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总体研究_恩格尔系数论文

近代日本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总体研究_恩格尔系数论文

近代日本农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总体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水平论文,日本论文,近代论文,总体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江户时代农业生产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到1872年时农业就业人数高达1552万人,占就业者总数的72%(注:安藤良雄编:《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版,第6页。)。明治政府为促进农业生产,主动移植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又关注日本本身以品种改良为中心的“老农技术”的推广和鼓励,使日本农业在1889—1920年间取得了1.4%~1.7%的较高增长率(注: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中译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农业就业人口也增至1910年时的1638万人,但伴随着近代产业工人人数的不断增加,其占就业者总数的比例却降至64.3%(注:安藤良雄编:《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第6页。)。日本农业经济增长在19世纪20年代大幅度下降,但就近代全期(1889年~1938年)而言,仍实现了1.34%的农业增长率(注: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中译本,第103页。)。同期农业就业人口亦从1920年开始不断下降,到了1940年时降至1419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44%(注:安藤良雄编:《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第6页。)。农家户数,由1906年的537.8万户增加到1944年时的553.6万人(注:国民生活研究所编:《国民生活统计年报》,至诚堂1966年版,第16页。),增加不足3%,可以说战前日本农户数量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本文将实证地考察近代日本农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变动状况和差异,以冀全面展示近代日本农村各阶层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总特征。

表1中统计数据是战前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斋藤万吉对全国20个地区所进行的农家生计调查资料,它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了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20年代间日本农村各阶层的生活程度变动状况和差异特征。据表1数字可知,各阶层平均每家人口数,地主为8人,自耕农为7人,佃农为6人。各阶层平均每家年收入额均呈现不断上升的变动趋势,1890年~1920年的30年间,地主年收入额由1697日元增至5556.3日元,增加了2.3倍,年率4%,其间平均收入3750日元。同期自耕农年收入额由291日元增至1653.9日元,30年间增加了4.7倍,年率6%,高于地主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其间平均收入为800.9日元,与地主家庭收入相差近4倍。同期佃农年收入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由202日元增至1415.9日元,30年间增加了6倍,年率6.7%,高于地主和自耕农家庭收入的增长幅度,但其平均每家收入值却大大低于地主和自耕农,为568.4日元,与地主相差5.6倍,与自耕农相差40%。各阶层收入差距可见一斑。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水平的变动则决定消费水平的变动。其间虽然农村各阶层家庭消费支出亦呈现不断上升的变动态势,但各阶层的生活消费状况差距显著。据统计,地主家庭年消费支出额由1890年的741日元增至1920年的3279日元,30年间增加了3.4倍,年率5.1%,高于其收入的增长速度,其间平均年消费支出为1948.5日元。同期自耕农家庭年消费支出由196日元增至1226.7日元,30年间增加了5.3倍,年率6.3%,其消费支出增长幅度高于其收入增长幅度。其平均年消费支出为553.95日元,与地主家庭消费支出相差2.5倍。同期佃农家庭年平均消费支出亦表现出不断上涨态势,由107日元增至645.38日元,30年间增加了5倍,年率6.2%。低于自耕农家庭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但高于地主家庭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其间平均每家年消费支出为308.9日元,与地主相差5.3倍,与自耕农相差近80%。

表1 1890年~1920年间日本农村家庭生活状况的推移 单位:日元

平均每家人数收入消费支出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

1890

81697

741

0.436636.2

1900

82535 1174

0.436134.9

地主

1908

83631 1767

0.486632.1

1911

84097 2354

0.574630.9

1912

84981 2376

0.477034.0

1920

7 5556.23 3279

0.590131.9

1890

6 291

196

0.673561.0

1900

7 457

306

0.669559.5

自耕农 1908

7 662

406

0.613361.9

1911

7 804

555

0.690361.5

1912

7 938

634

0.675962.9

1920

6.11653.91226.7

0.741755.9

1890

5 202

107

0.529771.7

1900

6 303

180

0.594070.5

佃农

1908

6 471

253

0.537271.8

1911

6 613

311

0.507371.5

1912

6 705

357

0.506473.1

1920

6 1415.9645.38

0.455867.4

资料来源:据农商务省农务局编:《农家经济调查》,1924年版,第29—41页中数字计算。

从消费倾向的变动来看,地主家庭介于0.4366~0.5901之间波动,平均为0.5047,即收入50.5%用于消费。自耕农家庭介于0.6133~0.7417之间波动,平均为0.6774,即收入67.7%用于消费,佃农家庭介于0.4558~0.5940之间波动,平均为0.5217,即收入52.2%用于消费。从各阶层消费倾向值看似佃农生活质量优于地主和自耕农家庭,实则不然。农家作为消费和生产双重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处理收入、消费、生产和储蓄之间比例关系,为维持必要的生产经营活动支出以及沉重的租税压力,农家不得不压缩消费支出。而佃农受家庭收入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制约,更是压缩其消费支出。从恩格尔系数变动来看,各阶层生活质量的差距更显而易见。地主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大体在33.3%,这说明其食品支出只占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用三分之二的比例于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以满足其生活质量的提高。自耕农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大体占60.5%,这说明其消费总额的五分之三用于食品支出。佃农家庭恩格尔系数则大大高于地主和自耕农,大约占到71%,这说明其消费总支出的五分之四用于食品支出。虽然各阶层生活质量存在差距,但从动态角度分析,各阶层家庭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间各阶层恩格尔系数都处于不断下降走势即为明证。

如同近代中国一样,战前日本农家仍然是以农业收入作为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1890年时,地主家庭平均每户年农业收入为1204日元,占总收入的71%,而农业外收入为493日元,占总收入的29%。自耕农家庭平均每户年农业收入为266日元,所占比例为91.4%,而农业外收入仅有25日元,占8.6%。佃农平均每户年农业收入为189日元,所占比例为93.6%,农业外收入仅13日元,占6.4%。到了1920年时农家的农业收入仍占绝大比重,并无多大改善。该年虽然地主平均每户年农业收入增至4961.9日元,但其所占比重仍高达89.3%,而农业外收入所占比重为10.7%。同年自耕农平均每户年农业收入增至1526.4日元,其所占比重亦增至92.3%,农业外收入占7.7%。同年佃农平均每户年农业收入增至1367.9日元,占总收入的比重高至96.6%。

表2中数字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国农家平均生活程度的变动状况。从中可以看出,1931年~1940年间,农家收入和消费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具体数字显示,农家每户平均年收入由1931年的916日元增至1940年的2560日元,9年间增加了1.8倍,年率12%,增幅可观。从农业收入结构来看,与以前相比较,农业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农业外收入相应有所上升,农业收入大体占到总收入的85%左右,而农业外收入大体占有15%的比重。其间农家每户平均消费支出亦呈现出不断上涨的变动走势,由1931年的585日元增至1940年的1304日元,9年中增加了1.2倍,年率9.3%,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其间消费倾向介于0.4499-0.6386之间波动,平均为0.5268,即总收入的52.68%用于消费支出,而有47.32%的比重用农业生产投资、交税或储蓄结合。据统计,同期农业经营性支出和租税公课所占总支出的比例合计高达40%以上,农家年末结余只占很小的份额,甚至有入不敷出的年份,1939年时结余为最高额,达612日元,其所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1%,实属不低。从反映农家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和杂项系数来看,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与以前相比,确有一定的改善和进步。全期恩格尔系数大体维持在46%左右,而杂项系数大体占有33%以下。

表2 1931~1940年间日本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变动

收入 消费支出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杂项系数&

合计(日元)

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

(日元)

1931 916 82.3 17.7 585 0.6386 42.437.7

19321015 84.4 15.6 559 0.5507 45.834.1

19331156 85.3 14.7 606 0.5242 43.735.4

19341195 85.0 15.0 638 0.5339 46.334.5

19351335 85.6 14.4 705 0.5281 46.633.5

19361442 86.3 13.7 763 0.5291 46.333.3

19371584 86.6 13.4 786 0.4962 47.733.2

19381689 86.4 13.6 858 0.5080 47.631.9

19392385 87.5 12.51073 0.4499 45.633.6

19402560 89.1 10.91304 0.5094 44.733.3

资料来源: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编:《解说日本经济统计》,岩波书店1961年版,第152页。

货币性收入与消费支出和实物性收入与消费支出作为农家收支结构的另一具体表现形式,不仅反映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其变动,也体现了农家生活质量的变动。请看表3。

表3 战前日本农村家庭总收支中现金与实物收支比例的变动 单位:日元

总收入现金收入 比重%总支出现金支出

比重%

1925 2081

1159 55.7

1926 2033

1273 62.6

1927 1703966 56.7

1928 1818

1072 58.7

1929 1699

1061 62.4

19301312

928

70.7 1296764 58.9

1931

936575 61.4

1932 1012583 57.6

1933 1068636 59.6

1934 1076602 55.9

19351383

833

60.2 1226697 56.9

1936 1326768 57.9

1937 1422818 57.5

1938 1514885 58.5

1939 1833

1086 59.2

19402691

1907 70.9 2109

1265 59.9

19412420

1639 67.7 2071

1257 60.7

19423526

2485 70.5 2815

1217 61.0

19434058

3025 74.6 2920

1802 61.7

19444794

3406 71.1 3091

1764 57.1

194515826 9311 58.8 8444

4099 48.5

资料来源:国民生活中心编:《国民生活统计年报》,至诚堂1971年版,第64、108页。

在战前日本经济近代化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和现代经济的不断增长,市场化程度日渐加深,迄至20世纪初期全国性商品市场业已形成,各种物价的地区间差别在19世纪缩小,至20世纪初已基本消失。在此基础上,农家参与市场化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强度日益增强。从表3中所体现出的农家收支结构中现金收支状况的变动即说明了这一点。具体数字显示,伴随着农家总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总收入中的现金收入也呈日渐攀升之势,其所占总收入的比重,1943年时高达74.6%,1930年~1945年间平均处于60%~70%,大大高于同期中国农家的平均水平。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国内外商品市场的扩大,不仅农家将大量农产品在市场上出售,获得更多的货币性收入,而且农家向市场购买的商品数量也随之增加,货币性支出不断上升。1925年~1949年20年间,农家的现金支出由1159日元增至4099日元,20年中增加了2.5倍,年率6.5%,且现金支出随总支出的上升而提高。现金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大体处于50%~60%的比重,亦高于同期中国农家水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前日本农村商品化的发展和农民依赖于市场程度的强化。

在对战前日本农家收入和消费水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以后,还应开展中国和日本以及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横向对比研究,以取得完整的认识。与同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近代农家生活水平明显低劣。1925年~1926年间,日本南满铁道农务课曾作中日农业之比较研究,先后两次在南满铁路沿线作农家经济状况调查,第一次包括中国农民10家,日本农民75家;第二次包括中日农民各十家。两次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农民的生活程度低于日本农民。

表4 中日农民生活费比较(单位:%)

国别年份食物衣服房租燃料灯火杂项共计

中国192560.516.71.0

8.4

13.4

100.0

日本192548.616.13.9

5.8

25.6

100.0

中国192650.916.02.9 15.4

14.8

100.0

日本192649.0 8.43.6

7.9

31.1

100.0

资料来源:《满洲农业之特质与日满农业之比较研究》,第67-70页,载王清彬等编:《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北平社会调查所1928年版,第169-170页。

如果上述中日两国农家生活水平的比较,因调查家数太少或仅限于某一地区,不足以代表中外农家生活程度差异的话,则下面我们以卜凯所作中国6省13区2370个农家生活费调查代表中国农民生活费分配的一般情形与同时期日本、美国、丹麦三国农家生活费分配状况相比较,其结果呈现相同的趋势。

表5 中美日丹农民生活费比较(单位:%)

国别 食物衣服房租燃料灯火 杂项共计

中国 58.9 7.3 5.312.3 16.2

100.0

日本 45.6 7.915.2 6.1 25.2

100.0

美国 41.214.712.5 5.3 26.3

100.0

丹麦 33.010.3

资料来源:有关中国、美国、丹麦三国资料见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20页;关于日本,见The Japanese Family Budget Enduing of 1926-1927.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Vol.23,NO.3,P.397,1931.

中国每户农民平均为5.94人,全年生活费用平均为国币228.32元,美国每户平均为4.8人,全年生活费用平均则为美金1598元(1922年~1924年调查),日本每户全年生活费用平均为1253日元(1926年~1927年调查),而丹麦每户全年生活费用平均为丹麦货币5314元(1925年~1926年调查)。若折算成中国货币单位,则美国为2988元,日本为958元,而丹麦为2391元。美国农家生活必需费用所占比例为73.7%,日本则为74.8%,而中国却高达83.3%,以上表可见,中国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不仅高于日本和美国农民,更与丹麦农家差距尤为显著。中国农民杂项费用所占比例,美日两国亦望尘莫及。综上所见,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同期美日丹麦诸国农民均为低劣。

标签:;  ;  ;  ;  ;  ;  ;  

近代日本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总体研究_恩格尔系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