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诸多少数民族区域越来越重视自己本民族区域内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掘整理以及保护的工作,并且对于该项工作越做越好。但是还有诸多的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始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青山脚瑶族古文化艺术团在发展与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年轻人带动中老年人进行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反哺”现象还是何种想法,对此我对这一有趣的现象进行了实地的采风。
关键词:青山脚村;瑶族文化;传承;新模式
青山脚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葛坡社区下设的一个以瑶族为主汉族为辅的村落,这里的瑶族主要为平地瑶人,我的探访对象徐维生的家族亲戚也大多数为这个村镇的乡民,可以说一个村子里面有半个多村都是徐维生的家族亲戚,这种关系制度宛如古时的母系社会制度一般,以集群为主要的家族方式生存。徐维生告诉我他们这个村子里面的文化发展一直都保存的很好。原因有三,其一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这里的交通闭塞,深居山地腹地,所以跟周边的交流不多,以前属于欠发达地区,所以导致文化保存相之较好;其二是因为这个村子以瑶人为主,其他种姓的人口过少,不易形成对本族文化的影响,所以这里的方言和瑶话都保留着很古朴的音调;其三,由于该村落民族文化传统继承的思想和观念以及社会利益化的观念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在闲暇之余放下柴刀、放下挑子、打起长鼓、吹起芦笙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文化的表演,这对他们来说一是可以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其二是可以为自己增长脸面,他们认为有很多的电视台会来采访他们甚至邀请他们专门演出,这种抛头露脸的机会比他们在山上伐木,田中插秧的农活舒服得多。
在本次采风活动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关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的资料,以及受访的对象徐维生,因为徐维生是我自己本科时候的同门师弟,所以我对他自身的了解是比较多的,但是在了解其一部分之后发现这个95后的年轻人还有更多的超于常人的能力,那就是他自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深让各路媒体记者对其进行深究和探访,据我所知徐维生在自己的村中就被广西电视台,南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多次报道和探访,无非每一篇的内容都是徐维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热爱,还包括徐维生自行研发的八孔瑶族芦笙以及瑶族的大长鼓的最新报道。
这个村落最神奇又最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竟然是以徐维生为师傅,然后其他的村民为徒弟进行的传承活动,这个可是在全国范围内不可多见的断代传承或者“反哺”传承。是一个很神奇并且很有特点的存在。我对此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
采风所得经验:
其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在我们欣赏和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时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和学习这样的文化现状,不要以自己是一个汉族人从而不能接受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习惯和生活习俗。俗话说,入乡随俗,在不打破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习惯的方式上和打破自己民族的忌讳上使得我们团队的活动可以更加客观和顺利的进行下去,这是必须要坚守的原则。不要持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你不了解的文化现状,有时候你的一些想法在少数民族的群众中认为这是一种很无知或者很不礼貌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外出采风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当好自己的客人角色即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二:尽可能少的询问一些他们受访者也不太清楚的问题,遇到问题不要死钻牛角尖,这样的得到的答案往往来说都是比较真实可靠地,所以有时候我们探访者所需要的结果和现场的效果的前期预料和后期结果往往是会有很大的出入的,而且少数民族的群众们在生活和生活方式中与我们汉族人有些许不同,尽可能多的不要随意乱触碰或者抚摸他们家族中的祠堂或者神龛,因为这些无意的小行为会让少数民族的群众认为是大不敬,诋毁神明要遭处罚的,所以我们还得拿出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少数民族所崇拜的神明和宗祖。毕竟这是他们自身的信仰和崇拜。
其三:在涉及一些专业的问题的设置上我们不要设置的太难或者太过于难为人,因为我们所探访的对象一般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村民,另外原因是汉语普通话的普及度不高导致有时候的交流有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前期预算,怎么样的设置一些最简单的问题能得到相之较好的答案,这个是必须得细致推敲的。或者我们可以在采风之前找好当地的向导,我自身就是和徐维生一起从桂林出发前往富川葛坡的,所以一路上他作为我的向导,车程,路途都很熟悉,行程会很顺利,如果没有向导带路的话,自己一个人外出的困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建议大家如果要外出采风必须做好一定的行程安排,免得不必要的麻烦。
采风所得的感悟:
这次活动的安排和开展都是很有意思的一次,因为我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对徐维生师弟说过要去他的家乡进行专门的瑶族音乐舞蹈的调研,现在的我是研二在读,也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也正好赶到了徐维生师弟要进行瑶族古文化的复原和活动的开展,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我这次活动的行程的开展,之前我对瑶族的文化只留在片面的长鼓,芦笙这两样吹吹打打的乐器之上,但是此次我去探访了瑶山之后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瑶族的人民崇拜多种神明,也很尊崇瑶族的师公(与神明通话的使者),瑶族的群众更是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寄托在师公和神明之上,祈求自身和家族的繁荣昌盛。
我看到了不同寻常的年轻人带动中老年人进行传承文化活动的这种“反常现象”,也看到了瑶族师公文化的一代一代的流传,更看到了瑶族人民对于神明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所生活的大山的热爱的感情之深。这是我自己最直观的感受。也感受到了徐维生师弟用自己对传统文化乃至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感情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也许他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当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境界以及到达一种层次之后,他自身也就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也就是大家经常嘴里所说的“最年轻的老师傅。”
徐维生和他的师傅和他的瑶族古文化艺术团在这几年的发展中获奖众多,并在传统的瑶族长鼓舞的基础上创立了高台长鼓芦笙舞蹈(在高度为三米的桌子上,长宽为一平米的桌面进行高难度的舞蹈表演形式,这是首屈一指的创新发展),徐维生还运用自己的织锦手艺带动全村的中老年妇女进行瑶族织锦的编织和收集,我和他在聊天过程中询问瑶族织锦的话题他一下子就热血沸腾的聊了起来,“我们村子不要看地理位置处的偏僻,韩国的很多服装厂家都让我们纯手工编织瑶族织锦要运用到服装和包具上面,甚至有些特殊的工艺需要我们在织锦上编织出来文字,这是其他瑶族织锦所做不到的,我还自创了瑶族双面织锦的独特技巧,一般人都不会”,从这只言片语中我看到的起初是一个浮躁的心,在深刻思考之后我才想到这是一个年轻人对瑶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新的路径,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见解再加上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往往传统的东西也就会变得更加的时尚和流行。
正是应了习总书记的那句经典的话语,“将改革进行到底”,有了改革才有了更多新的发展才会有更多的希望,又因为这种独特的以小带大的传承方式的独特和稀有使得瑶族文化的发展不断地融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我们经常所得知的老师傅带小徒弟的传承方式有了新的改观,所以我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的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取得更多的成就,成为世界文化璀璨明星中最亮的那一颗。
作者简介:王宇,陕西省三原县人,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7级艺术硕士古筝表演方向研究生。
论文作者:王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瑶族论文; 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织锦论文; 都是论文; 少数民族论文; 富川瑶族自治县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