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明词忽视的一个例子_康熙论文

《全明词》疏失举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疏失论文,全明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词是最受冷落的,20世纪出版的数十种文学通史和断代史,大都未论及明词。偶尔论及的,如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只有明初的刘基、瞿佑、张肯、杨基诸人。然“清词中兴,实始自明末。明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功,诚不可没。”[1](P1)因此,《全明词》的出版(中华书局,2004年1月),意义重大,它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明词被忽略的局面。但《全明词》篇幅浩繁,涉及的词家达1300余家,故疏失在所难免。现略举三点,胪列如次。

一、误收非明人及明遗民

《全明词·凡例》第3条云:“明末清初之词人,抗清殉难和隐居不仕之遗民,则收录之。”对易代之际的词人,作这样的处理,也未尝不可。然而“遗民者,则处江山易代之际,以忠于先朝而耻仕新朝者也。此则遗民史上一极重要之观念。”[2](P3)清人黄容在《明遗民录序》中亦云:

一代之末,必有捐躯赴义之人,扬忠烈于后世。而其守贞特立,厉苦节以终其身,或深潜岩穴,餐菊饮兰;或蜗庐土室,偃仰啸歌;或荷衣箨冠,长鑱短镰,甘作种瓜叟。亦有韦布介士,负薪拾穗,行吟野处。要礧砢皆抱志节,非苟且聊尔人也。

以此标准来衡量,编者似拣择不严,甄别不足,将一些不是明遗民的作者也收了进去。

1.孙旸。常熟人,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人物二十七》载:

孙承恩,……弟旸,字赤崖,少游文社,名与兄埒。顺治丁酉,举顺天乡试,科场事发,牵连谪戍尚阳堡。圣祖东巡,献颂万余言,召至幄前,赋东巡诗,试以书法,上叹惜其才。大学士宋德宜疏荐,不果用。

传中言及的“科场事”指发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的顺天科场案。顺治十五年(1658)四月二十五日,科场案审结,顺治帝下诏道:

举人王树德、陆庆曾、潘隐如、唐彦曦、沈始然、孙旸、张天植、张恂,俱应立斩,家业籍没,父母兄弟妻子俱流徙尚阳堡。……但多犯一时处死,于心不忍,俱从宽免死,各责四十板,流徙尚阳堡。“(《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十八)

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孙旸得友人大学士宋德宜的帮助,捐金赎还,事见徐乾学《鑨园集》卷三十三《宋文恪公行状》。孙旸遭此残酷打击后,晚年无意功名,王应奎《海虞诗苑》卷八云:“宋少宰以边才荐,不就。陆侍御以弘博荐,又不就。晚节僦居吴门,流连诗酒,以娱暮齿,自号曰蔗庵,所以志也。”但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第四次南巡至苏州,“问孙旸在否?”赤崖杖谒金门,“献诗行在,有‘君王犹询小臣名’之句。”[3](P4)综上所述,可知孙旸曾于清顺治十四年(1667)参加顺天乡试,并中举。只是因科场案牵连而被褫革功名,流放尚阳堡,他并不是“守贞特立,厉苦节以终其身”的明遗民。

2.丁耀亢。此人即著名禁毁小说《续金瓶梅》的作者。除小说外,丁氏还著有诗集《陆舫诗草》、《江干草》、《归山草》,戏曲《化人游》、《赤松游》、《表忠记》等,为清初山左重要作家之一。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六《文苑》载:

国朝丁耀亢,……顺治四年入京师,由顺天籍拔贡充镶白旗教习。其时,名公乡王铎、傅掌雷、张坦公、刘正宗、龚鼎孳皆与结交,日赋诗“陆舫”中,名大噪。陆舫者,耀亢所筑室而正宗名之者也。后为容城教谕。迁惠安知县,以母老不赴。为诗踔厉风发,少作即饶丰韵。晚年语更壮浪,开一邑风雅之始。县中诸诗人皆推为前辈。六旬后病目,自署木鸡道人。更著《听山草》。卒年七十二。

小传所记,略有瑕疵,“顺治四年”当作“顺治五年”,丁耀亢《自述年谱以代挽歌》云:“戊子七月,甫入北燕,名为赴试,实避诸艰。霖雨浃旬,泥潦涨天,改陆而海,利津登船。”《陆舫游记》亦云:“戊子客于燕,明年游太学,授经于辽,因卜寓于米市南里。”

丁耀亢以贡生出任容城教谕在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自述年谱以代挽歌》又载:“至癸巳冬,仅博青毡,振铎容城。是秋旋里,陈妾病死,海氛忽炽,顿空城市。载孥夜奔,弥月方止。甲午之春,北行就官。敝车疲驴,环堵不完。僦屋而居,如是五年。”光绪《容城县志》卷五《秩官志·教谕》亦载:

丁耀亢,山东诸城选贡。顺治十一年任。博学有才,工古文诗词。后擢惠安令,投劾去。据此,丁耀亢入仕清廷之行迹甚明,不得以明遗民视之。

3.许之渐。武进人,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二载其小传云:

许之渐,字仪吉,顺治十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江西道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庄头刘七倚势恣横,奏置之法,旗民肃然。巡视陕西茶马,前任按茶篦马匹数目,取什之二,商贩不前,马额缺乏。之渐至,禁除陋习,勒条约宣示,不苛不扰,远迩称便。以事被劾削籍,事雪复官,自以性刚寡谐,径归。徜徉林下,年八十八卒。

据小传,许之渐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其人不能入明已十分清楚。

4.龚百药。武进人,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三《人物·文学》载:

龚百药,字介眉。学问该博,下笔数千言。年十八,举顺治三年乡试。性落拓,不事生产。诗歌倜傥豪迈,与董以宁、邹诋谟、陈玉璂称“毗陵四家”。坐挂误废,益肆力于诗古文辞。性情工力,迥出流辈。

龚百药既然是清顺治三年(1646)的举人,那当然就不是明遗民。

5.史可程。河南开封人,据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潘道根的校注,史可程为著名抗清将领史可法的同祖弟,著有《观槿堂文集》,卒年77岁。清人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卷一云:

史可程,字赤豹,号蘧庵,大兴籍祥符人,忠正公可法弟。崇祯癸未进士,选庶吉士。京师陷,降贼。贼败,南归,可法请置之理,王以可法故,令养母。可程遂居南京,后流寓宜兴,阅四十年而卒。

“贼”云云,即指李自成农民军。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二《幸免诸臣》载:“史可程,河南开封祥符人。崇祯癸未进士。原官。贼逼写家书于部院史公,遇兵急,不果。即此书果达,阁部史公亦必怒裂之矣。”顾炎武编纂的《明季实录·燕邸实钞》亦载:

四曰受职之臣至污也。服朝廷之冠带,受朝廷之封荫,反颜事雠,窜名贼籍,共计九十九人。……照原官为庶吉士者四人:王自超茂远,会稽人;刘余谟柱,怀宁人;何允先太决,杞县人;史可程蘧庵,锦衣卫祥符人。

清兵进入北京后,史可程再降清军,为清廷招降史可法。查继佐《国寿录》卷二《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公传》云:

甲申四月初九日,史可程(系可法弟)为清所任,致书可法,招之归清。可法不应。十一月,清摄政王复遗书于可法。

摄政王多尔衮的这封信见《清世祖实录》卷六“顺治元年七月”,信一开头就说:

予向在沈阳,即知燕山物望,咸推司马。及入关破贼,得与都人士相接见,识介弟于清班,曾托其手勒平安,举致衷绪,未审以何时得达。

“介弟”云云,即指史可程。邓之诚进而认为在随清兵南下劝降的队伍中,也有史可程其人:“据此知清师南下,(程)先贞亦在行间,所以招钱谦益也。然则王鑨南行,盖为王铎。而史可程之为史可法,盖可知矣。”[4](P700)

当然,尽管史可程大节“有亏”,但明遗民中与之交游者仍不乏其人。如康熙二年(1663),顾炎武在太原与史可程初晤,作《酬史庶常可程》五言长诗一首。周可真认为“从诗中‘丈夫各有志,不用相讥诃’的话来看,先生对他还是采取了宽恕的态度(可能与先生对史可法的敬仰有关)。”[5](P309)谢正光也认为:“诗中有两处可堪注意:‘丈夫各有志,不用相讥诃’,亭林于赤豹前此失节事,似无意深责,而且有为其开解之意。收结二韵:‘愿君无受惠,受惠难负荷;愿君无倦游,倦游意磋跎’,则于赤豹往后的行藏,有所致意,劝其‘无受惠’于长安之‘七贵’,以免负荷过多;又劝其‘无倦游’,盖一旦‘倦于游旅,则壮志磋跎矣。”[6](P319)但“宽恕”也好,“无意深责”也罢,史可程先降李自成,继降清廷,与顾炎武的志向、出处迥然有别,这是不争的事实。史可程不当以明遗民视之。

6.曹忱。《全清词抄》卷三:“曹忱,字荩臣,号曹溪。江南宜兴人。贡生。”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七《选举志·诸贡》:“曹忱,(顺治)十一年选贡,上海教谕。”乾隆《上海县志》卷八《历官表·教谕》载:“曹忱,宜兴人。拔贡。考授知县,告改教谕,顺治十八年任。陈迪,当涂人,(顺治)辛卯举人,康熙四年任。”据此,可知曹忱在顺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四年(1665)间任职于上海教谕。陈维崧《迦陵词全集》卷十五有《月边娇·戊午人日为曹曹溪广文寿》,下阕云:

回忆生平,当时讲舍,沪渎云遮,泖湖天远。一笑抽簪,趁闲身犹健。兰茁阶墀,鲤趋庭砌,纵封侯谁换?胜里春人,玉缸遥指,向先生劝。

此“戊午”即康熙十七年(1678)。“广文”,唐天宝九年(750)置广文馆,郑虔任博士,时人视为冷官,后该词用来泛指儒学教官。味陈维崧词中的语意,曹忱此时已厌倦这一清苦闲散的冷官,卸职还乡。顺便一提的是,《全清词·顺康卷》的作者小传,也未涉及曹忱的仕历。曹忱既以贡生出任清政府的教谕,当然也不能进入明遗民的行列。

7.曹亮武。此人是阳羡词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曾与陈维崧、潘眉合辑有《荆溪词初集》七卷,今尚存。嘉庆《宜兴县志》卷八《文苑》载有曹亮武小传,该小传没有涉及曹亮武的科贡情况。同书卷七《选举志·诸贡》载:康熙,“曹亮武,序贡。”他既然是康熙年间的贡生,那么,与朱子素那样“明亡,应贡不赴,隐居授徒”的明遗民显然是不一样的。

再者,曹亮武的年纪也决定了他不可以入明人的行列。其《南耕词》有《望梅·游邓尉》,云:“人生屐能几两,听鸟啼频换,樵籁初响。记昔年仿佛会游,只我已成翁,输他无恙。”下有自注:“癸未从先子看梅,余甫七岁。”严迪昌认为此“癸未”为明崇祯十六年(1643),由此推溯曹亮武的生年为崇祯十年(1637),并引陈维岳在《南耕词》卷五的评语为佐证:“‘南耕及仆,中表兄弟行也。南耕仅小仆二岁,少日共读书南山中,相得欢甚。’益可判定上述推算不误。”[7](P23)显而易见,明清易代、山河变色之时,曹亮武仅七、八岁,还不可能在前朝取得功名,让他入明人或明遗民的行列,都不妥当。

8.傅世垚。清人杨淮编纂的《中州诗钞》卷七载:

傅世垚,字宾石,汝阳人。大司马庄毅公振裔曾孙,宝庆府知府鸾祥子。宾石,康熙初贡生,官四川资县知县。

康熙《汝阳县志》卷八《选举志·国朝贡士》亦载:

傅世喆,字二吉,号山友,鸾祥子。直隶大名府通判,今补云南丽江府通判。傅世垚,字宾石,世喆弟。四川资县知县。

同书卷九《列传》有傅应鸾传,云:

傅应鸾,字鸣和,大司马振裔孙也。以荫补主事。豫王下江南,授严州通判,又调湖州通判。……擢太原同知。国初顽民弄兵,屡起大狱。鸾祥有明断才,上台咸委之,止治其渠魁,胁从者尽释之。擢宝庆太守。……竹房寇李来亨叛,诏四省兵讨之。……贼平,擢天津道,以事诖误,未莅任。总督蔡白其事,候补归里。

豫王即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摄政王多尔衮的同母弟,封和硕豫亲王。入关后曾攻占西安、扬州等地,消灭南明弘光政权。可见傅应鸾、傅世垚父子均曾出仕清廷。

9.冒褒,字无誉,号铸错老人,乡谥清德先生,著有《铸错老人集》、《妇人集注》。冒裔,字爰及,号君苗,二人分别为冒起宗的次子、季子,冒襄的幼弟。冒起宗,字宗起,号嵩少,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与著名抗清将领史可法同科,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明亡后归隐,娶妻马氏,侧室史氏、刘氏。冒襄为马氏所出,生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崇祯十五年(1642)乡试副榜,鼎革之后,清廷屡次征召,均以“亲老”拒绝,为著名的明遗民,而冒褒、冒裔均为刘氏所生,与冒襄的年龄相差甚大。陈维崧《迦陵文集》卷五《中宪大夫嵩少冒公墓志铭》(代邹之麟作)云:

公生于万历庚寅某月某日,卒于顺治甲午某月某日,年六十有五。

冒襄《巢民文集》卷六《老母马太恭人称觞纪实乞言》又载:

先君与老母琴瑟之好,五十年一日,令人增重伉俪。……癸酉,偕官南铨,特留舟邗上,为先君置副室史。己卯,赴粤宪,又卜吉于刘,先君两不能却。……迄甲申,生弟褒。庚寅,生弟裔,咸刘出。

冒起宗既卒于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因此《纪实乞言》中的“甲申”、“庚寅”只能是顺治元年(1644)和顺治七年(1650),冒褒、冒裔既然都出生于明亡之后,所以都不可能是明遗民。

10.冒德娟,字嬿琬,《全明词》小传说她是“冒无誉之女”。但是她的父亲冒褒既然生于清顺治元年(1644),冒德娟当然不可能是明代词人。

11.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安徽歙县人。陈鼎《留溪外传》卷六有《心斋居士传》记述其生平事迹,文较长,节录如次:

心斋居士潮,张姓,字心来,新安人也。父黄岳公,顺治己丑进士,督学山东,以廉明著,一时拔尽孤寒,案下皆知名士,山东士大夫至今誉之。既老,侨居江都,遂家焉。潮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弱冠补诸生,以文鸣大江南北,累试不第,以赀为翰林郎,不仕,杜门著书,自号心斋居士。

张潮的科第情况,乾隆《歙县志》卷十二《人物·文苑》、民国《歙县志》卷七《人物志·文苑》皆有记载。民国志的小传云:“张习孔,……子潮,字山来,康熙初岁贡,授翰林院孔目。”张潮既然是康熙时的贡生,当然不可能是明遗民。认定张潮不是明遗民的另一条证据还有他的年龄。早在十多年前,周妙中就已在《清代戏曲史》中考出了张潮的生年,云:

(张潮)和康熙时著名曲家孔尚任、顾彩、吴绮等都是好朋友。《心斋聊复集·八股诗自序》写道:“予十有三岁始为八股,越二年甲辰(康熙三年,1664)……”《心斋聊复集·殷日戒集跋》写道:“壬寅岁(康熙元年,1662)……予年方十三。”可知张潮生于顺治七年(1650)[8](P169)

周妙中之后,李梦生又在《中国禁毁小说百话》“虞初新志”一节中系张潮的生卒年为1650—1709,并说张潮“晚年家遭变故,贫病以殁。”[9](P362)

二、析一人为二人

《全明词》在第5册第2545页起收录了方以智的词作,又在第6册第3085页收录了释无可的词作2首。其实,方以智与释无可是一个人。方以智一生,曲折坎坷。早年怀血疏为父鸣冤,中岁受马士英、阮大铖陷害而流窜南荒。明亡后,在清廷逼迫追索下,披缁为僧。他使用的名号很多,与其处境之艰难、风波之险恶密切相关,不得不变姓名以自全。李瑶《南疆绎史摭遗》卷十六《列传十六》载:

无可,桐城人,姓方氏,自署其号曰浮山愚者。自披缁后,故无常名,初在天界为无可,既入匡庐为五老,一居寿昌为药地,或为墨历,人讹嘑之,又名之曰木立,其最后称为愚者也。父孔炤,领袖清流,世称贞述先生。无可少尝避地南都,与吴中杨廷枢、陈子龙、夏允彝辈相友善。……唐王召之,未赴。后永明王连以大学士召用,未几事败,复叹曰:“南荒尽矣,舍西竺安归?”及大兵入,知其为粤臣,物色得之,令曰:“易服则生,否则死!”袍帽在左,白刃在右,惟自择。乃辞左而受右,帅起为之解缚,谢之,听为僧,遂披缁去。人皆钦其志,加礼之。旋诣天界事俍公,足迹遍诸山。……密之名以智,自以相粤无成,竟落染。历主寿昌、青原诸讲席,而遂以僧终。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六《方密之先生传》亦载:

方密之,讳以智,号曼公,巡抚孔炤长子,崇祯十三年进士。……顺治三年,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明年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有亲,吾其缁乎?”未几就絷平乐,其帅欲降之,令冠服置左,白刃置右,惟所择。先生辞左受右,帅更加敬礼,解其缚,始听为僧。先生既隐于禅,名曰宏智,居浮山称愚者,在天界为无可,入匡庐为五老,在寿昌为墨历、为药地,又合浮山、匡庐而号曰浮庐。康熙十年冬,赴吉安拜文信公墓,行次万安殁,学者称文忠先生。

三、对文献的利用不足

编纂断代的诗、词、文总集,最理想的当然是普查这一代的全部文献,包括别集、选本、笔记、诗话、词话、类书、地方志、石刻、书画等等,不仅汇存成卷的作品,而且也采摭散见之零简佚作,做到细大不捐,粲然毕现。但这涉及面相当广泛,特别是钩稽、爬剔残篇断章,犹如大海捞针,工作极为复杂繁冗。以数人之力,要想做到包罗无遗是不可能的。故本文所说的是另一种情况,即编者对比较常见、比较好找并非孤本秘籍的文献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现以《粤东词钞》、《国朝金陵词钞》、《东白堂词选初集》等词选为例,略作说明。

1.《粤东词钞》,不分卷,第一编由许玉彬、沈世良编辑,第二编由杨永言编辑,第三编由潘飞声编辑,现存道光二十九年(1849)至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该书的明代部分,有陈献章、黎瞻、张乔三人的词作,《全明词》都没有收。陈献章,字公甫,明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他开创的江门学派,影响深远,著有《白沙子全集》,存诗约两千首,但词作极少,似仅见《词钞》录存的《渔歌子·钓鱼效张志和体》1首,故弥足珍贵。黎瞻,字民仰,号前峰,番禺人,嘉靖元年(1522)举人,官国子监助教,《词钞》录存其词2首。张乔,字乔婧,号二乔,明末广州校书,曾与黎遂球、陈子壮等南园名士同游,《词钞》录存其词4首。这三人的词作,均被陈永正选入《岭南历代词选》,该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

2.《今词初集》,二卷,清人顾贞观、成德编选,现有清康熙原刻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刊本。其中钱继章的《木兰花慢》,贺裳的《眉峰碧》(“彻夜愁无寐”)、《眼儿媚》(“半竿残日上西窗”)、《鹧鸪天》(“树影炉烟袅画帘”),《全明词》失收。

3.《国朝金陵词钞》,八卷,附一卷,清人陈伯雨编辑,现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本。其中纪映淮的《醉桃源·早春》、《传言玉女·残梅》,《全明词》未收。

4.《东白堂词选初集》,十五卷,佟世南编选,现有清康熙十七年(1678)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原刊影印。该书卷十三有于谦(字廷益)的《望海潮·钱塘观潮》,其人其作,《全明词》未予收录。还有张纲孙的《苏幕遮·题叶桐庵为予写秦亭高隐图》、《东风第一枝·途经圯桥偶作》、《贺新郎·登燕子矶和宋荔裳韵》等6首,也可补《全明词》之缺略。

《全明词》对文献的利用不足还体现在对一些词家的作品辑录得太少。为省篇幅,只略举五家:

1.黄云。《全明词》据《瑶华集》只收录2首(《蝶恋花·汝宁南湖》、《南歌子·銮江舟中》),而《全清词·顺康卷》据《瑶华集》、《词汇》、《花钿集选》等选本共收录黄云词21首。

2.毛先舒。《全明词》据《全清词钞》收录2首,而《全清词·顺康卷》据《鸾情集填词》、《名家词钞》、《东白堂词选》、《西陵词选》、《千秋雅调》等选本辑录了142首。

3.贺裳。《全明词》据《兰皋堂明词汇选》、《全清词钞》只辑录了10首。但贺裳的《红牙词》尚存人间,加上《倚声初集》中的作品,《全清词·顺康卷》共汇录贺裳词93首。

4.宗元鼎。《全清词·顺康卷》收其词21首,利用的词选有《词觏》、《瑶华集》、《今词苑》、《古今词汇》、《东白堂词选》、《广陵倡和词》等。令人不解的是,《全清词·顺康卷》从《词觏》中辑录了宗元鼎词8首,而《全明词》据《词觏》却只收了2首(《点绛唇·春晚》、《望远行》)。

5.吕师濂。《全明词》据《全清词钞》只收词1首,而《全清词·顺康卷》将吕氏的《守斋词》成卷收入,达15首。《守斋词》辑入了清人聂先编辑的《名家词钞》,现有《四库全书存目补编》据康熙绿荫堂刻本的影印本,很容易获见。

另外,《全明词》还有一些手民之误,如第3册的“宫抚辰”应为“官抚辰”,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八载:“官抚辰,《云鸿洞集》□卷,字凝之,黄冈人。”光绪《黄州府志》卷二十五《人物志·隐逸》云:“官抚辰,字凝之,应震子。”第6册的“徐继思”,应为“徐继恩”,《国朝杭郡诗辑》卷三十二载:“净挺,字俍亭,仁和人,有《云溪近稿》。俍亭者,徐世臣继恩也,号逸亭。明崇祯壬午副贡。”第6册的“宋元鼎”,应为“宗元鼎”,《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一》:“宗元鼎,字定九,江都人。”

标签:;  ;  ;  ;  ;  ;  ;  

泉明词忽视的一个例子_康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