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及其对策_国际市场论文

论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及其对策_国际市场论文

论我国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论文,对策论文,论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基本分析

1、我国工业已卷入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将遭遇更为强劲的竞争对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结构和产业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飞跃。我国现已拥有40个大类工业行业,其中包括200多个中类行业和500多个小类行业,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联合国制定的《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所列的所有工矿门类,我国都已拥有。关系国际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我国均能生产并能基本上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消费。进入90年代,我国已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生产能力迅速扩大,短缺经济在大多数领域已基本结束,出口供给条件进一步改善,同时市场容量第一次成为关系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严峻问题。随着我国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与其主要工业国之间的结构特征和比较利益关系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我国与其他工业品生产国之间的产业竞争必将大大加剧。

由于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核心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主要追求总量和规模的扩大,以“创汇为中心”,转到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上来。过去,扩大出口主要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外汇,用来购买国内不能生产的工业品尤其是先进的机器设备,因此出口的赢亏并不是企业主要考虑的问题,亏损部分由政府给以补贴。现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规则,追求的是利润目标,强调外贸效益第一,因此成本——效益关系成为企业首要考虑的因素,这表明我国的企业已开始真正卷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一直增长很快,1997年出口总额达1827亿美元,我国已上升为世界第10大贸易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要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仍要依靠出口的强劲拉动。虽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扩大了3倍,但出口贸易仅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3%,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还相当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对全球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我国工业将遭遇更为强劲的对手,主要竞争对手将是欧美各工业化国家、亚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强劲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2、国际竞争压力快速导入国内市场。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我国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涵义有了很大变化,从过去主要是扩大产品出口,发展到必须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与外国产品展开竞争。进入90年代以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由分割为主转为以接轨为主,国内市场已日益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降低关税、取消部分商品进口配额及许可证限制,已使我国进口自由化程度提高到95%左右,世界各主要工业品生产国在中国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竞争的领域不断扩大,由80年代以劳动密集产品竞争为主,向90年代以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竞争为主过渡,形成了除国家垄断的个别行业外,其他各行各业“锋烟四起”的全面竞争格局。总之,9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导入了国内市场,对于大多数从未与国际市场打过交道的中国企业来说,在国门之内已经遇上了地地道道的国际商战。国内企业对此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有的根本没有意识到,有的不以为然,有的极不适应,没能及时调整竞争策略。许多企业开始品尝到了在竞争中频频失利,市场份额不断丢失的“辛酸”。仅有少数国内大企业抓住了竞争升级的时机,及时调整了竞争策略,保住和巩固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创造了一定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具备了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实力。

3、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竞争的主体。1995年跨国公司已增至4万家,国外分支机构增至27万家。他们从事和控制着世界60%的贸易、70%的直接投资、80%的技术专利。跨国经营和跨国投资基本上控制了世界贸易、世界经济的主要方面。世界上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欧盟国家及美国和日本。美国之所以能雄踞世界经济强国之首,靠的就是一批辐射全球的巨型、超巨型企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实力和竞争力上。目前,世界最大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200多家进入了我国市场,我国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与外国工业的竞争,越来越集中的表现为我国大企业及大企业集团与外国跨国公司竞争的成败,决定着我国工业能否在保住国内市场主导地位的同时,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一支决定性工业力量。

4、竞争的烈度和策略不断升级。我国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首先从依靠资源竞争上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开始,即以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及原材料,生产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打入国际市场。这时的竞争是一般的贸易竞争,竞争主要在出口贸易环节中进行。对外开放后,国内、国际市场日益联结、融合,国际竞争就在国内。竞争的形式从一般贸易竞争,发展为大规模的产销竞争、资本竞争和技术实力的竞争。进入90年代以来,如何提高我国工业品的产销能力,开始成为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课题。我国工业已逐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不少产品的质量——价格比接近或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但是我国企业在经营方面与国外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如经营观念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经营战略失当、营销技术和品牌管理落后等等,使得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常常居于下风。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自己的名牌,产品往往要打外国公司的品牌,依赖外国中间商的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真正依靠我国自己的品牌和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的很少,这种状况大大削弱了我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资本实力的竞争是我国企业面临的又一严峻的国际竞争。80年代进入我国的外资,以港澳台小资本为主,资本流入的目的主要是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和优惠政策,从事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与国内企业在市场上以互补关系为主,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较小。90年代以来,西方跨国公司大举进入我国,时间虽然不长,但已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西方跨国公司主要看中的是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它们与我国企业在市场上以互相竞争关系为主,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商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为利器,通过收购、兼并、合资控股等方式,将我国企业转变为外资控股企业,以达到争夺我国国内市场份额的目的,这是西方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所采取的重要竞争战略。在许多情况下我国企业在技术、质量上并不是不过关,也不是产品没有销路,而主要是资金筹措和融通上存在困难,外商深知,这些企业是他们占领中国市场的障碍,收购这些企业的股权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捷径。外商通过并购我国企业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方面把我国企业的名牌打入冷宫,“封杀”中方品牌,杜绝了我国企业与他们的竞争;另一方面,他们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廉价资源及劳动力,用他们自己的商标生产、销售高价商品,大范围地抢占中国市场。当面对相对较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时,一些跨国公司凭借其资本实力,不惜采用倾销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挤垮对手。目前,我国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等行业,外资控股企业急剧增加,一些外国品牌的产品在我国市场上已成垄断地位。

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知识经济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的面貌。科学技术进步强烈影响着工业化的进程,工业自身发展的性质、工业竞争的特点、范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夕阳工业的增长速度放慢,高技术、技术及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业增长速度日益提高。传统的自然禀赋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已不再能成功地维持一国的竞争力,而技术的加速更替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技术竞争成为新的竞争的核心和焦点,谁掌握了高新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为了强化本国的技术优势,许多国家先后制定了各自的产业技术政策,争相加强对研究开发的投资。我国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0.5%,远低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2-3%的水平。从企业的投入来看,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的投资占销售总额的比重约为0.5%,发达国家的企业为5-10%或更高,电子信息产业高达10-20%。与我国企业自主开发研究能力弱同样致命的是,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淡薄,企业拥有的技术专利权特别是专利发明权较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外国企业十分重视在我国申请专利。1991-1995年,我国共批准发明专利25758项,其中,国内专利9669项,国外专利16089项,国外专利为国内专利的1.7倍。我国许多关键工业部门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专利已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大势所趋,但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未做好知识产权方面的基础工作,若在这种情况下加入世贸组织,从关贸总协定及国际法的角度看,我国有相当部分的工业生产将需要支付高昂的专利使用费或面临专利官司,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5、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交织,竞争态势变得更为扑朔迷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工业企业的进出口自主权受到严格限制,国有外贸专业公司之间有严格的分工,他们在对外贸易关系上利益趋同,因而是“一致对外”的。现在,由于经济利益格局趋于多元化,国内企业、外贸公司、地区之间的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国内竞争,已很难做到“一致对外”了,有的企业和地区甚至把同外国企业的联合,作为与国内其他企业或地区竞争的手段。加之我国许多地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普遍雷同,技术结构低级化,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同种同类产品一拥而上,互相杀价,更加剧了国内企业之间的低水平过度竞争。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交织在一起,使得竞争的态势变得更为严酷和错综复杂。

6、世界各主要工业生产国的政府越来越深地卷入了工业竞争。战略性贸易政策成为政府支持本国企业抢夺世界市场的重要手段。如美国、日本、欧盟等拥有压倒性竞争优势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动辄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以便为自己的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生存空间。在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常常为市场准入问题进行激烈争论,各国政府之间就贸易政策进行的“讨价还价”本身已成为国家竞争的组成部分。以贸易大国美国为例,其出口的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的1/3,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2%,出口的迅速增长成为推动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美国的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与其政府采取的国际市场扩张政策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与其贸易伙伴签订了200多项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这些贸易协定为美国商品和劳务打开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通道。近年来中美之间年年在贸易问题上争执不休,是美既定方针所决定的。美国直言不讳的表明,要利用我国加入WTO这一筹码,通过双边谈判,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贸易方面取得利益。目前,我国面临开放市场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开始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和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限制,与进口国的贸易磨擦加剧。

二、我国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对策

1、我国企业应树立市场竞争导向先导意识,根据国际竞争的需要制定合理的经营组合策略。企业经营组合是指将企业各种可利用的经营手段相互配合起来运用,以达到企业经营总目标。经营组合包括产品策略、技术策略、订价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每一策略又由若干子策略组成。我国企业更尽快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经营组合,将经营的侧重点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树立市场竞争导向意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市场开拓上来。当前尤其要重视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创造出一批享有世界声誉、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靠名牌来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同时重视建立自己的全球性营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这样我们经营的范围、贸易的灵活度、自由度和对市场竞争的反应能力都会大大提高。

2、实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我国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挑战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竞争对手仍是跨国公司,目前我国工业存在散、小、弱等突出问题,很难与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相抗衡。应根据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和特点,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尽快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实现,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型企业集团。”他还指出:国有企业改革“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这是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的。今后大型企业集团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应当主要围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进行选择。同时国家应实行有利于大型企业集团战略的经济体制,以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高产业集中度,增进企业素质,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和同行业并购,避免重复建设和国内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应扩大企业的外贸经营权,引导大型企业面向国际竞争,鼓励企业有步骤地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大力推动融生产、贸易、金融、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

3、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努力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提升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静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根据它的自然资源禀赋生产要素条件来发展生产和参与国际分工。比如,一国拥有较多的劳动力,它就应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国拥有较雄厚的资本,它就应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战后日本摈弃了静态比较优势理论,通过有效的教育政策、科技政策,引进和创新了知识、技术等他们本不具备优势的生产要素,创出动态比较优势,实现了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攀升。日本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如果我们墨守现有的国际分工格局,甘于发展劳动密集型和简单技术密集型工业,使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固定化,将永远无法赶上发达国家。应运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动态发展中创造自己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在技术进步、创新能力等非自然禀赋要素上创造出比较优势,实现技术跨越发展,提升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政府应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产业技术政策,加强对研究开发的投资,并从金融、税收等政策上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扩大对研究开发的投资,着力提高自主研究开发能力;重视引进和运用最新技术,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形成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速技术的扩散和普及;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对高新技术投资实行扶持和优惠政策。

4、营造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国家相关宏观政策的制定,应更多地立足于促进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国内竞争对国际竞争的影响是双重的。国内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可以提高我国工业经济的素质,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过去那种“一致对外”的政策和体制抑制了竞争,造成国内竞争不足,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素质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中,本国企业过度地“自相残杀”,也是十分有害的,恶性竞争会造成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和经济效益的损失,并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目前,国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状态与市场法规不健全及政策扭曲有很大关系。如由于政策法规不健全,围绕贸易、利用外资等方面形成的地方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又如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外贸经营权,阻碍了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和产品结构的升级,降低了竞争能力。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场法规,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和竞争规则,依法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时,政府应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技术政策等等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加强对政策影响的评估,全面准确地把握相关政策对本国工业经济的影响,注意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套和衔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促进企业通过国内贸易和竞争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国家相关宏观政策的制定,应更多地立足于促进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5、加强对幼稚产业、新兴产业的有效保护,以利于我国幼稚产业的成长。(1)根据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合理确定保护的范围和领域。对国际竞争能力较强的行业应大胆开放,促使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通过竞争进一步提高效率;对短期内国际竞争力一般的行业相对放慢开放步子,限制外资参股比例,使我国企业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对国内十分薄弱的行业应禁止外资控股和独资,对中外合资企业的外方增资计划应严格管理,防止外方通过增资达到控股的目的。要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尽快取消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减轻政策条件不平等对我国企业造成的压力和损害。要依法规范外资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禁止外资企业垄断或企图垄断我国市场的行为,禁止旨在限制竞争或形成垄断的外商兼并、收购我国工业企业的行为。(2)要有效运用灵活关税制或差别关税保护手段。关税壁垒是世贸组织认可的主要保护手段。发展中国家运用灵活税制对本国工业加以保护,十分有效。我国名义关税税率虽较高,高于发达国家4-5%的平均关税水平和发展中国家13-14%的平均关税水平。但事实上我国的实际关税保护却要低得多。我国的总体关税水平将进一步降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在降低关税总水平的同时,应合理调整关税结构,要根据产业定位政策,区别不同产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内不同产品的竞争能力强弱,实行灵活的差别关税。对于国内正在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如电子、化工、医药等行业的产品关税应该少减或不减,实行有效保护;对于国内已拥有相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较强的产业和产品,关税减少幅度则可以大一些。以有效保护我国幼稚工业的良性发展。(3)尽快建立我国的非关税保护体系。要尽快实现关税保护为主向非关税措施保护手段转变。非关税限制进口的措施比关税限制具有更大灵活性和隐蔽性,各国普遍采用非关税措施保护本国市场,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加强对非关税措施的研究和运用。建立和健全保护和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外国企业对我国实行倾销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的事件已不鲜见,而我国反倾销、反垄断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要加快法制建设的步伐,加紧制定我国的《反倾销法》、《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武器有效地保护国内工业。利用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要完善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依法保护我国企业的技术专利权、商标等无形资产。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进口的工业制成品都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技术标准,这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中对本国产品进行保护最常用的手段和措施。绿色壁垒已成为新的主要的贸易壁垒。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国及消费大众普遍关注,各国出台的环境标志制度一致要求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即产品在生产、销售、运输、消费的全过程中都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我国应加快形成这方面的保护机制。

6、进一步增强政府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作用。近年来,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因而不应追求外向型经济。更有人认为,我国已存在外贸依存度过高、出口过度的问题,主张放弃鼓励出口的政策。事实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包括美国这样的经济大国)政府都在竭尽全力地为本国企业的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扫除障碍,对此我们应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在全球市场的争夺中不进则退,必须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其次,我国外贸依存度存在着高估的问题,按人民币国内购买力计算的外贸依存度仅为10%。再次,我国出口贸易仅占世界出口贸易的3%,出口产品仍以粗加工制成品为主,主导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分工的程度很低。因此,政府应继续执行鼓励出口的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如果放弃鼓励出口的政策,使我国的工业品退出国际市场,后果将不堪设想;应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在金融、税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对外政策应向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倾斜,应加强经济外交,由政府出面谈判,通过双边协定改善我国企业进入相关国家的条件和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国际市场机会和生存空间,减少企业经营的国际风险,保护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安全。

标签:;  ;  ;  ;  ;  ;  

论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及其对策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