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市场化对策_音乐论文

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市场化对策_音乐论文

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市场化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论文,对策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区域内被绝大多数民众广泛接受并具有典型中华民族形态特征的音乐。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受时空局限,“与伦理通,与天地和”。自上古起,黄帝、尧舜、商周各时期均有自己相应的音乐,这些古代音乐是中国音乐的根基,是特定经济基础之上重要的文化要素。对移风易俗、引导人心向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新生的流行音乐已形成规模产业,而传统音乐早已不见往日的辉煌,步于低谷。中国传统音乐如何应对外来流行音乐的巨大挑战,如何缓解音乐艺术与商品市场的剧烈冲突,本文从市场经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角度,提出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市场化对策。

一、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市场经济基础相联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已深入人心。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传统音乐是反映地域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对其发展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1.市场化注重于个体的自我选择权。一般来说,市场化选择应当是在供求双方达成一致意愿的前提下形成的,因此,商品经济条件下,音乐并不仅仅只是强化统治者地位的工具,而应当是教育者和学习者意愿一致时的商业选择,这就在根本上影响到了传统音乐把音乐视为教化手段的基本理念。从现实之中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就能够表明这一商业化趋势的日渐凸显。反面的例子是教育部门如今正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然而中小学音乐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学校、师生及家长们的应有重视。究其原因就在于学校与教师所关心的主要还是升学率,而学生与家长们所关注的是今后是否能够考进大学,现实中只要是考非音乐专业,并不需要测试音乐技能,忽视传统音乐也就成为了自然选择。正面的例子是在部分地区的乡镇中小学,由于学校十分关注音乐教育,从而使这些学校的学生学音乐的风气十分浓郁,往往会有数十名学生主动跟着音乐教师学习音乐。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乡镇每年能够考入普通高校的学生很少,而考取音乐专业相对容易,这是一种市场机制的选择结果。以上实例证明了传统音乐思想灌输更多地站在意识形态的角度,而市场经济中,更注重教与学双方所存在的内在性需求,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所注重的个体自我选择权价值观。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其音乐目的、标准、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的市场化趋势是难以扭转的。

2.市场化的基本点是由需求来配置资源。传统音乐教育资源在市场环境下的配置肯定会影响到音乐资源的供给。因为个体差异之存在而又缺乏有效的统一引导,需求的多样化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市场经济机制导致了一个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规范性学校的音乐教育不为人们所重视,规模化、标准化的音乐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师因为技能单一缺乏可选择性而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实际需要,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所用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的能够做到因人而异,私人开设的音乐培训中心与音乐家教大量出现,生意极为红火。社会音乐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的大量出现正是由市场来配置音乐资源的必然结果。

3.市场化需要配套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西方式的流行音乐是在纯粹的商品经济背景下诞生发展的,受价值观和经济利益主导,意识形态色彩淡化,与之配套的是现代化的灯光音像技术手段和政策法规等管理手段。随着现代音像传媒业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广泛运用,实现了现代信息资源的共享与高效传播,以往难得一见的文艺表演如今可以随时随刻地通过网络或者电视欣赏。因此,流行音乐具备形成同一的规模市场的条件,具备形成低成本、易推广市场盈利模式的条件。而传统音乐主要体现的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其倡导的音乐教育思想应是国家艺术教育上的主流形态,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性。而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有较强的地域性,表演乐器有较大的局限性,这些劣势需要政府予以技术管理等政策手段的平衡。中国市场机制下的社会公众对于传统音乐的新思维应该是政府政策导向的结果,当然,导向的意愿与结果有时会是背离的。

二、中国传统音乐市场化发展的利弊分析

一个国家的音乐是民众素养的表征,通过“审声”可以知音,通过“审音”可以知乐,而通过“审乐”可以知政。中国的传统音乐本不应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但是,没有市场杠杆的调节,在当下社会经济状况下,传统音乐确实无“路”可走。

中国传统音乐以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以及能够最为直接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精髓的古琴艺术的成就最为突出,在我国众多的古老音乐种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昆曲艺术流行于我国的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尽管昆曲剧本的文人化特征浓重、润腔方式繁杂,曲高和寡,但这一艺术形式曾经发展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全国性大剧种。在商品经济和外来流行音乐的双重冲击下,不仅普通观众日趋减少,连铁杆票友也在消失中。与之相比,古琴的受众面显然更小,这一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们所钟爱的独特文化,这一乐曲的深奥内涵也并不是广大民众所能理解的,一旦欣赏群体消失了,古琴的生存环境也就远比昆曲显得更为脆弱。新疆的木卡姆艺术与蒙古长调等比较突出的少数民族音乐亦岌岌可危。既然这类传统音乐匮缺所生存的土壤,完全的市场化会让部分传统音乐形式的前景更为渺茫。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很多人纷纷地利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这一旗号,在传统音乐中融入一些时尚新颖的、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新要素,将其推向市场。这其中不乏一部分有真意发展传统音乐的人士,但是,真正为获取商业利益的运作决不在少数。完全的市场化操作往往会投观众之所好,在中国传统音乐之中融入大量西方的流行元素,以至于一些音乐被其改造得面目全非。现代流行音乐功能单一,主要是愉悦视听,很容易占据市场。矫枉过正,非但难以拯救濒临失传的传统音乐,反而会造成社会公众对传统音乐产生认识上的混乱,会加速其灭亡的步伐。中国传统音乐是否要进入到市场之中,市场化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应当分情况而定。

近年来,白先勇先生对昆曲艺术所进行的改革,就是一种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有益探索。白先勇没有改变昆曲艺术原来文雅而婉转的风格,也没有完全依据目前所流行的改良方式,而是在昆剧中人物的舞台表演艺术上下功夫。他把原来昆曲中显得较为拖沓的拖腔进行精缩,从而更容易为生活于快节奏现代都节之中的年轻人所接受。与此同时,因为没有改变昆曲艺术的基本表演与唱腔形式,所以又能够被大部分昆曲老票友所接受。显然,白先勇先生所推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的上演,兴起了一股空前的昆曲热,同时也为其本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白先勇所进行的音乐市场化改革没有由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对其加以流行化的质变改良,从而避免了对这一艺术形式的破坏。被冷落数十年的传统剧种再次为当代人所熟知,并能以保存其本来面貌的方式为保护这一音乐艺术形式而获得宝贵的资金,让人们看到了音乐艺术市场化复兴的希望。

同样是进行改良,如果在改良过程中不注重对其中的精华和特色加以继承弘扬,那就会产生与之截然相反的后果。例如,作为人类口头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艺术就遭遇到严重的负面效应。由政府推动的国学热带动了近年来的古琴热,在师资和教材极度匮乏情况下,古琴学习班及教材销售商抓住商机很快形成市场规模,然而这些古琴学习者的入门教材并非是传统古琴学习的规范曲目,而是大量采用现代流行歌曲改编为古琴曲。这些歌曲并不具备古琴曲所应当具有的意境,自然也就不会顾及琴乐之中的和、静、清、古、淡、雅等韵味。没有了古琴那含蓄而空灵的韵味,乐曲又如何能够被称之为古琴曲呢?为了迎合当今商业市场的需求,而不惜牺牲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会导致生存环境原本十分脆弱的传统音乐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导致“存雅乐,放郑声”的千年努力付诸东流。

三、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市场化方向选择

中国传统音乐虽然具重要的宣传教育功能,但市场化既然成为无法回避的选择,发展方向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力求实现传统音乐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首先必须摒弃“靡靡之音”的市场倾向,力求实现传统音乐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美”和“善”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两大原则,具有历史独创性。长期以来,美善统一的审美主张成为儒家音乐审美的重要标准。而其思想的内核仍是儒家的一套伦理道德理论,其以音乐为出发点,为治国平天下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面对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时代潮流,音乐需要和广大观众的审美相互结合起来。中国传统音乐必须要运用时尚元素以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相互融合。中国传统音乐的现实环境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化和多样化的紧密结合,一是要结合更加现代化的舞台专业技术。通过运用现代化理念、现代化表演方式与模式,呈现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情:二是要在传统音乐的剧目题材上进行创新,要将现代语言、现代表演方式以及乐器伴奏等诸多方面融入到传统音乐的剧目载体中:三是在更大范围抢救、挖掘、创新传统音乐的演奏乐器,让传统音乐焕发久违的激情与活力。这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市场的需要。我国传统音乐始终具有十分深厚的群众性,传统音乐源于民众的劳作、生活、祭祀、庆贺等。当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音乐必然也会在艺术上形成一种脱胎换骨式的发展创新,通过结合现代化元素,使传统音乐能够穿越时空,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当然,传统音乐作品并不全都是优秀的,要想真正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创新发展依然是传统音乐必然要面对的要求标准。唯有使剧目的表演形式及伴奏形式上实现新的发展变化,从而结合现代化元素,这样才能实现多样化的发展。

2.音乐艺术事业单位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作为传统音乐重要载体的湖南花鼓戏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上就存在较大缺憾。湖南花鼓戏主要来源于民歌,这也是中华传统音乐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南花鼓戏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国内外广受好评。如今,一批出色的花鼓戏艺人成为流行歌曲的演唱家,比如李谷一和张也等。花鼓戏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荣,特别是年轻一代真正爱好花鼓戏的观众愈来愈少,演员与观众都在流失,剧团更是寥寥无几。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市场的要求,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许多音乐艺术团体已经启动企业化转轨。解决传统音乐的危机迫在眉睫。现在只有寄希望于音乐团体的市场经验日益丰富,竞争意识日益提升,这样得以促进优秀音乐作品的产生。然而,如今的艺术市场还远没成熟,缺乏体制创新也许是造成当前湖南花鼓戏的市场衰落的因素之一。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是传统音乐发展的薄弱环节,音乐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更多的依然是政府在操作,而音乐团体自然也寄希望于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以改变目前的市场化格局,然而,政府职能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在音乐市场的推动上。当然,不可回避的是,在音乐艺术市场还没有成熟之前,政府将继续成为传统音乐市场化的重要推动者。

3.全面体现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随着现代影视艺术、流行音乐以及多元价值文化的流行,我国的传统音乐不但没有长足发展,还出现了生存危机,在艺术价值与市场化的巨大矛盾冲突下,传统音乐可谓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即使是极度的困境之中,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仍受到不同国界音乐爱好者的追捧。我国传统音乐应当依据其自身发展规律与特征,充分利用市场的物质基础,探索生存与发展空间。我国的传统音乐不容湮灭,要不断吸收优秀的现代元素。一旦步入发展通道,厚积薄发,成效是在预料之中的,这也是传统音乐工作者职守的希望之所在。传统音乐进行的革新也是自身的发展,更是一种进步。市场化是进步的一种途径,是发展的一种手段,市场化是发展的重要依靠。尽管发展过程会是十分艰难与复杂的。面对着流行音乐的市场扩张,中国传统音乐如果能够摆脱传统的制约,扬长避短,创造出属于当今时代的艺术精品,就能凭借民族特色重登世界艺术的殿堂。要不断汲取市场的功能优势,体现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缓解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艺术投入与商业产出动态平衡,实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统一。

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辉煌文明成就与民族审美情趣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儒道文化中修身养性治理天下的基础内容。尽管艺术科技在快速发展,多元化外来文化在不断输入,流行音乐也风靡一时,然而,中国的传统音乐的前景依然是一片光明。在通过市场化来振兴与发展传统音乐的同时,还要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予以弘扬与光大。在新形势下,我国文化部先后推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我国的传统音乐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两个文化工程所涉及到的主要对象。中国传统音乐应秉承使命,拓展空间,运用现代科技的巨大力量,健全艺术表现形式,以求实现现代化与多样化。作为遗产保护对象,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世界舞台必定会重现中国传统音乐这朵璀璨夺目的奇葩。

标签:;  ;  ;  ;  

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市场化对策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