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的认知基础看俄汉隐喻的共同现象

从隐喻的认知基础看俄汉隐喻的共同现象

一、从隐喻的认知基础看俄、汉语中隐喻的共性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程旭[1](2021)在《俄汉政论语篇中军事隐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隐喻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修辞手法,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使用隐喻,隐喻作为近年来语言学的热点话题,在政论语篇中,也经常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军事是国家的武装力量,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相互促进,在政论语篇中军事隐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现象,经常映射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域中。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近几年的政论语篇为材料研究军事隐喻,首先对概念隐喻相关理论做简要阐释,然后对俄语和汉语报刊政论语篇中的军事词语的界定和分类进行分析,以便将军事隐喻的映射机制进行对比并找出其异同原因。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论上梳理了军事隐喻的界定、分类并且分析其映射机制,有利于全面研究军事词汇的隐喻化现象,为俄汉对比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同时也为词典编撰、俄语教学等提供相应理论支撑。本文由三章组成,分别从隐喻认知概述,俄汉政论语篇中的军事词语的界定、分类以及军事隐喻的映射机制三个方向入手,通过俄语和汉语对比分析映射机制的异同,凸显出军事隐喻在政论语篇中表达国家语言的立场或者掌握绝对话语权的特殊作用,进而探究出由于认知、心理等因素造成俄汉语中军事隐喻映射机制的相同之处,由于民族性格、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国家发展的因素,导致两国语言军事隐喻的差异。

张佳英[2](2020)在《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及其汉译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隐喻和转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经验,建构了我们的语言,也建构了我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人类认识世界基本上是从认识自身开始的,所以人体和人体的各个器官、部位作为人类认知的“体认基础”去体验和感受整个世界。本文以维吾尔语谚语中的人体词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认知的视角对人体词语的隐喻认知、转喻认知进行探究。因此,本文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明确语料中与人体词相关的谚语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其次,运用相关理论对维吾尔语谚语中的人体隐喻、转喻认知机制予以分析,考察其隐喻、转喻相关的认知现象,探索其存在的规律,并试图对其作出解释;最后,在认知的视角下探寻、分析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翻译。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依据及理论、现实研究意义,其次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掌握了人体词隐喻及转喻的研究现状,接着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最后介绍了隐喻、转喻相关理论,为论文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分析研究,选取了(?)(头)、(?)(眼)、(?)(脸)、(?)(口)、(?)(耳)、(?)(手)、(?)(脚)、(?)(心)这8个出现频率高,隐喻义、转喻义较为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人体词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第三部分是对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翻译分析,重点分析人体词作为隐喻和转喻的喻体在维吾尔语谚语中出现时的语义特点以及翻译方法,并对其做出解释;第四部分是结语,概括了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阐明本文的局限性,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张露扬[3](2020)在《互动视角下的汉语隐喻式人体词(头部)的历时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常生活中有直接运用头部词表示非头部概念的词,如:“元首、耳目”等,也有用头部词与非身体词组成不再属于身体范畴的词,如:“头绪、顺眼”等。在认知语言学中,这些词被称为“死喻”或“已消亡的隐喻”。这些隐喻看似已经丧失了活力,却不同程度地记录了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规律。本文将汉语中由人体域投射到非人体域形成的词称为隐喻式人体词,这些词在隐喻程度上存在差异,有的需要投入一定的理解才能发现其相似性,如“书目、山头”等;有的则已经完全和所代表的人体概念失去联系,如:“头领、头等”等。第一类词所含的人体语素虽然不再指人体,但蕴含着目标域和人体域可感知的相似特征;第二类词的语素义更加融合,多属于表示人、性状或抽象概念的词语。这种差异的产生与词产生之初的语境、历时演变关系密切。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所收录的隐喻式人体词中的头部词群,辅之以《近代汉语词典》(四卷本)和《汉语大词典》梳理其话语形态的头部隐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成词状态。在此基础上探讨隐喻式头部词的判定与分类标准,梳理头部隐喻到隐喻式头部词的发展过程,探讨及这一过程规律及机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即四章。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对理论背景,人体隐喻的定义与分类,汉语人体词发展史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确立本研究的目标与思路。第二部分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所收的人体头部词对象。确立隐喻式头部词的概念,从词形和词义两个方面判定隐喻式头部词,并从词的内部结构、语义范畴和映射路径进行分类。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将涉及头部的隐喻现象不同状态区分为“头部隐喻”和“隐喻式头部词”并梳理了二者线性序列上的词汇化过程。话语平面上,“头部隐喻”的修辞呈现包括比喻、借代、通感和比拟。随着修辞形式的频繁使用,隐喻结构被固化于思维中,头部隐喻词汇化为隐喻式头部词。这是一个修辞与词汇相互促动与制约的互动过程,头部隐喻修辞形式的词汇化充实了词汇系统,隐喻式头部词又再次成为隐喻的喻体产生新的隐喻。可概括为“头部隐喻→隐喻式头部词→头部隐喻”的连续统。第四部分通过隐喻思维的类推和隐喻结构的吸收说明了“头部隐喻→隐喻式头部词→头部隐喻”发展的机制。

林梦茜[4](2020)在《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词汇是语言的骨骼,词汇对于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但是,无论是在英语词汇学习还是英语词汇教学中,介词是一大难点。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介词的多重含义很难掌握,介词一词多义的特征也使得学习者在使用介词时常常出现使用不准确的现象,严重影响语言交流的效果。但现如今高中英语介词教学大体上仍然秉持着传统的机械记忆法,远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虽然在过去60年间介词教学方法不断翻新,直观法、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层出不穷。但是,前者对于高中生来说略显简单,不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且应用范围局限,只能停留在介词的具体意义上,无法用于解释介词的抽象意义,而后两者则由于教师对语料库和情境的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是让学生机械记忆介词的搭配、例句等,其教学内容和传统介词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而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清晰系统的语言认知、更加深刻的语言感悟,还将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从知识、理解上升到了应用、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学习者高阶思维的训练,从而产生意义学习。与此同时,教师的介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介词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升。基于此,为探索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当下英语介词教学有所启示,本研究以up、down、on、off、in和out这6个介词为例,以江苏省盐城市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的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6周的介词教学实验。笔者在实验班实施了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在对照班实施了基于例句及讲解的传统介词教学。实验前,笔者对两个班同时进行前测,以了解实验前两班受试者介词掌握情况,并为确定教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后,笔者对两个班同时进行后测,以检验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的实施效果。后测结束后,笔者对两个班同时开展问卷调查,以探索两班受试者对各自接受的介词教学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最后,基于对实验班后测成绩的分析,笔者发现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对受试者的语义推测能力影响最为显着,进而对实验班后测语义推测部分得分排名前五的5位受试者进行有声思维研究,探索概念隐喻在受试者语义推测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笔者对研究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发现:(1)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比传统的基于例句和讲解的介词教学有效,具体体现在受试者对单一介词语义的记忆、多个介词语义的辨析、介词未知语义及含有该介词的短语的意义的推测、运用介词进行表达和产出这四方面的能力上。(2)在上述四个方面中,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对受试者语义推测能力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大。概念隐喻在受试者进行语义推测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意义推理过程提供合理依据;二是为意义判定过程提供合理解释。(3)受试者在主观意识上对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持积极态度,且接受此介词教学后普遍对自己的介词掌握情况评估更加积极。本研究揭示了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对学生介词掌握情况及学生满意度、接受度的积极影响及其发挥积极作用的方式。基于以上结论,这种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对当下高中英语教师的介词教学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建议教师将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作为传统的基于例句及讲解的介词教学的有益补充,各种方法相辅相成,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2)对于不同介词,教师应灵活使用概念隐喻知识进行语义呈现。也就是说,利用概念隐喻知识向学生呈现不同介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时的方式也需根据具体介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3)教师在运用概念隐喻知识进行介词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这是因为,虽然人类共同具有普遍的认知机制,且大部分隐喻是跨文化共有的,但不同文化有自己独有的隐喻,教师应在提供这些具有文化标记的隐喻时加以对比。(4)教师应在引入概念隐喻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提升学生的隐喻能力,从而将此迁移到其他英语多义词的学习中去。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含有大量隐喻的学习材料,并经常鼓励学生通过联想、推测的方法自己探索多义词的词义形成过程。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创造隐喻,激发其创造性思考,培养其对隐喻的敏感度。

向思前[5](2020)在《留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研究 ——以《桥梁》为例》文中提出汉语中的隐喻词汇是很多留学生在词汇学习中的瓶颈,习得隐喻词汇可以帮助留学生掌握词语的多个意义,扩大汉语词汇量,是留学生词汇知识纵深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本文以《桥梁》教材中的隐喻词为例,考察南京师范大学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隐喻词的习得情况,希望所得结论能够帮助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向更高级阶段靠近,为隐喻词汇的教学与习得提供一些参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第二章对隐喻词汇进行了界定,介绍其普遍性、系统性、文化性的特点,并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分类。第三章对《桥梁》教材中的隐喻词汇进行了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发现教材中隐喻词汇数量所占比重不大,不同类型的隐喻词分布不均衡,从整体上看,教材中隐喻词汇的收录和释义蕴含发展的理念,但隐喻词汇的编排复现率不高。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南京师范大学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隐喻词汇的实际习得情况,发现隐喻词汇的习得情况并不理想,探讨得出可能影响留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因素主要有隐喻词汇内部因素,包括难度、隐喻方式、语义场类型;个体因素,包括HSK水平、态度与学习动机、学习汉语的时长、性别;母语及文化因素,包括母语干扰、母文化背景;语境因素。第五章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在三个方面分别给出了相关建议,首先是教材方面,教材编者在隐喻词汇的选取上要注意筛选和分级,在编排上应符合二语习得规律,并且隐喻词汇的释义和标注可作差异化处理;然后是教师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隐喻词汇的敏感度,有针对性地分阶段教学,主动带领学生构建隐喻词汇系统,要结合情景语境进行教学,注重文化内涵的差异对比;最后是学生方面,学生要提高课上的参与度与学习效率,同时加强课外的表达与使用练习,要主动进行对比避免母语的负迁移。

王敏[6](2019)在《《博雅汉语》中隐喻类词语考察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词汇教学历来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重点。随着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词汇学习难度不断升级,教材中隐喻类词语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隐喻类词语深刻体现着中华文化内涵,数量和类别又极其繁杂,是汉语非母语的外国留学生在词汇学习中的重难点。因此,如何处理教材中这些词语,又应该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隐喻类词语指的是用隐喻的方式构造出的词和在词义扩展运用中产生隐喻义项的词语。本文选取了经典的对外汉语综合系列教材《博雅汉语》(第二版)中的准中级、中级和高级共7本教材进行研究,对所有文章中出现的隐喻类词语进行详细考察,共统计出567个隐喻类词语。从造词和义项扩展两个方面进行分类,我们总结出了全喻式、前喻式和后喻式三种结构类型的隐喻词267个,在义项扩展中产生隐喻义项的词216个以及隐喻类熟语84个。在这567个隐喻类词语中,60%以上为名词,其他多为动词和形容词,且高级教材中隐喻类词语的数量约为中级教材的1.5倍。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类别的隐喻类词语的隐喻度高低也不同,人们越熟知、越常用的词语隐喻度越低。总体来看,教材中半喻式隐喻词的隐喻度高于全喻式隐喻词,又高于义项扩展中产生隐喻义项的词,隐喻度最低的是隐喻类熟语。隐喻类词语的隐喻度也是教师进行分类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在统计完教材中的隐喻类词语后,我们根据各类隐喻类词语所占比例从教材中选取了60个常用的词语制成测试卷,对一百多位母语非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进行两次测试调查。测试结果显示,留学生在习得隐喻度较高的半喻式隐喻词和隐喻度极低的隐喻类熟语时产生了较大的困难。针对这些习得差异,本文提出了按照隐喻类词语的层级性进行教学、介绍隐喻类词语的造词原理和隐喻文化、辅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联想记忆隐喻义等教学策略,为对外汉语教师课堂隐喻类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张文倩[7](2019)在《俄汉语名词数量隐喻对比研究》文中指出隐喻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数量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属性。通过隐喻手段来表达不定数量意义的现象在俄汉语中广泛存在,但不论是在俄语还是在汉语中对这一现象的研究都不够充分。因此,本文从对比的视角来研究俄汉语中这种普遍存在的隐喻现象。本文根据对数量的狭义定义,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俄汉语中带有数量隐喻意义的名词。本文主要从隐喻结构、词汇语义类型、隐喻模式以及隐喻意义这几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俄汉语中数量隐喻的异同点。研究发现俄汉语中这种隐喻现象受到人类共同的认知思维和统一的物质现实的影响在隐喻结构、词汇语义类型、隐喻模式以及隐喻意义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且由于俄汉两民族历史文化和语言本身的差异导致名词数量隐喻在上述几个方面还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本文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对数量隐喻这一现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深对俄汉语认知思维和历史文化方面异同点的理解。

何曼曼[8](2018)在《俄汉触觉形容词隐喻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隐喻也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从未间断,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其中,概念隐喻理论的问世对隐喻的研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的提出使得我们有机会从更加崭新的角度探索隐喻工作机制、解析隐喻模式以及理解隐喻意义。本文的理论基础为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对象为标记日常生活中触觉概念的俄汉语触觉形容词,主要包括:тяжелый/重、легкий/轻、горячий/热、холодный/冷,对比分析上述触觉形容词向嗅觉域、听觉域、视觉域、情感域、心理域、程度域、特征域、性格域等方面的隐喻投射,归纳总结俄汉语触觉形容词的主要隐喻模式,在隐喻模式下对比俄汉语触觉形容词的隐喻意义。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意义在绪论部分得到详细阐述。正文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首先追溯到源头,梳理隐喻的研究历程,本部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西方、俄罗斯、中国关于隐喻的研究历程,详细阐述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通感隐喻、隐喻同认知之间的关系,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首先界定了触觉形容词,然后归纳了俄汉语中触觉形容词的具体隐喻映射模式,同时总结出了俄汉语触觉形容词隐喻模式及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第三章具体分析俄汉语触觉形容词隐喻共性和个性形成原因。结语部分简单总结了论文三章之间的关系,并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

黄雅婷[9](2018)在《俄语空间语义范畴多维研究》文中提出空间概念对人类其他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很多抽象概念都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通过隐喻的方式构建起来的。空间是以事物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没有事物的空间是不存在的。在语言学研究中,空间语义范畴的特征研究对语句的合格性具有重要意义,对语言学理论的构建也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空间语义范畴的类别、性质,空间距离的参数类别与参数值,空间距离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空间定位与定位标以及语言表达形式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首先根据空间关系的形式结构构拟空间语义关系的不同层次结构,继而对俄语空间参数词展开义素分析,将空间参数词切分为参数类别与参数值,参数类别有“长、宽、高、深”,参数值使参数类别称谓获得绝对性,从而构成俄语这类语义范畴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俄语中还有一类表示空间距离和空间处所的语义范畴,这类语义范畴与参数范畴不同,它们的参数类别和参数值融合为一体,并且表示一种相对的、主观的评价值。例如“远/近”距离,“在远处、在近处”的方位处所都表示主观的评价意义。在语义类别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利用义素分析方法,对“далеко,вдалеке,вдали;близко,поблизости,вблизи”(远/近)等同义关系的空间词汇展开定量分析,区分为有语义标记的“вдали,вдалеке,вблизи”(在远处、在远处、在近处)和无语义标记的“далеко,близко,поблизости”(在远处、在近处、在近处)两种语义范畴,打破了按“远/近”距离的传统分类方法。从交际结构的角度看,我们得出结论,有标记的“вдалеке,вблизи”(在远处、在近处)等只能占据语句左侧的句法位,即只能充当主位成分;无标记的“далеко,поблизости”(在远处、在近处)等只能占据右侧的句法位,充当述位成分。空间距离的确定、空间处所的定位,参照定位标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般情况下,都是以说话人充当定位标。因此,定位标、说话人和描写客体三者之间构成了复杂的语义句法关系。我们通过大量语言实践证明,对有标记的空间范畴而言,说话人不能充当描写客体角色,而无标记空间范畴则没有这种句法限制。同时,动词的语义属性、填充的空间和非填充的空间、同质的空间和异质的空间对句法的合格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最后,我们利用认知隐喻的方法,对空间与时间的转换、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空间参数与参数值的认知、俄汉空间范畴的对称与不对称认知展开了分析。我们认为,民族文化、民族认知对空间语义范畴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句法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朱国华[10](2016)在《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言学界一向重视动词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隐喻研究相之甚少,同样在俄语言学界对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隐喻分析也是寥寥无几。如今,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语义衍生不可或缺的手段,从隐喻角度对动词词汇语义进行分析,有助于对词汇全面认识,促进俄语教学,词典编纂和跨文化交际。本文通过理论结合相关具体语料,运用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进行界定与分类,通过对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的具体语料分析,对比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目标域,然后对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机制进行分析,并揭示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异同的原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俄汉两民族认知上的共性与个性。通过对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语学习者对隐喻的进一步理解。

二、从隐喻的认知基础看俄、汉语中隐喻的共性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隐喻的认知基础看俄、汉语中隐喻的共性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俄汉政论语篇中军事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隐喻认知概述
    第一节 隐喻相关定义
        一、汉语中隐喻的定义
        二、俄语中隐喻的定义
        三、概念隐喻的定义
    第二节 概念隐喻的类型
        一、方位隐喻
        二、本体隐喻
        三、结构隐喻
    第三节 概念隐喻映射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论语体和军事词语概述
    第一节 政论语体概述
        一、政论语体的功能
        二、政论语体的特点
    第二节 军事词语的界定和分类
        一、军事词语的界定
        二、军事词语的分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政论语篇中军事隐喻的映射机制研究
    第一节 俄汉语政论语篇中军事隐喻的映射机制
        一、俄语中军事隐喻的映射机制
        二、汉语中军事隐喻的映射机制
    第二节 俄汉语政论语篇中军事隐喻映射机制异同及其形成原因
        一、俄汉语政论语篇中军事隐喻的映射机制异同
        二、俄汉语中使用军事隐喻映射机制相同的原因
        三、俄汉语中使用军事隐喻映射机制不同的原因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及其汉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隐喻转喻研究综述
        1.2.2 国内隐喻转喻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
        1.4.1 研究范围
        1.4.2 语料来源
    1.5 相关理论介绍
        1.5.1 隐喻相关理论介绍
        1.5.2 转喻相关理论介绍
2 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分析研究
    2.1 维吾尔语谚语中“头部词”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1 “(?)(头)”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2 “(?)(脸)”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3 “(?)(眼)”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4 “(?)(耳)”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5 “(?)(口)”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2 维吾尔语谚语中“四肢词”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2.1 “(?)(手)”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2.2 “(?)(脚)”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3 维吾尔语谚语中“内脏词”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3.1 “(?)(心)”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4 小结
3 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翻译分析
    3.1 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翻译分析
        3.1.1 保留喻体,直译喻义
        3.1.2 舍弃喻体,意译喻义
        3.1.3 喻体相异,替换喻体
        3.1.4 喻体空缺,舍弃喻体
    3.2 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转喻翻译分析
        3.2.1 保留喻体,直译喻义
        3.2.2 保留喻体,意译喻义
        3.2.3 喻体相异,替换喻体
        3.2.4 舍弃喻体,译出喻义
    3.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互动视角下的汉语隐喻式人体词(头部)的历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理论视角
        一、互动理论
        二、意象图式理论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前人对于“隐喻”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不足
    第四节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语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隐喻式头部词的判定与分类
    第一节 隐喻式头部词的判定
        一、隐喻式头部词的词形判定标准
        二、隐喻式头部词语义特征的提取与确定
        三、隐喻式头部词语义范畴的划分标准
    第二节 隐喻式头部词的分类
        一、按内部结构进行分类
        二、按语义范畴进行分类
        三、按映射次数进行分类
第三章 头部隐喻与隐喻式头部词
    第一节 头部隐喻的修辞呈现
        一、比喻
        二、借代
        三、通感
        四、比拟
    第二节 隐喻式头部词的形成与发展
        一、头部隐喻的形式词汇化
        二、头部隐喻的意义词汇化
        三、隐喻式头部词的再隐喻
第四章 隐喻式头部词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隐喻思维的类推
        一、性状的类推
        二、功能的类推
    第二节 隐喻结构的吸收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论文
    二、图书
附录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隐喻式头部词词表
致谢

(4)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英语介词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2 概念隐喻教学实践的启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创新点
        1.3.2 研究方法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有关概念隐喻的研究概述
        2.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 有关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概述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3 有关概念隐喻在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概述
        2.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4 总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概念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基础
        3.1.1 语言的三大特性:体验性、隐喻性和理据性
        3.1.2 意象图式理论
    3.2 核心概念
        3.2.1 概念隐喻的定义
        3.2.2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3.3 概念隐喻的类型
        3.3.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
        3.3.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
        3.3.3 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3.4 概念隐喻在介词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参与者
        4.2.1 研究对象
        4.2.2 其他研究参与者
    4.3 研究工具
        4.3.1 前测与后测
        4.3.2 有声思维
        4.3.3 调查问卷
    4.4 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实验设计
        4.4.1 实验班介词教学设计案例:up
        4.4.2 实验班介词教学设计案例:down
    4.5 研究过程
        4.5.1 实验准备阶段
        4.5.2 实验实施阶段
        4.5.3 实验结束后
    4.6 数据收集与整理
        4.6.1 实验班与对照班介词前测及后测
        4.6.2 实验班5位学生的有声思维录音
        4.6.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问卷调查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介词测试结果分析
        5.1.1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5.1.2 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5.1.3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5.2 有声思维结果分析
        5.2.1 词义推断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运作模式
        5.2.2 概念隐喻在词义推断过程中的作用
    5.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3.1 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5.3.2 对照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发现
    6.2 教学启示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前测试卷(Pre-test)
    附录三 :后测试卷(Pre-test)
    附录四 :有声思维转写报告
    附录五 :实验班介词教学设计案例
参考文献
致谢

(5)留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研究 ——以《桥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隐喻理论的研究综述
        1.2.2 隐喻理论在二语词汇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隐喻词汇的界定、特点和类型
    2.1 隐喻词汇的界定
    2.2 隐喻词汇的特点
        2.2.1 普遍性
        2.2.2 系统性
        2.2.3 文化性
    2.3 隐喻词汇的类型
        2.3.1 内部结构类型
        2.3.2 隐喻方式类型
        2.3.3 词类类型
第三章 《桥梁》教材中的隐喻词汇考察
    3.1 教材中隐喻词汇的定量统计
        3.1.1 生词部分隐喻词统计
        3.1.2 课文部分隐喻词统计
    3.2 教材中隐喻词汇的定性分析
        3.2.1 《桥梁》隐喻词汇的内部结构分析
        3.2.2 《桥梁》隐喻词汇的隐喻方式分析
        3.2.3 《桥梁》隐喻词汇的词类分析
    3.3 教材中隐喻词汇的收录特点
        3.3.1 隐喻义为基本常用义的隐喻词汇占主要地位
        3.3.2 隐喻词汇的收录和释义蕴含发展的理念
        3.3.3 不同类型的隐喻词汇数量分布不均衡
        3.3.4 隐喻词汇的编排复现率不高
第四章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1 调查对象
        4.1.2 选词依据
        4.1.3 问卷内容设计
    4.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1 隐喻词汇自我认知评价结果分析
        4.2.2 隐喻词汇客观测试结果分析
        4.2.3 自我认知评价与客观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2.4 隐喻词汇主观调查结果分析
    4.3 留学生隐喻词汇习得影响因素探究
        4.3.1 隐喻词汇内部因素
        4.3.2 个体因素
        4.3.3 母语及文化因素
        4.3.4 外部环境因素
        4.3.5 语境因素
第五章 教学启示
    5.1 教材方面
        5.1.1 隐喻词汇的选取要注意筛选和分级
        5.1.2 隐喻词汇的编排应符合二语习得规律
        5.1.3 隐喻词汇的释义和标注可作差异化处理
    5.2 教师方面
        5.2.1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隐喻词汇的敏感度
        5.2.2 有针对性地分阶段教学
        5.2.3 带领学生构建隐喻词汇系统
        5.2.4 结合情景语境进行教学
        5.2.5 注重文化内涵的差异对比
    5.3 学生方面
        5.3.1 提高课上的参与度与学习效率
        5.3.2 加强课外的表达与使用练习
        5.3.3 主动对比避免母语的负迁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留学生隐喻词汇(metaphor words)习得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6)《博雅汉语》中隐喻类词语考察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对象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博雅汉语》中的隐喻类词语
    一、隐喻类词语的界定
    二、《博雅汉语》中隐喻类词语的类型
        (一) 造词中产生的隐喻词
        (二) 义项扩展中产生的隐喻词
        (三) 隐喻类熟语
        (四) 总结
    三、《博雅汉语》中隐喻类词语的类型与隐喻度相关性分析
第二章 留学生隐喻类词语习得情况考察
    一、留学生隐喻类词语习得情况调查
        (一) 测试说明
        (二) 测试结果统计
    二、留学生隐喻类词语习得情况差异成因分析
        (一) 汉语水平高低对隐喻类词语习得的影响
        (二) 文化背景差异对隐喻类词语习得的影响
        (三) 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差异对隐喻类词语习得的影响
        (四) 教学侧重对隐喻类词语习得的影响
        (五) 教材中隐喻类词语的分布及数量对习得的影响
    三、总结
第三章 《博雅汉语》中隐喻类词语的教学策略
    一、造词中产生的隐喻词的教学策略
        (一) 根据隐喻词语的层级性进行教学
        (二) 在隐喻对比中进行教学
        (三) 介绍隐喻类词语的造词原理
    二、义项扩展中产生的隐喻词的教学策略
        (一) 介绍词语背后的隐喻文化
        (二) 创设合适的语境进行释义
        (三) 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意义联想
    三、隐喻类熟语的教学策略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博雅汉语》中高级教材中隐喻类词语分类汇总表
附录B.来华留学生隐喻类词语习得情况测试题1
附录C.来华留学生隐喻类词语习得情况测试题2
致谢
作者简历

(7)俄汉语名词数量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1章 数量隐喻相关理论阐述
    1.1 认知隐喻相关理论阐释
        1.1.1 隐喻的本质
        1.1.2 隐喻的工作机制
    1.2 名词数量隐喻的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1.2.1 数量的定义及分类
        1.2.2 数量隐喻的多角度阐释
    本章小结
第2章 俄汉语名词数量隐喻结构研究
    2.1 俄汉语中相同的隐喻结构
        2.1.1 名词_1+名词_2
        2.1.2 名词+动词
        2.1.3 否定结构
    2.2 俄汉语中不同的隐喻结构
        2.2.1 俄语中的独特结构
        2.2.2 汉语中的独特结构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汉语名词数量隐喻词汇类型对比分析
    3.1 俄汉语中重合度高的数量隐喻词汇类型
        3.1.1 状貌类词汇
        3.1.2 自然地理类词汇
        3.1.3 气象类词汇
        3.1.4 植物类词汇
    3.2 俄汉语中重合度低的数量隐喻词汇类型
        3.2.1 军事类词汇
        3.2.2 身体类词汇
        3.2.3 动物类词汇
        3.2.4 人群类词汇
    3.3 俄汉语中无重合度的数量隐喻词汇类型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汉语名词数量隐喻模式
    4.1 静态模式
        4.1.1 空间隐喻模式
        4.1.2 容器隐喻模式
        4.1.3 集合隐喻模式
        4.1.4 部分整体隐喻模式
    4.2 动静结合模式
        4.2.1 过程隐喻模式
        4.2.2 结果隐喻模式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汉语名词数量隐喻意义研究
    5.1 俄汉语名词数量隐喻的基本意义
    5.2 俄汉语名词数量隐喻的附加意义
        5.2.1 修辞意义
        5.2.2 动态意义或静态意义
        5.2.3 有序意义或无序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俄语中带有数量隐喻意义的名词
附录二 :汉语中带有数量隐喻意义的名词

(8)俄汉触觉形容词隐喻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绪论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1)俄罗斯触觉形容词隐喻研究现状
        (2)国内的触觉形容词隐喻研究现状
    2.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1章 触觉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隐喻的研究历程
        1.1.1 西方隐喻研究历程
        1.1.2 俄罗斯隐喻研究历程
        1.1.3 我国隐喻研究
    1.2 概念隐喻
        1.2.1 概念隐喻的产生机制
        1.2.2 通感隐喻
    1.3 隐喻与认知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俄汉触觉形容词隐喻映射对比分析
    2.1 触觉形容词的界定
    2.2 俄汉语中“тяжелый/重”的隐喻模式
        2.2.1 俄语“тяжелый”隐喻模式分析
        2.2.2 汉语“重”隐喻模式分析
        2.2.3 “тяжелый/重”隐喻模式对比分析
    2.3 俄汉语中“легкий/轻”的隐喻模式
        2.3.1 俄语“легкий”隐喻模式分析
        2.3.2 汉语“轻”隐喻模式分析
        2.3.3 “легкий/轻”隐喻模式对比分析
    2.4 俄汉语中“горячий/热”的隐喻模式
        2.4.1 俄语“горячий”隐喻模式分析
        2.4.2 汉语“热”隐喻模式分析
        2.4.3 “горячий/热”隐喻模式对比分析
    2.5 俄汉语中“холодный/冷”的隐喻模式
        2.5.1 俄语“холодный”隐喻模式分析
        2.5.2 汉语触觉形容词“冷”隐喻模式分析
        2.5.3 “холодный/冷”隐喻模式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汉语触觉形容词隐喻共性与个性的成因
    3.1 俄汉语触觉形容词隐喻反映出的认知共性
    3.2 俄汉语触觉形容词隐喻反映出的认知差异
    3.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俄语空间语义范畴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空间语义范畴研究综述
    第一节 语言学中的空间范畴国外研究现状
        一、西方语言学界研究现状
        二、俄罗斯语言学界研究现状
    第二节 语言学中的空间范畴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俄语学界研究现状
        二、国内汉语学界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语空间语义范畴系统构拟
    第一节 空间语义系统分类
    第二节 非完全填充同质空间
        一、非完全填充静态同质空间
        二、非完全填充动态同质空间
    第三节 完全填充同质空间
        一、完全填充静态同质空间
        二、完全填充动态同质空间
    第四节 整体异质空间
        一、整体单定位标异质空间
        二、整体多定位标异质空间
    第五节 部分异质空间
        一、部分水平异质空间
        二、部分垂直异质空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语空间语义范畴参数分析
    第一节 空间形状的认知语义分析
        一、空间形状的表达手段
        二、空间形状的内部参数分析
    第二节 空间度量的认知语义分析
        一、空间度量单位
        二、空间度量参数
    第三节 空间定位的认知语义分析
        一、空间定位的认知
        二、空间定位的类型
    第四节 空间指示的认知语义分析
        一、空间指示概说
        二、空间指示的表达手段
        三、空间指示语的去指示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语空间语义范畴隐喻分析
    第一节 人类对空间的隐喻认知
        一、空间隐喻的基本方法
        二、空间隐喻的认知拓展
    第二节 空间与时间认知隐喻
        一、空间与时间的隐喻转换
        二、时空隐喻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三节 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认知隐喻
        一、空间与社会关系的隐喻转换
        二、社会关系空间隐喻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四节 空间关系量与值的认知隐喻
        一、数量关系的认知隐喻
        二、值量关系的认知隐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本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隐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归纳法
        (三)义素分析法
        (四)对比分析法
        (五)实例分析法
        (六)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选题及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内容创新
        (三)语料创新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界定与分类
    一、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相关研究
    二、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界定
    三、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义素分析
        (一)俄语表“上”义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义素分析
        (二)汉语表“上”义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义素分析
        (三)俄语表“下”义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义素分析
        (四)汉语表“下”义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义素分析
    四、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分类
        (一)俄汉语表“上”义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分类
        (二)俄汉语表“下”义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分类
        (三)俄汉语表“不定方向”义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分类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映射对比分析
    一、隐喻及动词隐喻概述
    二、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映射异同
        (一)俄语表“趋近上”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二)汉语表“趋近上”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三)俄语表“接触”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四)汉语表“接触”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五)俄语表“添加”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六)汉语表“添加”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七)俄语表“行走踩踏”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八)汉语表“行走踩踏”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九)俄语表“趋近下”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十)汉语表“趋近下”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十一)俄语表“分离”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十二)汉语表“分离”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十三)俄语表“存在”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十四)汉语表“存在”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十五)俄语表“凹陷”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十六)汉语表“凹陷”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映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隐喻机制对比分析
    一、表“趋近上”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机制分析
    二、表“接触”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机制分析
    三、表“添加”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机制分析
    四、表“行走踩踏”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机制分析
    五、表“趋近下”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机制分析
    六、表“分离”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机制分析
    七、表“存在”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机制分析
    八、表“凹陷”义运动动词的隐喻机制分析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映射异同原因分析
    一、隐喻映射相同目标域下的认知共性阐释
    二、隐喻映射不同目标域下的认知差异性阐释
        (一)思维方式及认知的不同
        (二) 民族性格的不同
        (三) 宗教信仰的不同
        (四) 历史文化的不同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从隐喻的认知基础看俄、汉语中隐喻的共性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俄汉政论语篇中军事隐喻对比研究[D]. 程旭.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及其汉译分析[D]. 张佳英.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3]互动视角下的汉语隐喻式人体词(头部)的历时发展研究[D]. 张露扬.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林梦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留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研究 ——以《桥梁》为例[D]. 向思前.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博雅汉语》中隐喻类词语考察及教学策略研究[D]. 王敏. 鲁东大学, 2019(12)
  • [7]俄汉语名词数量隐喻对比研究[D]. 张文倩.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俄汉触觉形容词隐喻对比分析[D]. 何曼曼. 吉林大学, 2018(01)
  • [9]俄语空间语义范畴多维研究[D]. 黄雅婷.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10]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对比分析[D]. 朱国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从隐喻的认知基础看俄汉隐喻的共同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