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符号--天安门系统与现代中国符号_建筑论文

建筑符号--天安门系统与现代中国符号_建筑论文

建筑的象征——天安门体系与现代中国象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安门论文,象征论文,中国论文,体系论文,建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天安门的象征意义

当你看着天安门的照片,你会想到什么?当你听着有关天安门的歌曲,你会想到什么?当你确确实实地来到天安门前,在宽敞的广场上漫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凝思,在人民大会堂前注目,一步一步地过金水桥,让天安门与你的距离越来越近,你会想到什么呢?

怎么想都可以的。但无论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中怎么想过,或想到了什么,各种个人性偶感最后都会回聚到中华民族在现代性过程中关于天安门的定义上来。天安门的定义及其多种多样的联系,构成了天安门的丰富性。在这丰富性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天安门作为北京的中心对现代中国的京城模式形成的影响;二是天安门作为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建筑象征体系的筑构,所体现的中国现代性的具体内容。我们且从第二点开始,进入到二者的关联。

天安门是北京的中心,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上太阳升,

伟大领袖毛主席,

指引我们向前进。

这是一首曾经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传的歌曲,代表了共和国时代天安门的中心意义。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今天,每逢节日,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得到了特别的强化,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情景,通过电视广播传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共和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新象征。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

从今走上繁荣富强。

这一共和国前期的歌曲,仍然可以用来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天安门对共和国的中心意义。天安门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意义中心,一种精神象征,一套观念体系。你可以把天安门与你家乡的建筑相比,这是一种中央与地方的比较;你可以由天安门想到美国首都华盛顿,想到法国首都巴黎,想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想到日本首都东京、印度首都新德里、埃及首都开罗、古巴首都哈瓦拉……这是一种国家中心的比较;你可以由天安门想到天安门后面的故宫,这是中华民族神圣中心的古今比较;可以任意地想下去,想下去,但无论怎么想,它都源于一个基础,这就是天安门本身的建筑空间形式。是这种建筑形式,为任何想象,提供了公共性基础。

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国家,都需要一种建筑象征形式。人们一旦想到这个民族、文化、国家,首先浮现眼前的,就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建筑象征形式,正像红场之于俄罗斯,国会大厦之于美国,凡尔赛宫之于法国。天安门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筑象征形式。全面地说,这一建筑象征形式,不仅是天安门,而是以天安门为中心,包括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二者合一现在叫国家博物馆)、正阳门在内的一个空间整体。这一空间整体,不妨名之为:天安门体系。

二、天安门体系

民族象征形式是一个民族用建筑方式对自身的定义,它包含了这个民族对自身的认识,对未来的体认,对理想的追求。天安门体系就是共和国用建筑形式对自身的定义。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于1959年正式完成时的天安门体系。

天安门从古代的皇宫体系中切割出来,座北朝南,面对宽500米,长1090米的广场,成为建筑象征体系的中心。雄伟的城楼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歇山重檐,金碧辉煌,城楼前面汉白玉的金水桥,带着云彩的华表,威严的雄狮雕塑,以古典的皇家风范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伟大传统。城楼正中的毛主席像和画像两傍的印刷体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又明示了传统的新生,天安门城楼已成为一个现代性的共和国的建筑象征形式——天安门体系——的主体。

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高37.94米,四坡庑殿顶,浮山花岗岩碑身,碑身下端四围有汉白玉浮雕10块,每块高2米,共40.68米,分别为:东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南面是辛亥年间“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西面是“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北面是三块浮雕呈现“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主题,中间主浮雕描绘解放军渡江冲进南京的过程,两边两块装饰浮雕左边是“人民支援渡江”,右边是“人民欢迎解放”。10块浮雕用最重要事件,呈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斗争史,突显的是共和国关于中国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就建筑形式的主体说,是中国古碑和西方纪念柱的结合,碑顶的庑殿顶和碑基的白玉栏是中国形式,浮雕造型是西方和苏联的艺术风格,整个纪念碑,在观念内容和建筑形式上,用多种方式表征了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化努力。

今天回头看去,这10面浮雕呈现的十大事件,反映了建国初对中国现代性宏大叙事的结构方式。鸦片战争是中国现代性的开始;太平天国,显示农民起义创造历史的功绩;武昌起义是清朝灭亡;“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后面暗喻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诞生;抗日游击战,共产党在抵抗侵略依靠人民而发展壮大的重要阶段;最后的全国解放。在后来,我们又看到几种对于现代性宏大叙事的不同结构方式,比如在文革之中,是由五大革命圣地体现出的五大重大事件呈现的中国现代性历程:第一圣地韶山,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第二圣地井冈山,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创建革命军队和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地方;第三圣地遵义会址,是毛泽东获得党的实际领导地位的地方;第四圣地延安,是毛泽东领导并领导中国革命发展壮大的地方;第五圣地北京,是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的地方。又比如,2006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所列共100个选题①,显示了对纪念碑结构的一种扩大和丰富。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扩展为18项,把中国现代性的开始展现得更为波澜壮阔:1、虎门销烟,2、太平天国(金田团营),3、火烧圆明园,4、左宗棠收复新疆,5、洋务运动(江南制造局、海军工厂、留美幼童),6、中日甲午海战,7、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8、公车上书,9、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10、义和团血战廊坊,11、蔡元培与光复会成员(章炳麟、徐锡林、秋瑾、陶成章),12、詹天佑修京张铁路,13、武昌起义,14、清帝退位,15、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群像,16、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17、鲁迅和新文化运动,18、“五四”运动。从以后对中国现代性宏伟叙事的改写和加写中,可以看到怎样呈现现代中国的宏伟叙事是建筑象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回到天安门体系上来。广场西为人民大会堂,面积171800平方米,东临广场面宽336米,中部高40米,两翼为31.2米。作为西方文化建筑标志的柱式构成其最主要的特征,建筑形式突出了中国的世界化倾向。

广场东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在改为国家博物馆)。面积65152平方米,南北面长149米,东西面长31.3米,一种内院式布局的西式建筑,方型柱式构成主面,与人民大会堂的圆型柱式东西呼应、极为和谐。观念内容,寓意了从传统(中国历史博物馆)向现代(中国革命博物馆)的流动,同时又是对纪念碑上的宏大叙事进行一种更为丰富的扩展。

整个建筑群体显示了中西古今的完美结合,突出了巧妙结合,融汇中西的宏伟气派。结合和融汇的重点和中心是天安门,其展开又是一种广场型的典型西式格局。南北轴线上,正阳门和天安门,中国固有之形式的配合;但又把中国传统进行了画龙点睛一般的现代性点化,体现在天安门上的领袖画像和画像两傍的标语,还体现在楼层两傍面向广场的观礼台上。东西轴线上,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方型柱式与圆型柱式,体现了西方建筑之普遍形式;但在突出西方形式的同时,又加以中国形式的修饰,表现在人民大会上屋檐形式、顶墙装饰和中国历史/革命博物馆主体排柱两傍的庑殿顶上。南北东西相交处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亦中亦西,化中为西亦化西为中,整个天安门广场用多种建筑形式显示了以独特方式走向世界的中国所创造的一片化境。在天安门体系大功告成之际,大诗人郭沫若慷慨赋诗:

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巍巍峨峨,正正堂堂。

雄雄纠纠,礴礴磅磅;轰轰烈烈,炜炜煌煌。

国风浩浩,文彩泱泱;革命壮烈,历史悠长。

凤城如海,绿化汪洋;丰碑屹立,极建中央。

红旗灿烂,迎风飘扬;五星闪烁,万丈光芒。

天安门上,党声皇皇:多快好省,挺起脊梁。

全民团结,济济翔翔;流金铄石,举国腾骧。

和平共处,有纪有纲,东风永畅,天地低昂。

天安门的辉煌,自1949年以来,颂词多矣。然而,建国之初,建筑学界的主流思想,却并不是要建立天安门体系,以作为共和国的建筑象征。

三、梁陈方案与天安门体系的理论短长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京②,10月1日举行了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新首都需要一个新的建筑象征的时候,1950年,中国建筑学界的权威梁思成与一位留英的建筑学教授陈占祥一道提出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简称为“梁陈方案”),建议保留完整的故宫不动,在北京西面另建中心,它东起月坛,西至公主坟,南至莲花池,北到动物园。这个建筑精英的方案被政治精英和苏联专家否决了③。近年来,不少著述表达了对于当年“梁陈方案”被否定的遗憾。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究竟是天安门体系好,还是“梁陈方案”好?每当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回答总是不能取得一致。于是我说,好与不好,一是个人的感受,二是理论标准。从审美的角度讲,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说这个好还是那个好,谈到审美无争辩。但对于一个公共空间来说,好与不好,就有一个理论标准。梁陈方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的建筑象征,二是全国的京城模式。前面与全民的政治/文化/美学认同相关,后者与京城的基本结构有关。现在先看第一个方面。这里,从理论上说,民族的建筑象征形式,一般具有三个要素:一是建筑形式,二是政体结构,三是仪式方式。建筑形式一定要符合政体的性质和机构的性质,一定要适合仪式的举行。就建筑形式与政体结构这二者的相合来说,“梁陈方案”优于天安门体系。“梁陈方案”中政府机关,整齐有序地集合在一起。由于是新建,建筑形式与政体内容完全可以相符合,看到建筑,就想到建筑里的机构功能,建筑感受与建筑内容是一致,一栋如此,整体也是如此。对建筑的欣赏,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过程。而天安门体系呢?天安门是中心,但国务院和中共中央的办公地又在傍边的新华门里。新华门本来没有,那里原是宫墙。是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在此辟墙开门,他的总统府就设在新华门内的中南海里。清朝结束,民国成立,天安门广场两傍的红墙被拆除,使原本封闭在皇城内的广场成为北京中心的一个公共空间。但袁世凯住在新华门内,只是暂居,他心中想念着的是到太和殿上去当皇帝。而一旦真正的中心不是在太和殿上,而定格在新华门内的中南海里,建筑形式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正式的“别扭”。当你站到了作为建筑中心的天安门,还要拐过来,才来到行政中心的新华门。本来天安门就不是为新华门而设,而是为正北面的太和殿而置。天安门是引向太和殿的。这就形成了建筑中心与机构中心的错位。可见,在建筑象征形式三要素中的前二要素中,“梁陈方案”优于天安门体系。

然而,一旦进入第三要素,“梁陈方案”的被否定就可以理解了。象征仪式是建筑象征形式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每一个文化都有自己的节庆,文化具有怎样的性质、怎样的理想、如何塑造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美感结构,都是要由其最重要的仪式来形成的。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新的节庆体系:

1月1日:阳历新年,官署,商号,学校门首悬旗结彩,互相拜节贺庆

2月12日:南北统一纪念日,各界一律悬旗庆祝

4月8日:国会开幕纪念日,各界悬旗庆祝,各学校开纪念会,讲演民国立国精神

7月3日:恢复共和纪念日,各机关悬旗庆祝

10月10日:武昌起义纪念日,各界悬旗庆祝,各学校开庆祝会,延请名人讲演或开联合运动会。

12月25日:云南倡义纪念日,各界悬旗结彩,各学校开纪念会,讲演蔡锷历史,唤起青年学生爱国之精神

国民党打败了北洋军阀,成立了国民政府,也颁布了自己的节庆体系: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

7月9日:国民革命誓师日

10月10日:国庆

11月12日:总理诞辰

五节日全国党政军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商店均悬国旗志庆,国庆节党政军各界暨公法团体毕集大会举行庆祝会,会后提灯游行。除国府成立日外均放假一天。

3月12日:总理逝世纪念日,全国下半旗志哀,并停止娱乐、宴会,由各级党部召集民众大会,放假一天。

3月29日:七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日,全国下半旗志哀,放假一天。

妇女节、儿童节(4月4日)、劳动节(5月1日)、学生运动纪念日(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商人节(11月1日),由该关系团体举行纪念大会,由各党部派员指导。

共和国建立,1949年12月23日,共和国政务院公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建立了新的节庆体系。

3月8日:国际妇女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4日:青年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7月1日:建党纪念日

8月1日:建军节

10月1日:国庆节

除了这些直接体现新的国体和新的意识形态的节日之外,实际上还包括对中国传统珍视的春节和对世界史潮流重视的元旦,但对于共和国来说,新的节庆体系中最重要的国庆节和五一节,国庆节又是重中之重。共和国的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在最重要的节庆仪式中,通过仪式活动感性直观地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

共和国初期意识形态里最重要的观念是什么呢?

是对一个伟大领袖的形象塑造,这体现在共和国初期一首最为普及也最为重要的歌曲《东方红》里: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我们有一个伟大领袖,只要我们跟着他前进,就无往而不胜,不跟他前进,就要遭曲折、受挫折,甚至失败。民族的建筑象征仪式就是围绕着塑造这样一个中心服务的。“梁陈方案”的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没有考虑象征仪式的问题。在方案图中,看不到对仪式内容的政治思考,也看不到对政权进行理想性的美学想象。就前一方面来说,尽管梁、陈方案有很多建筑学上的规划优点,有难能可贵的对于传统的珍视,但缺乏一种与时俱进的哲学和文化的胸怀,正是这一点上,“梁陈方案”远远地低于天安门体系。就后一方面说,只是在政府机构这一层面做文章,尽管这里有对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性、节奏感的巧妙运用,但对共和国的理想体会不够。没有对塑造领袖的游行仪式的建筑考虑,包括对领袖检阅群众的建筑位置和游行队伍如何进行的空间规划。在这一方面,“梁陈方案”既低于天安门体系,也低于国民党的南京首都规划(这一点后面再谈)。天安门体系的最大的优点,就是高大的城楼与楼前的广场形成的一种视觉上的俯仰关系:领袖在城楼上俯视游行的广大群众,广大群众游过天安门时仰望城楼上的领袖。正是在这种视觉俯仰关系中,领袖与人民建立起了一种心理关系,领袖在人民的心中伟大起来。这种领袖心理的建立,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更典型的反映,比较一下现实中的开国大典和艺术中的开国大典,可以让我们理解一个时代的现象真实与心理真实之间的关系,现实照片中的开国大典,毛泽东站在中央,其他党和国家领导形成一个弧形围绕着毛泽东,已经突出了一个中心,但由于现实空间关系的局限,毛泽东在人民心中已经有的伟大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则毛泽东一人站在前面,对着城楼下的人山人海,共和国的其他领导人,从刘少奇到林彪到宋庆龄,排成两排,整齐地,有距离地站在毛泽东的后面。这不符合现实中的真实,但却既符合艺术上的真实,也更符合共和国前期广大人民心理上的真实。这就是共和国初期所需要的关于伟大领袖的真实定位。这种心理真实用一首曾普遍传唱的歌曲来表达,就是: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人民心里亮堂堂

由此可知,“梁陈方案”与天安门的不同,在民族的建筑象征上,首先是一种建筑学原则与政治学理想之间的差异。“梁陈方案”不仅遭到了政治精英的否定,也遭到了苏联专家的否定。在建国初由北京市长聂荣臻主持,梁思成、陈占祥等中国专家和巴兰尼克夫等苏联专家共同出席的城市规划会议上,巴兰尼克夫提出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建设首都行政中心的方案:

先改建城市的一条干线或一处广场,譬如具有历史意义的市中心区天安门广场,近来曾于该处举行阅兵式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光荣典礼和人民游行,更增加了它的重要性。所以,这个广场成了首都的中心区。④

这里透露出了天安门体系与莫斯科红场的建筑形式关联,红场与天安门在两大基本原则上是一样的,一是传统与现代的相互影响,二是领袖与人民的俯仰结构。伟大领袖在天安门八次接见红卫兵,前七次在天安门层楼上,第八次是乘军用吉普车驶过天安门,从当时的照片和绘画中,仍然采用的是俯仰视觉结构。其图像效果和心理效果与在天安门城楼上是一样的。

天安门体系与“梁陈方案”的另一个重要分歧之处,也是被各种论家忽略之处,就是民族象征的中心是放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还是不放在中轴线上。这一点一方面与民族的建筑象征相关,另一方面又与京城模式相联。正是在这一点上,不放在中轴线上的“梁陈方案”,由于有了一种世界城市史的背景而意义非常深厚。这将在以后详细论述。这里还是将之放到民族的建筑象征这一视野来进行讨论。对于民族的建筑象征来说,选择中轴线构成了天安门体系的巨大优势之一。对中轴线的偏爱,不仅是一个地理上和美学上的结构美感,而且是一个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美学传统。在北京城这一大背景上,选译还是不选择中轴线,从京城模式来说,对北京的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是一个永远要争论下去的问题。“梁陈方案”的被否定,在当时的争论中,虽然也有京城模式内容,但主要聚焦在建筑象征方面。如果从京城模式的角度看,那么,“梁陈方案”与天安门体系的根本区别,首先是,共和国的行政中心是建立在城内还是建立在城外,随着这一问题,引出的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现代中国的京城模式是建立一个中心还是建立两个中心。从今天北京建设面临的重重矛盾再回头望去,正是在京城模式上,“梁陈方案”优于天安门体系。从更广阔的角度上来看,也可以这样说,天安门体系的后面,是一个中国历史眼光的京城模式,“梁陈方案”的后面是一个世界历史胸怀的京城模式。关于两种方案代表的两种京城模式的差异,放到以后去详论。这里还是回到民族象征的层面上来。从这一角度看,一个有趣的问题呈现了出来:“梁陈方案”与天安门体系在一个重要的问题上是一致的。天安体系除了直接占据了北京的中轴线之外,它自身又形成了一个有三大重点的中轴线:前门—纪念碑—天安门。“梁陈方案”虽然不在北京的中轴线上,但它所结构的一个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中心,仍然是一个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建筑体系,用“梁陈方案”的话来说:是“新中线的建立”⑤。这一中轴线有三大重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大楼作为中轴线上的第一重,政务院形成中轴线的第二重,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为中轴线的第三重,是一个以三大重点为中心的中轴线。进一步看,天安门后面的故宫体系,也是一个中轴线。当我们看到,从中国型京城模式着眼的天安门体系和从世界型京城模式着眼的“梁陈方案”都采用了中轴线,具有现代性背景的天安门体系和“梁陈方案”和具有古代型背景的故宫体系都采用了中轴线。不得不让人想一想,是不是只要中国人来设计民族象征体系,都会给你来一个中轴线?这三个体系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中轴线结构,应该透出了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方面的内涵。从民族心理的共同性方面考虑问题,不由让我们想到国民党南京首都规划。

四、参照分析之一:南京方案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作了一个首都规划。这一国民党的首都规划终因现实风云变幻而永留纸上,但从中却可以看中华民族在现代性过程中重塑民族建筑象征形式时的一些共性。由民国时期著名建筑学家吕彦直主持的《规划首都都市区图案大纲草案》里,中央政府区也是中轴线为主,由南而北有三大高潮:民生塔(或曰建国纪念塔)、中央政府、国民大会。既然讲到国民党的南京规划,不妨细看一下,将之与“梁陈方案”和天安门体系进行一些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一些中华民族由古而来的深层意识和因现代性而来基本观念。

1、广场作为一种主要元素。南京规划的中轴线上为突出建筑节奏的三大高潮前者有一个广场,民生塔前有“极大之广场”,中央政府之前有“略成双十字形”的特大经纬路,国民大会之前有“极大之广场”,广场成为民族建筑象征形式的主要元素。广场来源于西方文化,有多重内涵。中国现代性在中华民国以来,天安门广场两边的宫墙被拆开,一个只有皇家内部空间性质的古代广场变成现代广场。在这一意义,可以理解天安门体系为什么要达到空间和谐的极限去建造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广场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的理想。但同时也有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被提了出来:一旦选定一种建筑空间形式,这一空间形式就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发挥作用,比如,当天安门形成广场之后,从“五四”、到1929学生的游行总是要游向天安门。从广场的意义去看“梁陈方案”,政务院前后虽有广场,但像古代天安门前的广场一样,是封闭性的。这也许可以如前面所解释的,是由于设计者从纯建筑学角度、缺乏对中国型政治的深层次理解和对中国型文化的特殊胸怀所至。

2、国民大会在中国现代性理念中的位置。南京规划里,中轴线上的三大高潮,民生塔,中央政府,国民大会。国民大会在最后面。中国现代性是世界现代化流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南京规划的对照下,使人不禁要想,如果天安门后面没有一个历史性存在的故宫,人民大会堂会不会设计在天安门的后面?使人不禁要想,“梁陈方案”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大楼放到了三大重点的最前面,不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梁陈仅从操作实用上考虑中央政治结构,而没有从政治理想上运思民族象征形式?

3、象征形式。在南京规划中轴线的三大基点上,建筑空间结构都具有象征形式。民生塔的广场,“像青天白日之十二光芒射出重路十二,连接都中之各要道。”⑥这是一种与中华民国国旗相通的象征。中央政府之左为主席公署,之右为行政院,“第一大纬道之两端,左为立法院,右为司法院,相对而立。其经纬路交叉点,扩为园林,建立纪念碑。第二大纬道较短,其两端为考试、监察两院。以虚线将五院地址相连属,则略成五角形,以像五权鼎立之制度。”⑦国民大会之堂前“立庄严钜大的总理(孙中山)遗像”这就相当于天安门城楼正中墙上的毛主席像。

再看南京规划中的国民大会前的大广场之东的国民美术院,之西的中央图书馆,国民大会之后的先哲祠(东面)和历史博物馆(西面)。会让人觉得这种实体设置和整体构思与天安门体系有不少相似。这里当然有很多饶有趣味的问题可以研究,它内蕴着中国现代性的深层次上的一致和表层上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不在这里展开。对本文的主题来说,最意味深长的,是在中国现代性中,一旦要创造一种新的民族建筑象征体系,无论是南京规划,是“梁陈方案”,还是天安门体系,不约而同的都采用一种中轴线的结构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它国家营建民族建筑象征体系也是要搞一个中轴线吗?

五、参照分析之二:美国案例

一种跨文化的比较会把这一特征显示得更清楚。中国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的辛亥革命直接模仿的是美国。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在民族建筑象征形式的总体结构却完全不同于中国以中轴线为核心的方式。华盛顿特区的中心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结构,直角的上面是白宫,行政中心,沿白宫直线下来,是以华盛顿纪念碑为核心的纪念中心,历程上著名的美国总统如杰克逊、林肯、罗斯佛的纪念堂或纪念场都在这里,著名战争纪念场,如韩战纪念场、越战纪念场等也在这里。沿华盛顿纪念碑横线到另一端,是美国国会,立法中心。从白宫到国会有一条大道,宾西伐尼亚大道,构成三角形的斜边。每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国庆)游行,就是从白宫前的小花园出发,沿着宾西伐尼亚大道游到国会。这个三角形中心,既可以发现建筑形式上的象征意义,又可以体悟建筑象征体系的整体意义。我们知道,美国的历史很短,但美国的建筑象征体系却要突出文化的悠久。国会的建筑主体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圆顶的鹰,是美国的象征,在白宫的建筑形式上,古希腊的柱式成为主要因素。华盛顿纪念碑则是古埃及的方尖碑。西方的现代性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文化是外来的雅利安人与古欧洲人结合的产物,沿着古希腊再往上溯,则是古埃及,在6千年的古代文明中,古埃及最具有完整性,从而成为西方人叙述历史的一个光辉的起点。文艺复兴所复兴的是古罗马,罗马人的对人类的主要贡献是法律,这不就是美国国会的深层内涵?希腊对人类的主要贡献是民主政治,这不就是白宫的政治底蕴?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英雄,方尖碑是最古的文化形式,二者的结合给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一种古老的美丽。美国的民族建筑象征在美学形式上选择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意识、世界胸怀、现代理想,很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这种象征方式在深层的理路上,与南京规划和天安门体系是完全相通的。但中国人也许不易理解的是,美国民族建筑象征形式为什么采用一个三角形基本结构。可以有很多解释,三角形是一个稳定的结构,象征了一个幅员广大的联邦制的稳定性;又暗通于三权分立的权利制衡,是美国民主政治的一种几何抽象,从古希腊开始,几何形的美就是宇宙美的精华……

当看到美国的民族象征形式完全不同于中国现代性过程中曾经规划过的和已经实现了的民族建筑象征形式的时候,前面提出来的问题就在一种世界意义的背景上,以更有哲学意味和更有文化意味的方式,再一次浮现出来:中国现代性以来,从南京规划到“梁陈方案”到天安门体系,为什么不约而同地采了中轴线结构?从文化传统来看,成为现实的天安门体系的中轴线,正重合于古代紫禁城的中轴线。天安门本身就是古代皇城的一部分。作为现代中国的民族建筑象征体系中的天安门,既是古代的延续,又是传统的更新,还具现代的新意。天安门在观念上已经从故宫中切割出来了,但在建筑形式上,仍与故宫连为一体,进故宫仍是通过天安门,通过天安门就进入到了故宫。现代的天安门体系与古代的皇城形成了一个层套迭交结构,这又说明着,天安门体系沟通于故宫。对比一下古代京城地图和现代北京地图,二者的联系更加清楚。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看,天安门体系与古代京城模式的联系更加重要。在这一意义上,是古代京城模式决定了天安门体系如是的生成,天安门体系直接来源于古代京城模式。从而对古代京城模式具体内涵的理解,会为我们评价天安门体系的得失,提供一个非常有用的参考维度,又对天安门体系何以能成为事实,为方方面面所歌颂,提供一个远比直接从现实去思考的更为丰富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观念的观看角度。

从中国京城模式的角度去看“梁陈方案”,一方面,“梁陈方案”在京城模式上与世界城市史潮流相契合,另方面在民族建筑象征上还是采用了中轴线,中国京城模式的中轴线,并仅不一条简单的物理型的地理之线,而是一条具有丰富文化内容的文化之线。当“梁陈方案”的中央政府区的中轴线离开故宫的中轴线的时候,而让北京城显出两个中轴线的时候,怎样把由故宫的中轴线的丰富内容和象征意义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呢?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现代创新如何在这一建筑象征中体现出来呢?从这一角度去看,梁陈方案的表面失败上,还内蕴着一种深层上的失败。这一深层上的失败,就不仅是由“梁陈方案”和天安门体系的表层上可以完全洞悉的了。

注释:

①1、虎门销烟、2、太平天国(金田团营)、3、火烧圆明园、4、左宗棠收复新疆、5、洋务运动(江南制造局、海军工厂、留美幼童)、6、中日甲午海战、7、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8、公车上书、9、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10、义和团血战廊坊、11、蔡元培与光复会成员(章炳麟、徐锡林、秋瑾、陶成章)、12、詹天佑修京张铁路、13、武昌起义、14、清帝退位、15、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群像、16、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17、鲁迅和新文化运动、18、“五四”运动、19、中共一大会议、20、“二七”京汉铁路大罢工、21、第一次国共合作、22、孙中山与黄埔军校、23、上海“五卅”运动、24、北伐战争、25、李大钊就义、26、南昌起义、27、毛泽东与秋收起义、28、刑场上的婚礼、29、“九一八”事变、30、还我河山(东北抗联)、31、红军长征、32、遵义会议、33、方志敏与“可爱的中国”、34、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35、七君子事件、36、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37、左翼文化运动(上海戏剧界救亡抗日宣传)、38、义勇军进行曲、39、平民教育家陶行知、40、卢沟桥事变、41、平型关大捷、42、淞沪抗战(十九路军)、43、南京大屠杀、44、抗日战争中的慰安妇、45、台儿庄大战、46、战斗在太行山上、47、白求恩救死扶伤、48、皖南事变、49、延安大生产运动、50、爱国华侨陈嘉庚、51、黄河大合唱、52、敌后抗日持久战(地道战)、53、聂荣臻与两个日本女孤童、5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55、中共七大、56、战争中的国际协作、57、日军投降、58、重庆谈判(毛泽东、蒋介石)、59、国统区学生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60、转战陕北、61、挺进大别山、62、解放区土地革命、63、辽沈战役、64、平津战役(北平解放入城式)、65、淮海战役、66、百万雄师过长江、67、新中国成立、68、抗美援朝、69、毛泽东和十大元帅授勋、70、自力更生勤俭建国(武汉长江大桥通车)、71、“国之瑰宝”宋庆龄、72、和平解放西藏、73、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74、红旗渠、75、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76、雷锋精神、77、县委书记的好榜样、78、铁人王进喜、79、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80、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81、毛泽东会见尼克松、82、邓小平在联大发言、83、唐山大地震、84、粉碎四人帮、8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85、科学的春天、87、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88、恢复高考、89、安徽凤阳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90、春天的故事(邓小平视察南方)、91、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92、邓小平阅兵、93、特区开发、94、香港回归、95、澳门回归、96、江泽民视察抗洪、97、三峡大坝合龙、98、战胜非典、99、中国加入世贸、100、载人航天技术。

②当时叫北平。

③主张天安门体系的有北京市政府请来帮助北京研究规划与建设的苏联专家阿布拉莫夫、巴兰尼可夫等,以及中国建筑学家华南圭、朱兆雪、赵冬日等。

④王瑞智编《梁陈方案与北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第90页。

⑤梁思成陈占祥等(王瑞智编):《梁陈方案与北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第35页。

⑥吕彦直《规划首都都市区图案大纲草案》。

⑦吕彦直《规划首都都市区图案大纲草案》。

标签:;  ;  ;  ;  

建筑符号--天安门系统与现代中国符号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