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权集中对中国工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论文,绩效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50(2004)02-0003-09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集中度是决定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关注于市场性垄断问题。那么在中国的工业产业当中是否存在市场性垄断结构呢?采用CR8这一指标并根据贝恩(1959)和日本通产省(1966)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注:美国学者贝恩最早根据前4位和前8位集中率指标,将市场结构分为高度寡占型、高度集中寡占型、中(上)集中寡占型、中(下)集中寡占型、低集中寡占型、原子型6种类型。在贝恩分类的基础上,日本学者植草益根据1963年的统计资料,将日本产业市场结构粗分为寡占型(CR8≥40)和竞争型(CR8<40%)两类。其中,集中型又细分为极高寡占型(CR8≥70%)和低集中寡占型(40%≤CR8<70%);竞争型又细分为低集中竞争性(20%≤CR8<40%)和分散竞争型(CR8<20%)。),我们测算发现,至少到1995年,从37个工业行业来看,中国工业行业并不存在明显的垄断市场结构。在1995年中国工业行业当中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CR8超过70%达到76.8%,其余产业的CR8都在70%以下,不具有市场性垄断的结构特点。因此,仅仅从产业组织的市场集中度标准来看,中国工业产业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性垄断市场结构。但市场性垄断结构的不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工业产业不存在垄断。因为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垄断是一个或少量厂商在一个给定市场上对某一产品具有排他性的控制(瓦里安,1997)。事实上,在中国这种排他性行为为特点的垄断是大量存在的。
中国的经济转型就是一个市场竞争性不断增强和市场竞争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与计划经济相伴随的国家所有权从工业行业中逐步退出,代表市场经济体制的非国有所有权的进入和迅速成长。由于渐进改革当中产业开放的渐进性和非均衡性,尽管非国有经济已进入许多行业,但在某些行业由于政府的进入限制,国家所有权仍保持绝对的垄断优势。由于国家所有权垄断往往依赖于政府的行政保护,过高的行政性进入避垒往往排斥了非国家所有权的进入。在国家所有权垄断的行业,尽管也存在多家企业,但由于相同的所有权结构和部门与地方主导的行政管理体制,往往是“多家并存,但彼此不竞争”。因此,在市场性垄断不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工业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国有所有权垄断。那么,中国工业产业所有权垄断结构状况如何?所有权垄断对中国工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如何?这两个问题就成为本文分析的核心问题。
二、文献回顾和分析方法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一直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产业组织理论一直证明垄断势力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垄断厂商会行使市场势力,通过限制产量和提高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这不仅导致过高的价格和过低的产量,还带来社会福利净损失。近年来,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进一步指出,在垄断市场结构下,信息的不对称会更加严重,企业代理人很可能会从事大量的偷懒行为带来“X—非效率”(Leibenstein,1967)。波斯纳(1975)的分析则进一步认为,垄断租金的存在会使几家企业为获得或保护它的垄断租金而展开竞争,这种竞争会带来大量的社会浪费性支出(寻租)和租金的耗散。因此,垄断利润不应该总是算在福利中。对垄断带来的资源配置扭曲的经验分析方法并没有如理论分析那样发展得成熟,因此发展衡量垄断扭曲的经验方法一直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挑战。很多的学者估计了垄断带给美国经济的净损失。较早的研究是由哈伯格(1954)完成的,他计算的美国垄断福利净损失很小,小于GNP的0.1%。基于同样的假设,考灵和缪乐(1978)则估计净损失为6%~13%之间。波斯纳(1975)在假设所有的垄断利润都浪费在寻租行为中的前提下,重新计算了受管制的和不受管制的垄断带来的净损失,他发现某些行为的净损失高达30%。上述的垄断福利分析方法主要是采用成本加成指标来计算,由于边际成本和需求弹性指标的直接获得较困难,替代性指标的运用往往使结果的精确性受到怀疑。近年来,经验研究倾向于采用生产函数方法来估计垄断对生产率的影响。这一方法的典型代表是帕伦特和帕伦斯高特(1999)的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在同等条件下,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增长率高于垄断市场2.72个百分点,垄断市场的相对工资水平比自由竞争市场高出60%,垄断市场上消费品的相对购买价格相当于自由竞争市场的4.3倍。
对于中国的垄断问题,胡鞍钢(2002)曾对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租金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行业的垄断租金占GDP的1.7%~2.7%。对于所有权结构和产业绩效的关系,江小涓(1999)的实证分析认为所有制结构与增长的关系是不明确的。由于她的分析将行业增长速度作为评价标准,因而其结构转型和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增长速度是无法反映不同所有权经济对工业增长的影响的,尤其是对增长质量的贡献。刘小玄(2003)在分析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相互作用时,采用净资产利润率作为绩效指标得出的结论是,国有产权结构对产业利润绩效具有明显的负效应。但她的结论是存在选择性差异的:第一,在制造行业,烟草工业和石油加工业是国有所有权占绝对优势的行业,政府采取严格的进入管制政策,国家所有权的存在不仅不会降低行业利润,相反由于行政性进入壁垒会获得较高的超额利润。第二,采用产业平均利润率作为绩效指标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产业市场是竞争性的。对渐进改革的中国来讲,由于改革进程的行业差异,产业平均利润指标并不是判断转型经济中产业组织绩效的充分指标。
本文的实证分析将主要实证检验工业产业的所有权集中度及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由于边际成本数据、需求弹性数据的缺乏和分析精确性的要求,本文主要采用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是采用C—D生产函数法来分析所有权集中度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由于产业绩效是由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构成的,利润率指标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静态配置效率,生产率指标则反映了资源利用的动态技术效率。因此,在分析产业绩效的时候,我们将利润率指标和生产率指标结合起来,以期全面、准确的反映转型经济中的中国工业绩效。本文主要分析检验转型中的中国所有权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关系,分析国家所有权集中度是如何影响经济绩效的,并给出相应的解释。
三、实证分析
1.所有权集中度的划分
首先,我们根据中国工业所有权结构的情况,以国有工业产值比重为标准将中国工业产业的所有权结构划分为四组:A组为国家所有权比重在75%以上的行业,该组为国家垄断结构;B组为国家所有权在55%~75%之间的国有寡头结构;C组为国家所有权比重在40%~55%之间的非集中型结构;D组为国家所有权比重在40%以下的非集中型结构。其中我们将A组作为国家所有权垄断结构,将CD组作为所有权竞争性结构来进行对比研究。我们之所以作此划分,主要是因为在由国家所有权占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所有权结构多元化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竞争首先不是来自国家所有权内部,而是主要来自非国家所有权企业的进入和发展。国家所有权由于具有相似的制度条件和具有相似的政府行政性进入管制,因而在国家所有权高度寡占的行业具有明显的所有权垄断特征。由于非国家所有权是与市场竞争紧密连在一起的,非国家所有权比重较高行为的市场化和竞争性程度也较高。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1995年国家所有权垄断的行业有8个,其中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煤炭、木材等资源性产业和电力、煤气、自来水等自然垄断行业,烟草由于特殊的政府管制政策也一直是国家所有权高度集中的行业。在国家所有权寡占的行业中,也基本属于资源性产业。在一般竞争性行业,非国家所有权则大量进入并占有较高的比重。
表1 1995年国家所有权集中度的分组情况
分组 所有权结构特征 行业数目行业名称
烟草工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气生产供应
A 75%以上国有垄8 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煤炭采选业;电力蒸汽
组 断 热水生产供应业
B 55%~75%国有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
组 寡占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C 40%~55%国有8 饮料制造;食品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
组 垄断竞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印刷业;普通机械制造业
D 40%以下国有非
19 橡胶制品业;纺织业;其他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组 集中型 食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非
金属矿采选业;电子及通信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木材加工及
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
造业;皮革毛衣羽绒制造业;其他制造业;服装及纤维制造业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1996》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2.所有权集中度与利润率
这里我们采用资金利税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三个指标来进行分析(注:这里我们没有采用一般分析通常采用的销售利润率指标,主要是因为该指标的使用必须具有竞争性市场基础,由于国有所有权垄断不具有竞争性以及价格受到政府的管制,该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不同分组之间的差别。),以判断国家所有权集中度是否与较高的行业垄断利润呈正相关关系。我们根据所有权集中度划分成四组,分别计算各组的平均利润,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1995年不同国家所有权集中度的平均经济利润率情况(%)
利用率 A组国有垄断型 B组国有寡占型 C组垄断竞争型 D组非集中型 CD组竞争型
资金利税率 15.86 8.59 7.73 7.03 7.38
净资产收益率8.04 9.10 5.54 5.26 5.40
总资产报酬率
13.5211.45 8.72 7.86 8.29
注:其中资金利税率=利税/资金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总资产报酬率=(利润+税金+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数据来源:同表1。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所有权垄断行业的资金利税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分别是所有权竞争型行业的2.15、1.49和1.63倍。显然,在国家所有权垄断的行业,其平均经济利润要高于非垄断行业,随着国家所有权比重的下降,产业的平均经济利润率也趋于下降。由此,我们可以说:国家所有权垄断是和较高的垄断利润紧密连在一起的,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和产业利润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国家所有权集中度越高的行为其利润率也相对较高。
那么,国家所有权垄断结构的垄断利润有多大呢?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在不存在进退壁垒的市场当中,一个行业的过高利润存在必然会吸引大量的企业的进入,从而使行业垄断利润消失,直至达到企业赚取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均衡状态。因此,我们认为竞争性市场的利润是竞争性的结果,国家所有权垄断行业的利润是所有权垄断的结果。这里我们采用CD组的竞争性结构的资金利润率作为行业平均利润率的近似,用下式计算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垄断行业的平均资产利税率-竞争性行业的平均资产利税率)×垄断行业资本金总额
通过计算,我们得出在1995年国家所有权垄断的行业的垄断利润为433.66亿元(注:具体的计算过程为:(15.86%-7.38)×5149.3=436.66亿元),占当年整个工业利润总额1634.93亿元的26.7%,占工业增加值15446.12亿元的2.83%,占工业总产值54946.86亿元的0.79%。
上述分析结论显示,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对中国工业产业绩效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很多经济学家在分析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绩效时都基于产权理论认为国家所有权企业的利润率要低于非国家所有权企业。但在考虑到不同所有权企业的市场分布特点时,该结论并不是十分有效的。上述结论显示,国家所有权企业并不一定会带来较低的利润率。在竞争性行业,非国家所有权企业显然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但在国家所有权垄断或寡占的行业,尽管国家所有权企业并不具有明显的产权效率优势,但由于特有的市场组织特点,国家所有权企业仍然获得大大高于非国家所有权企业和竞争市场中的平均利润率的较高垄断利润。
3.所有权集中度与生产效率
上面的分析明显地显示,国家所有权垄断与高额垄断利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那么较高的垄断利润究竟是有什么因素带来的呢?产业组织理论对垄断利润给出两种对立的经济解释,一是产业组织的SCP学派(Bain,1959;Shepherd,1980)提出的“市场势力说”,该学说认为垄断利润是垄断厂商的垄断价格和行使市场势力的结果,“市场势力说”显然认为这种垄断利润的存在是有悖于效率准则的;二是芝加哥学派(Demsetz,1973)提出的“效率利润说”,即高效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占据大的市场份额,企业从高效率中获得高额利润,该解释显然认为垄断利润是效率的自然结果,因而垄断利润的存在是符合效率准则的。如果国家所有权垄断带来的垄断利润是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那么国家所有权在这些行业的存在是符合效率准则的,因而国家所有权在这些行业的垄断显然是具有经济合理性的,国家所有权没有退出的必要,相反应继续存在。但是如果国家所有权垄断的垄断利润是建立在由于行政性保护而导致的高进入壁垒基础上的垄断价格和市场势力的基础上,则国家所有权在这些行业的垄断显然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是有悖于效率准则的,国家所有权在这些行业继续保持垄断地位就不具有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国家所有权的退出和降低国家所有权的高集中度可能就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效率意义。
这里我们采用C—D生产函数对不同国家所有权集中度下的生产效率进行检验。首先建立工业经济生产函数Y=Ae[λt]K[α]L[β],对该方程两边取对数得:
LnY=LnA+λt+αLnK+βLnL+u
将所有权分组的各组1993~2001年的工业总产值(Y)、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K)和劳动力数量(L)代入方程,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正则化得到α=0.65,β=0.35,由此建立残差方程:
TFP=exp[LnY-aLnK-βLnL]
得到1993~2001年的不同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分组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见表3
表3 1993~2001年不同国家所有权集中度的经济效率
A组国有垄断型 B组国有寡占型 C组垄断竞争型
D组非集中型CD组竞争型
年份
KPLPTFPKPLPTFPKPLPTFPKPLPTFP
KP LP
TFP
1993 1.04 5.25
2.13 2.60 8.54
4.59 3.44 6.18
4.92 3.14 5.43
4.43 3.24 5.68
4.60
1994 1.89 6.93
2.22 2.56 9.03
4.24 4.53 9.90
6.35 2.70 6.56
3.93 3.31 7.75
4.25
1995 0.97 7.52
2.06 1.94 9.96
3.57 2.41 8.10
3.83 2.83 8.22
4.27 2.67 8.17
4.10
1996 0.92 8.69
2.07 1.35 11.04 2.90 2.54 9.38
4.11 2.65 9.91
4.32 2.61 9.72
4.24
1997 0.89 10.04 2.10 1.50 12.07 3.14 2.30 10.25 3.92 2.31 11.51 4.10 2.31 11.03 4.03
1998 0.73 8.58
1.73 1.07 15.32 2.71 2.02 13.25 3.89 2.63 18.95 5.24 2.39 16.59 4.70
1999 0.59 12.87 1.72 1.31 17.36 3.23 2.12 15.67 4.26 3.17 18.40 5.86 2.71 17.37 5.18
2000 0.78 17.92 2.36 1.43 22.11 3.75 2.25 18.98 4.78 2.64 23.12 5.68 2.50 21.58 5.35
2001 0.78 19.60 2.41 2.42 41.97 6.58 2.42 23.35 5.37 2.17 22.59 4.94 2.26 22.87 5.09
年均 0.95 10.82 2.09 1.80 16.38 3.86 2.67 12.78 4.60 2.69 14.46 4.75 2.67 13.42 4.67
注:其中KP是资本生产率,它等于产出/资本投入;LP是劳动生产率,它等于产出/劳动投入;TFP是全要素生产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的数据计算得出。
从经验分析结果来看,不同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分组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单要素生产率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就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多种所有权共存竞争的所有权竞争性行业要远远大于国家所有权垄断性行业,竞争性行业是垄断行业的2.23倍。我们的分析结论显示中国的国家所有权垄断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低效是非常明显的。这也说明国家所有权和垄断结合的市场结构是最不具有效率性的,它不仅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低效率和社会福利损失,而且由于其产权制度缺陷它还带来资源利用的生产低效率问题。
第二,从资本生产率来看,所有权竞争性行业要远远大于国家所有权垄断性行业,竞争性行业是垄断性行业的2.8倍。这一结论说明,目前中国国家所有权垄断行业的资本利用效率是相对低下的。这一方面说明国家所有权垄断行业的企业改革尚没有有效解决国家所有权垄断行业国家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即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资本出资人治理机制,仍然存在过度使用资本和资本浪费性使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非国家所有权占主体的行业其资本生产率的下降说明,中国产业组织仍存在相当大的非国家所有权产业进入壁垒。
第三,从劳动生产率来看,竞争性行业要大于垄断性行业,但竞争性行业和垄断性行业之间的差别并不如上述两个指标那样明显。由于国家所有权垄断行业的国家企业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点,这些行业具有比其他行业更高的资本/劳动比率,根据一般的经济规律,具有更高资本装备率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应该更高。现实是所有权竞争性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稍高于国家所有权垄断的行业,这也反映出国家所有权垄断行业的低效率。
综合来看,国家所有权集中度低的非集中型竞争行业的经济效率是较高的,而国家所有权垄断的行业的经济效率相对较低,国家所有权垄断与较低的生产效率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国家所有权垄断带来的垄断利润并不是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相反国家所有权垄断是以降低经济效率为代价的。
4.所有权结构与产业增长
现代的经济增长不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而且也是一个质量的概念。经济增长不仅指经济总量产出的不断增加,同时也是一个要素投入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要素投入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意义更大。由于国家所有权垄断的行业往往体现了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因而在短期内由于大量的廉价资本的投入往往会促进这些行业的总量迅速扩张,这种总量的迅速扩张往往成为国家所有权垄断的重要依据,而竞争往往以会带来浪费性的重复建设而遭到反对。显然,如果国家所有权垄断行业的总量增长是建立在对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改进的基础上,那么国家所有权垄断显然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反,如果国家所有权的增长是建立在对全要素生产负效应的基础上,那么国家所有权的高集中度不仅不会促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反会伤害和阻碍工业产业绩效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国家所有权的过高集中度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又如何呢?非国家所有权的所有权集中度的提高对增长的质量改进的影响又如何呢?
这里我们主要检验四个方程:
LnY=A+LnK+LnL+SATE(1)LnY=A+LnK+LnL+NSATE(2)
TFP=A+SATE(3)TFP=A+NSATE(4)
其中LnY是工业总产值的自然对数,LnK是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的自然对数,LnL是工业职工人数的自然对数,SATE是国家所有权的集中度,用国家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NSATE是非国家所有权的集中度。方程(1)和(2)主要是检验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和非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对增长的影响;方程(3)和(4)主要是检验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和非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所有权集中度与增长的回归结果
LnY TFP
变量(1)
(2)(3) (4)
常量1.04 (0.004) -0.41*(-2.163) 8.27*(24.357) 0.42*(-3.14)
LnK 0.48*(2.032) 0.53*(2.706)
LnL 0.88*(3.753) 0.90*(3.985)
SATE
-3.56*(-2.782) -9.62*(-13.066)
NSATE
3.26*(3.053)0.71*(13.567)
0.9820.9830.9219
0.924
DW 1.4781.4371.5171.478
F 268.817
290.696 170.732 184.073
资料来源: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TFP是采用同表3相同的方法计算得出的,小括号内的数据是t统计量。*意味着5%的统计显著水平,双尾检验。
从回归结果看,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对工业产值的增长是负相关的,非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对工业产值的增长是正相关的。从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来看,国家所有权集中度与TFP也呈负相关关系,非国家所有权与TFP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无论从增长总量还是从增长质量来看,国家所有权垄断都对增长起着消极的影响,非国家所有权对增长的总量和质量都起着积极的影响。
四、行政性进入壁垒与国家所有权垄断的低效率
国家所有权垄断造成产业低效率的原因,既有企业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原因,又有企业外部市场组织的原因。低效率是外部环境竞争程度对经营者的压力和企业内部的所有权结构形成的对经营者和职工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乏造成的。因此,国家所有权垄断和政府的严格的行政性进入管制所导致的市场竞争程度不足,也是产生低效率的重要原因。根据新产业组织理论,垄断未必总是带来垄断利润,因为在市场具有“可竞争性”的情况下,任何超额利润的存在都会吸引潜在进入者以侵蚀垄断利润。出于策略性考虑,企业往往制定限制性价格,因而从长期来看不存在长期超额垄断利润。一个行业长期获得垄断利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存在巨大的行政性进入障碍。产业组织理论证明,高集中度本身并不必然带来高的垄断利润,而高的集中度和高的进入壁垒的结合必然会带来产业的低绩效。从国家所有权集中度来看,政府的行政性进入管制则是控制新进入者进入的最有效和最稳固的方式,是非国家所有权新企业难以超越的。
一般说来,结构性进入壁垒主要是由规模经济、产品差别、绝对成本和资本要求构成的。从经验检验结果来看,产品差别化是最重要的因素,规模经济其次。对重要生产资源和销售渠道控制所形成的绝对成本优势有时重要有时不重要。在资本市场完善的情况下,资本要求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如果资本市场运转良好,为一个有利可图的大项目筹资并不比一个有利可图的小项目筹资困难。然而在中国工业组织当中,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资本要求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政府对国家所有权垄断行业的行政性进入限制(以专营体制为典型),制度性进入壁垒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根据一般的结构性进入壁垒经验判断和非国家所有权进入情况反映的制度性壁垒差异,对不同所有权集中度分组的进入壁垒作了一个总体判断。根据不同所有权集中度分组的行业特点,目前在国家所有权垄断行业实际上的进入壁垒是极高的,这种极高的进入壁垒并不是建立在产品差别化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便利的资本条件和巨大的资本投资以及极高的制度性壁垒基础之上的。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在市场竞争中,市场均衡是通过企业对高利润行业的进入和低利润行业的退出来实现的。自由进出是决定市场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有效性的一个关键。进入的难易程度对于决定市场结构和由此产生的厂商行为起了关键的作用。从企业层面来看,如果厂商可以自由进出,则市场上没有一家企业可以行使市场力量并获得长期垄断利润。就是说如果进入和退出某一行业是自由的,只要价格超过某一平均成本,厂商就会有进入的动机,潜在进入和实际进入带来的竞争压力会使行业长期利润趋同。从所有权层面来看,如果不同所有权的资本能够自由进入和退出某一行业,则从长期来看,不会有任何一种所有权形式的资产能获得长期的高利润或维持长期的亏损状态。某一所有权形式的资产长期获得较高的利润但仍然阻止其他厂商的进入,或者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不退出,本身就反映了巨大的所有权进退壁垒的存在。如果长期以来,高效率的外部厂商和高效率的所有权不能有效进入高回报产业,则现有厂商就可以行使市场力量并获得垄断利润,并导致整个产业的效率下降。国家所有权垄断和由此相伴的产业进入和退出壁垒,不仅阻碍了跨行业收益率趋同,而且也阻碍了非国家所有权的进一步发展,使非国家所有权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和发展的绩效日益下降。国家所有权垄断实际上是建立在行政性进入限制和由于优惠的资本条件所形成的大量资本投资构成的极高进入壁垒基础上的,国家所有权的高集中度和极高的行政性进入壁垒的结合实际上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个工业产业绩效的改进提高。
五、结论和政策含义
本文的研究表明,不同国家所有权的集中度对中国工业产业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所有权垄断对中国工业产业的效率提高是有负面影响的。第一,国家所有权垄断是和较高的垄断利润紧密连在一起的,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和产业利润是呈正相关关系的。第二,国家所有权非集中的竞争性行业的效率要远远大于国家所有权垄断性行业,国家所有权垄断带来产业的低效率,非国家所有权进入和竞争带来产业的效率提高。第三,无论从增长总量还是从增长质量来看,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对增长都起着消极的影响,非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对增长的总量和质量都起着积极的影响。国家所有权垄断是与巨大的垄断利润相伴随,是以牺牲效率为基础的,它的存在不具有经济效率意义上的经济合理性。第四,国家所有权垄断带来低的效率的原因既有国家所有权本身的激励性缺陷也有特有的市场结构特征。极高的国家所有权集中度和极高的非国家所有权进入壁垒的结合带来过高的垄断利润和过低的经济效率。一个有效率的产业组织,不仅需要一个有效率的激励经济主体的所有权制度为前提,而且还需要一个有效的不同所有权充分竞争的所有权市场为基础。只要存在一个以所有权清楚界定为基础的竞争性所有权市场体系,理性的经济主体的自由选择和竞争性交易将会自动优化所有权安排,从而内生出有效率的所有权制度体系。国家所有权垄断下的产业组织结构可以被看作是用难以逾越的制度性进入障碍和对现有企业的优惠资助所形成的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垄断企业不同,它既不用担心潜在的竞争者的进入,也不用担心资本投资人的资产回报性要求;它既享受着巨大的垄断利润,又造成资源使用的巨大浪费。因此,打破国家所有权垄断,降低非国家所有权的行业进入壁垒,创造不同所有权公平竞争的市场,用竞争的所有权结构代替垄断的所有权结构是中国工业组织绩效改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行业进入壁垒论文; 垄断优势理论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行业集中度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垄断行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