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历史阶段,两个伟大的计划_党的基本纲领论文

两个历史阶段,两个伟大的计划_党的基本纲领论文

两个历史阶段,两个伟大纲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论文,纲领论文,阶段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最主要经验的总结。基本纲领的制定,是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基本路线的具体化。它来自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提出党的基本纲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其重大意义在于更加明确了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更加明确了我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要求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服务于、服从于经济建设,又要求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指导、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基本纲领的阐述,无疑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历史时期起到重大指导作用。回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的历史过程,再把两个基本纲领进行比较,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1940年1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它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纲领,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并科学地论述了这个国家所应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起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个民主共和国,既和已经过时了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相区别,又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其基本政治制度,按民主集中制组织各级政府。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就是没收“操纵国民生计”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并允许农村的富农经济的存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既不是国民党顽固派所鼓吹的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地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如前所述,《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当时,“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在军事反共摩擦的同时,还在文化思想领域大造反共舆论。国民党在他们的所谓“五届五中全会”上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蒋介石和他手下的一批反共文人,极力强调所谓“政令”、“军令”的统一,大力宣扬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主张,狂妄地要求取消中国共产党,取消抗日民主政权,取消共产主义思想。一时间,反共声浪甚嚣尘上。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国民党企图实行独裁统治的作法在理论上作了全面、深刻的批驳,并对中国何去何从,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提出了设想。同时也指出,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一次又一次猖狂进攻。同时也打破了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向全国人民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引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面的胜利。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提出,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最后确立。

党的十五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的国情,实事求是地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跨世纪的宏伟蓝图提供了保障。

把历史和现实加以对比,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基本纲领,与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都是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的。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源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合压迫下,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生产极其落后。要想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就必须处理好两件事:一是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二是农村中的富农经济和农民的土地问题。毛泽东提出的设想,不是一刀切地把所有的资本主义经济统一收归国有或者把富农同地主同样处置,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无疑是符合中国社会客观实际的政策,利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它表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巨大的勇气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他们坚决地遏制了“左”倾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即使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毛泽东当时的设想仍具有启发意义。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经济纲领,很明显地是借鉴了毛泽东指导我党制定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时的方法,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公有制经济成分的科学概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等多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正像当年成功地建设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体制一样,只要我们坚持十五大提出的正确政策,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就一定能够在我国成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认为,中国应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政治体制。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即“几个反对帝国主义的阶级联合起来共同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与此相适应,采用“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一切革命人民的积极性。正是这样的政治纲领,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国民党顽固派等极少数敌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成功地进行了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纲领,正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是我党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坚持法治,反对人治,政治体制的改革将全方位的深入。我们的党是一个坚强的党、成熟的党。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建立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及重要内容。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中就可看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它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原则,充分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原则。它的主要优点,一是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我们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二是既保证了国家权力的统一,又使各国家机关便于分工合作,协调动作;三是有利于实现民主与效率的双重目标,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体现了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一致性。实践证明,这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这部纲领性的文献中就已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1057页, 人民出版社,199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与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说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指引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将巩固我们已有的成果,完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进一步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认为,这种文化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人民大众的,一是反帝反封建的。毛泽东把它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它是民主的、民族的,同时又是科学的。“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得了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毛泽东特别深刻地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和新经济服务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695页,人民出版社,1991。)

事实正是如此,毛泽东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伟大历史功绩时曾这样说:“由于中国政治生力军即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个文化生力军,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注:《毛泽东选集》第2 卷,697~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建设。

今天,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这一战略任务,正是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要求。它是顺利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是世纪之交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企图的强大武器。它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手段,同时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注:《中国跨世纪发展的行动纲领》1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同经济和政治一样,它也是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纲领。

正如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生力军的高度褒扬一样,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给予高度的评价,称他们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并着重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中共十五大文件学习辅导》207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这些重要的论述,比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疑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必将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振奋人民精神,鼓舞人民斗志,凝聚民族力量,满足精神需求,激发社会活力。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我们对两个伟大纲领会有更充分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如果说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及革命胜利后的建国工作做了总体设计,那么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是社会主义中国跨世纪发展的行动纲领。两个伟大纲领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标签:;  ;  ;  ;  ;  ;  ;  ;  ;  ;  ;  

两个历史阶段,两个伟大的计划_党的基本纲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