莉.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J].饮食保健,2017,(13):222.
论文作者:王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5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并发症论文; 发生论文; 静脉炎论文; 发生率论文; 导管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