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与云南_徐霞客论文

徐霞客与云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徐霞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从事旅游探险和地理考察,足迹遍及当时设治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现今的19个省市自治区和归途中可能到过的四川省。然而,各省和徐霞客的关系却不一样,在徐霞客一生旅游过的诸多地方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就要算云南。本文拟从徐霞客在云南的活动及徐霞客去世后他的著作和精神对云南的影响两方面申述,求教于各方朋友和专家。

云南是徐霞客一生旅游和地理考察的终点。他经过贵州普安(今盘县特区)的亦字孔,从滇南胜境关进入云南,足迹遍及三迤的曲靖、云南、澄江、临安、广西、寻甸、武定、姚安、大理、鹤庆、丽江、永昌、顺宁、蒙化等14个府,相当于现今的曲清、昆明、玉溪、红河、楚雄、大理、丽江、保山、德宏、临沧等10个地州市的46个县级政区的境域。后来,他在途中患风疾,“以久涉瘴地,头面四肢俱发疹块,累累丛肤理间,左耳左足时时有蠕动状”。①回到鸡足山,仆人顾行盗走了他的钱物逃跑,他失去途中照顾生活的助手,忧心仲仲。“离乡三载,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弃余于万里之外,何其忍也!”(第1177页)不久他又“忽病足,不良于行”②“归而两足俱废”③。一个旅行家丧失了旅游的能力和条件,再无法进行他为之热爱的旅游事业,连续的沉重打击使得他心力交瘁。丽江土官木增派滑竿护送他,辗转半年“至楚江困甚”,经湖北黄冈乘船回到家乡。“既归,不能肃客,惟置怪石于榻前,摩挲相对,不问家事”④。不久即与世长辞。他是为旅游和地理考察而献身的。

云南是徐霞客在家乡以外生活时间最长的省。霞客早期因父母在不远游,每年往往出行两三个月或更多时间即回。他曾五次到福建,但加起来不会超过一年。后来他游广西,也不足一年。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初十日进入云南,崇祯十三年(1640年)一月起程东归,在云南逗留了一年另九个月。

明代的交通条件与现在不同。徐霞客旅游考察的省区,多数水道通航,为旅游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为便于考察,霞客常舍舟从陆。在广西东部他仍以乘船为主,在广西西南的丛山中,友人为他搞到马符,始得骑行。在贵州只能徒步,但路程比云南短。徐霞客在云南考察,仅南盘江曲靖至陆良段局部通航,也乘船横渡过滇池;偶尔有朋友请他骑马,他婉言谢绝。徐霞客在云南进行扫描式的旅行,往来如织,行程数千里,创造了他在一个省徒步旅行最长的记录。

云南是《徐霞客游记》记录份量最多的省。全书62.8万字,其中《名山游记》4.2万字,《闽游日记》7800字,《浙游日记》1万字,《江右游日记》3.5万字,《楚游日记》5.5万字,《黔游日记》3.2万字,《粤西游日记》也仅19.7万字,《滇游日记》达25万字,记载云南的内容占全书总数的40%。这一特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早已指出:“黔滇荒远,舆志多疏,此书于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为有资考证。”

徐霞客不但以游记文学著称,还是一位诗人。在云南旅游阶段,也是徐霞客一生中诗作最丰富的时期。徐霞客的诗作,可考的近百首,总数当不止此。其中在云南写成的有记录可考的诗达42首,在云南一省的诗作,超过了他西游途中的其他各省诗作的总和。徐霞客的诗留传至今的共38首,以在云南留下的最多,今存20首,亦占徐霞客传世诗作的一半多。崇祯十二年(1639年)几乎每个月都有新诗问世。他一边考察,一边行吟,完全是一幅地理学家兼诗人的形象。

徐霞客在云南旅游的地区,是他一生中所到的民族最多的省。也是《徐霞客游记》记录的民族最多的省。他旅游经过了彝、布依、壮、仡佬、纳西、白、傣、景颇、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途中涉及的还有傈僳、布朗、阿昌等族,《游记》述及的还有普米、藏族等。徐霞客是一位热心的文化使者,他为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做了很多工作。在曹溪寺,有二生读不懂杨升庵的碑,“以此碑不能句,来相问,余为解示”(第834页)。他给丽江土官木增的第四个儿子作范文《雅颂各得其所》,并为其“挑灯评文”,批改文章。徐霞客热情辅导少数民族士子学习的意义,正如木家的人一再表示的:“家主以郎君新进诸生,虽事笔砚,而此中无名师,未窥中原文脉,求为赐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为终身佩服。”(第940页)他在石门应僧性严的请求,作《玉皇阁募缘疏》,撰写和尚向人募化钱物的通俗宣传品。他向“求贤若渴”的丽江土官推荐黄石斋、吴方生等名士,“木公虑不能要致,余许以书为介”。他与马云客评文论稿。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初三日记:“是晚篝灯论文,云客出所著《拾芥轩集》相订,遂把盏深夜。”他为木增重新编校《云淡墨集》。该书是木增学习汉文化辑录重要资料而成,“其所书洪武体虽甚整,而讹字极多,既舛落无序,而重叠颠倒者亦甚。余略为标正,且言是书宜分门编类,庶无错出之病。”(第934页)笔霞客为其校雠,分门编类,“连校类分标,分其门为八。”(第935页)。经过徐霞客的加工,大大提高了该书的质量。今本《云淡墨集》应该就是经过徐霞客整理后编定的。滇人著作中也融进了徐霞客的劳动。他为木增的诗集《山中逸趣集》写跋,选用奇诡的篆书,向边疆展示中原文化中一些寻常难见的侧面,引起人们对中原文化的惊讶、震动和膜拜,为人们叹服⑤。徐霞客对云南文化发展的最大贡献是创修《鸡山志》。历时三月,创稿四卷。虽然该书已佚,但《鸡山志目》、《鸡山志略一》、《鸡山志略二》有幸保存至今。霞客创修的《鸡山志》,作为佛教名山鸡足山的第一部志书,其体例、资料和修志原则,为后来续修的各部《鸡足山志》所承袭,也影响其他志书的编修⑥。徐霞客为传播中原文化,“连宵篝灯,丙夜始寝”,尽心尽力,圆满完成了一位中原文化使者的任务,在云南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为云南各族人民永志不忘。

徐霞客独具慧眼,选择云南作为地理考察的终点,这是早就筹划并准备着的。他在家时,陈继儒“用情周挚”,即先寄书给唐大来谓:“良友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今来访鸡足并大来先生,此无求于平原君者,幸善视之。”(第815页)他曾致书陈继儒,请求向丽江木公推荐。陈继儒《答徐霞客》书云:“丽江木公书遵命附往,并有诗扇一柄,《集叙》一通,以此征信。此公好贤若渴,而徐先生又非有求于平原君者,度必把臂恨晚,如函盖水乳之合矣!⑦陈继儒还给鸡足山僧弘辨、安仁与了信。这些都是后来徐霞客在滇南旅游得到帮助的关键人物。静闻和尚”刺血写成法华经,愿供之鸡足山”,因此偕霞客同行,也证明鸡足山是徐霞客旅游既定的目的地。在旅途中,徐霞客也尽量搜集有关云南的情况。霞客谓:“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好为余言其异”(第983页),此指蝴蝶泉。“余至省,即闻此山之盛,比自元谋至姚安途中,乃闻其烬于火,又闻其再建再毁,余以为被灾久矣,至是始知其灾于腊月也。”(第1011页)此指永平宝台山。对于宾川鸡足山,徐霞客更十分关心。《游记》载:“张君于万山绝顶兴此巨役,而沐府亦伺其意,移中和山铜殿运致之。盖以和在省城东,而铜乃西方之属,能克木,故去彼移此。有造流言以阻之者,谓鸡山为丽府之脉,丽江公亦姓木,忌金克,将移师鸡山,今先杀其首事僧矣。余在黔闻之,谓其说甚谬。”(第888页)如此等等,皆可证明。

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很多地理要素又十分典型,丰富多采的山河成就了徐霞客的事业。徐霞客对云南的考察使他攀上了当时世界地理科学的顶峰。

首先,在云南,徐霞客完成了自湖南道州开始的对我国最大的一片岩溶地貌区的全面的考察活动。在罗平他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矣”(第738页)。通过比较研究,找出了这片岩溶地貌的分区差异,形成了完整的结论。他指出:“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滇山帷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帷抚仙湖最清。粤山帷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而黔流亦界于二者之间”(第753页)。

第二,完成了对六大江河的考察。云南一省集中了六大水系,是我国唯一具备这个条件的省。徐霞客在滇东、滇南游程的安排,主要是为了追踪南、北盘江,以后取道富民、武定、元谋直至丽江,也是为了追踪金沙江⑧,在此基础上他写成科学名篇《溯江纪源》(即《江源考》)和《盘江考》。他在保山考察了怒江,从保山经凤庆到云县,追踪考察了澜沧江,在弥渡考察了礼社江源,得出怒江、澜沧江、礼社江皆各自独流入海的正确结论,并证明枯柯河不是澜沧江支流,而是流入怒江。在腾冲,他还考察了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的两大支流龙川江和大盈江。

第三,云南是徐霞客所到海拔最高的省,境内散布着众多的高原湖泊。他在云南考察或目击了滇池、交水海子、中涎泽、嘉利泽、寻甸南海子、潘所海、矣邦池、星云湖、通海湖、异龙湖、宝秀山巨塘、祥云青海子、品甸海子、周官海子、鹤庆草海、丽江中海、剑川湖、池源海西海、茈碧湖、邓川西湖、洱海、腾冲上海子和下海子等一批高原湖泊,对这些湖泊的特点、水量、景色、形态、航运等作了记录。书中提及的还有抚仙湖、明湖、泸沽湖。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一些湖泊消失了,一些湖泊缩小了,而《徐霞客游记》留给我们的湖泊资料,成为认识云南高原湖泊变迁的不可多得的记录。

第四,徐霞客对云南坝子的考察,丰富了他对地貌学研究的内容。他考察过内地的山间盆地“洋”、“坞”等,对云南高原上众多的坝子花的功夫更大。他善于用“坞”、“平坞”、“大坞”、“小坞”等区别坝子的大小,也保留了“川”、“平川”、“甸”、“大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通名。他准确地记述了各个坝子的地貌特点。如弥渡坝子:“川形如犁尖,北拓而南敛,东西两界山亦北高而南伏。”(第1164页)姚安坝子:“东西两界皆大山夹抱,郡城当其南,西界最辟,直北二十五里,两界以渐而束,各有支中错如门户焉。”(第873页)他还善于将各个坝子进行比较研究,如描写凤庆坝子说:“顺宁郡城所托之峡逼不开洋,乃两山中一坞耳。木坞不若右甸之圆拓,旁坞亦不若孟祐村之交错。其坞西北自甸头村,东南至函宗百里,东西阔处不及四里。”(第1152——1153页)他对一些大坝子的研究特别全面,如记昌宁坝子:“四面山环甚高。”“甸中自成一洞天,其他犹高,而甸乃圆平,非狭嵌,故无热蕴之瘴,居者无江桥毒瘴之畏,而城庐相托焉。”“甸中平畴一围,聚落颇盛。”“城北大甸圆而东南开此坞,南北西三面之水皆合而趋之。”(第1137——1138页)把昌宁坝子的有关要素概括无遗,让读者看到了云南坝子的典型形象。

第五,云南的位置得天独厚,有我国纬度最低的丽江玉龙雪山现代冰川,有遍及全省的丰富的地热资源,还有国内罕见的腾冲火山群。徐霞客对云南地热、火山和冰川的考察使《徐霞客游记》独具特色。《游记》中说:“从楼北眺雪山,隐现不定,南窥川甸,桃柳缤纷,为之引满。”(第937页)可以想见徐霞客欣赏玉龙雪山时志满意得的神态。《游记》中记录的温泉达24处,除黄山的珠砂泉,其余都在云南。他尽量搜寻云南众多的温泉,往往亲自入浴试水温和水质,品评殿最。他给安宁温泉以很高的评价:“余所见温泉,滇南最多,此水实为第一”(第831页)。他两次洗沐石堡温泉,两次观察洱源九气台温泉,他雨中考察腾冲硫磺塘沸泉的生动描述堪称绝唱。徐霞客不但考察了打鹰山的典型火山地貌,而且记录了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火山爆发的经过和引起的变化。地质科学工作者通过长期监测,证明腾冲火山并不是死火山,《徐霞客游记》是有关腾冲火山爆发的唯一的历史记录,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徐霞客考察火山后带回稀有的浮石标本,保存在他的十一代孙徐宏伟处,近年其孙提供了这块浮石的照片。

第六,云南的低纬度高原气候在国内独具特色,是在内地无法认识的,也是大量中纬、高纬研究无法替代的。徐霞客在云南一年多的旅途中,坚持逐日观察,不但详细记录了所经各地每天的晴雨、冷热变化,还总结了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在滇东,地形和气候的关系开始引起他的注意。《游记》载:“余谓:‘自初一漾田晴后,半月无雨,恰中秋之夕在万寿寺,狂风酿雨,当复有半月之阴。’营兵曰:‘不然。予罗平自月初即雨,并无一日之晴。盖与师宗隔一山,而山之西今始雨,山之东雨已久甚。乃此地之常,非偶然也。’余不信。”(第737页)到滇西,他完全接受了这个观点,对分水关的解释就是一例。他两次经过高黎贡山的分水关,见其西“皆行石深翳,而风雨西来,一天俱漫”,其东“天色大霁,路磴俱燥”,“乃知关名分水,实分阴晴也”(第1079页)。徐霞客在明代找到了白蜡山和高黎贡山这滇东和滇西的两大雨屏。他重视纬度和气候的关系。在丽江他指出:“其地杏花始残,桃犹初放,盖愈北而寒也。”(第9931页)再往北,“古宗北境雨少而止有雪,绝无雷声。其人南来者,至丽郡乃闻雷,以为异”(第939页)。他也重视海拔高度和气温的关系。在怒江边的八湾,“一行人言此地热不可栖,当上山乃凉。”可是“曲折盘崖,八里而上凌峰头”,到磨盘石宿(第1026页)。在《徐霞客游记》里,对云南干温季分明、立体气候、一雨变成冬等气候特点都有反映。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云南低纬高原气候的科学家,《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连续记录低纬高原气象的珍贵资料。

第七,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其实,云南早已具备诸多动植物优势。徐霞客徜徉在这个植物王国里,旺盛的山茶,“映日烧林”的马缨花,种类繁多的兰花,“花大如盘的”西番菊,清香的梅,袭人的桂;还有土主庙的菩提树,曹溪寺的优昙树,上关附近的十里香,蝴蝶泉边的蛱蝶花,感通寺的龙女树,宝台山的木莲花,怒江边的树包塔,尖山的木胆;还有牡丹、鱼子兰、花上花、木棉等等,处处奇药异卉,美不胜收。《徐霞客游记》所反映的云南,是一个异采纷呈、物华天宝的大花园。《游记》向人们展示的云南植物的优势,以种类繁多最突出,有很多内地看不到的植物,还有很多“即山僧亦不能名之者”。形态典型也是云南植物的优势。如“花红形与吾地同,但家食时,疑色不称名,到此则花红之实,红艳果不减花也”(第719页)。云南植物的另一优势是条件优越,生长旺盛。如丽江种植60年的山茶,“初疑为数百年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第941页)。徐霞客尽量把在这个动物王国里看到、听到、尝到的珍禽异兽记录下来,如虎、鹿、猿、鹦鹉、金线鱼、油鱼、时鱼、比目鱼、黑鱼等。《游记》记录了重要动物的地理分布规律:“盖鹤庆以北多牦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异兽,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腾越,其西渐狭,中皆人民而异兽各不一产。”(第941页)一省既产高寒地区的牦牛,又有湿热地区的大象,在明代也仅云南具备这个条件。

云南自古被认为是“瘴疠之区”,被旅行者视为畏途。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说法。唐代白居易的《瓣丰折臂翁》说:“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直到明代,比徐霞客稍早的杨升庵也无可奈何地发问:“遥见元谋县,冢墓何垒垒?借问何人墓,官尸与吏骸。山川多瘴疠,仕宦少生回。三月春草青,元谋不可行;九月草交头,元谋不可游。嗟尔营营子,何为欤来此?九州幸自宽,何为此游盘?”徐霞客却不然,他不畏艰险,不信瘴疠。过怒江时,“土人言瘴疠甚毒,必饮酒乃渡,夏秋不可行。余正当孟夏,亦但饭而不酒,坐舟中,棹流甚久,亦乌睹所云瘴母哉。”(第1025页)他不是被迫出征,不为仕宦履职,是带着长久的思念和向往而来。他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深深地爱上这片沃土,赞不绝口。他记滇池草海:“遥顾四围山色,掩映重波间,青蒲偃水,高柳潆堤,天然绝胜。”(第840页)他赞美洱源芘碧湖:“极似明圣苏堤,虽克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所不能及也。湖中鱼舫泛泛,茸草新蒲,点琼飞翠,有不尽苍茫、无边潋滟之意,湖名‘芘碧’,有以也。”(第965页)评邓川西湖远甚杭州西湖:“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翛翛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第978页)记鸡足山处处皆景:“分言之,即一顶而已萃天下之四观,合言之,虽十景犹拘郡邑之成数也。”(第1183页)称赞大理清碧溪纤尘不染:“其色纯绿,漾光浮黛,照耀崖谷,午日射其中,金碧交荡,光怪得未曾有。”(第987页)称赞海口石城奥秘独特:“阖壁曲折,层沓玲珑,幻化莫测,钟秀独异,信乎灵境之不可以外象求也。”“凭览久之”,离开时“犹令人一步一回首也。”(第825页)。在徐霞客的心底和笔下,对云南充满了深情和厚爱。一位外地著名的学者,沐风栉雨,忍饥挨饿,甘冒风险,不远万里来云南考察,他爱云南的山山水水,赞美云南的迷人风光,这怎么不使云南三千多万各族人民感激、自豪和振奋啊!《徐霞客游记》是一部认识云南、热爱云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徐霞客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在云南的岁月也是他思想发展的顶峰。他沿途耳闻目睹土司横行霸道的罪恶事实,搜集整理了《随笔二则》之一,详记普名声之乱的经过,在《游记》中也多次揭露普名声之乱的恶果。从广西府到师宗州间“寂无片椽”,“闻昔亦有村落,自普与诸彝出没莫禁,民皆避去,遂成荒径”(第733页)。“盖自广西郡城外,皆普氏所慑服。即城北诸村,小民稍温饱,辄坐派其赀以供,如违,即全家掳掠而去。故小民宁流离四方。不敢一鸣之有司,以有司不能保其命,而普之生杀立见也。”(第733页)“县以江川为最凋,州以师宗为最敝,堡聚以南庄诸处为最惨,皆为普所蹂躏也。”(第752页)云南抵广西的间道有三,“然此三路今皆阻塞”,“既宦辙之不敢入,亦商旅之莫能从”(第751页)。土司的残害使人民流离,田园荒废,交通阻寒,州县残破。徐霞客在广西、贵州已多次目睹土司制度的罪恶,在云南的经历更使他痛心疾首,终于喊出了反对土司制度的心声:“土司糜烂人民,乃其本性,而紊及朝廷之封疆,不可长也。诸彝种之苦于土司糜烂,真是痛心疾首,第势为所压,生死惟命耳,非真有恋主思旧之心,牢不破也。”(第752页)

土司制度的糜烂,也暴露了朝政的腐朽。徐霞客对此感受颇深。他说:“当事者姑以抚了局,酿祸至今,自临安以东,广西以南,不复知有明官矣!”(第725页)“有司为之笼络,仕绅受其羁靮者,十八九。王伉以启衅被逮,后人苟且抚局,举动如此,朝廷可谓有人乎!”“嗟乎!朝廷于东西用兵,事事如此,不独西南彝也!”(第726页)徐霞客在《游记》里对各级封建统治多有指斥。他感叹黄石斋等被削职,“翰苑中正人一空”。他写《随笔二则》之一,揭露云南最大的统治者黔国公沐家猖狂腐朽。他嘲笑小小的参戎出巡“高幢大纛,拥骑如云”,“如赫电,亦如浮云,不知两界青山见惯,袒当谁左也”(第771页)。他经过正统间显赫一时的胡琛墓前触景叹息:“与吾家梧塍之垅,文翰规制颇相似,其芜亦相似也。其一时崇尚,穷徼薄海,万里同风,至荆棘铜驼,又旷代无异,可慨也!”(第1082-1083页)《晋书·索靖传》载:“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人因此用“荆棘铜驼”慨叹旧王朝被推翻后的残破景象。徐霞客是一位正直的有远见的科学家,他无法回避明王朝即将面临的覆亡境地,因而发出“荆棘铜驼,旷代无异”的慨叹。

明代西南边疆的形势,前期和后期不一样。明初在云南沿边设了三宣六慰,即三个宣抚司、六个宣慰司,实际还不止此数。“孟养阻负于西,最为荒僻,而缅甸、八百、老挝,地势濒海”(第1130页)。徐霞客在滇西的游踪,直达腾越边境今国境线一带,明末境域日蹙的形势,令他惊讶、感叹!《游记》载:“后阿瓦日强,蚕食日多”。(第1130页)昔蛮莫、孟密俱中国地,自万历二十二年金腾道立此八关,于是关外诸彝俱为阿瓦所有矣。”“大概三宣犹属关内,而六慰所属,俱置关外矣。”(第1034页)“滇滩之外为茶山长官司,旧属中国,今属阿瓦。”(第1040页)“此野人即茶山之彝,昔亦内属,今非王化所及矣。”(第1047页)“滇滩关道已茅塞不通”,“其关昔有守者,以不能安居,多遁去不处,今关废而田芜,寂为狐兔之穴矣。”(第1052页)

在国防第一线,徐霞客感受最深的是如何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沿途他敬遏过李秀、王骥、方政、张继孟、游大勋、段高选等英烈的祠祀,表彰他们的事迹。游大勋征普名声时“竟没于阵”。张继孟平普名声有功,“州人服其胆略,贼称为‘舍命王’”。段高选“家死于奢酋之难”。方政征麓川死于上江。他谒晋代“破贼保境”有功的李秀庙,对旧志抹煞英烈的功迹十分气愤:“遂令千载英灵,空存盻蚃,一方故实,竟作尘灰,可叹也!然毅虽削,而其女有庙在古城,岳虽云,而岳亦有庙在州西,有功斯土,非竖儒所能以意灭者也。”(第818页)认真向当地人提出表彰英烈的建议。他考察了思任发恃以为险的石城和王骥与之相拒的上江战场,歌颂王骥的勇和谋。这些郁积在心的历史和现实,令徐霞客感慨不已。他渡过怒江后,夜宿高黎贡山上,喊出了效学先贤开疆拓土、保卫家国的心声:“其夜倚峰而栖,月色当空,此即高黎贡山之东峰。忆诸葛武侯、王威宁骥之前后开疆,方威远政之独战身死,往事如看镜,浮生独倚岩,慨然者久之。”(第1026-1027页)他呼吁当道者重视滇西屏藩,总结历史经验,抵御邻国的侵略:“日今瓦酋枭悍称雄,诸彝悉听号召,倘经略失驭,其造乱者,尤有甚于昔也,为腾计者慎之!”“自后当重其责以弭变,庶于腾少安云。”⑨卫国之策中肯,爱国之心真切。

忧国往往和忧民连在一起。朝政腐朽,土司制度糜烂,边境形势严峻,直接受害的都是广大人民。徐霞客在云南旅游考察,遍及城乡边隅,使他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社会的底层。他目睹美丽的风景成了穷困者栖身的地方,安宁温泉附近的石洞,“有囚发赤身,织草履于中”(第830页)。点苍山西坡的石门,“途中遇一老人,负桶数枚下山,即石洞所栖之人,每日登山箍桶,晚负下山,鬻以为餐,亦不能夜宿洞间也”(第1002页)。在永昌府大寨的彝族,“所居皆茅”,“俗皆勤苦垦山,五鼓辄起,昏黑乃归,所垦皆硗瘠之地,仅种燕麦、蒿麦而已,无稻田也”(第1103页)。在洱源凤羽,农民与统治者的关系已相当紧张,“土人之耕者,见数骑至,以为追捕者,俱释耜而趋山走险,呼之,趋益急”(第975页)。大理三塔寺的石工,“过寺东石户村,止余环堵数十围,而人户俱流徙已尽,以取石之役,不堪其累也!寺南北俱有石工数十家,今帷南户尚存(第994页)。腾冲卖宝石的商人,因“倪按君命承差来觅碧玉,潘苦之,故屡屡避客”,“亦不敢以一物示人,盖恐为承差所持也”(第1076页)。罗平白蜡山的营兵,“峰头水甚艰,以一掬濯足而已”,“营中茅舍如蜗,上漏下湿,人畜杂处。其人犹沾沾谓予:‘公贵人,使不遇余辈,而前无可托宿,奈何?虽营房卑隘,犹胜彝居十倍也。’余颔之”(第737页)。曲靖东山寺的和尚亦被诬陷罹罪,“总持昔以周郡尊事逮系,桁杨甚苦,因笔记之”(第780页)。徐霞客的爱国主义也表现为他对广大人民的热爱。他关心人民的疾苦,把万家忧乐注到心头,着意记录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士兵、僧侣等的痛苦生活情状,对边疆各族人民倾注了无限的同情,流溢出真挚的爱,为他叹惋呼号。

在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记》里,壮美的河山,淳朴的人民,苦难的岁月,交织成明末的历史画卷,使人们读后更加热爱边疆的大好河山和勤劳淳朴的各族人民,激起人们爱国爱乡并为之献身的壮志豪情。

徐霞客的时代,离我们已经350多年,但《徐霞客游记》灿烂光华与日俱增,徐霞客的著作和精神,愈加强烈的影响着后代。

首先,徐霞客全面、真实、生动地把云南的大好河山介绍给世人,云南因《徐霞客游记》而让世人羡慕、倾倒。

徐霞客是深入研究云南的学者,他对云南的特色和优势把握得全面、准确。徐霞客不是抄录书本,不存偏见,他介绍的云南是自己踏勘目击的记录,真实可信。徐霞客的介绍不是枯燥的景点罗列,他把对奇丽山河的热爱融进字里行间,情景交融,生动感人。因此,《徐霞客游记》比之于其他著作都更具吸引力,引起世人对云南的极大兴趣。徐霞客向人们介绍的云南的风景名胜,有很多是各种地志没有记载甚至当地人不熟悉的,《徐霞客游记》所介绍的风景名胜的总量超过了古代的其他任何著作。大量“悬之九天,蔽之九渊,千百年莫之一睹”(第1107页),“远既莫闻,近复荒翳,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的佳景(第855页),通过《徐霞客游记》第一次展示给世人。三百多年来,《徐霞客游记》成为一本导游手册,吸引人们来云南旅游考察,热爱云南,甚至为云南献身。

清代的杨名时(1660——1736年),是《徐霞客游记》的整理著之一。他的整理本被收入四库全书,是《徐霞客游记》的重要版本。他整理该书的目的,正如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序中说的:“初余录是集之意,谓存斯书也,他年力所可至,境所适逢,可展卷披对,按已经者以为程;而所未能至者,亦可以心知其概,日涉其趣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杨名时任云南巡抚,雍正三年(1725年)授云贵总督,仍管云南巡抚,在云南共七年。据乾隆《腾越州志·徐弘祖传》,“杨文定抚滇时,常手抄其《游记》,芨笥自随云。”这是《徐霞客游记》最早在云南流传的版本,也是最早随身携带《徐霞客游记》考察云南的著名人物。

另一位应该提及的是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丁文江(1887——1936年)。他地质调查的重点也是祖国西南,先后到云南三次。1911年他留英返国,不由海道趋上海,偏从越南入滇,再赴贵州。1914年复入滇,在滇东、滇北考察两百多天。1929年他又组织大规模的西南地质调查队,由四川经过贵州、广西到云南。丁文江与《徐霞客游记》的关系,正如他在《重印〈徐霞客游记〉及新著年谱序》中说的:“辛亥自欧归,由越南入滇,将由滇入黔。叶浩吾前辈告之曰:‘君习地学,且好游,宜读《徐霞客游记》。徐又君乡人,表彰亦君辈之责。’”以后丁文江在云南的考察,都是“倦甚则取《游记》读之,并证以所见闻,始惊叹先生精力之富,观察之精,记载之详且实。”后来,丁文江整理了《徐霞客游记》,编成《徐霞客先生年谱》,并组织人力编附图一册,于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丁文江是第一个用现代地理学的眼光,来认识、分析、评价《徐霞客游记》的功臣,⑩他对《徐霞客游记》的认识就是从云南开始的。

一位在上海虹口区俱乐部工作的回族老画家杨汀滋,虽已古稀,仍用自己退休的工资游历名山大川。1979年5月来到云南大理,独自攀登苍山。两个月后,在苍山上发现老画家的尸体,挎包里装着一本徐霞客的《滇游日记》,画夹里有一幅没有完成的画稿,苍山十九峰已勾画出十七个。老画家是被《徐霞客游记》引导来游大理的。经公安部门调查确认,他是走错了路,从悬崖上滑下去遇难的。他的家属把他葬在他梦绕魂牵的苍山上,并竖了一块大理石碑,记录下这感人的事迹。(11)

近年,因受《徐霞客游记》的影响,来云南进行徐霞客踪迹旅游考察的人越来越多。河南社旗县的退伍军人傅宗科,谢绝领导分配他到城市和学校,自费沿着徐霞客的足迹进行考察。从1983年初开始,历时三年另九个月,行经20个省区,行程43000多公里。他随身带着《徐霞客游记》走遍云南,沿途调查访问,风餐露宿,单车都骑坏了几部。是徐霞客引导他来云南考察,又引导他走进地理科学的殿堂。后来他进入北京大学地理系学习,又在北大参加有关徐霞客的研究,他表示愿为《徐霞客游记》的研究终生努力。1991年无锡市记协组织了10人的重走霞客路采访活动,采访车从江阴市徐霞客故居前出发,途经七省,以后在《无锡日报》连载“重走霞客路”系列报导。这组文章共30篇,其中有关云南的9篇,后来辑为专书出版时又增加两篇,云南共11篇。这次采访摄制了9集电视专题片,反映云南的内容占3集。云南都是份量最多的省。应该说是受《徐霞客游记》的影响,人们都把眼光集中到西南,而且特别偏爱云南。今天,《徐霞客游记》正引导更多的人来云南,为介绍云南、促进云南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

其次,《徐霞客游记》可以为人们了解云南、认识云南、研究云南服务。

徐霞客的记载,为我们探寻明代至今三百多年间的地理变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千百年来,滇池在逐渐缩小,记录滇池变迁的资料却凤毛鳞角,十分难找。徐霞客记录的滇池湖岸线成为我们认识明末滇池水域的系统资料,其价值在他书之上。从《徐霞客游记》中我们知道,海口中滩街明代是一个河中小洲,上有龙王堂。晋宁的牛恋乡原来“海水中石突丛丛”,如牛群饮于水,为著名风景胜地。晋宁河泊所过去还是一个小岛,现已与陆地连成一片。安江当时是滇池边的重要码头,现已距湖甚远。明代已有海埂,因而出现《游记》中所称的“海夹口”,为水海和草海的分界。明代滇池草海直抵潘家湾、黄土坡、黑林堡、夏家窑、赤家鼻、高峣,从夏家窑到土堆有一条湖堤,清代这一带已辟为大片农田,今天这一带正在扩建为市区。

《徐霞客游记》也是研究明末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西南地区丰富的民族情况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吸引徐霞客的视野越来越广阔。他晚年的旅游考察,越来越重视社会历史情况,可经说是以地理为主的综合考察。在云南,他不但调查记录了大量社会历史情况,还完成了《随笔二则》、《丽江纪略》、《法王缘起》、《永昌志略》、《近腾诸彝说略》等专题历史研究,为云南及西藏等地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他在途中搜集、查阅的资料,见于记载的如《广西府志》、《寻甸府志》、《永昌府志》、《腾越州志》、李元阳的《大理府志》、许伯衡的《晋宁州志》、还有《广西小纪》、《腾永图说》、《姚关图说》、《南园漫录》、《南园续录》等。这些地方文献,有的今已不存,而不少内容已被《游记》所吸收。他很重视地图,甚至沿途参考官府大堂的挂图。他在腾冲连续五天抄图,《游记》载:“幸吴参府以程仪惠余,更索其‘八关’并‘三宣’、‘六慰’诸图,余一一抄录之,数日无暇刻,遂不知在寓中并在雨中也。”(第1076——1077页)霞客对地图的浓厚兴趣于此可见。他沿途又注意搜集、抄录碑刻,成为研究地方史地的重要依据。最重要的是他沿途从广大群众中进行调查、搜集了大量口碑资料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因此,《徐霞客游记》中有很多在其他书上找不到的珍贵资料,为研究云南地方史、民族史、经济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美籍华人学者谢觉民先生认为,《游记》“也是一部研究明代地方史的重要参考书”(12)陈垣先生大量引录《徐霞客游记》的资料,编成《明季滇黔佛教考》,他指出:“今欲考滇黔静室及僧徒生活,《霞客游记》为最佳史料。”(13)

《徐霞客游记》的重要史料价值,使该书与它以后的地方志结下了不解之缘。历来地方志的内容多被其他书引用,然而我们发现,《徐霞客游记》的内容反被一些地方志抄录。如道光《昆明县志》,或整条以《游记》的原文为内容,或抄录《游记》作重要补充。《徐霞客游记》中系统地描述自然的新方法比一般地方志孤立罗列一座座山、一条条水的传统方法高出一筹,因此引起一些志书修纂者的重视和效学,采用徐霞客更为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描述一府一县的山水。这种方法不满足于仅以府县治所为座标,只注各山各水的方位和里距,而是按山系“龙脉”系统交代各峰各岭的相关位置、大小高矮、脉络走向、江河分合等,准确有序,一目了然。正如徐霞客指出的:“分而歧这名愈紊,会而贯之脉自见矣”(第1036页)这种徐霞客式的山系描述法,特别适用于云贵等山岭重叠错杂的省区。还有些志书在艺文志中收入霞客著述的单篇诗文,《宿妙峰山》诗就是因道光《大姚县志》等志书收录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徐霞客不是云南人,但他在云南的开发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他立传当之无愧。康熙《鸡足山志》、乾隆《腾越州志》、民国《鸡足山志补》等都有他的传,反映了云南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感激。民国《姚安县志·杂载》收录了徐霞客在姚安五天游记的全文,并附了一段按语:“谨按,霞客谓‘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故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即邑中五日所经,于山川脉络,管程关要,瞭若掌上数纹。虽生长斯地人士,尚无如此明确记载,识跋涉艰辛之余,兼有足度目营之才。钱谦益谓霞客为千古奇人,《游记》为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洵不虚矣。”这可算是又一篇标榜徐霞客精神的小传。

第三,徐霞客对云南边疆的热爱,激发各族人民爱国爱乡的感情。

人们为什么热爱徐霞客,首先是因为徐霞客热爱他们的家乡。因此,人们把热爱徐霞客和热爱家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纪念徐霞客,研究徐霞客。他们只要提到家乡,就要标榜徐霞客对当地的考察和赞美。前些年,笔者试图把云南各报刊上凡提到徐霞客的文章都集中起来,作成索引。后来发现凡是徐霞客到过的地方,人们谈自己家乡时都怀念徐霞客,提到徐霞客的文章成百上千,仅我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这个工作。在云南,人们不断举行纪念徐霞客的活动。其中大者如1987年1月5日,昆明徐霞客纪念馆揭幕,2.7米高的徐霞客塑像和徐霞客《游太华山记》碑建成,纪念徐霞客诞辰400周年图片展览同时开幕,云南省博物馆的“文物之窗”也出了纪念专栏。1991年1至8月,祥云、宾川、弥渡三县举办了徐霞客游历三县的图片摄影巡回展览。1992年1月4日,云南省学术界近百人在昆明徐霞客纪念馆举行纪念徐霞客诞辰405周年学术会议。

云南各族群众怀着对徐霞客的深深怀念,对与徐霞客有关的文物特别珍惜,云南也是有关徐霞客的文物和纪念建筑最多的省。徐霞客的手迹传世甚稀,仅云南能看到。徐霞客《赠鸡足山僧妙行七律二首》的手迹一帖,系云南省文物商店“文革”前购得,现藏云南省博物馆。徐霞客用篆文写的《山中逸趣跋》,系根据霞客手迹雕板影刻,共9页,也保存在云南省博物馆。与徐霞客有关的文物和纪念建筑遍布云南各地。昆明徐霞客纪念馆所在的升庵祠,198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靖市寥廓山的望峰亭前,用汉白玉雕成徐霞客的坐像,大理市蝴蝶泉边,有用花岗岩雕成的徐霞客像,剑川金华山上,也有各族群众集资用红砂石雕成的徐霞客像。丽江妥善保存了徐霞客下榻的解脱林的主体建筑法云阁(俗称五凤楼),按原样迁建到凤景秀丽的黑龙潭畔。保山市徐霞客寓居的太保山会真楼至今完好,近年设立了徐霞客纪念室,搜集、陈列徐霞客在保山的图片和资料。保山市博物馆1986年底出版的《文物信息》创刊号即为“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专号。徐霞客曾经到过的龙王塘,近年由农民筹资建公园,也有徐霞客纪念亭。在腾冲来凤山的历史和地貌陈列中,展录了徐霞客对腾冲自然景观的生动描述。和徐霞客关系密切的静闻和尚墓,在鸡足山悉檀寺东的文笔山麓。1988年底重修,为大理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的研究,已发展为一门专门学问,称为“徐学”。云南的徐学研究基础雄厚,发展迅速。云南徐学研究的队伍,包括历史、地理、文学、文博、旅游、生物等学科,遍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新闻出版和地方志编修单位。出版了一批学术界公认的徐学研究的优秀著作,如《徐霞客游记校注》(1985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初版,1994年重版)、《徐霞客在云南》(198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徐霞客诗校注》(199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徐霞客腾越游记》(1993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已经完稿交出版社的还有列入“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的《徐霞客游记全译》。徐学研究的文章遍及几十种报刊杂志。《昆明日报》记者杨亚伦,骑摩托车重走霞客路,日夜兼程进行采访,从1987年10月至1988年2月在《昆明日报》发表40多篇“沿着徐霞客滇游足迹”的系列报导。云南徐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是省委领导的重视和提倡,各单位的积极支持,省委领导带头进行研究,写序言、写文章、作报告。由于省委领导的推荐,县以上干部著遍钻研《徐霞客游记》,今天《徐霞客游记》在全省普及的程度也是空前的。云南已经成为全国“徐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徐霞客的研究不能没有云南,云南的发展不能没有徐霞客精神。徐霞客有功于云南,是云南历史发展的恩人。云南将无愧于伟大地理学杭彝爱国主义者徐霞客。我们将继续发扬“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徐霞客精神,热爱云南,建设云南,促进改革开放的发展,用劳动和智慧,在云南大地上描绘出崭新的社会主义的画卷。

徐霞客的光辉精神将与云南的山河永存!

注释:

①拙著《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2页。以下引该书者,仅在文中括注页码。

②、④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

③《徐霞客游记》季梦良序。

⑤详拙文《徐霞客〈山中逸趣跋〉的发现》,1991年10月纪念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之一。

⑥详拙文《徐霞客创修〈鸡山志〉》,载《史志文摘》1985年第二期。

⑦徐霞客《致陈继儒书》及陈继儒《答徐霞客》俱见《陈眉公先生集》。

⑧拙文《徐霞客探长江源》,载《历史地理》第九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⑨徐霞客《近腾诸彝说略》,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1131页。

⑩、(12)谢觉民:《徐霞客与丁文江》,载《徐霞客研究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1)杨美清:《他长眠在苍山之上——记老画家杨汀滋遇难前后》,载《春城晚报》1982年4月29日。

(13)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9页。

标签:;  ;  ;  ;  ;  

徐霞客与云南_徐霞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