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辩证地认识党执政后的两个历史时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时期论文,党执政论文,两个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两个历史时期,涉及如何科学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的问题。对此,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史学观,对党执政后这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科学论述,也是对十八大精神的深入阐述。
一、前一个历史时期为后一个历史时期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用3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镇压了反革命,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建立和巩固了各级人民政权。紧接着,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这只意味着我们国家开始踏进社会主义大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极其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
鉴于苏联共产党暴露出来的建设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我们党决定努力开辟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4月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要处理好的政治、经济等关系。《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也是正确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理论成果。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论断: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此,八大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重要的意义。
八大以后直到1957年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党在探索中还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创新精神的方针和政策。比如:提出了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关系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要求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了初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些方针政策;强调扩大人民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出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任务;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重视执政党的建设,强调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对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反对个人崇拜,酝酿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等。
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生的一些问题,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毛泽东深感我们搞民主革命是有精神准备、舆论准备的,我们对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的精神准备、舆论准备是非常不够的,对社会主义如何搞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何搞法,缺乏研究。①毛泽东认为各级干部包括他自己都非常缺乏经济学知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思考。为了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纠正错误认识,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他率先垂范,带领一个读书小组,在杭州认真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毛泽东在边读边议中,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的实际,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索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和经济观点。例如:关于怎样掌握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关于如何认识规律的问题;关于如何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关于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而不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之前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种所有制问题;关于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对待物质利益原则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关于中国四个现代化的提法问题;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关于任何国家的共产党都要创造新的理论的问题,等等。毛泽东这些重要的思想观点,体现了他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进行的理论思考,是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思想的宝贵财富。
与此同时,党注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两个务必”,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时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密切联系群众,防止执政党脱离人民群众。党勇于正视党员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努力依靠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加以解决。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但是,党执政以后,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没有实践经验,也没有更多的理论知识,仅有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列宁、斯大林的著作获得的。在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由于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建设任务艰巨繁重,党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又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深入的科学研究,因此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也经历了失误和曲折,甚至犯了错误。1957年后发生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为此,我们党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这些失误和错误从反面为我们党真正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借鉴。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探索上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宝贵经验,不仅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上非常重要,而且对于后来的改革开放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所继承、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前一个历史时期为后一个历史时期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就,这些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从政治基础看: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一是实现了民族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长期存在的四分五裂状态,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国家统一,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法律和政令普遍实施于全国各地区直到各基层单位。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祖国成为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不断加强和扩大同各爱国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的通力合作,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有力地促进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推动了祖国统一的进程。二是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的根基,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三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从经济基础看:我国通过连续四个半五年计划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到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几倍、十几倍的增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仅固定资产就从1949年的112.4亿元增加到6440亿元,增加了57.3倍;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2%,不仅高于同期发达国家,也高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粮食、棉花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1.7倍和3.9倍,粮食平均亩产由137斤提高到337斤,增长1.45倍。原有工业部门大大加强,许多新的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几乎所有工业产品都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有了成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如钢、煤、石油、水泥、发电量、机床的产量,分别是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34.4倍、10倍、325倍、29倍、42.8倍和33.9倍;汽车、拖拉机、飞机制造和电子、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更是从无到有。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而实行的按劳分配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文化基础看: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新中国结束了旧中国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历史,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到197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累计超过旧中国36年总数的14倍,专业技术人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类人员总数的13.2倍。新中国拥有的某些尖端科学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新中国结束了旧中国屡遭外敌侵略、国防力量与广阔领土极不相称的历史,建立和发展了拥有陆军、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的强大国防力量,人民武装力量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国防尖端科技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新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新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努力维护世界和平,赢得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赞誉,为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同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往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为改革开放以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③也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④
三、后一个历史时期是对前一个历史时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实现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全面、深刻地总结和汲取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义无反顾地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在政治上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理论上相继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由此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发展道路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制度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执政后的两个历史时期,既具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又具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超越性。
作为一脉相承的两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既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相反,在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工作和国际战略等方面,它与前30年之间具有基本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正是这种一致性和连续性,使两个30年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⑤
首先,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没有改变。新中国建立以后,党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核心力量。60多年来,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依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以贯之;党的组织机构从中央到地方,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并不断得到加强;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各级党组织在全国得以贯彻落实;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党员人数从1949年解放时的近450万名发展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的8200多万名。
其次,国家政权和政治体制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
第三,国家的社会制度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并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社会制度。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创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探索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前一个历史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和教训,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毅然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扬帆起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针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所有制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等。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许多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的正确主张,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
党的指导思想从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⑥这个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⑦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和借鉴世界发展趋势及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⑧党的建设从“三大建设”发展为“五大建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中央十分重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也走了一些弯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建设被严重削弱了。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开启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必须切实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通过在全党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活动,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形成了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党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把反腐倡廉建设从原来的第五位前移至第四位,形成了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五大建设。同时,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毛泽东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⑨邓小平也说过:“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⑩如果因为党在探索过程中犯了错误,就把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历史时期割裂或对立起来,那么,我们党60多年的执政历史就会被肢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被曲解。所以,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科学辩证地分析、研究、认识和理解党执政后的两个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11)
注释:
①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12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4页。
④⑤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第12页。
⑥(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⑦⑧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辅导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标签: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科学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党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