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领导集体论文,贡献论文,中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实践了邓小平理论

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实践了邓小平理论,又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就是建设现代化,搞经济建设,搞改革开放。也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可以说,贯彻了这条路线,推进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是实践了邓小平理论。所以,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代表第三代领导集体,向全党宣告,对党的基本路线,“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1]十几年来,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邓小平理论方面获得了成功,成绩显著,有目共睹。我们党全面实现了邓小平设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社会生产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在这十几年里,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序明显前移。“七五”期间第十一位,“八五”期间第九位,“九五”期间跃居第七位。

到2000年底,改革开放22年。1978-1989年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实践历程,1989-2000年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实践历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的数字来看,后11年的经济增长幅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大。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3588.1亿元,1989年15788.7亿元,比1978年增长3.4倍;2000年89404亿元比1989年增长4.7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375.3元,1989年1430.1元,比1978年增长2.8倍;2000年6902元,比1989年增长3.8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978年316元,1989年1260.67元,比1978年增长3倍;2000年6280元,比1989年增长4倍。农村人均收入1978年133.57元,1989年601.51元,比1978年增长3.5倍;2000年2253元,比1989年增长2.7倍。

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经济增长质量有明显改进。按弹性系数和不变价格计算,经济增长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八五”期间财政收入增长率只有0.21个百分点,而在“九五”期间则为2.01个百分点。资本的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如果按现价计算,在“八五”期间需投入2.95元才能产出1元钱的GDP,而在“九五”期间只需投入0.3元就可以产出1元钱的GDP。

二、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并阐明了邓小平理论

(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四大以来,第三代领导集体采取三个重要步骤进一步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

一是,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代表党的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揭示了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基础,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价值,指出了邓小平对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贡献,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二是,确认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个问题是江泽民1993年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首次解决的,以后又在十五大报告中加以重申和进一步完善。

三是,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从邓小平逝世到党的十五大召开这段时间,我们党在进一步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上取得更大进展。其代表性文献是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所作的悼词、1997年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和十五大报告。其标志性成果,是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二)阐明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确认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并阐明这一体系,是第三代领导集体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探索和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的。

1.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的概括。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总结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12条原则。

2.庆祝建党70周年时的概括。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

3.党的十四大的概括。十四大报告正式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条主要内容,即九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

4.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全面阐发和拓展。第一,有一个贯串其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形成“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第三,围绕这个主题,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九大基本问题。第四,在理论上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第五,在政策上涵盖实际工作的十个方面: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领导集体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研究了新情况,书写了新篇章,增添了新层面,阐述了新内容,深化了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一)研究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新情况

1989年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邓小平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第一,第三代领导集体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第一代、第二代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时期,国际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战争与革命的问题。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时期,国际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江泽民作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时期,国际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世界格局多极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两大趋势日益明显。这是“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进一步深化的突出表现。

第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世界高科技将进一步加速发展,它将更直接地向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乃至于宗教、理念等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人类生活和社会结构,影响着整个世界。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新问题。

第三,在世纪之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任务的阶段性实现,社会主义实践和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势、新的情况:一是中国社会经过温饱型向小康型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新台阶、新起点;二是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等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三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稳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执政党建设面临着严峻考验。

(二)深化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深化了实事求是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第三代领导集体,自觉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深刻领会,积极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深刻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解决思想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了实践标准,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理论。

第二,深化了发展观。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把“发展”提到国内政治生活的主题的层面上来认识,强调“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化了邓小平理论的社会发展观。

第三,深化了生产力观。江泽民对生产力概念作了重新界定,强调了“先进生产力”,丰富了生产力标准理论,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生产力观点。

第四,深化了社会矛盾观。1994年11月,江泽民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讲话时提出了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世界的著名论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存在的时限做了重新表述,分析了涉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矛盾关系,对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做了新的探讨,深化了邓小平理论的社会矛盾思想。

第五,深化了群众观。江泽民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的群众观,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群众观。

(三)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第三个领导集体丰富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第一,论述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两层含义,强调了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的统一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进程做出了新概括。并通过“初始阶段”的提法,强调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对怎样建设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提出了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做出了全面而又具体的部署。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回答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理论的层次结构,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增添新的层面,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主要有“21世纪上半叶三步走”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此外还有初级阶段的政治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战略等。

(四)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经济理论

第一,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理论。一是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对公有制含义和主体地位有了新的认识,三是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第二,系统地提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矛盾。如何建立市场经济?邓小平没有进一步研究。江泽民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范畴,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环节,把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具体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第三,系统地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新观点。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上的新突破。

第四,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和“抓好大的,放活小的”等理论,都是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

第五,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并进而提出了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战略。

第六,通过加入WTO,第三代领导集体努力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第七,提出了21世纪初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实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部署和行动纲领。其丰富的内容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发展;一条主线——经济结构调整;两个动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一个根本目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政治建设理论

第一,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建设的政治纲领。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使中国走上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六条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第三,科学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构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江泽民还指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第四,完善了民主监督机制,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江泽民多次强调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概括了“三个内容”: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

第五,提出了新时期建设人民军队的二十字总要求。江泽民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新时期军队建设二十字总要求。

第六,实践了“一国两制”构想,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江泽民提出了发展海峡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问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文化理论

从十五大开始,江泽民是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到文化建设体系中来论述的。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2]“七一讲话”又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江泽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论命题,主要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以人为本,重在素质;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此外,还有十四届六中全会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个历史性课题、社会主义义利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等新命题;在2001年年初,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命题;在“七一讲话”中又提出了更新的命题——文化方向是一个政党的一面旗帜。这些都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

(七)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

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建设问题上发表和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不仅构建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科学体系,而且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

第一,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党建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贯穿这一理论体系的主线。这个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设这样一个党”的根本问题,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做出了新的概括,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是对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重大贡献。

第二,确定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八十字纲领。即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

第三,探讨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两大新课题——“两个不断”。即“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4],这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国内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党的现状和所肩负的任务的需要提出来的,是进入新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党面临的最紧迫的重大课题。

第四,提出了一个思路——依靠制度创新加强党的建设。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的思想,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在民主集中制、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的培养和选拔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的组织制度,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一个新思路。

第五,系统地提出了反腐败工作的总体部署。江泽民连续多年在中央纪委全体会议上做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形成的重要认识和经验,形成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对策;明确了反腐败工作的三项格局;提出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总体部署。

第六,明确了一个标准——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标准。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这一创新思想把党的先进性、阶级性,同广泛的群众基础统一起来,对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具有的性质做出了科学回答。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新思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的新成果,是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是对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新飞跃,是新世纪指导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新思路。

标签:;  ;  ;  ;  ;  ;  ;  ;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