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并不神秘,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阵地、渠道;以生活实践为来源,发散思维;以兴趣做引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欲望;以形式多样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 意识 实践
爱因斯坦说:“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和智慧,使他们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开展好科技创新教学呢?为此,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关于小学科技创新的教学思路:
一、小处着手,养成创新习惯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对于创新,对于科技,很多人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科技创新的成果中,每天都在享受着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也许有人没有发现,也许会提出疑问:“创新?创新在哪里?”其实,科技创新就在你我的身边:我们每天看的电视、电脑,洗衣机、火箭、卫星、宇宙飞船……我们都在创新的道路上迈步前行。
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除了受到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的影响,还有知识积累和逻辑思维等因素。因此要结合小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如定期开展类似“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小巧手、小饲养”等“六小”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活动中,观察是前提,思考是过程,“六小”是成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积极思维,在微小方面捕捉思维的灵感,让学生着眼于身边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的细节,不排斥任何小的成功,逐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养成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二、丰富活动,激发创新兴趣
也许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滚烫的鸡蛋拿在手里根本无法剥皮,怎么办?往鸡蛋上浇冷水,蛋壳就会奇迹般地裂开脱落。这是什么原理呢?原来,这是“热胀冷缩”的作用。
科学家李四光说:“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丰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爱好,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关怀,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是可塑的,虽然存在量的差异,但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差,不存在质的差异,他们需要的是关心与指导,不需要过多的指责与冷漠。要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成功的需要,要给他们提供思考、展示、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因此,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营造融洽积极的学习气氛,就显得十分重要。
每次科技活动,无论是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或活动形式,都要力求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学生在“科技游戏”中尽情玩耍,有的在未来世界畅想中敞开理想的心扉;有的进行标本辨析、观看小动物激战场面……活动一定会充满欢乐,充满情趣,像一块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为学生开辟了快乐的天地,创造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兴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兴趣是基础,创新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与飞跃,兴趣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重视训练,发展创新思维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有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达到相互沟通、深化知识、灵活和变通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弘扬学生不断钻研、探索的精神,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简捷思路和最佳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意志。
发散思维最集中地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本质,它内在地包含了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方式,同时它也是想象、联想、灵感等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注重发散思维提问,提倡一题多解,鼓励质疑问难,引发形象思维及指导灵感捕捉。
四、联系生活,大胆创新实践
科技创新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遥远。生活中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科技创新”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也许一个小小的卷笔刀就是我们的灵感,也许改造的一个书包就是我们今后申请专利的发明,也许一面镜子,也许一个衣架……
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七个结合,即:小制作与手工课结合,小畅想与语文课结合,小巧手与劳动课结合,未来世界设计与美术课结合,知识竞赛与科学实践课结合,科学实验与课堂结合,显微镜下的奥秘与日常生活结合。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辅导有内容,学生活动有兴趣,把知识、趣味、实践融为一体。
此外,最初可以采取引导式教学模式,结合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如:电饭煲与定时器的结合,可以根据不同的日程安排,设置不同的开关时间,从而实现了在各个时间段都可以喝到热呼呼的稀饭,而且不用在寒冷的冬天起早做饭。还有如何充分利用剩下的香皂头结合香水等材料制作洗手液、用废弃的洗发液吸管制作简易的鱼缸粪便清理器等,这些话题都可以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人不会死守传统,不会盲从他人,凡事都喜欢自己动脑筋,喜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思想开放,不拘小节,兴趣广泛,好奇心重,喜欢标新立异,最爱别出心裁;他们敢为天下先,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敢在竞争中拼抢先机。因此,创新的人脑瓜活,办法多,最能创造出好成绩。
五、注重过程,拓宽创新路径
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天才的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独创性或独立性,其次是它具有的思想的普遍性和深度,最后是这思想与理想对当代历史的影响。天才永远以其创造开拓新的、未之前闻或无人预料的现实世界。”创造、创新,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有形态,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假如人类失去了创造性,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创新教育教学,关键是人,是人的思维力和人格力量,是观念,是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性人格,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见,创新性教育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统一,是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但作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还要结合学生和学科特点,寻找和设计可操作的途径、可评价的方法和有成效的教学过程。否则,创新教育教学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法国数学家费尔马说:“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学习,解放思想,提高执行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面对这日新月异的时代,要适应时代的进步就要努力学习,要善于学习,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运用新知识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阎立钦 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岳晓东 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
[3]马建新 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论文作者:李振忠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6月总第17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科技创新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求异论文; 的人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6月总第179期供稿论文;