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阶段和特点_经济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向阶段及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特征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经济是与城市经济相对而言的区域经济系统,通常是指县以下的乡镇、村和农户经济。安徽省1992年有802个镇,962个乡,农业人口4893.6万,占全省常住人口5834万人的83.98%。全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农村的发展,农民是主体和动力,经济是基础。自1978年以来,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1993年人均纯收入全国为921元,安徽为724.5元,与小康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户的富裕,主要依靠农村资源的转化,其发展有一定的趋向阶段和基本特征。下面就几个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从资源转化看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向阶段

资源是资产与财富的来源,自然资源则是最古老和最基础的资源,如国土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自然资源,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最早的采集和狩猎只不过是直接地从自然界索取自然资源,以作为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随着人类的发展,以及人类劳动技能和智慧的提高,人类利用自己创造的劳动工具,运用科学技术与操作技能,通过劳动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资料,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农业劳动是最早从事转化自然资源的一种劳动;今后,这种转化自然资源的劳动,将持久地进行下去,所不同的只是科学技术的利用程度和劳动的方式和辛苦程度,转化的效果、效率,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自然资源向财富转化的过程:自然资源通过农业劳动可能转化成农业产品,包括主、副产品;如谷物、果菜、蚕茧、茶叶、竹木、生猪和水产品等。农产品通过初加工和精加工,可以生产出初加工产品和精加工产品。这些产品在进入流通领域以后,又可以转化为商品和货币。上述转化过程并没有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分流出一部分,用于保护和增殖资源。这种完整的转化过程可以表述如下:

其中,第一步转化是农业生产过程,有时还包括第二步转化,作为农业的副业生产;第二、三步转化一般为工业生产过程;第四步转化为商业过程;第五步转化是用货币进行增值,则是金融过程;第六步是着眼于保护、增殖资源,称之为生态技术过程。

资源的增殖和保护应当贯彻始终,这也就是说,每一步转化都应当分流出一部分用于保护和增殖资源。各个的环节流物的形态,前半部以物质形态为主;后半部则以货币形态为主。在实践中要实现这种分流物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不实现这种分流,要做到资源的持续而有效地转化,也是难以实现的。如果加上这种分流环节,转化过程的图式可以表述如下: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应阶段: 资源转化过程既是一个微观的阶段性过程,又是个宏观的阶段性过程。农户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是与之相适应的。资源转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向阶段的对应性,可示意如下:

资源—初产品—初加工产品—精加工产品—商品—货币—资源

资源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金融资本经济——生态技术经济

农村经济趋向阶段的固有属性和派生属性,取决于资源向财富转化过程中生产的财富的表现形态和社会功能。

1、资源经济阶段:这是指农村经济最古老的时期。资源即是财富。自然资源直接转化为消费资源,人类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这时的交换也是以物易物的交换。

2、产品经济阶段:这是人类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再加以利用的阶段。产品即是财富。这时的产品包括初产品、初加工产品和精加工产品。这些产品大都是直接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少量的交换也是为买而卖,即以产品-货币-产品的方式进行。

3、商品经济阶段:在这个阶段,不论是初产品,还是初加工或精加工产品,其大部分是用于交换,即进入流通领域,通过交换以获得用于消费的商品形态的产品。商品即是财富的主要体制。其功能是用于交换。初期的交换方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后期则转变为货币-商品——货币。

4、金融资本经济阶段:这是商品向货币转化日益发展而出现的一个阶段。货币成为财富的主体形式。企业主通过交换,集中了大量的货币,并且把货币当作商品,进一步增值。这时的资本是由银行支配,由工业企业家运用的资本,甚至或以形成垄断。

5、生态技术经济阶段:这应当是生态、技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也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阶段。财富与功能都是多元的综合体。

农村经济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系统,其基本结构是由五个方面组成的。即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和消费结构。其中产业结构的主体是划分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而且产业结构的主体总是同资源的转化相对应的。

资源经济在向其它经济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愈是到后期,多种经济并存的状况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确定该经济阶段的重要尺度是各种经济成份所占的比重;其中,最基本的是产业结构的状态。一般说来,其整体结构中,占的比重大而且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成份,往往是确定该阶段的依据;而且该阶段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这种结构的本质属性和派生属性。

二、农村经济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

农村经济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于社会来源于自然,经济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农村经济的阶段属性,应从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分析阶段趋向的基本要素:农村经济是在多种要素制约下发展的。其中自然资源是财富的源泉,人类是主体和动力,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社会是发展的保障。

1、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在资源经济阶段,人类直接依赖自然资源,直接把自然资源中的一部分用于生活消费,以求生存;产品经济阶段,人类把自然资源转化为初产品、初加工产品和精加工产品,之后再直接用于生产和生活,各种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商品经济阶段,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品,几乎都是商品,人类一面从事各自的生产劳动,一面通过市场交换生产和生活资料,虽然这些资料都是来自自然资源,但是人们的自然资源观念却显得淡薄;金融资本经济阶段,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或发达的一个阶段,这时金钱成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支柱,人们的自然资源观念经历着由淡薄到重视的过程;生态技术经济阶段,是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较高发展的阶段,人们由于文化素质的提高,会比较自觉地重视与保护自然资源。

2、农村经济结构的分化程度和构成:在资源经济阶段,农村和城市的分化基本上还没有出现,后期开始分化,但很不明显,与此相应的经济结构的分化,也是如此;到了产品经济阶段,城市与乡村开始分化,农村经济结构也开始分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分化,其它结构,如消费结构、分配结构、技术结构和交换结构的分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商品经济阶段,城市与乡村,以及农村经济的五大结构,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分化,城乡对峙的状况明显出现,从而吸引和推动着农民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一种城市化、工业化和科技普及化的一个比较显著的时期;金融资本经济阶段,是城市化的较高阶段,是货币高度商品化的阶段,是交换结构高度发展的阶段;生态经济阶段是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是经济结构在科技的支撑下协调发展的阶段。

3、人们的富裕程度和观念不同:资源经济阶段,是生存经济阶段,人们处于求生存的状态,作为人类占有的资源是富裕的,但是占有的生活资料却是贫乏的,人们是基本繁衍生息的社会效益观念;产品经济阶段,是温饱经济阶段,人们处于求温饱的状况,人们对于利用自然资源,经验逐渐增多,人们平均占有的资源虽逐渐减少,但是,占有的生活资料却逐渐相对增多,人们在观念上比较重视实物产品的生产,温饱即安,小富即安,在繁衍生息的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开始注意经济效益;商品经济阶段,人们在富裕的程度上差别愈来愈大,在观念上开始由重视实物产品,转向重视货币资本,愈来愈重视经济效益;金融资本经济阶段,人们往往重视用占有资本的多少来衡量富裕的程度,人们十分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有人开始有可能重视社会效益,并实施社会效益;生态经济阶段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阶段。

4、生产的主体要素和主体技术不同:在资源经济阶段密集的主体要素是劳动力,而且主要是体力劳动;主体技术是农业技术,而且主要是经验技术和技能。进入产品经济阶段,已开始注意技术的密集程度,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构;主体技术开始重视加工和工业技术,而且技术装备不断改善与提高。进入商品经济阶段是开始冲破城乡壁垒的阶段,城乡之间物资与货币的流量增大;人们日益重视资金的密集和运用商业技术。金融资本经济阶段是城乡开始相向发展的阶段;货币日益商品化,创业的兴盛主要依靠人才、技术和资本的高度密集与科学的运筹。

5、人们的基本素质和技术不同:资源经济阶段,人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持能也比较低下;进入产品经济阶段,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劳动的技能和技术也有明显的提高;进入商品经济阶段,人们开始重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金融资本经济阶段,人们的基本素质较普遍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逐步消失,开始出现智力劳动者。

(二)对农村经济现状的分析:由于政府的精心组织与农民的辛勤劳动,安徽农村经济正在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其特征可作如下分析。

1、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如1991年大水,粮食总产由1990年的2520万吨,减为1749万吨;农村社会总产值也有所减少;另一面是,由于兴修了水利,1992年即恢复到接近1990年的水平,1993年达到2596万吨。

2、产业结构变化:社会总产值构成,1949年一、二、三产业分别为72.4%、16.0%和11.6%;1992年分别为22.9%、68.4%和8.7%。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如1949年为100%,1988年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76.4%、374.6%和485.3%,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交换日益发展;社会商品零售额1978(57亿元)-1992(337.98亿元),平均年递增13.56%;出口总额增长53倍,平均年递增32.49%;农产品商品率1992年为40%,市场已基本放开。

3、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981年为246.49元,1993年为724.5元,平均年递增9.4%;农民为了富裕,在观念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追逐的目标已由实物产量转向货币。

4、生产投入结构变化:农民在生产活动中,正在由劳力密集向重视技术投入与货币投入转变;农民从事生产与经营的基本素质也有所提高,出现一批农民企业家。

5、货币投放量以大于社会总产值的速度增长:1978年-1992年,前者的年递增率为21.14%,后者为16.04%;货币投放量/社会总产值的比率逐年加大,1978年为23.52%,1988年为38.88%,1991年为41.59%,1992年为42.95%。

6、集贸市场正在兴起:1992年全省有一定规模的集贸市场有213个,其中,1992年新建的有141个;集贸市场的成交额为126亿元,其中零售额为99.4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9.5%。

标签:;  ;  ;  ;  ;  ;  ;  ;  

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阶段和特点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