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增杰教授对我国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心理学论文,教授论文,贡献论文,我国论文,张增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增杰教授(1913-1986年)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为我国的心理学事业特别是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增杰教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注重资料积累,加强教材建设。自1943年起,他先后讲授过“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教育概论”、“心理学教学法”、“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流派”、“心理实验设计与统计”、“青年心理学”等课程。1982年以后为西南师范大学高校干部进修班讲授“青年心理学”,为硕士研究生讲授“当代儿童心理研究进展概况”、“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方法”、“青年心理研究概况”等课程。他的讲授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深入浅出、见解独特、富有启发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和赞扬。为了解决教材缺乏的问题,他自编过多种教材,主要有:“教育概论讲义”(1944年)、“心理学”(1950年)、“普通心理学”(参编,1953年、1955年)、“共同必修课心理学”(主编,1960年)、“教育心理学讲义”(合编,1960年)、“心理学流派”(合编,1961年)、“心理实验设计与统计”(1965年)、“青年心理专题”(1982年)。1958年,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研究心理学教学方法的专著《心理学教学法》,①对心理学教学的原理和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和阐述。1978年,基于当时知识需要充实和更新,而资料又极为缺少的情况,他主持编译了《心理学内部参考资料》共八集,对心理学教学与科研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张增杰教授在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这些努力和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张增杰教授在心理学众多领域都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发表过多种著述、论文、实验报告和译著,其中专著有:《心理学》(参编,1956年)、②《心理学教学法》(1958) 、《教育心理学》(参编,1980年)、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教育心理分卷》)(副主编,1985年)、④《论大学生心理》(1985年)、⑤《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合作主编,1985年)、⑥《高等学校心理学》(参编,1991年);⑦译著主要有:《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合译,1980年)、⑧《心理学纲要》(合译,1980年)、⑨《青年心理学》(合校,1981年)、⑩《犯罪心理学》(合译,1984年)、(11)《发展心理学》(合译,1984年)。(12)
张增杰教授从事科研的显著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开创新的领域。在心理学的许多方面,他都有过出色的研究。在40年代,他主要研究当时的心理学流派,1948年发表论文《我对吴伟士的行为公式之认识》。(13)1947年应福建省研究院邀请,在该院研究汉字心理。50年代,他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同时也进行过其它方面的探索。(14)1960年他主持编印了《毛泽东论人的心理》,将其送交中国心理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交流,这是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中一件值得重视的事。(15)从60年代起,他主要从事儿童认知发展及与之相关的数学教学心理研究。1978以后,又开拓了青年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他在儿童心理学和青年心理学这两个领域里进行了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理论,取得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对儿童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张增杰教授很早就开始对儿童的认知进行研究。1960年,他研究了儿童记忆的一些发展特点。(16)他与黄希庭合作,在国内首次对儿童的时间知觉进行实验,概括出六、七岁儿童在感知和再现各种不同时距以及在感知不同时距时利用度量时间标尺等方面的一些特点。(17) 1963年,他们再次对5至8岁儿童以秒为单位的时间知觉发展的特点及其主要阶段进行了实验研究。(18)这些实验结果被国内多种教材引用,并被译为英文在美国发表。1962年至1963年,张增杰教授在西南师院附小领导了关于“定势作用”和“强因素掩蔽弱因素”对儿童正确感知算式的影响的教学实验研究,并同时在北碚朝阳小学进行了对比教学实验。该实验不仅得出了两种因素对儿童算式的影响的特点以及教学上应采取的措施,发表了实验报告,(19)而且其研究结果为参加实验的教师所采用,取得了提高学生运算正确性和速度的良好效果,重庆市还专门组织了各小学有关教师参观该项教学实验的教研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增杰教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更加勤奋努力地从事科学研究活动。1978年,他参与发起成立全国第一个协作研究组:“儿童数概念研究协作组”(1979年以后改称“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协作小组”),并积极参加协作组的组织和研究工作,亲自进行协作组分配的各项具体研究的协作实验。他撰写或参加撰写的有关实验研究报告有:《幼儿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实验》4(20)、《4-11岁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的研究》(21)、《5-11岁儿童概率概念认知结构的萌芽及其发展》(22)、《4-6岁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具体与抽象的相互转化》(23)、《5-11岁儿童面积等分概念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24)、《6-18岁儿童掌握概率概念的实验研究》(25)、《5-15岁儿童掌握概率概念的实验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研究(Ⅱ)》(26)、《5-11岁儿童面积等分概念的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研究(Ⅵ)》(27)、《5-15岁儿童六种数学概念的发展研究》(28)。1984年,他与刘范研究员共同主编了专著《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29),从儿童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儿童概率、交集、数列等概念的发展,儿童对长度、面积、体积及几何图形等空间关系的认知,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发展及物理教学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跨文化认知发展研究等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协作组六年的研究成果。书中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速度和阶段性,认知发展的量和质,教育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启发与儿童认知活动的关系,知识与认知的关系,认知结构的变化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精辟见解。潘菽教授在该书的序中赞扬它“立足于大量的通过亲自实验观察而获得的研究结果,因而内容扎实,言之有据,而且不乏新意,读后使人确有所得。……颇能代表我国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发展的一般情况,在有些方面所积累的较系统的材料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这些研究中,由张增杰教授亲自拟定研究方案并具体领导的“儿童概率概念的发展研究”颇具特色。张增杰教授指出,关于概率的知识已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小学数学已开始渗透概率统计思想,一些中学的实验教材也适当增添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简单内容。因而,探讨儿童概率概念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有关的认知结构的相应变化以及儿童掌握概率概念的可能性,一方面可以填补我国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为心理科学的发展积累资料,另一方面可以为概率教学提供有关的心理学依据。该项研究设计了1/2、1/3、1/6与2/3三种不同维度的概率的项目,先后对1310名5-15岁儿童和600名6-18岁儿童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儿童掌握概率概念的水平因课题难易而异;从最初认识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到掌握科学的概率概念,要经过五个步次;儿童解答概率课题的思维水平可概括为七种;启发对儿童掌握概率概念的作用受儿童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课题与步次的难度、启发方式等的影响。据此,张增杰教授主张,小学生完全能够学点简单的概率知识,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渗透部分概率知识,他同时也提出了提高概率知识教学效果的有益建议。(30)
数学教学心理学的问题与儿童数概念发展密切相关,张增杰教授对此作过比较深入的探讨。1976年,他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进行“三算结合”的实验研究(31),1979年,他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32)。同年,他还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进行了分析和介绍(33)。在他参加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他撰写了“数学教学的心理学问题”专章,(34),具体分析阐述了数学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数学的认知结构、数形概念的掌握、数学法则和定理的掌握及运算技能的形成、解答应用题的心理学问题和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某些方法的心理分析等问题。他关于数学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引起了同行专家和实践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他在《数学认知结构和数学知识结构的区别和关系》一文中指出,认知学派在谈论学习图式时,往往没有严格分别说明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因而容易使二者混淆不清。他认为,虽然认识模式与相应的知识结构有密切关系,但两者之间并非完全相同。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学生的学习,应当着重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他对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透彻的分析,二者的区别是:数学知识结构作为揭示客观数量关系及空间关系的结构体系,对学生是外在的东西,而数学认知结构则是内在的心理的东西;按数学知识结构编成的教材在一定范围内正确反映客观数量关系,而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则不一定能正确理解客观数量关系;单纯的数学知识的积累,不等于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同一数学知识结构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认知结构掌握。二者的联系在于,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人类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习者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人类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则是前人解决数学课题中所独创的数学认知结构转化为人类共同知识财富的结果。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即不仅教数学,而且是教学生学数学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35)
他在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特别强调深入实际、面向基层。他经常深入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与有关教师一起研讨现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研究课题,征求和倾听他们对研究方案的意见。由于他的研究始终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并能为提高教学质量带来实际效果,因而深受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二、对青年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1978年以后,张增杰教授在青年心理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并积极组织我国部分心理学工作者开展青年心理学理论探索和调查研究。他在国内最早为本科生开设青年心理学课程,并就青年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青年期思维与情感的发展、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年人生观的形成以及青年心理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的《论大学生心理》一书(36),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好的社会评价,并被国内多种教材和专著所引用,成为国内这一领域中很有影响的专著。他主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五科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研究》,在他逝世后,这一科研项目由黄希庭、徐凤姝领导完成,写成了国内第一部《大学生心理学》专著。(37)张增杰教授是我国青年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增杰教授认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青年期特别是青年中期心理发展的首要问题,应特别加强研究。他在《青年期自我意识的新发展》(38)、《谈谈关于正确理解青年的自我意识及其发展》(39)和《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40)等论文中,深刻地阐述了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以及根据青年自我意识新发展特点进行教育等重大理论问题。他指出,在讨论青年心理涉及自我意识时,存在三种错误倾向:一是搬用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些看法;二是不加分析地反对涉及这个问题;三是对此采取回避态度。凡是带有这些看法的任何一种倾向,都不可能正确地了解和研究青年心理的特点。他认为,自我意识在一种情况下是指人能够觉察、体验或说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在另一种情况下是指人所意识到的自己心理活动的内容及其特点。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事实,而且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自我意识的萌芽、发生只能在个体与客观外界相互作用,及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使自己与客观世界事物分别开,并且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与认识到外物存在的同时而实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所参与的生活和实践的复杂化,自我意识也不断发展。到了青年期,自我意识出现新的特点和发展,体现为青年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再统一和转化。当青年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并产生自我意识矛盾之后,可能出现积极的自我意识再统一和消极的自我意识再统一两种情况,因此,必须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对青年进行教育,促使其向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发展和转化。
张增杰教授生前的最后一段时间,花了相当多的精力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他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研究大学生心理的一般问题》(41)和《从心理学角度谈人生观的形成──大学青年学生意识倾向的核心问题》(42)等文章,在国内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某大学一群大学生写信说:“文中的许多部分我们读后都不禁拍案叫绝!因为它道出了我们的心声。”部分高校青年工作者写信说:“文章帮助我们懂得了大学生的若干特点以及何以有这些特点,并纠正了一些对青年的错误看法与采取的措施,对工作颇有益处。”
张增杰教授着重从大学生心理发展所达到的水平、主要心理特点的两面性以及内心矛盾三个基本方面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面貌加以考察。他认为,大学生主要处于青年中期,从其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最一般的情况是: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处于过渡期的大学生,其心理成份充满着特殊的矛盾现象。这种矛盾现象是该发展过程中特定的内部状态,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据,同时,也显示出明显的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并存,以及相互制约和转化的状态。
张增杰教授以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学识,对大学生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见解。他认为:人的心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能在完整的意识活动中才能了解其真实面貌。但在研究时却不能不在考虑其整体性的前提下,从分析的角度着眼,分别考察青年大学生心理各个方面的主要特点。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因而表现出各方面的积极特点,其中主要的有:(1)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具有勇往直前的气魄。在正确理想与信念支持下,能坚持持续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和不利条件;(2)出现大量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并渴望获得充分满足,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美好愿望;(3)情绪强烈但比青年初期善于控制;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4)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辩证性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有新发展。(5)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主动性增强,同时自尊心特别强;(6)人际关系进一步扩大,比青年初期更善于与他人交往,对友谊与爱情十分重视;(7)富有理想,积极向上,向往真理。但大学生的个性是具有多维度的结构,青年大学生具有突出优点,也有明显的弱点。由于大学生的积极面中也包含着没有真正成熟的方面,因此某些本来可能属于积极的特点,当他们不善于考虑当时客观条件或情境时,或所发挥的作用超过一定限度时,往往易于导向某些消极的表现,甚至是有害的特点。这些消极特点主要有:(1)滥用充沛的精力与蛮干;(2)在客观条件未具备时,急于谋求满足需要,易于导致失败而产生悲观失望或误入歧途;(3)对情绪、情感缺乏控制时易成为情感的奴隶;(4)过分凭借想象与间接抽象思维,不善于将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正确结合起来,容易导致脱离现实,坚持片面性结论,甚至导致怀疑或不满现实,削弱进取心;(5)自我意识强,情绪体验深,在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下,易陶醉于低级情绪;(6)开放、自由的交往在未掌握正确社会准则时,容易走上歧途;(7)求知欲与敏感性在缺乏正确理想指导时,易迷信错误的、自以为是的“新知识”或“新思潮”。
正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各方面发展也很不平衡。因而往往易引起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张增杰教授在研究大学生心理时并不是静止地描述其积极与消极方面,而是深入地分析形成大学生特殊心理面貌的种种原因,即他们的个性内心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成为大学生的心理特殊性,即其心理发展的动力。他认为这些矛盾主要有:(1)闭锁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4)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5)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6)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此外,还有反抗与顺从、自尊与自卑、自信与缺乏信心、渴求满足新需要与未能如愿等等矛盾。上述这些矛盾是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现象,是迅速走向成熟与尚未真正成熟的集中表现。张增杰教授指出了这些矛盾的意义,并提出了教育上的忠告。他说。青年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心理上的矛盾,是感到很痛苦的。教师和青年工作者,必须看到这些内心矛盾既可能成为大学生向前发展的心理动力,也可能成为阻碍其健康发展的心理阻力。作为教育者必须经常主动关心、洞察青年大学生的内心矛盾,及时给予热情关怀与指导,引导他们发挥其积极面战胜其消极面,化阻力为动力,从而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内心的矛盾继续向前发展。
三、严谨、民主的学风
张增杰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待人诚恳,严于律已,平易近人,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勘称我们学习的楷模。
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不分节假日、星期天,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在指导青年教师或研究生时,常常是端着饭碗还在讨论问题。特别是在他身患晚期癌症后,仍然带病坚持为研究生和高校干部进修学员讲课,组织全国性科研协作,坚持撰写和修改文稿,翻译外文资料。无论学生或教师,都被他这种为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呕心沥血的献身精神深深感动。
他一生学习孜孜不倦,称得上“活到老,学到老”。他本来已具有很高的英语水平,但仍不满足。在“文革”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年届60开始自学日语,经过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后来达到能熟练阅读和翻译日文学术著作的水平。80年代初,他不仅参加了两本英文心理学著作的翻译,而且还参加了三本日文心理学著作的翻译或校对。
他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教学相长,注意发扬教学民主。他在讲授青年心理学时,特别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现身说法,概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还善于利用教学的机会直接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积累第一手资料。在给高校干部进修学员讲课时,便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请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校领导或管理干部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征求他们对讲授的理论或观点以及研究课题或方案的意见。这样,使他的理论研究具有更加坚实的现实基础,他的教学也愈加受到学员们的喜爱和欢迎。
在科研方面,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在选题上,他总是选择那些学校和社会急需解决、研究结果有实际应用价值、对儿童青少年教育有重要意义和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课题进行研究,并且努力将研究结果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和推广。在方法上,他十分强调实验或调查的严密性和可行性。制定研究方案,常常要广泛征求同行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甚至自己学生的意见,反复进行论证和修改。在研究过程中,他都要亲自参加具体的实验、测查等工作,即使有助手也不例外。在统计和概括研究结果时,他更是讲求客观、准确和慎重。他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审阅论文稿时,总是字斟句酌,进行详细的批改,甚至对其中的数据统计和有关的检验都要亲自重新计算加以核实。他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不仅使他自己的研究成果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为年轻的心理学工作者作出了表率,带动了他们迅速成长。
张增杰教授为推动我国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和迅速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功绩受到我国心理学界的一致肯定。《心理学报》编辑部在悼念张增杰教授的专文中指出:“张增杰同志的逝世是我国心理学界的一大损失。”并号召广大心理学工作者“要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共产主义精神,要学习他为心理学事业的献身精神,要学习他严谨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43)张增杰教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注释:
①张增杰:《心理学教学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年。
②北师大心理学教师进修班编:《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1956年。
③(34)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5年。
⑤(36)(38)张增杰:《论大学生心理》,西南师大出版社,1985年。
⑥(29)(30)刘范、张增杰主编:《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⑦刘兆吉主编:《高等学校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⑧张增杰、张春编译:《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知识出版社,1980年
⑨周先庚等译:《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
⑩杨宗义、张春译,张增杰、张均康校:《青年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0年。
(11)张增杰、罗大华等译:《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984年。
(12)刘范等译:《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13)张增杰:《我对吴伟士的行为公式之认识》,中华教育界,复刊第二卷第八期,1948年。
(14)张增杰:《也从白鼠实验谈百家争鸣》,《重庆日报》,1956年8月28日。
(15)陈大柔:《中国心理学会第二次代表会议》,《心理学报》,1960年第2期。
(16)张增杰:《从儿童周记看有意重现问题》,参见陈大柔:《中国心理学会第二次代表会议》,《心理学报》,1960年第2期。
(17)张增杰、黄希庭:《六、七岁儿童时间知觉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79年第2期。
(19)张增杰、汪盼霞 :《影响儿童感知算式的两个有关因素的实验》,《心理学报》,1963年第4 期。
(20)张增杰、陈志君等:《幼儿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实验》《西南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21)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协作小组:《4-11岁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研究》《心理学报》,1982年第3期。
(22)张增杰、刘中华等:《5-11岁儿概率概念认知结构的萌芽及其发展》,《西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23)张增杰、邱曼均:《4-6岁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具体与抽象的相互转化》,《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24)张增杰、邱曼均等:《5-11岁儿童面积等分概念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西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25)张增杰、陈安福等:《6-18岁儿掌握概率概念的实验研究》,《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1984年。
(26)张增杰、刘范等:《5-15岁儿童掌握概率概念的实验研究--儿童认识发展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5年第6期。
(27)吕静、张增杰等:《5-11岁儿童面积等分概念的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研究(Ⅵ)》,《心理科学通讯》,1985年第4期。
(28)刘范、张增杰等:《5-15岁儿童六种数学概念的发展研究》,《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论文选》,北师大出版社,1985年。
(31)蒋明澄、张增杰:《关于三算结合教学一年来的工作总结》,西南师院教育系印,1977年。
(32)张增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教学资料》,1979年第3期。
(33)张增杰、张春编译:《算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小学数学教师丛刊》,第7期。
(35)张增杰:《数学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的区别和关系》,《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1980年第4期。
(37)黄希庭、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39)张增杰:《谈谈关于正确理解青年的自我意识及其发展》,《心理科学通讯》,1983年第4期。
(40)张增杰:《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青年研究》,1984年第4期。
(41)张增杰:《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研究大学生心理的一般问题》,《西南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
(42)张增杰:《从心理学角度谈人生观的形成──大学青年学生意识倾向的核心问题》,《西南师院学报》,1984年增刊。
(43)《心理学报》编辑部:《沉痛悼念张增杰同志》,《心理学报》,1986年第3期。
标签: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论文; 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概率计算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