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粤剧海外传播的新变论文_黄汉杰

当代粤剧海外传播的新变论文_黄汉杰

东莞市长安镇长安公园 523843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粤剧在海外的传播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 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戏班、演员由职业向业余转变;演出剧目从传统连台大戏向折子戏转 变;演员、观众由华工向“香蕉人”、外籍人士转变,寻求跨文化的演出效果;粤剧社团从龟缩 在唐人街自娱自乐到登上国际舞台演出;从被主流文化漠视到被政府重视,民间和官方共同 传承。粤剧正日益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关键词:粤剧;海外传播;发展趋势

20世纪三、四十 年 代,粤剧在海外的传播在 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繁荣之后,开 始 陷 入 萧 条。粤剧演员青黄不接、观 众 纷 纷 流 失、粤 剧 院 改 为 影剧 院,曾 经 在 东 南 亚、北美等地日以继夜演出 的粤剧如明日黄花,慢慢淡出海外唐人街,粤 剧 在海外的传播日趋式微。从戏剧艺术角度探讨粤剧海外演出式微原 因,探析粤剧作为移民艺术跨国界演出、传承、变 迁等本土化历程,可以考察出岭南文化在移居国 的生命力,在全球华人艺术整

一、戏班、演员由职业向业余转变

从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开始,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之粤剧电影的直接冲击,粤剧在东南亚及美洲各国逐渐衰落。60 年代以后,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设备更新的滞后,海外职业粤剧团更是举步维艰,先后解 体。七八十年代开始,伴随着职业戏班的解体,业余粤剧团体却相继崛起。目前,在新加坡,职业粤剧戏班只有一家,业余粤剧社团倒是生机盎然,较为著名的就 有敦煌剧坊、国声碧云天粤剧团、牛车水民众联络粤剧组、冈州会馆粤剧组、金 龙粤剧团等。成立于 1981 年的敦煌剧坊,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业余粤剧团体。创 办人张荣、胡秋洪、胡桂馨等,现任负责人黄仕英。成员有艺术指导兼正印花旦 胡桂馨、文武生卢眉桦,以及朱振邦、司徒海常、曾燕玲、陈美燕、李诗瑶等近百 人。敦煌剧坊自成立以来,在国内外演出数千场。他们曾组成规模颇大的剧团到 各大洲演出,甚至到过从没有粤剧足迹的非洲,还曾作为第一个国外粤剧团队 到首都北京献艺,获得极高的评价。

海外业余粤剧社团大都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活动是参加戏曲节、艺术节 及社庆演出,参加慈善机构的义演,如英国粤剧曲艺研究会参加义演,筹集善款 用于助学、济灾、济老。有的举办粤剧讲座,培训粤剧人才和培育新观众。多伦 多宝新声粤剧团为向加拿大本土出生的华裔儿童推广戏曲,特开办“粤剧小豆 丁”训练班,并举办师生汇演“仲夏戏曲展缤纷”,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1](P.41)新加坡敦煌剧坊在 1995 至 1996 年间,“到访过 43 间学校和学院,一共 举行了 65 节讲座兼示范及演出,得益的学生最少有两万名”。这些 业余粤剧团体本着推广粤剧曲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联结乡土情谊的办社宗 旨,通过义演、义唱的方式,推动助学扶幼、敬老济贫等慈善活动。

海外粤剧社团没有专业演员,大部分都是非专业的粤剧(曲)发烧友,来 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大都有一份正常的职业,并不以演出薪酬维持生 计,大多数情况下演员都没有报酬,演出条件比较艰苦,表演一般不穿戏装,只 需乐器伴奏,追求自娱自乐。如成立于 1970 年的纽约四海剧社,“剧社演员的背 景都不同,有波多黎各裔美国人、意大利裔美国人,还有高校学生、社区领导,年 轻的专业人员,以及神职人员。排练都在教堂的地下室进行,演员以外的其他人 则负责制作服装,拉布景以及售票”。

二、演出剧目从传统连台大戏向折子戏的转变

进入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早期的演员与戏迷纷纷谢世,新生代唱家“普 遍喜欢唱长且多小曲的新粤曲,对基础的二黄、龙舟、南音等较少研究;师傅多 是用乐器伴奏或领唱,较少解析乐理;剧社艺员则多从录影带自学折子戏,对功 架、程式懂得不多,绝少排演全套粤剧”。[5](P.18)在节日喜庆的公开演出中,主要是以音乐、粤曲的演奏、演唱居多,即便是一些近年从内地移民美国的原粤 剧艺人演出粤剧,也是以表演折子戏为主短小精悍的折子戏已成为当今海外业余粤剧社团最主要的演出形式。这主 要是因为:一方面,就剧团而言,由于连台粤剧投入资金较大,演出人员多,仅服 装、灯光花费就非常大,而业余剧团的人力、财力都极为有限,根本无法胜任演 出,即使排出戏来也无法到各地巡演。另一方面,就观众而言,大型粤剧将观众的 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舞台灯光和布景的转换上,淹没了戏曲中最富特色的表演与 唱腔,并不能达到欣赏粤剧的真正目的。加之一部连台本戏动辄要连演十天半 月,观众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欣赏全本戏曲。因而受财力、物力、人力的 局限,时间短、花费少、简单易学的折子戏就成了海外业余粤剧社团的最好选择。

三、演员、观众由华工向“香蕉人”、外籍人士转变,寻求跨文化的演出效果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于“淘金热”、修铁路等原因,这一时期寓居海外的 多为金矿、铁路营地的华工,大字不识,不能阅读报刊书籍,唯一的文化娱乐便 是欣赏粤剧。正是粤籍侨胞的看戏需求,造就了这一时期粤剧在海外火红的局 面。二战后,粤剧进入低谷,观众越来越少,粤剧院都被迫改成了电影院。因为受 过西方文化教育的“香蕉人”更喜欢影视等娱乐方式,粤剧对“香蕉人”的吸引 力并不强烈。兴趣爱好、审美情趣是需要培养的。生活环境、媒介手段的变迁改 变了观众的娱乐需求,观众文化需求的变化促使粤剧演出形式的变革。因此,海 外粤剧界在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指导之下,主动走出华人圈子,致力于实现演 员、观众由华工向“香蕉人”、外籍人士的转变,寻求跨文化的演出效果,给处于 岌岌可危状态的粤剧寻找新的生机。

东南亚各国的粤剧人士为了振兴粤剧,努力培养少年粤剧演员和观众。马 来西亚“钟莉莉女士用英文编写了一出《龙凤配》……从此开了英语粤剧的先 河”。[9](P.39)新加坡敦煌剧坊用英语排演粤剧《清宫遗恨》,参演者均为粤 剧发烧友:银行高级职员王金英反串演男角,英国人布莱因哈申饰演八国联军 代表。他们身穿粤剧华丽的戏服,表演上用的是粤剧的功架、台步、身段,念白 和演唱用英语,唱粤曲《寄生草》《平湖秋月》等,多次赢得热烈的掌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0](P.42)2000 年,德国汉堡举行第 39 届世界博览会,敦煌剧坊应邀前往,“在世 博会演出大型英语粤剧《白蛇新传》和数出粤剧折子戏”。[11](P.51)用英语 演出粤剧,使外国人也看得懂,直接欣赏粤剧的文化艺术,推进了国际戏剧的交 流与粤剧的传播。

2012 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羊城国际粤剧节上,来自美国的劳礼澳、劳永 奇父子是一对特别的参演嘉宾。父亲劳礼澳是美国人,受中国妻子许智群的影 响,从最初对粤剧服装感兴趣,到迷上粤剧的音乐、布景、唱腔、表演,从单纯欣 赏到尝试表演,他对粤剧的喜爱之情日益深厚。儿子劳永奇也是在妈妈的熏陶 下喜欢上粤剧,虽然不会说中文,但凭着表演方面的天赋和刻苦学习的劲头,仅 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唱得有板有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身边更多 年轻人喜欢粤剧,让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的粤剧艺术得以弘扬。此次广州登台,他们给观众带来了经典粤剧折子戏《帝女花》之“香夭”,父亲饰演驸马,儿子反 串饰演长平公主。两人俊朗、柔美的扮相,有模有样的身段功架和满含感情的演 唱,多次赢得全场掌声。[15] 为了推广粤剧,海外粤剧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他们把粤剧带到社区、学 校演出,配上该国文字字幕,让当地观众看懂。如敦煌剧坊在海外演出,就经常 使用幻灯字幕协助当地观众欣赏台上表演,如他们在意大利罗马、英国爱丁堡、埃及开罗、美国旧金山和明尼苏达州、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等地采用英文字幕 演出,在日本东京则用日文字幕,在德国柏林就用德文字幕。[2](P.16)随着 粤剧“申遗”后名声大振,粤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具有很大容纳性 和适应性的粤剧艺术,已有用英语、马拉语、法语、德语、印度语演出、演唱的实 例。正如粤剧专家陈超平所说:“粤剧将来还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剧 种。”

四、从被主流文化漠视到政府和民间共同办粤剧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海外华人财富的增多,粤剧等中国传统戏曲 艺术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从被主流文化漠视到由政府和民间共同保护,粤剧越 来越受到当地民众及政府的重视。民间组织和政府支持,成为当今海外粤剧发 展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得经费有保障,而且让民间与政府增强了维护中 华文化命脉的责任心,从而努力传承戏曲文化。

1.政府的支持通过给粤剧演员颁奖来体现

近 30 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保护和弘扬粤剧等传统艺术。1981 年 和 1997 年,敦煌剧坊的胡桂馨、卢眉桦,分获新加坡政府颁发的“文化奖”。此奖 设于 1981 年,是新加坡政府为表彰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卓越成就而设立的最高 奖项。1997 年,新加坡敦煌剧坊又荣获新加坡政府颁发的“新加坡卓越奖”,此 奖设于 1996 年,由新加坡赛马博彩管理局颁发,是为了表彰在国际与亚洲有杰 出表现的机构和个人。敦煌剧坊是当时新加坡唯一获此殊荣的艺术表演团体。[17](P.30)粤剧艺术大师罗品超、红线女分别于 1994 年和 2001 年获由美国林肯艺术 中心和纽约美华艺术协会联合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2000 年 7 月,来自广 州的著名“星腔”唱家、广东曲艺跨世纪之星叶幼琪赴美传艺引起轰动。旧金山 市长布朗先生派来一位参事员代表他向叶幼琪女士颁发了奖状,以表彰她不远 万里到此地华人社团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友谊,为交流民间艺术做出的贡献。据悉,叶幼琪所得市长亲自签发的嘉奖,乃是广东曲艺界人士得到此类殊荣的 第一人。[18](P.26)1990 年,在四海剧社创立 20 周年庆典上,曼哈顿自治区区长罗斯瓦特 • 梅 辛吉为表彰剧社对戏剧世界及亚裔美国群体的贡献,特宣布 1990 年 9 月 8 日 为“四海剧社日”。[3](P.121)彭溢威在欧洲粤剧界多年的努力,得到了社会 的嘉奖,他被授予巴黎荣誉市民一级文化贡献勋章,并被推举为法国中华总会 96 《戏剧》2015 年第 4 期 馆主席团主席、法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政府通过给粤剧演员颁奖来体现其对 粤剧的支持,粤剧就不像当年在唐人街常年演出却被熟视无睹了。

2.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官员出席粤剧节演出活动等形式来体现

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鼓励各族群保留和发展自己 的传统文化,鼓励粤剧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中去,政府高级官员 也经常到华人社团去视察和观摩粤剧演出。“粤剧如今已经走向世界,不但成 为海外粤籍华人文化生活的支柱,而且成为当地国家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 分。”

3、政府的支持通过专项资助等形式来体现

新加坡、马来西亚非常重视粤剧艺术,政府批准电台播出专题粤剧,保存了 较多原汁原味的粤剧腔调。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从 2007 至 2012 年间,为扶 持本地艺术作者和艺术团体,拨款 1.8 亿新元。在美国,每年有由政府津贴、华 埠华人学会主办的“夏季艺术节”,提供演员晚餐费、舟车费等开支,宣传、场租 免费,包括粤剧在内的一些社团也可轮流在哥伦布公园演出。1976 年,旧金山基 金会给美国亚裔剧团提供资助 2 万美金。有了资金,剧团不但租到了排练、演出 的场地,而且也稳定了成员的数量。

与 19 世纪、20 世纪海外唐人街中国戏院将粤剧演出当作一项生意经营不 同,当代海外业余粤剧团体不注重赚钱养家,更不是谋生需要,而是发展个人兴 趣爱好的超功利的艺术追求,寄托乡音乡情,自觉地充当中国民俗文化海外传 播的载体,为岭南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平台。这不仅是民间民俗活动 的文化动力,也是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华人文化必须走出唐人街,与当地主流 文化交流、整合、发展,让当地主流社会了解和接受。毋庸置疑,作为“敢为天下 先”最早跨出国门的粤剧,在中华戏曲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开拓之功。探索粤 剧在异质文化土壤里流传、发展和嬗变的轨迹,用戏曲来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对于“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多元化的重构,意义非常重大。

参考文献:

[1]马菊荣.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J].大众文艺,2013(08)

[2]徐颖果.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剧团形式[J].华文文学,2012(3)

[3]阿英.宝新声粤剧团师生“仲夏戏曲展”演出[J].中国演员,2011(04)

论文作者:黄汉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当代粤剧海外传播的新变论文_黄汉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