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在广泛使用。新课标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而优化数学教学效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吗,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形象;课堂容量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角度来加以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在广泛使用。新课标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集中发挥传统电教器材的优势,图、文、声、像、影并茂。由于有形象生动的画面,并伴随悦耳动听的音乐、言简意骇的解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发挥动静结合优势,及时反馈,更好地创设合作探究机会,给学生印象中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增添无穷魅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学习,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多媒体中的形声资料是一种控制注意的工具。据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利用纯视觉和纯听觉的注意比率是不同的,视觉为81.7%,听觉为54.6%,视觉的注意比率高于听觉。幻灯、电影、电视激光视盘、多媒体等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他们的生动性、趣味性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们在与外部世界接触的过程中,只要事物发生变化就会引起意识的警觉性,就会予以注意。有时为了暗示学生什么是重要的内容,可以采用许多方法。例如,幻灯中的色彩对比,黑白反差;放影中的字幕闪烁或箭头指示;电视中的镜头变换、物体运动以及特技效果等。这些都利用对比关系和艺术效果作用于学生的感官,都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只要把注意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去,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恰恰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平移》这一节课时,一开课,教师就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像缆车、火车、升降机,推拉窗户、升降国旗等物体的直线运动现象,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了什么叫平移,并以“小乌龟搬家” 几只小动物来帮忙时,为小乌龟的家到底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发生剧烈争吵的有趣故事……接下来请求同学们来帮忙解决问题一系列演示,其过程声形并茂,活灵活现,教师的语言态度诚恳,学生们呢!兴趣高涨,纷纷举起小手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难题…….自然的,这些课件的运用很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接着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答案,各有不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并不急于判定他们的对错,只是表扬了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和热情,而是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和获取正确的答案,从而自然地导出了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的相关知识的教学。
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要思考的问题,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即学生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切实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利用主题图找出例题图案的排列规律,单单是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讲析,学生还是觉得比较抽象,难得去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有不同的排列规律,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下一行图形的排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且用同样的方法又显示下一行图形的排列再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注意去观察,思考、类推,很轻易地找出小东家厨房墙面装修图案的规律,并主动获取了知识。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看得明明白白,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比较抽象、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课堂容量、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得“教”与“学”变得轻松、快捷,大大节省了教师板书和费力讲授的时间,利用这些时间,教师可以设计各式各样相关的练习,把时间大力花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某种改进,更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革命,因为它始终调动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板书浪费时间的内容,我事先制成课件,教学时只是轻轻地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了。教学综合利用声、光、形、色等形式,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既有利于表象的形成,也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学生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笔者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操场长 80米,宽50米,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30米,宽增加20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30×20=600(平方米)。这时,我们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就能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学习因鼠标而轻松,生活因网络而精彩。毫无疑问,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容量,更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最终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作者单位:广西巴马县第二小学 547500)
论文作者:罗谚茗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3
标签:学生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长方体论文; 知识论文; 形象论文; 抽象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