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经济形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勒比论文,拉丁美洲论文,经济形势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2000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经济逐步摆脱了1998~1999年的衰退,并取得较为迅速的增长,全地区GDP平均增长率为4%。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4.5%,其中多米尼加、 洪都拉斯和墨西哥3国上升势头较为明显。 南美洲国家经济形势也有了较大改善,全年GDP增长率达3.3%,其中巴西(约4%)、智利(6%)和秘鲁(4.8%)实绩较为突出。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全年通货膨胀率平均低于10%,与1997~1999年的水平大致相当。许多国家劳动市场状况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整个国际经济形势的改善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形势好转的重要原因。亚洲经济逐步恢复,欧洲经济增长加快,美国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开始减速,但仍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工业化国家GDP增长率约为4%,国际贸易增长约为10%。因此,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许多出口商品的价格已经回升。而出口的增加是该地区GDP增长最有力的推进器, 贸易水平的提高使2000年拉美地区出口额增加20%左右,较1999年的6 %有了较大提高并远远好于1998年贸易水平下降的局面。与此同时,进口也有较大增长,比1999年增加17%,仅比出口增长略慢一些。从对外部门的情况来看,2000年全地区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赤字约为490亿美元,占GDP的 3%,与1999年(530亿美元)相比变化不大,但大大低于1998 年(875亿美元)的水平。委内瑞拉仍是经常账户盈余最多的国家,占GDP的7%; 哥伦比亚、墨西哥和一些中美洲国家经常账户赤字高于上年;智利继1999年实现经常账户平衡后,2000年出现了赤字,约占GDP的2%;其他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等)情况变化不大或略低于上年水平。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常账户赤字与1999年相比变化不大,主要是两种相对的趋势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经济活动的恢复带动了进口的增加,改变了1999年进口下降的局面;另一方面,出口量增加和许多商品、特别是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出口额大幅度上升,其中石油价格上涨对全地区影响很大,因为该产品占全地区出口额的很大比重。进口和出口的同时增加致使贸易赤字与上年基本持平。
2000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流入外资较上年略有增加,外资流入总额约520亿美元。其中最主要的形式仍是外国直接投资, 该项投资在199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对减缓危机的冲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2000年投资水平有所下降。证券发行在2000年第一季度达到了1997年年中(亚洲危机爆发前夕)以来的最高水平,但第二季度开始回落,7 月份又有所回升。银行借贷有望增加,超过1999年水平。股市行情虽仍有一些波动,但已经有了较大好转。2000年年中地区股指仅比1997年年中亚洲金融危机前的高峰低15%,与1998年的最低点(低于危机前50%以上)相比已有较大回升。墨西哥股市状况良好,其股指比危机前上升20%,对全地区股市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因此,2000 年流入外资有望达到GDP的3%~3.5%,高于1999年的2.8%的水平。
外资流入状况虽较为乐观,但仍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其中美国市场的波动会给拉美地区带来极大的破坏性,特别是利率上升、股指下降、美元贬值等情况一旦发生,拉美国家将蒙受巨大损失。
在大多数拉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政策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改善和本地区经济逐步摆脱危机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过去的两年中,许多国家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了相应的政策。货币和汇率政策趋于务实和灵活,财政政策则基于中长期目标发挥着稳定作用。2000年,拉美国家财政政策适度从紧,较1999年更为谨慎。许多国家调整了财政预算(特别是在支出方面),并制定了将财政赤字压低到1998年水平的目标。全地区2000年财政赤字约占GDP的2.4%,较1999年的3.1 %有了一定的改善。1999年出现的收支两方面的压力在2000年有所减轻,使削减预算成为可能。经济恢复有助于提高税收,并减轻了生产部门对资金需求的压力。同时,用于自然灾害后重建的资金需求也有所减小。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也有助于石油出口国的税收恢复从前的水平。
与此同时,由于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2000年年初货币政策继续放松。第一季度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已接近1997年第四季度的水平。下半年由于国际利率的变化,拉美国家货币政策放松步伐有所放慢。
汇率政策在过去18个月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年来,许多拉美国家一直在努力维持其汇率的稳定,但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墨西哥比索在1994~1995年危机后的浮动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项举措基本上是成功的。1999年,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等国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除厄瓜多尔外,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促进了出口,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本国货币的贬值加之GDP 增长率的上扬对通货膨胀并未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据统计,全地区12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为8.9%,略低于1999年9.5%的水平。2000年上半年, 大多数国家消费物价仅比1999年略有上涨。但就全地区而言,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国经济情况的好转足以抵销这些价格变动的影响。 巴西通货膨胀率下降4个百分点,已经回落到1999年年初雷亚尔贬值以前的水平。墨西哥正在巩固稳定计划的成果,多年来第一次将通胀率限制在10%以下。委内瑞拉全年通胀率也不会高于15%。主要的例外是厄瓜多尔,全年通货膨胀率约为96.6%。但由于2000年1月该国实施了美元化计划, 其通胀率有望得到一定的控制。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并未随着货币贬值和GDP 增长而恶化。上述情况进一步说明,拉美地区可能在持续多年的高通胀甚至恶性通胀之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稳定发展阶段。通货膨胀受到抑制对实际工资产生了有利影响,有10个国家平均工资上升了1.5%。 在智利、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等国,2000年上半年正规部门平均实际工资有所增长,巴西工资水平下降趋势减缓。在8个能够提供资料的国家中, 就业率有所回升。全地区失业率从1999年的8.7%下降到2000年的8.6%。其下降幅度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需求未能与经济增长同步上升,同时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劳动供给也有所增加。另外,阿根廷、乌拉圭和委内瑞拉等国就业状况尚不如1999年。
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善和区内经济的恢复,结构改革进程重新焕发生机。1999年规划的一些私有化项目推迟到了2000年。2000年私有化收入将高于1999年水平,约为150亿美元(1998年和1999 年私有化收入分别为420亿美元和120亿美元)。拉美国家继续加强体制建设和调控职能。在政府议事日程上,反腐败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国家通过了立法或建立了监督机构,有些国家还专门实施了反腐败计划。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强化仍在进行,前两年业已实施的一些措施(如中美洲各国中央银行自主权的加强,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和秘鲁等国金融机构的重组和合并等)一直持续到2000年上半年。但此时由于经济形势好转,改革的环境和条件已有了较大的改善。1999年由于经济形势恶化,一些国家采取了汇率、关税及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随着2000年经济状况改善以及一些商品国际价格的变化,这些保护主义措施也趋于减少。另外,地区一体化进程也在继续深化。
近两年来,拉美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有很大不同。大多数南美国家步入衰退,而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由于对美国市场出口强劲而保持了经济的持续扩张。2000年上半年,这种区别已不十分明显:北部国家仍维持良好势头,同时南美一些国家也加入了它们的行列。这些南美国家由于欧、亚以及本地市场状况的改善步入了经济恢复阶段。目前的数据表明,智利、巴西和秘鲁等南美国家以及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墨西哥和尼加拉瓜等国的GDP 增长率都将达到或超过全地区的平均增长率4%。 情况不好的国家主要是乌拉圭(负增长)和阿根廷(增长率为零)。另外,委内瑞拉增长率为3.5%,较1999 年的-6.1%有了较大的改善。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在国内经济和政治动荡的条件下也分别取得了2%和3%的增长率。另外,古巴的经济增长率则达到了5.5%。
二
200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就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整体而言,其经济发展正在进入10年来的第三个增长周期。第一周期为1990~1995年,第二周期为1995~1999年,第三周期始于1999年。1994年以后,一些国家的周期可以用季度资料更精确地加以说明。这些统计资料表明,第一周期的波峰在1994年第四季度, 波谷在1995年第四季度,1995年后两个季度和1996年第一季度为负增长。第二周期波峰在1997年第二季度,其后增长下降导致最终连续4 个季度负增长(1998年第四季度~1999年第三季度)。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2000年预测,第三周期的上升阶段始于1999年第四季度,经过2000年的较高增长,2001年仍应处于上升期。
拉美国家正在吸取前两个周期的经验教训,以便在第三周期和以后的周期中加以借鉴。第一周期与第二周期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下降的根源及其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在第一周期,主要因素是墨西哥经济的实绩:其巨额经常账户赤字以及短期外债为主的债务结构,在政治形势不稳、信心动摇之际导致了外汇危机。墨西哥危机引发的资金外流波及阿根廷和乌拉圭,但对拉美其他国家影响不大。在第二周期,导致危机的事件来自拉美地区以外,当然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经济本身的问题也为危机的蔓延提供了土壤。这种蔓延首先表现为对本地区几种货币的投机性攻击,特别是对巴西雷亚尔的攻击。在商品价格下降、外部需求下降和资本外流的情况下,现存汇率制度将无法维持。这种预期导致拉美国家普遍受到冲击,其中南美国家最为严重。
前两个周期另一不同点是其对银行部门的影响。第一周期,由于虚弱和监管不力的金融机构面临大规模挤兑风潮,墨西哥和阿根廷在外汇危机之后发生了银行危机。第二周期,巴西和其他南美国家已经实行了金融重组计划,银行部门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已得到了加强。正是由于这些调控和监管的加强与改善,1998~1999年金融动荡的影响并不十分严重(虽然有些国家面临一定程度的困境,特别是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几个中美洲国家),而且增长恢复得较快。这些改革以及国际社会的迅速反应,是巴西1999年1 月雷亚尔贬值后经济实绩好于预期的重要因素。
两个周期的重要相似之处是在周期上升期外资流动和国内支出包括公共和私人支出的周期性扩张。外资特别是短期资金在增长恢复时大量涌入,使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上升;外部资金的重新流入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投资和消费约束,同时外汇储蓄的增加又增强了流动性。在许多国家的这些扩张期中,一般都会出现汇率高估和国内储蓄代替外部储蓄的现象。这种情况抑制了出口,鼓励了进口。结果这些国家经常账户赤字迅速上升,更易遭受外部冲击的影响。
一些国家经济预期最终向着不好的方向转变,导致外资撤走,增长放慢。另一些国家由于担心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措施以减少经常账户赤字,结果却引发了衰退。两种情况都造成了周期上升期发生逆转,许多国内企业由于严重负债不得不宣告破产,这又进一步动摇了已很虚弱的金融部门。
前两个周期的一些关键因素也制约和影响着2001年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吸取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例如在第一和第二周期之间,一些国家调整政策以建立适当的债务结构并加强了对银行部门的调控。目前的挑战是如何防止倒退并确保所有国家能够达成采取类似政策措施的共识。在这方面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等机构已经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拉美地区各国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反周期政策,以防止其经济在走出衰退时的过热现象。这种政策要求拉美各国政府具备极强的自我约束力,特别是考虑到此前衰退的深度(在许多情况下包括高失业率),在经济恢复和新周期上升阶段更应注意政策的谨慎和稳健。拉美地区的经验表明,经济过热从长远看不能导致高增长,而且与此相联系的增长波动性会造成风险累积或抑制生产投资,进而阻碍增长。在新的上升期的开始阶段,应考虑采取措施,保护经济免受资本流入过多造成的破坏。鉴于90年代私有化进程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递减,而且利润汇出逐渐增大,未来资金流动波动性可能增加,上述考虑就更为重要。
总之,认真分析和吸取90年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教训,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可以保证新周期比以前延续时间更长,而且在下降期到来之际将破坏性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