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经济效益滑坡的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滑坡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依靠自身的实力和丰富的营销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在当今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有商业经营却普遍陷入了经济效益严重滑坡的境地,在一定程度上已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因此,认真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以求取科学的对策,已成为当前国有商业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有商业经济效益滑坡的原因
(一)个体商业的迅速发展,对国有商业的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个体私营商业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对于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格局的形成,活跃城乡市场,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起着重大的作用。然而,对于国有商业来说,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过去那种在经营上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宣告结束。以致造成国有商业市场占有份额日益缩小,商品销售业务大大减少。与此同时,为了与个体私营商业开展竞争,国有商业不得不采取让利销售、薄利销售,甚至保本销售。所有这些,都给国有商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二)产权关系不明确,最终形成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长期以来,国有商业企业制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产权关系模糊,其财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实际上谁也不拥有,谁也无须承担任何的财产责任。其结果使企业忽视了经营设备、营业场所的更新与维修,从而丧失了吸引顾客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却又过分向个人倾斜,分光吃净,赚钱发奖金,赔钱也不少发奖金。最终造成企业自身积累缓慢,补充自有流动资金不足,失去企业发展的后劲。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国有商业经济效益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经营形式的改变,淡化了其内部原有的生产关系。多年来,国有商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团结、协作、平等的同志式关系。然而,近些年来在国有商业普遍实行承包经营后,企业承包者(往往是经理)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已成为一种雇佣关系。这不仅使双方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而且由于某些承包者对职工缺乏应有的体贴与关心,更加剧了双方心理上的反差,从而出现了承包者与职工之间的对立,严重挫伤了职工从事经营的积极性。为此,目前不少国有商业企业的业务骨干不但走人,而且还带走了生意门路。这在一方面削弱了国有商业的力量和优势,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在经营上陷入了困境。
(四)国有商业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存在着众多的不适应。突出表现在:第一,经营思想不适应。国有商业长期的统购包销体制,使得商品销售“皇帝女儿不愁嫁”,并由此形成了“官商”作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国有商业未能及时转变观念,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表现出无所适从,缺乏应有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第二,经营机制不适应。长期以来,国有商业的经营机制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而个体商业则以市场机制为特征。从根本上讲,个体经营者是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利益关系明确,经营者拥有真正的自主权;而国有商业则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不是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种状况甚至至今也没能彻底消除。第三,经营方式不适应。个体商业大多数能从“小、全、廉、快、新”等经营特色,吸引众多的顾客;而国有商业则在某种程度上还恪守着“等客、等货上门”的传统经营方式。第四,管理体制不适应。国有商业的管理机构庞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尤其是一些批发企业,上层管理科室和管理人员多,内部组织机关化,经营力量单薄,营销人员量少、质差。
(五)国有商业负担过重,挂帐较多。具体表现在: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内部离退休职工越来越多,造成企业费用越来越大。二是国家对企业实行财政“断奶”后,企业开支大大增加。三是社会各部门乱摊派开支大。四是历年挂帐待处理损失、待决的“三角帐”资金累计惊人。不少企业目前主要靠贷款维持经营,造成支付的利息款项比过去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据统计,我国商业企业仅预算内信贷债务当今就高达八千多亿元,据此测算,企业将全部利润用于还贷至少需18年时间。由此可见,国有商业的经济效益不能不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国有商业摆脱困境、提高效益的对策
(一)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改革国有商业产权制度,理顺产权关系,不仅是建立现代商业企业制度之关键,而且也是国有商业真正步入市场,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针对国有商业的现状,笔者认为,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战略应该是:首先,要抓住时机,进行清产核资,彻底解决企业“家底”不清,管理不善的问题。因为只有产权明晰化,即实现企业财产法人所有权与国家终极所有权的分离,才能使企业具有真正的法人资格,从而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实体,增强广大职工保证资产增值的主人翁责任感。为此,建议各地国有商业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清产核资实施办法,使这项工作有章可循。在整个清产核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查清和评定资产价值的原则,彻底克服由于过低或过高地评定资产而造成一方面国有资产流失,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企业虚假资本的错误作法。其次,要建立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机构,明确国有资产出资者主体。国有商业企业经核实登记以后的国有资产,必须通过建立国有资产投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作为投资主体,并依法对国有商业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者职能。国有商业的国有资产投资机构既可以采取投资公司、经营公司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控股公司的形式,具备条件的国有商业企业集团还可以采取集团公司的形式。没有设立国有商业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机构的,就暂由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代行企业中的国有股股权,股权机构对持股企业只行使股东权力,而不能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总之,如果不确立国有商业资产投资机构,不明确其法律地位,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就无从谈起,更无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样,国有商业的经营活动势必会继续陷于逆境,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根本无法得到提高。
(二)转变经营思想,调整经营战略。在当前新形势下,国有商业必须振奋精神,眼睛向外,审时度势,扬长避短,立足改革,大胆探索,树立起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迅速实现经营战略的调整。为此,笔者认为,首先,国有商业必须推行“乡下搞服务,城里拿效益”的经营方针。力求通过城乡结合,既体现自身的服务职能,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其次,必须充分利用小商品市场带来的契机,结合自身进货渠道相对稳定、仓储运输条件好等优势,积极扩大批发业务,实现“批发生意大上,零售生意不让”的经营战略。再次,应当大力调整商品经营结构,彻底克服过去经营范围过死、过窄的弊端,实现“多角化”经营,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营销,增加谋略性效益。
(三)必须全方位地发掘营销人才。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竞争性经济,而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国有商业只有多层次、高质量地拥有一批优秀的营销人才,才能为搞活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注入活力。针对国有商业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尊重和关怀企业现有的营销人才,想方设法稳住营销人才队伍,防止不正常的营销人才外流。其次,要为人才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积极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根据“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政策,建立一套适合人才竞争的具体办法,保证人才竞争的公平性,消除职工不应有的后顾之忧。再次,要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对于那些政治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确有真才实学的人要委以重任,大胆提拔使用。第四,要采取必要方法,引进企业急需的市场营销人才。具体做法应该是,通过引进先进的营销技术来带动营销人才的引进。
(四)按照《公司法》规定,规范国有商业企业组织形式。国有商业当前经营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在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态势。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必须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将企业改组成以法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这在一方面有利于全方位筹措企业经营资金;另一方面也将有利于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出相应保障。
(五)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经营积极性。其关键一是对企业经理必须公开实行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年薪制。这样做,既有利于激发经理开动脑筋、严格管理、有效地进行经营决策,又有利于平衡职工心理,消除双方在心理上存在的反差。二是要建立企业内部合理的分配机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以效益工资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办法,扩大浮动工资的比例,拉开分配档次。同时,对那些有特殊贡献的营销人员,要通过建立经理奖励基金,实行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制度,从而调动职工从事营销的积极性,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心理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