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档案工作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档案论文,工作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1987年我国制定了《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企业档案工作的法规性文件,也是第一次在法规性文件中提出“企业档案”、“企业档案工作”的概念。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的企业档案工作发展很快,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恢复整顿阶段;企业档案工作整体建设阶段;企业档案工作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阶段。我国企业档案工作在发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注重依法管理企业档案工作,较成功地探索了国家对企业档案工作基本要求的实施方式,始终注意企业档案馆的建设,在企业档案业务工作中,强化了标准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工作,在企业档案工作中始终把提高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ABSTRACT
The "Provisional Regulations on Archives Management ofState—owned Enterprises",promulgated in 1987,is the firstof its kind, and the terms "enterprise archives"
and"enterprise archival work" appear in it for the first time ina legal regulation in China.In seventeen years of reform andopen—door policy, enterprise archival work has undergonerapid development.Its development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phases: rehabilitation and restructuring,
comprehensiveestablishment,and deepening of reform along with sustaineddevlopment, There have been encouraging
achievements:archival authoritie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legalmanagement of archival work; ways have been found to putstate requirements into practice in the field; attention hasbeen given continuously to establishing enterprise archives;standard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administration have beenintensified;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bavebeen continuously given priority.
一、“企业档案”、“企业档案工作”概念的提出。
1986 年全国科技档案工作会议上, 研究了企业档案工作问题。 1987年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联合发出了《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企业档案工作的法规性文件,也是第一次在法规性文件中提出“企业档案”、“企业档案工作”的概念。在此之前,我国的企业档案工作一直是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分别管理的。提出“企业档案”概念的目的是使企业档案管理向综合、整体方面发展,有效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企业档案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企业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企业活动,保存备查的各种企业文件的总称,即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的总和。企业档案从总体上划分(以国有企业为例),包括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经营管理、产品、基本建设、设备仪器、会计、人事等方面的档案。这些方面的档案,从其形成规律和文件材料构成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党、政、群工作的档案;第二,生产经营和技术管理工作的档案;第三,科技工作的档案。科技工作的档案称为科学技术档案,是企业档案的主体。不言而喻,管理企业档案的工作——“企业档案工作”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主要包括:“企业文件材料的形成与积累,企业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统计、鉴定和开发利用等工作。
二、我国企业档案工作简况。
企业档案工作是随着企业的建立而建立,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的企业档案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恢复整顿阶段(1980~1985年)。
自1980年以来,我国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对企业实行整顿。为配合这项工作开展了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恢复整顿,经过5 年左右的时间,全国80%以上的国营大中型企业都建立健全了科技档案工作,设置了科技档案管理机构,配备了档案干部,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企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恢复整顿的基础上还得到了发展,为企业各项工作做到了有效服务。
2.企业档案工作整体建设阶段(1986~1991年)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统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了企业档案管理升级活动。同时学习、宣传、贯彻了《档案法》,企业档案管理进行了整体建设,企业档案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国家要求在企业升级工作中,要把企业档案管理作为企业升级考查的重要内容,要更好地服务和促进企业升级工作。同时,企业档案管理升级活动,也是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整体建设,全面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素质的又一时机。
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分为三个等级,即国家一级、国家二级和省(市、自治区)级先进档案管理。企业档案升级工作进行了5年,1991 年停止。截止到1991年底,全国共有国家一级档案管理企业649家, 国家二级档案管理企业8191家,省级档案管理先进企业33460家。 通过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工作,提高了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档案意识,加强了企业档案工作法规建设,促进了企业档案业务工作的规范化,锻炼了企业档案干部队伍,企业档案综合管理和整体建设得到了加强。总之,这个阶段,全国的企业档案工作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3.企业档案工作深化改革和稳步发展时期(1992年至今)。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根据这个精神,国家决定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处于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企业档案工作,如何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这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历史地摆在了档案工作者面前。这种新形势给企业档案工作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主要是:(1)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使企业自身及企业与外界的交往活动更加频繁,形成的档案、资料不断增多,范围更加拓宽,信息量更大;(2)企业为了实现自我发展和追求最大的效益, 必然更加注重档案的原始性、凭证性和实用性,从而对企业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能力要有较大提高;(4)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必然要引进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和手段,要求企业档案管理要适应这个形势;(5)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和高效益,必然要求企业职工的高素质, 企业档案人员应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总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改革,为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也为企业档案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个机遇,认真分析研究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用改革的思路研究企业档案工作新的特点。为此,1995年7月, 国家档案局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企业档案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国家经济建设、企业改革的形势,充分肯定了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部署了今后的工作,提出和研究了开展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问题、建设企业档案馆问题,以及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企业档案与企业资产的关系问题、兼并破产等企业档案的归属问题、企业集团和股份制企业的档案工作管理问题等等。这次会议对当前和今后在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加强企业档案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近期全国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将是我国企业档案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我国企业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
我国企业档案工作经过17年的发展,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特别注重对其依法管理。
国家档案局加强了企业档案工作的立法工作,依法治档,使企业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根据《档案法》,国家档案局与有关部门陆续联合发出了企业档案工作方面的法规,主要有:(1 )国家档案局、国家经委、国家计委文件,国档发〔1987〕7号, 《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2)国家档案局、农业部文件,国档发〔1990〕3号,《乡镇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3)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档案局文件,档发字〔1994〕23号,《外商投资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这些法规从法律上明确了企业档案部门的权利、义务,规定了企业档案工作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它们对企业档案的管理从法律上加强了指导和监督。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这些法规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也制定了有关的实施细则。使企业档案工作逐步走上法制轨道。
2.较成功地探索出国家对企业档案工作基本要求的实施方式。
“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和“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是实施国家对企业档案工作基本要求的较成功的一种方式。
1987年,国家档案局根据国务院关于“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统一部署,制定了《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企业档案管理升级活动。1991年底此项活动停止。通过此项活动,企业档案综合管理和整体建设得到了加强,国家对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得到了实现。
1995年,根据国家对企业“三改一加强”的基本方针,国家档案局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档案工作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制定了《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办法》,1996年3月正式发布,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活动。“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标准”是依据国家有关的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将企业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环节分解、量化而成,它是国家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档案法》要求做到的,也是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任务,所有企业都要按照这个标准开展企业档案工作,创造条件,全面实现目标。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企业档案工作水平,又有利于强化企业自身的有序管理和基础工作,使企业档案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在企业档案工作中,始终注意企业档案馆的建设工作。
我国建立企业档案馆,自1960年出现第一个企业档案馆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到1993年底已有企业档案馆221个, 企业档案馆数量的增加是我国企业档案工作以至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标志。1987年《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23条规定:“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要建立企业档案馆或企业档案资料信息中心。”1992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中对企业建立档案馆又作出了规定:“按国家统一标准确定的大型企业和部分建立时间长的中型企业……可以成立企业档案馆,收集管理本企业及其所属单位形成的档案。”这些规定,对企业档案馆的建设,起了指导、规范作用。为进一步规范企业档案馆的建设,国家档案局1996年3 月发布了《企业档案馆申报登记办法》,它对企业建馆条件和标准均作出了规定,它是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管理企业档案馆的基本措施。可以预料,我国企业档案馆会出现一个发展时期。
4.企业档案业务工作中强化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
企业档案业务建设由一般粗放式管理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转变。国家档案局组织制定了有关企业档案业务工作标准,1989年国家标准〔GB/T 11822—89〕《科技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发布;1991 年国家档案局发出了《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国务院各专业主管机关和地方档案部门也分别制定了一些有关业务标准或实施细则。这些标准的制定,为企业档案业务建设向综合管理发展提供了条件,对提高企业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起了重要作用。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档案部门保证及时迅速提供信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企业档案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现在,凡在企业档案管理升级活动中已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管理的企业都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5.在企业档案工作中始终把提高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企业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企业档案部门要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等服务作为企业档案工作的准则,离开这一点,企业档案工作也就失去了根基。1988年国家档案局、国家科委、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暂行办法》;1994年国家档案局又发出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所创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的规定》(试行)。企业档案部门认真贯彻这两个办法,通过自身的有效服务,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也赢得了相应的地位。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档案工作更应积极主动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要充分实现企业档案信息的潜在价值,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执笔 杨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