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对山砂混凝土做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山砂混凝土材料控制措施,最后探讨了山砂混凝土配制技术。
关键词:山砂混凝土;原材料;水泥;配制;养护
一、山砂混凝土概述
山砂的中间级配少且表面粗糙,多层次棱角状,粒度较均匀。基于山砂的基本物理特性,可以和水泥形成良好的粘结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但流动性较低,降低了混凝土的可泵送性。山砂中的含粉量相对较高,石粉的比表面积小于水泥的比表面积,石粉与水泥表面间相互填充,起着“微集料”效应作用,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但颗粒间的空隙减少,孔隙水量降低,增加了混凝土的需水量。山砂混凝土在工程中的技术难点如下:
一是混凝土的流动性差,而粘聚性好,容易造成堵管现象;二是山砂含泥量,混凝土成型后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三是凝结硬化时间较快,容易造成施工冷缝;四是坍落度经时损失过大,经试验测定达到50~70mm/h,施工困难;五是入模混凝土难于振捣,容易产生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六是一般砂率较大,容易产生起砂现象。
二、山砂混凝土材料控制
(一)胶凝材料
1、水泥
作为一种胶凝材料,水泥的活性激发性能强大,水泥也是混凝土中极为重要的原材料,水泥的品种、质量和掺量都对混凝土的品质有重大的影响。越细的水泥其比表面积越大,同时需水量也会越多,最终导致水化反映的充足,增强了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但是如果水泥过细,或者掺入的水泥过多,反而会使水化热过大,这也是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最终使得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都降低了。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少,能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水泥的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比表面积、安定性、凝结时间等应满足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要求。高强混凝土宜优先选用旋窑生产质量稳定的强度等级为42.5或5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掺合料
在混凝土中优先掺入的Ⅰ级粉煤灰,粉煤灰可以弥补山砂级配差的问题。试验表明粉煤灰掺量在 30% 以内,可以充分发挥粉煤灰的“形态效应”“活性效应”“微集料效应”,提升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泵性,降低水灰比,提高强度。
(二)集料
控制山砂的细度模数,宜为2.3~3.0,选用中砂。试验表明山砂的石粉含量控制在5%~ 10%,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对于减少混凝土的离析泌水是有利的。选用中砂可以适当降低砂率,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从根源上避免起砂现象。
(三)外加剂
减水剂是山砂混凝土最常用的一种外加剂,高效减水剂的适量掺入能够带来多重的益处,除了降低单位的用水量和水胶比,还能大大增强拌合物的流动性,使水泥的用量得以减少,最终同步提升山砂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需要注意的是,外加剂的掺入要注意一定的比例,比例不可过大,否则会使混凝土的耐久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四)水
凡是可饮用的洁净的自来水和天然水,均可拌制混凝土。
三、山砂混凝土配制技术
(一)确定各材料比例用量
1、胶凝材料用量
由于山砂质量不如河砂,配制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山砂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宜大于河砂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一般C50山砂混凝土胶凝材料可为460~540kg/m3,粉煤灰掺量可为15%~20%。
2、水胶比
水胶比应根据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合理确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砂率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水胶比的增大,山砂混凝土流动性增大,但强度降低且单位用水量过大混凝土易离析、泌水。要满足强度高耐久性好的要求,需采用较低水胶比,而低水胶比采用一般原材料和施工工艺难以获得大的流动性,故需掺入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提高其强度。一般情况下C50混凝土水胶比可选0.30~0.36。
水胶比的确定要依照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相关要求。假使砂率相同,山砂混凝土的流动性会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强度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过高的单位用水量也会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及泌水问题。
3、砂率
选择砂率应综合考虑水胶比,碎石最大粒径和山砂混凝土的坍落度。由于山砂中石粉含量大使得砂率小时,集料的空隙率大,砂浆量小,新拌混凝土流动性小;砂率增大,集料的总表面积和空隙率增大,包裹砂子的水泥浆薄,砂粒间的摩阻力大,且粉体含量高,混凝土粘性大,流动性低,故需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砂率。试验研究表明在原材料技术要求相同条件下,山砂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砂率大3%~4%。对于C50山砂混凝土一般坍落度在75~90mm时,宜取0.31%~0.35%;坍落度在180~200mm时,宜取0.39%~0.42%。
(二)施工工艺控制
1、运输控制
(1)合理选择运输路线,确保运输山砂混凝土路线顺畅,保证材料的连续供应。
(2)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和车辆,避免混凝土车在施工现场搁置或等待时间过长,影响施工的质量。
(3)确保山砂混凝土的坍落度满足施工需求,且不离析、不泌水。
(4)混凝土罐车清洗后,将运输车内的积水排尽,保证后续施工的混凝土水灰比的不受影响。
(5)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保持混凝土罐匀速转动,转速为2~4r/min。
(6)禁止对混凝土拌合物加水,对不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禁止使用。
2、施工工艺措施
(1)可泵送性的控制措施
山砂混凝土中,可以采用二次搅拌工艺措施,提高混凝土的可泵送性。二次搅拌通过先高速搅拌水泥浆或砂浆,促进水泥颗粒分散度,促进水化程度,在低速搅拌混凝土混合料是过渡区浆体的水灰比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各项性能。通过二次搅拌工艺措施,可以降低外加剂的掺量,降低混凝土的黏度,同时提高了混凝土的流动性,有效的降低了塌落度的经时损失。在泵送混凝土中主要通过降低混凝土的黏度,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来实现混凝土的可泵送性。混凝土需具备流动性、阻力小、不离析、不泌水等特性,降低混凝土的堵管率。混凝土管道的布置应少设弯头,避免向下输送混凝土;避免烈日暴晒,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应对混凝土管道采取遮阳措施,避免因温度过高水泥浆凝结堵管。
(2)成型质量控制措施
①在浇筑混凝土前,为保证施工质量,应采用同配比的水泥砂浆进行润管。②在振捣混凝土时应做到快插慢拔,对施工现场没一点的振捣,保证山砂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并不再沉落,避免振捣时间过长而出现离析现象。对振动棒不能达到的钢筋密集区,应在该区域较近的梁侧区域加强振捣,保证山砂混凝土的密实性。③因山砂混凝土的凝结硬化快,为避免出现施工冷缝,采用“由远及近,由低到高,由短跨向长跨”程推移式的方式进行浇筑。④山砂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大,为避免出现塑性收缩裂缝和龟裂现象,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面工作。
(3)养护措施
在 C50 山砂混凝土浇筑之前预埋温感芯片,与云平台联动实时监测浇筑后混凝土内部温度,严格控制构件内外温差,允许温差为 25℃,在 22℃ 设置报警值,一旦报警及时养护。控制拌合物温度,在结构保温的基础上进行配合比降温。混凝土养护的前 8d 以控制温差为主,8d 以后以控制降温速度为主。
由于剪力墙截面大、混凝土强度等级高,水化热产生温度较大,最高温度达72.2℃,且为竖向构件,若使用表面浇水养护,水份流失较快,未能起到保湿养护作用;考虑上述原因,控制拌合物温度,在确保结构保温的基础上进行配合比降温,对于高强度等级剪力墙采用覆盖塑料薄膜+覆盖土工布+浇淋养护的养护方式,并采用墙体对拉螺杆及钢管对防火地毯进行固定,防止脱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改善山砂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泵送性,就要从山砂的级配、含粉量、矿物掺合料等配制技术方面入手,可大大降低堵管的概率,从而有效提升山砂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参考文献:
[1]陈尚伟,徐立斌,佘东林,等.关于山砂及山砂混凝土应用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铁道建筑,2013(12)
[2]孙立功.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J].路基工程,2008(4)
[3]靳才宇.泵送山砂混凝土配制技术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4(14)
论文作者:李占坡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混凝土论文; 流动性论文; 强度论文; 水泥论文; 材料论文; 水灰比论文; 表面积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