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三医院 湖南长沙 410015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6例作为样本,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0.14±0.03)分、CO(5.85 ±0.63)L/min、EF(59.18±2.23)%、治疗有效率97.37%、不良反应发生几率5.26%,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患者死亡率较高。中医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心悸”、“水肿”的范畴,提升心功能,解决水肿,是疾病治疗的关键。本文于本院2015年03月-2017年06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选取76例作为样本,观察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5年03月-2017年06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选取76例作为样本,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共38例,包括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51—90)岁,平均72.46岁。病程:1—6年,平均3.27年。对照组患者共38例,包括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52-88)岁,平均72.53岁。病程:1—5年,平均3.30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本组患者纳入标准如下:(1)患者均已确诊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无恶性肿瘤及肝肾功能障碍。(3)非妊娠及哺乳期。(4)无出血倾向。(5)自愿参与研究,且能够依从用药。
1.3方法
对照组单独采用西医方法治疗:(1)给予患者地高辛口服:0.125mg-0.5mg/次,1次/d。以减缓心率,抑制心动过速,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2)给予患者ARB、B-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给予患者氢氯噻嗪片消除水肿,用法用量:25mg/次,1次/d。采用依鄢普利片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降低血压,用法用量:5mg-10mg/次,1次/d。采用美托洛尔片缓解心率失常,用法用量:25mg/次,2次/d。(3)给予患者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增强患者左心室功能,用法用量:50mg/次,1次/d。(4)给予患者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用法用量:0.5mg/次,于心绞痛发病时舌下含眼。(5)嘱咐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吸氧,加强病情监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1)西医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2)中医给予患者中药方剂治疗,方剂包括党参(益气养血、补肾经)20g、桂枝(温经通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10g、山药(滋阴健脾)10g、黄芪(驱风运毒)30g、五味子(止咳平喘)10g等。用法用量: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150-200ml/次。(3)严密观察患者体征,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如患者心力衰竭加重,应立即停药。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m。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及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心功能指标包括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2项内容。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中医症候积分方法
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积分,共0--4分。0分代表无症状,4分代表症状显著。积分越高,代表患者病情越严重。
1.6疗效判定依据
当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中医症候积分有所降低、心功能指标有所阪复时,认为治疗有效。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及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隋况及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心力衰竭的一种,属于心血管疾病的晚期表现。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及咳血等,部分患者伴随肺水肿及肺淤血[1]。疾病发病后,需立即采取措施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方法以西医治疗为主,要求给予患者地高辛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以使呼吸困难等症状得到缓解。地高辛为临床常用心力衰竭治疗药物之一,属于中效强心甙的一种,将其应用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能够有效减缓患者心率、抑制心动过速,减轻由此所带来的呼吸困难等症状[2]。当患者临床症状较轻时,可给予其地高辛口服洽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一般可在休息时减轻,劳累时加重[3]。因此治疗期间,患者需绝对卧床。本文研究发现,采用西医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2.05±0.57)分、CO(4.47±0.72) L/min、EF(40.69±3.11)%、治疗有效率84.21%、不良反应发生几率l8.42%。
从中医的角度讲,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心悸”、“水肿”的范畴,且患者多伴随“喘证”[4]。止咳平喘、活血化瘀、健脾除湿,是疾病治疗的关键。中医组方中,包括党参、桂枝、山药、黄芪、五味子等方剂。党参具有益气养血、补肾经之功效;桂枝可温经通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5-6];山药可滋阴健脾、黄芪可驱风运毒、五味子在治疗咳喘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将上述中药组成方剂,用于治疗陧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够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心功能的作用。将地高辛及美托洛尔等与上述中药方剂联合,可使患者症状得到进一步改善,使疾病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症候积分(0.14±0.03)分、CO(5.85±0.63) L/min,EF(59.18±2.23)%、治疗有效率97.37%、不良反应发生几率5.26%,与常规西医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显著优势(P<0.05)。
地高辛用药易导致恶心、呕吐、下腹痛等不良反应。本组患者中,单独采用西医方法治疗者,共7例发生了不良反应,其中4例为恶心、呕吐,1例为下腹痛,1例为头痛。患者均未见荨麻疹或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患者,仅2例发生了不良反应,均为恶心呕吐,症状较轻,未处理,停药后自行消失。对比可以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低。与单独采用西医方法治疗相比,安全性更强。
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晏兴凤,苏卫.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4,39(09):189.
[2]袁东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4(08):1904-1906.
[3]张立平,王升平,王连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菅病电子杂志,2017,26(06):38-39.
[4]张国胜,寇月姣,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1例临床研究[J].山西中医,2018,36(02):27+31.
[5]曹雪玲,观察优质护理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23(10):146-147.
[6]韦嘉旺,沈敬鸿.中西医结合治疗85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国医学工程,2016,32(01):101-102.
论文作者:沙海静,梁珍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充血性论文; 方法论文; 症候论文; 中医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