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与思维发展的美术课程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设计论文,思维论文,美术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术课程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视觉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现有的美术课程体系已经非常系统、完整,且经过专家的严谨论证和基层教师的长期实践,教育成果丰硕,取得了很多成就。 “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美术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更加有必要。数学计算有标准答案,但美术教育不同,不能让学生画出统一的画面作为评判标准。虽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但让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表达的各不相同的美术作品、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引起学生视觉愉悦和兴趣是进行美术教育的前提。因此,在课程设计上,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其所能地兼顾每个学生的兴趣,构建一个灵活多变、延展性强,又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的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拥有宽松、人性化的教学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面对一群智力超常、活泼可爱的早培七年级(以下简称“早七”)学生,一次美术学科的教学探索就此展开。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人大附中早培班概况 人大附中早培班旨在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对拔尖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方法、机制及模式进行科学探索与研究。美术课程也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尤其是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利用色彩、线条、明暗等艺术语言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展开。 (二)学生特点分析 早七学生进入人大附中学习已有一年,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已经非常熟悉,整体的学习状态较为放松,思维活跃。且七年级学生升学压力较小,可以有较多精力投入美术课程上来。同时,该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首先,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生理上的变化使得心理变得较为敏感,一些小的举动或者变化就能引起学生较强烈的反应,继而产生一些心理困惑。这些心理困惑需要教师的疏导,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窗口进行情感交流和表达。其次,学生对于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认知开始带有独立立场,心智更加成熟,能够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尽管他们的见解会显得片面和幼稚,但仍需要保护和鼓励。 (三)教学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人大附中办学特色以及早七学生特点,笔者认为,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准确定位学生实际的情感诉求和心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情感自由表达和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美术课程设计要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将他们个性的表达方式与美的艺术语言相融合,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导的艺术创新体验。 这样的教学设计难点在于很难把握课堂的“松紧”。七年级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给予正确引导,把握“松紧得当”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既要松绑学生惯有的思维模式,鼓励发散;也要紧紧把握大方向,使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行为得到合理的引导与规范。 二、学年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标 第一个问题是要为学生打造什么样的美术课?笔者初步拟定了三个目标。 首先,美术课一定要能承载学生活跃的思维,要成为学生思维表达的开阔平台。在人大附中经历了一年的学习之后,早七学生已经对学校生活学习环境相当熟悉,他们将自身最自然和放松的状态呈现出来,其思维也处于一个极度活跃的时期。因此,美术课要有足够的弹性来容纳他们的活跃思维。 其次,美术课要成为一片“创造视觉美的沃土”。美术课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因此,美术教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艺术审美方法和艺术表现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后,美育功能的延伸也是衡量一节美术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可以说,美术课是“发现心灵美的一扇窗户”。它包含了两方面内容。第一,这扇窗户需要作为一个由内而外排解问题的窗口。当学生出现青春期的困惑以及情感上的波动时,美术教师能及时地提供这样一个排解途径,让学生去表达、倾诉。第二,这扇窗户又是由外向内塑造学生心灵美的一个通道。当学生的言行出现不当时,教师要能够通过视觉美的教育感化他们,最终达到一种心灵美。这两方面将美育延伸到德育上来。 (二)课程设置 以上述目标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情况,笔者将早七美术课程初步确定为三大模块。一是以“主题创作”为主体,中间贯穿绘画技巧,并在后期带入多种艺术形式的体验。主题创作对应的具体课程内容是每次课的主题探讨延展,这是最有弹性且包容性极强的方式。二是绘画技巧,它对应的是“王老师的小贴士”环节,主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绘画常识和技巧。三是多种艺术体验,这主要是在下学期师生磨合较为充分的前提下展开的,对应的具体课程是拼贴、折纸、装帧、缝纫等艺术方式。 学年末,笔者引导学生将每个单元的作品进行汇总、装帧设计,以“手工装订艺术书”(以下简称“手工书”)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来达到整合课程、展示课程的目的。其中,每次作业是整册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来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整学年的作品集结成册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肯定,同时学生独立完成的手工书又是对他们的七年级学习生活的纪念。 1.第一学期 本学期以绘画为主,这种单纯的方式能快速将师生间的默契培养起来,以便于课程后期开展更复杂的教学任务。如果师生关系磨合较快,可以提前介入手工制作。 学期内拟完成几项主题创作,包括《我的家》《英雄》《Transformer》《恰同学少年》《诗情画意》五组创作。每组创作有所侧重,其中《我的家》《恰同学少年》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展开,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表达生活;《英雄》则侧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诗情画意》要求学生为一首现代诗歌做插图,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Transformer》创作中主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现,施展自己的发明创造天赋。 一方面,在创作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发散式的思维,主题就会被限制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走不出、挖不深。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要从学生个人的生活与学习经历出发。不同经历的学生对创作主题有不同的见解,其真情实感的抒发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例如,《我的家》主题创作中,如何理解“家”这个概念?学生对此的回答非常多元化。有的说,家就是一家三口居住的空间,有的强调家是自己的老家,还有学生说家不一定是现实的家等。鉴于此,笔者并没有急于去限定家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将家的核心特征提炼出来:遮风避雨,由小及大,亲人亲情,寄托情感,跨越时空……从传统意义的家引申到广义上的家。讨论后,学生创作出的作品丰富多样。例如,有位学生画的就是他的老家,与农村的奶奶一起生活的场景;有学生把自己的小卧室画得五彩斑斓;有学生把所处的时空打破,穿越到未来,将未来自己生活的城市描绘了出来;还有学生将自己游戏中虚拟的家描绘了出来。这一主题创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体现了“松紧适度”原则中的“松”。 另一方面,绘画教学中,教师也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规范和引导。第一,在价值观问题上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例如,在《英雄》创作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延伸英雄的概念,从狭义的英雄拓展至广义上的英雄,又要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见表1)。课下,有个学生想画某某纳粹科学家,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位科学家的科学发明为人类作出贡献大还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比较大,如果发明的目的并不是造福人类而是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能否称作英雄。学生深入思考主题内涵后,放弃了起初的想法。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把原则性、根本性的问题给学生讲清楚。基于个性与思维发展的艺术课程设计_美术论文
基于个性与思维发展的艺术课程设计_美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