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的课程与教学调整策略论文

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的课程与教学调整策略

陈金友

【摘要】 课程承载着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承担着学生培养的重任,在听障学生已经被更多的普通学校接纳的今天,如何“按需施教”,满足听障学生特殊教育需要,已成为听障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重点和研究热点。合理的课程设置、合适的教学安排,已经成为随班就读听障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 听障学生;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整

随着听障儿童少年听力语言早期康复效果的提高和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工作)的推进,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对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的支持与保障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听障学生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听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融合教育之路也必然充满困难与挑战。如何满足听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给他们提供适合的课程与教学是实现“按需施教”和“适合的教育”的基础。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或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巡回指导教师、普通学校资源教师(特教教师)和听障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是其中的主要工作人员。本文从学生入学诊断评估、课程与教学调整、新技术应用、教育评价等方面谈谈对随班就读听障学生课程与教学调整的策略。

一、多方协调开展入学诊断评估

听障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听觉差异上。作为接收听障学生入学学校的资源教师,应该在区域特殊教育指导(资源)中心巡回指导教师(有听障教育专业知识基础)的帮助并征得听障学生家长同意和配合下,对听障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诊断与评估,至少要涉及以下方面:听障学生家庭情况(包含父母听觉情况);听障学生接受学前教育与康复训练情况及其效果;听障学生的听力状况(裸耳听力、佩戴助听器后听力);听障学生佩戴助听器后对有声语言感知(听到声音、听清楚声音、听懂语言)的情况;听障学生对助听器使用的感知和管理情况;入学时听障学生的口语能力(如果是中途入学或是升学,还应该评估书面语情况);听障学生已有教育背景(如果是中途入学或升学,还应该了解以往学习情况,包含具体学科学习情况);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的意识与能力(此项可以通过师生交流或一段时间的教育观察获得)等。

如果白菜上有很大的斑点,而且清洗不掉,最好就不要食用了,这些斑点都是白菜在生长或者储藏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对人身体害处很大。

在诊断评估基础上确定对听障学生的座位安排、听力辅具的使用与听能管理的策略、各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使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伙伴的安排、各科教学的起点与必要的调整等。在诊断评估的基础上还要召集与听障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们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方法,为听障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也应要求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避免“贴标签”的负面做法,掌握好关注与无痕的关系、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也要及时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告知学校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清单),并进一步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二、以人为本实施课程与教学调整

由于种种原因,同是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对普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适应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教育观察与教育诊断评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情况:(1)听障学生能够与全班学生同学共进,无需特别的课程与教学调整;(2)听障学生部分学科可以与全班学生同学共进,部分学科学习有困难,需要“随科就读”;(3)听障学生整体学习都有困难,可能在某个方面有特长(如美术或体育等);(4)听障学生整体学习落后于同班同学,也没有明显特长。

如果听障学生全部主要学科都与同班同学存在明显差异,应该实施资源教室方案或个别化教育计划,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诊断,找出原因后采取个别辅导等补救措施,如有效果应该坚持,如无效果则可以考虑全部采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相应科目标准和相应的聋校教科书内容进行替代,即可以采用“全部学科聋校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学生个体的特长项目课程+特殊课程(必要时)”的课程模式。

(一)课程与教学调整的总原则

听障学生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听障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听障学生融入社会的主要途径。江苏省《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实施融合教育有利于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培养普通学生健全人格、珍爱生命、勇于担当等核心素养。”在听障学生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整中,应该秉持“平等、融合、共享、超越”“最少限制、最大发展、最优发展”“尊重差异、缩小差距”“开发潜能与补偿缺陷相结合”等原则。听障学生培养目标应该与普通学生培养目标总方向一致,使其获得平等发展的条件与机会。

(二)课程调整的一般策略

如果听障学生部分学科与普通学生无明显差异,部分学科与普通学生有差异,这时针对有差异的学科应该实施资源教室方案或个别化教育计划,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诊断,找出原因后采取个别辅导等补救措施,如有效果应该坚持,如无效果则可以考虑采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相应科目标准和相应的聋校教科书内容进行替代,即可以采用“部分学科普通学校国家课程+部分学科聋校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学生个体的特长项目课程+特殊课程(必要时)”的课程模式。

如果听障学生除听觉障碍外在各学科学习中与普通学生并无明显差异,则无需调整普通学校的国家课程,可以采用“完全普通学校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学生个体的特长项目课程+特殊课程(必要时)”的课程模式。

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及各科任教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基础和现有学习状况对课程进行调整。

听障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应由区域特殊教育指导(资源)中心牵头(具体由定点巡回指导教师负责),组织随班就读学校管理部门负责人、资源教师、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必要时还可以邀请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采取“集体审议制度”对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诊断评估(也包含教育教学观察),在诊断评估基础上确定课程与教学调整的方案,如有必要还需要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形成的调整方案(个别化教育计划)应进行备案,同时该方案也是评价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

近期,当地的农资市场较为稳定,预计后期化肥价格会基本保持稳定,市场不会出现大涨大跌的现象。7月中下旬,部分生产企业开始制定最新报价,涨幅达到50-100元/吨。面对这个涨幅,经销商出现了排斥心理,于是抓紧铺货。预计到9月份,秋播开始后,化肥需求量将有所增加,届时,化肥价格也会出现小幅上涨。

以上只是就整体课程设置和学科课程组合可以采取的宏观调整策略,而在具体实践中,涉及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时,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情况进行学科课程的微观调整,灵活、适当地采用简化、替代、减量、分解、重整等方法进行必要的学科课程改造。

(三)教学调整的一般策略

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重要渠道。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沟通与交往。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但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听觉障碍一方面造成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影响他们通过有声信息感知和认知事物,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影响他们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听觉障碍使视觉成为听障学生认识事物的主要通道,加之感官的代偿功能,与健听学生相比,他们的观察力可能更加敏锐细致。基于上述特点,有听障学生随班就读的班级,任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需要调整有声信息和视觉信息传递的策略。

1.立足学生实际,有效传递教学信息

据悉,作为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世界矿业巨头,BHP旗下的主要矿产项目都具有规模大、成本低、寿命长的特征,同时由于加拿大距离中国海运运距较短,Jason项目对中农进口钾肥从原产地、品质、物流等方面都是关键性的补充。而中农控股作为国内化肥流通主要力量,渠道资源丰富。随着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中农控股更加确立了稳定并扩大供应体系的战略,与BHP的签约为公司钾肥货源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完善了公司钾肥供应体系。

2.多元化调整教学组织形式

开展融合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对听障学生“特别”关注的同时,不应该以牺牲健听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代价。那么如何才能够满足听障学生对信息、对知识完整准确的感知呢?承担听障学生随班就读教学的教师应该掌握听障学生的听力情况和对有声语言感知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果听障学生借助助听器等辅具,能够正常接收有声信息,则可以把听障学生安排在靠近讲台的位置就坐。因为一般助听器接收有声信息的有效距离在2米之内,教师讲课时与学生的距离尽量保持在有效范围内;教师的脸部尽可能正对听障学生,方便学生看到教师说话时的口形,因为在一定的语境下,部分听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说话的口形,辅助理解教师的讲课内容。也可以由当地特殊教育指导(资源)中心购买无线调频语言传输机(也称为无线聆听系统),供教师与学生一对一使用,这种机器便携,不影响教师与学生正常的活动,教师与学生距离保持在半径30米范围内,教师的声音都可以清晰地传输到听障学生的助听器。有效发挥助听器或无线调频语言传输机作用的前提,是这些辅具在上课时要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并保证学生有效使用,这就需要随班就读学校的资源教师能够和听障学生、任课教师共同商定使用规则,既要简便易行,又要切实有效;也可以发挥学生小干部或听障学生学习伙伴的作用,经过简单培训,让他们和听障学生建立保证辅具有效工作的机制。

如果助听器等辅具对听障学生没有作用,听障学生感知事物和学习过程就主要依靠视觉通道了。此时可实施下列策略:(1)听障学生应该安排在教室讲台附近就坐;(2)教师在兼顾全班听课效果的同时,应该与听障学生保持正面相对的位置,保证听障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感知教师的授课内容和黑板上的内容;(3)适当增加教师的板书量或必要内容的文字或视频呈现,发挥听障学生视觉感知功能的作用;(4)可以由当地特殊教育指导(资源)中心购买实时将语音翻译为书面语的软件,把教师讲课内容实时同步以书面语形式呈现在黑板或显示器上,供听障学生阅读理解(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书面语阅读基础)。

在断口附近取横向试样进行显微观察,低倍下观察横向试样中心有偏析存在,偏析级别为B2级,形貌如图7所示,试样中心有“C”形裂纹缺陷存在,裂纹缺陷形貌如图8所示,放大观察试样显微组织为索氏体,中心有网状渗碳体存在,显微组织形貌如图9所示。

昌马灌区为一完整的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南为祁连山,西有北截山,北有桥湾北山、饮马北山,东为干峡。盆地内地形平坦开阔,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昌马洪积扇,中北部为细土平原。疏勒河是区内规模最大的河流,沿昌马洪积扇东部边缘呈南北向,进入细土平原后又呈东西向,向西流入双塔水库。昌马灌区控制面积3 330km2,可耕地 110万亩(1 hm2=15亩,下同),灌溉面积 68.9万亩,主要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地下水灌溉为辅,灌区内布设32眼地下水监测井,自2001年开始监测。

在教育诊断评估和集体审议基础上形成的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的课程与教学调整,在实施过程中还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3.重视个别辅导的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听障学生接收信息的特殊性、局限性,学生有可能对需要把握的信息与知识有遗漏或偏差,因此,个别辅导或答疑应该成为每个学科教师关注听障学生学习过程的必备方式,同时各科教师也要培养听障学生不懂就问的习惯。否则,当问题积累而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时,听障学生随班就读必然收效甚微,甚至有可能“随班混读”。

三、课程与教学调整的实施要点

应该根据听障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殊教育需要调整听障学生的课程,在确定听障学生的课程后,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具体策略为:完全随班同读+特殊与特长课程的教学;部分学科随班就读,部分学科实施资源教室方案,在资源教室由资源教师或巡回指导教师或学科教师进行个别教学(如康复课程、特长课程或与同班同学所学内容差异性较大的聋校国家课程等);有时参加班级集体学习与活动,有时由相关教师进行个别教学。给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合理安排同桌或学习伙伴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形式,而且往往也是一种双赢的方式;在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程序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等。

(一)着力抓好康复类课程

在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中有大量的学生具有学前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经历和有一定的听说基础。实践证明,语言只有在不断的使用中才可能保持与发展,尤其是在普通幼儿园和小学就读的听障学生,他们有声语言听和说的水平往往还处在起步和初级阶段。因此,在普通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在参加普通学校课程学习的同时,听力训练和说话训练仍然是他们的一门“必修课”。在课程与教学的调整与安排中,巡回指导教师和资源教师应该关注听障学生的语训,如果听障学生有听说训练的需要,在课程安排中就应该有所体现。如,由家长定时带到校外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专业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由特殊教育指导(资源)中心有专业资格的巡回指导教师定时在资源教室里开展个别训练;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有听力语言基础的学生听和说。(有些听障学生由于听得不准确,也缺乏“自我监听和自我调节”,发音也会不准确,会“走音跑调”,碍于“自尊”而羞于开口说话,这对保持和发展语言能力是十分不利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在班级形成“包容”与鼓励听障学生敢于说话的氛围。)

着力加强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服务集聚作用。选择发展几个重点中心镇,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按小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使其成为经济强镇和区域副中心;结合现有重点景区建设,以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创建为形式,集中打造几个有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镇,增强吸引力和服务功能。努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充分发挥亮点示范作用。以中心村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搞好村庄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

由于内耳疾患,有少数听障学生还会伴随身体平衡性和动作协调性发展迟缓的情况,如有类似情况,需要在巡回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实施一些康复课程及康复训练。

作为一种非竞争性的NMDA受体拮抗剂,有效剂量的氯胺酮可以抑制NMDA受体活性,对电针刺激不反应的Nep模型进行逆转,并联合脊髓电针对疼痛治疗,可以进一步将疗效增强。最新研究也显示[4],将低于1 mg/kg的氯胺酮应用在缺血性疼痛与癌痛治疗中,容易取得较为明显的疗效,可以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用药,从而将不良反应减少,达到减轻患者痛苦。其他非选择性NMDA受体拮抗剂,包括美金刚、去甲右美沙芬等灯光,这些对于NeP患者也可以发挥显著的镇痛效果。

(二)处理好校本课程与特长课程的关系

对听障学生的课程调整与安排要坚持“开发潜能与补偿缺陷相结合”的原则。尤其是在视觉感知事物方面,听障学生往往有一定潜力和信心,如美术绘画、摄影、3D设计与打印、一些球类运动、计算机技术、机器人与无人机技术等,普通学校的大部分校本课程听障学生都是可以参加的。教师要创设条件,鼓励听障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功的快乐。

“生命认知”调查问卷包含前面修订后的BA量表和PDCA量表,以考察家长的来生观念和家长对亲子谈话的自我评估,及其他人口统计学信息,如儿童的姓名、性别、生日,家长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宗教信仰等。

(三)塑造听障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要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听障给人带来了沟通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面对健听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我与众不同”的感觉,有的乐观、有的悲观,有的合群、有的孤僻,有的自信、有的自卑,有的学生外显、有的学生内隐。因此,在听障学生课程与教学调整过程中,随班就读学校的融合教育团队要充分考虑听障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重视积极健康心理在听障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作用。要通过资源教室和心理咨询教室的课程,帮助听障学生正确认识听障现象,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同时要根据听障学生实际发展情况,必要时对其进行健全人格的熏陶,避免“过度保护”,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让听障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参与、学会感恩、学会帮助他人。

(四)实施个性化评价

对听障学生的评价要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设定的教育目标实施,注重小步骤、多频次的过程性评估,以此来不断动态调整课程与教学。必要时应提供“合理便利”或必要的变通,如针对听障程度严重,无法进行英语听力考试的学生,在集体审议中就应该设计听力考试的替代方案等。

(五)科学使用新技术

“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5G技术等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功能强大的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使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也正在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对听障学生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在听障学生随班就读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改善听障学生的认知过程,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为听障学生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实时语音转书面语技术、多媒体运用等都对发挥聋生潜能、补偿缺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了促进作用。以实时语音转书面语技术为例,该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经常使用该机器的人员发音和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已经成为听障人士获取实时语音信息的重要工具。经过计算机和投影技术,可以把发言或讲课者的讲话内容实时转换成书面语同步呈现在显示器或移动终端上,适合具有一定书面语阅读能力的听障人士听课或听报告使用。但在课堂与教学调整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首先要基于学生障碍特点和实际教育需求,立足于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高效、适度地使用新技术,避免过犹不及,让新技术成为师生教、学的额外负担。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课程和教学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每位校长和教师都应将这些理念真正付诸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中。

快乐的时光
屠天赐(江苏省海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指导老师:吴丽华

【中图分类号】 G762

(作者单位: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210000)

标签:;  ;  ;  ;  

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的课程与教学调整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