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在“兴边富民行动”中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族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7)04-0047-07
1999年初,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民委倡议发起“兴边富民行动”。“兴边富民行动”为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我国有约200万朝鲜族,绝大多数居住在东北三省,约63%的人又集中在中朝、中俄边境,他们中有不少人与朝鲜、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朝鲜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边疆地区的朝鲜族充分利用海外的广泛联系,发挥人缘、地缘、文缘优势,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促进对外贸易、对外劳务合作和边境贸易,并努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在“兴边富民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发挥跨界民族优势,大力推进边境贸易发展
中国朝鲜族作为由朝鲜半岛移居而成的跨境民族,凭借其地缘、人缘、文缘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在中朝、中俄的边境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媒介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发展边境贸易的优势条件
从人口的地理分布看,我国朝鲜族尽管呈现小聚居大散居的布局,但大部分居住在与朝鲜、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地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朝鲜族人口为1,923,842名,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其中居住在鸭绿江口到图们江口一线15个边疆县(市、区)的朝鲜族人口多达54.6万多名,约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28.4%。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毗邻,南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边境线长755.2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522.5公里,所属8个县、市中,有5个边境县市、22个边境乡镇。延边是我国朝鲜族最聚居的地区,朝鲜族人口83.4万,其中居住于龙井市(17.2万)、和龙市(12.0万)、图们市(7.7万)、珲春市(8.8万)、安图县(4.6万)等,5个边境县市的朝鲜族人口占延边朝鲜族总人口的50%以上,有10个边境口岸,其中对朝口岸8个;吉林省白山市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下辖6个县(市、区)中,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八道江区、临江市及抚松县等4个县市区与朝鲜相邻,有16个边境乡镇,边境线达457公里,有两个边境口岸。边境县市总人口89.5万,少数民族人口4.4万,占总人口的4.9%,其中朝鲜族人口1.5万,满族人口1.1万;通化市辖的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边境线达203.5公里,有铁路与朝鲜相通,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集安市人口23.6万,少数民族人口约3.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其中朝鲜族人口1.6万,满族人口1.3万,全市10个乡镇中,有5个边境乡镇;辽宁省丹东市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该市下辖7个县市区,朝鲜族人口1.5万,其中宽甸满族自治县、东港市、振安区、振兴区和元宝区等5个县市区与朝鲜相连,朝鲜族人口1.2万,边境线300多公里,丹东口岸是我国与朝鲜半岛连接的一个重要口岸,也是我国唯一可供第三国人员出入境口岸;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鸡西市位于中俄边界,也是朝鲜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中牡丹江市朝鲜族人口为120363人,佳木斯市朝鲜族人口为26558人,鸡西市朝鲜族人口为50580人。朝鲜族大部分居住在与朝鲜、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地区,为我国朝鲜族进行边境贸易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条件。
从人缘关系看,我国的朝鲜族与国外朝鲜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大部分朝鲜族迁入中国的历史一般不超过一个世纪,他们在朝鲜半岛还有许多亲属。另外,我国的朝鲜族与分布在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近300万朝鲜人有一定的联系和交往,这为边境贸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人文基础。
从语言文化看,中国的朝鲜族与海外的朝鲜人交往语言相通,风习相同,不存在什么障碍。朝鲜族懂本民族母语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相当于掌握一门外语,这一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优势,许多民族都不具备。
从周边环境和国家政策看,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就存在着传统友谊,即使在中苏严重对抗的年代,两国大部分时间仍和睦相处,民间往来不断。这种国家关系为以朝鲜族为主的边界地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及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为朝鲜族地区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
(二)发展与朝鲜的边境贸易
自1958年辽宁、吉林两省与朝鲜签订了《中朝两国边境易货贸易议定书》,并于1961年初正式开展中朝边境贸易,截止1970年7月的十年间,累计实现边贸进出口额3700万元,文革期间双方边贸业务中断,1981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恢复中朝边境贸易,从此中朝边境贸易不断发展。中国朝鲜族凭借改革开放春风和他们的血缘、语言、风俗等跨界民族优势,在发展对朝边境贸易活动中推波助澜、大显身手,使丹东、延边等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不断上新台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边境贸易如虎添翼、发展迅猛,1995年丹东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2001年达到2.01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达到3亿美元。在朝鲜族的积极作用下,目前,丹东地区埠内外各类大小边贸公司和办事机构已发展约有200多家。延边先后开放了图们、珲春、圈河、沙坨子、三合、开山屯、南平、古城里等8个口岸,边境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2000年,延边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0720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34.8倍,比1999年增长10.2%,其中,边境易货贸易进出口总额为9131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1.6倍,比1999年增长6.7%。(《吉林年鉴2000》)以珲春市对朝圈河口岸为例,1999年进出口货物累计106234吨,比1998年增长157%,出入境人员累计131640人次,比1998年增长32%。1999年珲春边境客货流动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旅游收入达2700万元,同比增长255%。1997年6月,中国珲春与朝鲜罗津先锋直辖市边境互市贸易在朝鲜元汀里口岸一侧正式开始。交易的商品,中方以粮食、日用品为主,朝以海产品、手工艺品为主,日交易额由最初的1万元(人民币)达到现在的20—30万元之间,高峰日成交额在50万元以上。“口岸经济”初具规模,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推进中朝边境贸易的发展中,朝鲜族扮演了特殊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1、所有各类大小边贸公司商社中的重要角色——业务翻译都是由朝鲜族人担任的。他们懂朝语,熟悉边贸业务,在边贸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2、有相当一部分边贸公司的经营者本人就是本地区朝鲜族人。他们不仅懂朝语,而且边贸经验丰富,在朝鲜建有多家边贸客户。3、有绝大部分的边贸公司,无论是本地和埠外的,他们的部门经理和外事代理都是本地区朝鲜族人但任的。他们不仅懂朝语,还熟悉朝鲜情况,成为这些边贸公司的宝贵人才。
在中朝边贸中,除了政府合作,也有民间行为,朝鲜族与朝鲜亲朋好友的民间往来在中朝边贸中也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边境政策的松动,丹东的一些朝鲜族根据对岸朝鲜亲友生活需要,带去日用生活商品,利用亲友将商品换成所需物品或将商品换成现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丹东边民探亲贸易发展越来越大,过境所带大包小裹逐渐增多,现已形成了包多人少,以商品为主的过境探亲现象,所带物品大体为化纤布料、服装、塑料制品、自行车零部件、食品、药品等。边民探亲贸易不仅带动了边境地区在朝鲜有亲友的一些边民,同时使朝鲜有条件的边民也加入了边贸行列。现在,在丹东市沿江一带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一家挨一家朝鲜族人经营的各种“百货商店”,为边民贸易增添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20世纪80年代,从丹东江桥口岸过境赴朝探亲每年仅有3000人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每年过境上万人次。到2000年后,每年过境近2万人次。据测算,现在每年边民过境商品可达4000万元左右。由朝鲜族开创这一边民探亲贸易,不仅为边民互通有无、发展边境贸易拓宽了渠道,同时也为增进中朝两国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实施对俄的“包裹生意”
1989年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1992年叶利钦总统访华,为两国各方面关系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两国关系的解冻,特别是1992年我国开放东北地区4个边境城市(其中珲春地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绥芬河也离延边很近,周围就有不少朝鲜族居住),极大地推动了包括朝鲜族聚居地区在内的东北地区对俄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
我国朝鲜族积极参与这种对俄经贸活动。我国朝鲜族在历史上与曾经居住在原苏联远东地区的朝鲜人关系密切,尽管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苏联强行迁移到中亚地区,但随着韩俄两国官方关系的解冻,一些在中亚的朝鲜人陆续回到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人数已达约10万人。中俄关系正常化以后,我国朝鲜族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朝鲜人恢复联系,促进了我国朝鲜族与俄进行贸易。这些贸易基本上属于民间自发性质,尽管搞得红红火火,但整体规模仍然比较有限,主要是以“包裹”形式出现的,所以一般叫做“包裹生意”。在东北地区对俄“包裹生意”中,朝鲜族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牡丹江地区目前有3000-4000人在俄做包裹生意,朝鲜族就占一半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正常化以后,我国东北朝鲜族与俄罗斯远东朝鲜族之间交往也日益密切。这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强行迁移到中亚地区的朝鲜族陆续返回远东地区,这一地区朝鲜人口增加到约10万人。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轻工业落后,当地居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主要通过边贸来解决。我国朝鲜族对俄的包裹生意既缓解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日用消费品紧缺的压力,也使我国朝鲜族增加了收入。1994年中俄贸易下滑后,包裹生意作为边贸和地贸的重要补充,对促进中俄两国地方经贸合作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仍有3000-4000人在俄做包裹生意,朝鲜族就占一半多。
随着经贸合作的扩大和睦邻友好关系发展,边境地区经济合作新模式不断出现。1996年11月18日,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互市贸易区投入运营,1999年中秋,中俄绥芬河——波格拉奇内互市贸易区又正式启动。它不仅是中俄两国面向2l世纪的边境地区合作的新突破,也是我国沿边开放战略升级换代的一个里程碑,并且昭示着中国首家已具规模的自由贸易区雏型开始确立。紧靠绥芬河口岸的东宁县三岔口朝鲜族镇自从1989年开辟国家级陆路口岸以来,约有1/3的劳动力参加边贸,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到900多家,财政收入几年翻番,已进入黑龙江省百强乡行列。
二、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拓了国际劳务市场
朝鲜族是跨境民族,与我国东北地区相连接的朝鲜半岛居民同属一个民族,他们语言相同,风俗相近,在民族性上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朝鲜族利用其族缘、地缘、语言等有利条件,比较早地开始了“跨国流动”,但在过去基本局限于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交往,其形式简单,规模较小。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与韩国之间的不接触、不联系状况逐渐被打破,中韩关系有所松动。尤其是,1992年中韩两国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员交流日益频繁,其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朝鲜族乘中韩经济、文化等交流日益发展的良好趋势,利用其民族特有的亲缘、人缘关系和语言相同、习惯相近的关系,以探亲、劳务等形式大量流入韩国,掀起我国朝鲜族跨国界人口流动大潮。如今,除了经济商贸、学术文化交流等以外,到韩国打工的朝鲜族数以十几万计,每个朝鲜族村庄中几乎都有去过韩国或正在韩国的朝鲜族农民。据韩国法务部出入境管理处统计,2002年在韩的中国朝鲜族达118300名。当然,朝鲜族人口走出国门经商做劳务,不仅仅限于去韩国。除了韩国,朝鲜族的足迹还遍布俄罗斯、日本、朝鲜、德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劳务输出方面,黑龙江省朝鲜族独领风骚。该省朝鲜族人口虽然仅有近50万人,但因70%的家庭与南韩有亲缘关系(延边朝鲜族的海外亲友在北朝鲜),因此派出的劳务也较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省赴国外出劳务、经商办企业的朝鲜族已达8万余人,接近全省朝鲜族人口的18%,其中去韩国达4万多人。在该省的兴和、民乐、和平、海南4个朝鲜族乡,去韩国的劳务人员约占朝鲜族劳动力的25-30%。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外劳务输出始于1989年,当年向西班牙派出了270名海上捕捞人员,进入90年代“走出去”的势头强劲不衰,特别是近两年由于“兴边富民行动”的推动,发展更加迅猛。1999年,全州外派劳务人数比上年增长6.3%,2000年外派劳务人数比1999年增长22%。全州累计外派劳务人员81000人次,平均每年递增30%。目前仍有4万人还在国外从事劳务。劳务输出市场也由开始的西班牙一国,逐步发展到遍及韩国、朝鲜、俄罗斯、日本、利比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外派劳务人员中朝鲜族占很大比例,其中派往韩国的人数占75%以上。辽宁省沈阳市郊区满融朝鲜族村有800多户3400余人,去过韩国的有100多人次,目前在韩的约有500名,在美、日、德等国从事劳务的人也不少。另外,近几年以涉外婚姻形式出国的朝鲜族妇女数量增多,其中嫁给韩国人的妇女为多数。据韩国驻华大使馆领事部透露,1993年以婚姻形式去韩国的朝鲜族妇女为1463名,1994年为1995名,1995年激增至7693名,1996年超过10000名。
随着对外劳务输出的蓬勃发展,现在我国朝鲜族与国外的经贸合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起初的自发的零星打工变成有组织、有培训、有管理的劳务输出,劳务市场所涉及的行业也由渔业捕捞扩大到建筑、机械加工、运输、服装加工、海上运输、农业、林业、服务业等多种行业。比如,近些年来,延边州大中型企业有组织有领导的对外承包劳务异军突起,颇具特色。利用俄罗斯远东开发森林资源的机会,先后向俄罗斯派遣林业工人500人,采伐木材10万立方米,运回国内5万立方米,缓解了国内经济建设对木材需求的压力,有效保护了本地森林资源。瞄准与之相邻的朝鲜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商机,先后派出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3000多人次,实现营业额300多万美元。为了适应对外劳务输出业发展的需要,外经公司应运而生,州内有7家经国家批准拥有对外承包劳务经营权的外经公司,成为目前全国外经公司最多的地区之一。
国外劳务输出剧增,成为朝鲜族经济的一个新的收入来源。到韩国出劳务,一般一年要收入8-10万元人民币,扣除各种费用,第一年可积累3—4万元,第二年要积累10-12万元,第三年可积累约20万元。因此,劳务输出成为一些人在短期内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捷径,也成为一些地方加快经济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如在黑龙江省海林市,目前以各种身份正在国外从事劳务的有4000多人,每年可创汇3000多万美元,人均达到9000美元。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近几年外派劳务人员实现的总收入每年都超过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总额。2000年,国外劳务人员汇入州内银行的收入达2.9亿美元。按人民币计算,相当于全州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仅劳务收入一项,全州年人均增长了1000元。随着朝鲜族农民收入的增多,其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首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改善了生活条件。有的拆除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建起了砖瓦新居,有的从子女教育、保值投资等考虑,进城购置房产。在抚顺市和牡丹江市,一些开发区的商品房(邻近朝鲜族聚居区)有70-80%是朝鲜族购买的。在文化生活等方面,他们也舍得投入,有些地方朝鲜族出门“打的”和唱“卡拉OK”的消费水平,是一般地方无法企及的。目前,在对外开放搞得比较好的地方,朝鲜族的生活水平普遍高出当地的平均水平。农民收入增加了,消费水平提高了,有力地拉动了内需,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牵线搭桥,为招商引资、兴办三资企业做贡献
目前,我国朝鲜族的劳务输出方兴未艾,吸引外资也日趋活跃。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伴随着图们江开发热,韩国企业开始了对延边的投资。截止到2002年末,韩国对延边的投资企业数为515个,占全州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71%;韩国企业合同投资总额为40598万美元,占全州外商合同投资总额的60%。2002年韩国对延边的新增投资企业数为102个,占外商对延边新增投资项目数的(122)83.6%,新增加的合同外资金额为6640万美元,占外商对延边新增投资额的(10194万美元)65.1%。2001年,韩国投资企业商品生产和销售额为97399万元,占全州外资企业总销售额的61%,出口创汇额为6165万美元,占全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创汇总额的67%;在韩国企业就业人数为8617名,占全州外资企业就业人数的54%。由此可见,韩国企业对延边的投资在延边外商投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朝鲜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丹东地区的朝鲜族在对外招商引资、兴办三资企业活动中,充分利用他们与朝鲜半岛的亲缘关系,广泛与朝鲜和韩国联系,积极为本地区和国内一些企业及有关部门牵线搭桥,引进资金,兴办三资企业。据调查,目前朝鲜半岛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丹东地区兴办三资企业143家,投资7991万美元。在这些三资企业中,大都是通过朝鲜族牵线搭桥积极争取而成的。目前,这些三资企业大都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对推动丹东地区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他地区的朝鲜族在引进外资方面也积极牵线搭桥,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辽宁省沈阳市郊区的浑河站朝鲜族乡就有81户外商企业,引进外资达8000多万元,并以每年新增10-15户外资企业的速度递增。天津市朝鲜族联谊会至1996年7月,通过该会及其会员牵线搭桥联系的韩国工商界人士来津有3283人次,由他们直接、间接引进的资金达16.3445亿美元和1亿日元,由他们直接或参与引进的企业达121个,达成的进出口贸易额有1.8225亿美元,向韩国企业推荐了35242名经营管理劳务人员,向韩国派遣了3051名研修生。
四、创办各种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在1990-1996年期间东北三省约20万朝鲜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已占东北三省朝鲜族人口总数10%以上的人在外打工或经商,最近有些报刊说这个数字目前已达到30万人,占东北三省朝鲜族人口总数的1/6。这个比例远远超出了汉族流动人口占其人口总数的6.8%的比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不足86万人,目前已有10万人在向外流动(不含州内流动人口):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人口约3.3万人,在全市朝鲜族劳动力中约有1/3的人已出境去国外,约有1/3的人离乡进城在全国各地经商或打工,仅剩下1/3的人则留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目前,朝鲜族已遍布中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出外打工潮也带出了回乡创业潮。近些年来,边境地区涌现出一定数量的朝鲜族企业家,他们通过劳务输出,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本领,转变了观念,他们一方面以寄回资金为家乡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在外积累一定资金后回家乡直接创办企业为家乡经济发展做贡献。据初步调查,大约每10名出外打工(包括出国劳务和国内其他地区打工)的朝鲜族群众中,至少有2名走上了回乡创业的道路,他们或创办、领办工商企业、乡镇企业,或在农业领域开辟新的生产项目,或开办饭馆、酒店和“卡拉OK”,给许多城乡剩余劳动力开辟了具有广阔前景的新路。在丹东,有不少朝鲜族企业家,充分发挥他们企业管理的智慧与才能,在本地区和外地开办酒店饭店、造纸印刷、练歌房等民营企业,为振兴边境地区经济作贡献。据调查,目前朝鲜族开办和经营的各类大小企业上百家,仅饭店、酒吧、练歌房等就达80多个,比较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10多家。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外经局提供的一份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延边出国劳务热带出了回国创业潮。现在延边城镇布满大街小巷的餐饮服务业、文化娱乐业、酒巴、茶座、咖啡店、练歌厅等服务网点,约60%以上是由赚了“洋钱”的延边朝鲜族投资兴办的。
此外,还有一些朝鲜族企业家,利用他们聪明才智和经贸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走出国门,到朝鲜和韩国等国外开办企业,如:在朝鲜平安北道等地开办的大凌江绢纱会社、长胜杏仁药品会社、碳化硅化工会社等,都得到较好发展,年产值都在100多万美元以上,为推进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促进跨国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外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朝鲜族聚居的边疆地区与其睦邻的周边国家边疆地区一直和睦相处,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这种较好的睦邻关系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得到了发展。1996年朝鲜族聚居地区开通了集安、图们、长白、珲春、龙井、和龙、丹东、绥芬河等8个中朝、中俄边境旅游口岸,开展了一日、三日、多日游和对等旅游。目前,延边州7个边境口岸也普遍开展了边境旅游,以长白山为王牌的旅游业方兴未艾,每年接待海外游客达十几万人。
在延边旅游业中韩国入境旅游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中国对韩国开放了旅游市场,1992年韩国到延边的旅游人数达17061人,1994年因韩国政府取消了韩国公民到中国旅游的限制,韩国到中国旅游的人数增加到47103人,1996年韩国到延边的旅游人数突破10万人,达115964人,占延边接待外国旅游总人数的93%。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后,韩国到延边的旅游人数迅速减少,1998年只有33012人,比1996年减少70%。2000年又超过了10万人。从1989年到2001年间,延边共接待了921975名境外游客,其中韩国人为791929人,占延边接待外国旅游总人数的80%。2001年延边旅游业总收入为2.8亿元人民币,如果按80%来计算,韩国游客创造的旅游收入为2.24亿元,这相当于2001年延边向韩国出口商品额的一半左右(6351万美元)。
我国朝鲜族利用其同一民族、语言相近等优势,积极参与了与韩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担当中韩交流的使者,他们主要从事的领域有翻译、导游和旅游及外事部门的对韩业务以及针对韩国人的的饮食、娱乐业等,为中韩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朝鲜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穷和落后,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新形势下的中国朝鲜族一定会抓住机遇,在中国的发展史上谱写出更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标签:朝鲜族论文; 边境贸易论文; 延边论文; 辽宁丹东论文; 朝鲜旅游论文; 朝鲜历史论文; 韩国人口论文; 劳务承包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