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合国力与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国力论文,中国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占人类1/4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状况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应该怎样才能持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是中华儿女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共同关注的议题。
一、综合国力竞争是国际竞争制高点
当今时代,世界形势总的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世界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制止战争仍需爱好和平人们的努力。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所谓力量,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力量,最重要的是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心理等诸多力量,即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综合国力,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自由行动和影响国际事务的综合能力,也代表一个国家盛衰与发展的程度,标志一个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水平。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争夺综合国力优势当作新一代的国家战略目标。美国政府去年12月推出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加强美国安全、促进美国经济繁荣、推动海外民主”就是为了增强美国的综合国力,以维护其“领导世界”的霸权主义。北约的《战略新概念》、欧共体的《欧几里得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技术全球化》战略等,无不都是为了争夺下世纪的综合国力优势。争夺综合国力优势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谁能抢占这个“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在战略上占优势,政治上更独立,经济上更繁荣,军事上更强盛,外交上更主动,谁就能够胜利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二、综合国力的特性及研究目的
邓小平同志说过: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要综合地看,全面地看。
在当代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强弱,不仅决定于军事力量或经济力量,更主要的取决于综合国力。
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的构成要素,既包含自然的,也包含社会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既包含实力,也包含潜力以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和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系统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综合国力是由诸多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并且具有促进国家生存、发展功能的集合体,即综合国力系统。而诸多构成要素则是它的子系统,构成子系统的因素是它的孙系统,如此下推,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的”系统,也就是说,综合国力系统是个混沌巨系统。
综合国力系统的混沌性主要表现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盛衰增减、渐变突变、起伏涨落都是处于模糊的、不稳定的、非线性的、动态的、貌似无序实际有序的状态中。非线性是混沌系统的必要条件。综合国力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比如,经济与科技、教育之间就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大科技、教育的投入,从而加快了教育的提高,培养了更多的科技人才,促进了科技进步,提高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效应,但这种效应是非线性的。又比如,动态性是混沌系统的重要特性。在国际风云和国内变化莫测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及其构成要素都受到波动影响,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国家社会稳定,综合国力的发展处于渐变状态;但如果国内动乱或受国际危机影响,如起义、革命、战争等影响,综合国力的发展则处于突变状态。苏联剧变,综合国力由原来居世界第二位突降到第四、第五位。
把握综合国力混沌系统由渐变到突变的“临界状态”,预知突变的时刻而加以利用和控制,这是增强综合国力研究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运用系统论、混沌学、协同学、耗散结构论等现代科学技术原理,以定性和定量分析、专家知识和模拟计算相结合的体系集成方法来研究综合国力论,并建立了一组旨在测算综合国力值的“综合国力动态方程”和“综合国力盛衰动态方程”模型,用以测算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演变发展规律,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鉴于综合国力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研究,但由于各国追求的国家战略目标不同,对综合国力研究的目的也不一样。
西方国家认为:国家权力(即国力)是一个国家通过“强权政治”对另一国家所施加的强制力或影响力。追求国家权力永远是国家行为的直接目的。研究国家权力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如美国当代国力学专家、前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国务院情报与研究司司长、现任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R.S.克莱因(Ray.S.Cline )在他《80年代世界权力趋势及美国对外政策》一文中毫不隐讳地写道:“有关国力的研究,即是对发动战争的能力的一种研究”。“最重要的事是如何去认清国家目标,并研判能否达到此等目标”。他在该书最后一章中为美国政府献策:为称霸全球,必须建立“三洋大联盟”。该联盟之重要使命,是集合彼此的海军战力,用空军战力予以支援,确保各盟国(核心成员国11个,外围国12个)之间海运贸易航路的安全。后来,他还为北约首脑提供战略决策方案。可见,克莱因等辈研究国力学的目的是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强权政治”服务的。
与西方国家研究国力学目的不同。我们研究综合国力的目的是:为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空间,寻找强国富民的科学规律及对策,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等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稳步上升
建国5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为了了解我国的综合国力,首先要了解我国的国情。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指出: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既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比较穷,还是个发展中国家。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指出: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人口、文盲半文盲人口、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等。
我们是在全面认清我国的这个基本国情基础上评估建国50年来新中国的综合国力的。通过“综合国力动态方程”模型测算表明:建国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由弱到强,稳步上升。尽管在已经走过的道路上曾留下一段曲折之线。
建国初期,经济不发达,工农业生产力比较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比较落后,我国综合国力排序居世界第13位。全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特别是1956年党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外交上取得较大成就,1967年,我国综合国力上升到世界第10位。
但在1962年困难时期和从1966年开始的长达十年“文革”时期,由于经济上出现困难,科技进步受到挫折,加上其他因素,国家建设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出现两次低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协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981~1985年间,我国工业生产增长率达11.5%,比发达国家的4.2%高。到198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8位,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3位,农业产值居世界首位,煤、水泥、粮、棉产量居世界前列。我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8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建设稳步增长,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协调有序发展,国家总体实力显著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97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7位,1998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年平均增长3%左右的水平。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已居世界第一;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也居世界第一。我国综合国力排序居世界第6位(港澳台的综合实力未计算在内)。
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增强,主要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综合国力构成要素之间协调有序的发展。
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发展的根基。旧中国,从19世纪末开始创办工业,到1949年,钢产量92.3万吨,居世界第26位;煤6188万吨,居世界第9 位;原油32万吨,居世界第27位;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居世界第25位。旧中国号称“以农立国”,粮食最高年产量仅1.5亿吨,棉花84.9 万吨。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深刻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激励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9553亿元,同1949 年相比(按1998年价格测算)增长了50倍;钢产量11435万吨,由1949 年的世界第26位跃升到第1位;煤产量12.4亿吨,由原来第9位上升到第 1位;原油1.63亿吨,由原来第27位上升到第5位; 粮食产量达49417 万吨, 油料2292万吨,均居世界第1位。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外贸总额上升到世界第10位,国家外汇储备、吸收外贸总额均跃居世界第2位。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进一步向小康迈进,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提高提供物质条件。
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发展的先导条件。建国初期,科学技术非常落后和贫乏,全国科技人员不到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不超过500人,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现代科学技术几乎空白。50年代,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了第一个长期《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集中全国科技力量,组织攻关,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1978年,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制定《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建国以来最为繁荣、鼎盛时期。 国家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组织了1万多名科技人员攻关, 取得了突出进展,如汉字语音识别技术、乙肝疫苗和制备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在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之后,又掌握了中子弹技术,打破了核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投入逐年提高。50年来培养了1700多万素质高、攻关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直接从事科研的有100多万人。有5000多个科研机构, 近8000多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00 多个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建立了52个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认定了3500多个高技术企业,等等。政府最近提出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力的策略,深化“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了先导条件。
资源实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它主要由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构成。我国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被列为世界六大资源国(俄罗斯、美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之一。矿产品种齐全,是世界矿产种类较多的少数国家之一。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我国钢产量1996年已达1亿吨,居世界第1位,人均却处在世界第100位以后;煤产量1995 年已达12.4亿吨,居世界第1位,但人均却处在第75位;原油产量1995 年为1.5亿吨,居世界第5位,但人均却处在140位以后;粮食产量1996 年达4900亿吨,居世界第1位,但人均却处在世界第80位,等等。 这种现象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国正集中力量贯彻党在十五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我国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合理,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供有力保障。
国防实力是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坚实基石。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家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加强国防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安全的需要,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建国50年来,我国坚持的国防政策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敌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安全。一贯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坚持自卫立场,坚持后发制人,坚持人民战争。贯彻实施这一政策的武装力量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民兵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这支武装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军正努力发展成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国防经费1998年为909.9亿元,1999年国防预算为1046.5亿元,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增加,而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在下降。中国的国防费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之列。中国有限的国防费不可能采购大量的武器装备,更不可能形成对外扩张的军事实力,说中国在扩充军备,散布“中国威胁论”是毫无事实根据的。
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它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水平;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为我们社会的整体进步与提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力”,对经济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力”。因此,文化力是综合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5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奋进历程,文化事业也经历了复兴、磨难和繁荣的发展道路,文化力由弱变强。解放初,全国仅有1000个艺术表演团体,891座剧场,3家电影制片厂,646个电影放映单位, 49座广播电台,全社会拥有收音机100万台。建国5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繁荣兴旺,艺术事业欣欣向荣,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出版事业成果丰硕。1992年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已达192亿份, 日报发行量13441万份,平均千人拥有日报36份;各类杂志出版物23.8 亿册;图书70.2亿册;电影胶片月产量130部,电影院4500座, 电视机拥有量22843万台,收音机21595万台;全国电视台591座,广播电台81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714座,等等。1992年以来,我们在国外组织了近200起大型文化展览会,其中“中国文化展”、“中国古代文化展”、“黄河文化展”、“秦始皇兵马俑展”等,在国外欣起一股股“中国热”。电影电视交流方面也很繁荣,1995 年一年我国向国外推出了故事片18个主题,美术、科教片27个主题,广播级录像带300余小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有这些,不仅为国家赢得了声誉,也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和体现。中华民族历来是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一个世纪以来,在各种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中国人民都表现出坚韧不拔、不可战胜的豪迈气概。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这种凝聚力在最近的“抗击北约暴行,维护祖国主权”活动中又一次迸发出来。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后,全国各地、各界群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中国要自强”、“中国不可侮”的口号震撼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华夏大地。这种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豪壮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综合国力的象征,是世界上任何力量也打不垮、压不倒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四、如何增强21世纪我国的综合国力
展望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将越演越激烈。根据“综合国力动态方程”模型外推法预测表明:2020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将上升一个台阶,居世界第5位。但仍然属于世界次强国群之列, 仍不能与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相提并论,也与次强国家日本相差一段距离。特别是,在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新科技水平方面,我国仍赶不上德国和法国。
处在争夺综合国力战略优势的“战争”中,我们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地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必须更加强大,否则,只能被动挨打。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我们应怎样才能持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呢?我认为:
第一,要以增强综合国力为目标,制定我国新世纪的国家战略。因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是争夺综合国力战略优势的竞争,世界各国都把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新一代的国家战略。我国要在下世纪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科教为先导,经济为基础,军事作后盾,外交、文化为保障”的协调原则来制定新世纪的国家战略,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建设中提出的:经过15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将再上一个大台阶。
第二,要以知识经济、科技创新为主导,深化“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江泽民主席最近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知识经济的兴起与科技创新力的发展,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必须抓紧时机,以发展知识经济,提高科技创新力为主导,深化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三,要坚持“科技强军”的战略方针,加速发展能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武器装备,特别是“杀手锏”武器,使我军的作战舰艇、飞机、导弹、坦克等主战装备有新的发展,对电子战、信息战、指挥控制系统等技术有新的突破。早日实现我军现代化,增强我国国防实力。
第四,要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21世纪中国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